贾探春判词 贾探春 贾探春-人物简介,贾探春-人物判词

贾探春,女,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书中人物;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之诨名。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探春的结局_贾探春 -人物简介

贾探春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是故事主人公贾宝玉的庶出妹妹,赵姨娘所生,与贾环同母。她也是海棠诗社的发起者,别号蕉下客,居于大观园中的秋爽斋,为人精明能干,擅长书法,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推断最终远嫁他方。
人物名片
名字:贾探春
别号:蕉下客
贾探春
父亲:贾政
嫡母:王夫人
生母:赵姨娘
异母兄弟:贾珠、贾宝玉
同母兄弟:贾环
身份:贾政庶出之女。
外貌:“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才情:曹雪芹给予探春一“敏”字(56回回目《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完全写出探春之性格;探春动静、进退皆宜、用行舍藏,推崇法理,不和恶势力妥协而给予迎头痛击,在红楼梦书中可作为少数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她是曹雪芹笔下除王熙凤外另一个展现有治事长才的角色,她和薛宝钗、李纨的
铁三角组合被下人喻为三个“镇山太岁”,也是在贾府中具备慧眼及勇气的女性,脂批:“探春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在抄检大观园
时,探春也是唯一具有主控权的,充分表现出一捍卫下人的领导者风范(由此也可见其平日对下人的管理是让她足以信赖她们的)并明白的表示人格被怀疑的愤
怒,相较于贾迎春的懦弱、贾惜春的明哲保身、林黛玉被隔在事外,探春对抄检这般不合理的事采取充分准备并正面迎战,令人不得不服、不得不赞叹。
性格:性格开朗、大方,才情高且有着自己的一番抱负,是个有政治家风范的
住所;秋爽斋【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处建筑。元妃省亲期间,题有“桐剪秋风”匾额。“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见于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擅长:书法、下棋
代表花:探春为十二钗中唯一具两代表花者:
杏花:其命运之代表
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掣花签时所得为杏花:“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
玫瑰:其性格之代表
65回中,贾琏偷娶尤二姐后,其心腹小厮兴儿对尤二姐大略介绍家中人物时,提到探春时有以下评语:“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
玫瑰带刺,但若不受威胁绝不主动攻击,正如探春个性。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避嫌隙杜绝宁国府》中给予王善保家的令人爽快的一巴掌,也是因为王善保家的以下犯上,并且掀探春的衣襟此举无疑将探春当贼看。探春的动怒是捍卫人格的一种
表现,之所以口称王善保家的为‘奴才’更是以阶级制度杜绝污辱。
而玫瑰“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也是探春个性令人喜爱的一面,探春落落大方、不扭捏造作;借黛玉之眼观来,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望俗”。

文学形象评价

《红楼梦》中贾府里的三生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贾探春画像(19张)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是个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敢说敢为、办事练达。她最出色的表现是在凤姐患病期间,治理大观园,兴利除弊,富有改革精神;再是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敏感地觉察到贾府这个大家族内部残杀、气数将近的征兆,痛心而愤怒地责打兴风作浪、犯上作乱的王善保家。
但是探春的内心也承受着深深的伤痛,古代嫡庶之分甚为分明。探春空有才志,却因是赵姨娘所出,生出了多少难堪。这不是探春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封建时代所有庶出子女的悲剧。按照礼教,他们的生母只是半个主子,仍有奴才身份。他们只能认嫡母为母亲,因此贾环过分地自卑,而探春过分地自尊,都是庶出子女从小内心遭到礼教扭曲的体现。
贾探春
探春是诗社的倡导者,并且喜欢书法,性格疏朗大方,又有理家才能,是几个孙女儿中贾母最喜欢的。南安太妃来贾府,贾母叫了宝黛湘三人来作陪,另一个就只叫了探春。探春身边的丫鬟侍书,也口才了得。

结局

87板红楼梦中的探春《红楼梦曲》里写道: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这说明了她后来是离家远别了,后40回续书写她嫁给镇守海门等处总制周琼之子,但据曹雪芹的
初衷,她可能是嫁给了一个王子,成为王妃。在书中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探春掣签,签上写道“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
杯。”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这些看似是玩笑话,但也可能是条伏线。她抽到的是枝杏花签,签上写道
“瑶池仙品”,并引入唐代高蟾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根据封建时代的传统和习惯“日”是皇帝的象征,“日边红杏”应是指皇帝身边的贵妇人。又根据舒四爷
所见《乾隆五十五,六年间钞本》说《红楼梦》里“内有皇后,外有王妃”(参阅舒批《随园诗话》),或者早期抄本确有探春嫁为王妃的情节安排。但根据刘心武先生的探轶,探春是被皇上和番,远嫁到了茜香国。2

探春的结局_贾探春 -人物判词

贾探春判词 贾探春 贾探春-人物简介,贾探春-人物判词

作品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注释

这一首是写贾探春的。
1.自――本。精明,程已本误作“清明”,与第三句头两个字重复。小说中说“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第五十五回),又写她想有一番作为。
2.“生于”句――说探春终于志向未遂,才能无从施展,是因为这个封建大家庭已到了末世的缘故。脂批:“感叹句,自寓。”意思是说有作者身世感慨在。
3.“清明”二句――清明节江
边涕泪相送,当是说家人送探春出海远嫁。册子上所画的船中女子即探春。原稿大概有一段描写送别悲切的文字,现
在所见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这个情节而且把“涕送”改为“涕泣”,一字之差,把送别改为望家了。画中的放风筝是象征有去无回,所谓“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
风怨别离。”(第22回探春所制灯谜――风筝。)所以
贾探春
,放风筝的“放”不是“放起来”而是“放走”的意思,小说特地描写过放走风筝(说是放走病根儿)的情节,则画中放走风筝的“两个人”,当就是后来遣探春远嫁的设谋者,但不能落实,有可能是对投向王夫人怀抱、不承认自己生母的探春怀恨记仇的赵姨娘和贾环。“千里东风一梦遥”,也是说天长路远,梦魂难度,不能与家人相见,与我们现在读到的探春嫁后又回娘家探亲不同。
【分骨肉】贾探春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注释

1.“一帆”几句――指贾探春远嫁。
2.爹娘――指贾政、王夫人。贾探春是庶出,为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所生,但她不承认自己的生身母亲:“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二十七回)所以赵姨娘说她“没有长翎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3.穷通――穷困和显达。

鉴赏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
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不同,这我们已在她的判词的注释中说过了。曲中“从今分两
地,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远嫁,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的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
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绝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探春的结局_贾探春 -相关评论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讲稿--探春篇

评论一:

探春,曹雪芹在第五回设计金陵十二钗册页时,把她安排在第四位,这真是很高的规格待遇。我认为,曹雪芹在排册子名单的时候,他虽然定下了主子身份的入正册或副册,不考虑比如说晴雯那
样的他激赏和怜惜的丫头进入正副册,确实有等级观念在里头,但是,这只是一个粗线条的框框,并不是说,他只从血统地位上来排序。比如探春,虽然是主子
姐,但她分明是庶出的,按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庶出的地位比嫡出的低。上面已经跟你说清楚了,迎春是嫡出的,而且,长幼有序,也是那个时代必须遵循的一条
等级原则。如果曹雪芹只是死认血统出身的等级,那探春绝对应该排在比她大的迎春姐姐后头。但是,他考虑来考虑去,不仅把她排在了迎春前头,还排在了史湘云和
妙玉的前头。这就说明,在主子姐媳妇这个大的等级框架范围内,他排序就比较灵活,是一种综合性评估,除了世俗价值观所确定的那个地位,还要考虑这个角色
本身的素质,在书里戏份儿的多少。当然,还有他对这个角色的珍爱程度,以及如何达到一种大体的平衡,等等。应该说,能进入他设计的正册,哪怕排在最后,都
说明是他心中所珍爱,所首先不能割舍的角色,想想薛宝琴那么一个美丽聪慧,几乎没有缺点的女性,到头来没排进正册,就应该懂得,排在正册后面,甚至排在末一名,应该也是很不错的。
第13回末尾,古本上有两句话:金紫万
千能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通行本删去了,是不应该的。这两句很重要,关于这些女子的故事也绝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爱情和婚姻悲剧,他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动
机,就是要写这些女子的才能,而且绝不局限在文才诗才画才等方面,她刻意要塑造出具有管理才能的杰出女性,也就是赛过男人的脂粉英雄。除王熙凤之外,他还
花大力气写了探春,探春理家,遇到的情况那比秦可卿丧事要复杂多了,面对各个利益集团各种积蓄已久的矛盾冲突的一次次大爆发,探春克服了自己因是庶出而遇
到的特殊困难,其管理才干得到了充分发挥,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历来的论家已经做过很详尽的分析,我不再重复大家都很熟悉的那些例子和结论。大家都知
道,探春最后是远嫁,不是嫁给了一般的男人,去过一种平庸的生活,而是有其一番独特的作为。

评论二:


五回里关于探春的册页诗画和《分骨肉》曲,大家都熟悉,从“清明涕泣江边送”和“一帆风雨路三千”等词句可知,她出嫁的时间,是在清明节,一个鬼节,一个
按说最不适合办喜事的日子里;所嫁往的地方呢,是要坐船,从江边出发;路程呢,在三千里以外。那么,她究竟嫁到了什么地方,嫁给了谁呢?不知道你注意到那
册页上所画的内容没有,说是画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关于图画的说明既然说是一片大海,船又是大船,就可见虽然出
发的地方不是海边而是江边,但驶出江后,还要漂洋过海,那三千里基本上都是水路,要经过一番起伏颠簸,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目的地。曹雪芹对太虚幻境薄命司橱
柜里册页画面的设计都极简洁,没什么废笔,但是,关于探春的画上,是两个人在放风筝,为什么要画两个人?
曹雪芹在书里提到过一些外国,第17-18回,贾政说怡红院的西府海棠又叫“女儿棠”,是从女儿国传过来的种。中国
古代一直有关于女儿国的传说,说那国家全是女的,没男人,生育的方式是入水洗浴时受孕,也能生出男孩,但养不到三岁一定死掉;第28回提到一个茜香国,国
王是女的,她给中国皇帝进贡,有种贡品很奇怪,是系内衣的汗巾子;第52回写到真真国,地理位置在西海沿子上,这个国家的女孩子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而
且其中一位还能写中国诗;第63回提到福朗思牙,专家们有说指法兰西的,有说指西班牙的;此外还提到过爪哇国、波斯国、暹逻等等。
我认为,根据曹雪芹惯用无意随手、伏延千里的手法,他后来写探春远嫁,所去往的地方,就应该在八十回里设下伏笔,那么,在上面所列举的名称里,我觉得最可能的,就是茜香国。

评价三:


们都注意到,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探春抽到的是写着“瑶池仙品”的杏花签,上面的诗句是“日边红杏倚云栽”,签上说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于是
就说: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这些情节所传递的信息是很清楚的:探春今后的婚姻是“日”指配的,她嫁出去以后,地位是王妃,而出嫁的季
节,就是杏花盛开的清明时节。
当一个王妃,那还能算薄命吗?探春的原型,未必真是像王昭君那样,以那样高的身份规格送去和番,也许生活中的真实情
况,只不过是皇家赏给了某个远域部族的中等首领,当然目的还是政治性的考虑,所谓威猛并施,你那部族叛乱我就坚决镇压,你如果表示投降归顺,那么所赏赐的
就不仅有物品,还有活人,探春的原型就应该是那样的一种活人赏赐。因此,这种远嫁,即使真达到王妃的名分,说穿了也还是充当人质,纵使像探春原型那样“才
自精明志自高”,去了以后发挥出一些管理方面的才能,也还是要哀叹“生于末世运偏消”,不是什么幸福快乐的事情,依然得算是红颜薄命。

评价四:


鹗续书,倒是写了探春远嫁,但是嫁出去没多久,就回家探亲来了。这是不符合曹雪芹的悲剧性构思的。她是断线风筝,有去无回。脂砚斋在她的灯谜诗后有条批语
说:“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可见,第一,她的远嫁,不是在贾家遭遇灭顶之灾,彻底败落之后,应该是在荣国府为甄家藏匿
罪产的事情刚刚爆发,第一波打击初来的时候;第二,她远嫁没多久,皇帝就把宁荣二府参与“月派”谋反跟当年藏匿秦可卿的罪行新老账一齐算,那时候应该是几
乎没有什么再可以回旋的余地了,但是,对她的处世应变能力的激赏,竟使批书人认为在那样一种近乎绝境的情况下,如果她还没远去,竟仍然可以做到使诸子孙不
至离散;第三,这条批语的口气,让我们感觉到,“此人”,也就是探春这个角色,在真实生活里是确实存在的,而书里的故事,也是大体都存在的,否则,对一部
完全虚构,人物全凭想像捏合的故事书,犯不上去做这样的设想,去哀哉伤哉地悲叹。

玫瑰花

贾探春贾
探春,是贾府的三,或称三姑娘,是荣府二老爷贾政与姨娘赵氏所生,与迎春一样,也是庶出,但其性格,却与迎春有天壤之别。她有才干,有眼光,敢做敢
为;她是一个关注家族命运,富有忧患意识的大观园中的女“政治家”。但是,她身为女子,且系庶出,又生逢贾府末世,故亦终究不能有所作为。正如第五回中探
春之判词所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探春是在第三回书中为迎接林黛玉到
贾府与迎春、惜春同时出场的。一出场,作者就有意识地轻轻“点”了一笔,使她与迎、惜有所不同:当宝玉欲送“颦颦”二字为黛玉之表字时,“探春便问何
出?”宝玉解说后,探春又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虽然只是一两句话,但相比之下,迎、惜二人,却是始终无一言。细心的读者,会在这里已看出了探春与
迎、惜之不同。探春出场时,书中描写她“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其中“顾盼神飞”四字,活画出她的聪
敏、伶俐、大方的风采。
探春在《红楼梦》中无疑是一个活跃人物,她个性突出,与众不同。元妃省亲时诸姐妹的题咏、林黛玉葬花之诗,都显示着
大家的诗才。贾探春,这个有才干、有思想的三姑娘,正是根据这种情况第一个提出了建立诗社的创意(第37回),她给宝玉和众姐妹送上了帖子(犹如今日之开
会通知或邀请函),邀集大家共议。在给宝玉的帖子中,还特别举出了东晋高僧慧远之莲社及谢安邀友集于东山的典故,以为结社之榜样。但值得注意的是帖中云:
“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意思是谁说结诗社以展示才华,只能是男子的事,我这里却主张我们女子也应有此雅会。我们虽不能
说探春是女权主义者,但她不让须眉的刚烈品格,却是显而易见的。对探春的创意,宝玉自然“喜得拍手”叫好,而且表示“早就该起个社的”。在探春的号召之
下,众姐妹都热烈响应,聚会在秋爽。探春提出了诗社活动的时间,“一月之中,只可两三次才好。”又表示“我须得先作个东道主人”,并决定当日就开一社……
总之,探春不仅是建立诗社的创意者,也是诗社活动的“决策”者。于是,大观园中第一个以女诗人为主体的海棠诗社诞生了,而且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海棠诗之后,有菊花诗、芦雪广即景诗、怀古诗、桃花诗……诗,成为《红楼梦》这部交响乐中最美好的旋律。而诗社的创建,正是探春才干的一次高雅的显现。
《红楼梦》中写探春故事最动人的还是她的“理家”及其在“抄检大观园”中的表现。
第55回一开始,就写凤姐“小月了”(流产),在家养病,“不能理事”。于是,受王夫人之托,探春偕李纨、宝钗共同理家,用下人们的话来说,则是“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探春理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那些管家媳妇们对她的轻视甚至是故意的刁难,如吴新登的老婆就是一个代表。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
了,该赏多少银子按常规,吴新登老婆应该在报告此事的同时,还要说出惯例,以备主子裁决,但这次吴家老婆报告了赵国基已死之后,“垂手旁侍,再不言语”,
意思很明白,看你三姑娘如何处置,更何况赵国基与贾探春又存在那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所以更是对探春考验。聪明的探春,当然意识到问题的敏感,立刻制止了李
纨的赏银四十两的表态,责令吴家的说出以往的成例,而吴家的却回答说忘了,要现去查旧账。探春笑道:“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
二奶奶也现查去?”……一通不软不硬、绵里藏针的妙语,把个吴家的说得“满面通红,忙转身出来”。这一回合,探春显然是强者,是赢家。查了旧账以后,探春
按例决定赏银二十两。
但这一决定立刻引来赵姨娘的大闹,赵姨娘说:“……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你)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探春没听完,“已气的脸白气噎,抽抽咽咽的”哭起来了。从血缘关系上说,赵国基无疑是探春的舅舅,但在封建宗法制社会里,这一血缘关系是不被认可的,她只能承认王夫人是母亲,生母赵姨娘反而成为“姨娘”,因此,她也只承认王夫人之兄王子腾是
舅舅,不承认赵国基是舅舅,而且在她眼里,赵国基不过是跟着贾环的仆人(这也是事实)。这一切,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是不可理解的,但历史就是如此。这是封
建社会的畸形状态,是封建宗法制度对人性的摧残。贾探春作为贵族之家的一个年青女子,她根本不可能与这强大的宗法制度相抗衡。探春最痛心的,就是赵姨娘唯
恐别人不知道贾探春是她赵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庶出的身世,无疑是探春终身的悲剧,
而生母赵姨娘卑劣的品格,阴暗的心理,在贾府中的恶名,更给探春造成极大的压抑。然而刚强的探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自己的才干,成为众姐妹中的公认
的佼佼者。
探春是最关注家族命运的“政治家”,她为贾府上下的“自杀自灭”而痛心疾首。在她的心目中,“抄检大观园”对贾府来说,就是“自杀自灭”的奇耻大辱。
第七十四回写了对大观园中七个地方的抄检,最精彩的就是在探春房里的一幕。我们不妨把整个过程分为八个层次:
1.探春知道有人来抄检,“命众丫头剪烛开门而待”;
2.公然申明:“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
3.联想到甄家的被抄,慨叹自家是在“自杀自灭”;
4.要凤姐明确回答“东西都翻明白了”;
5.王善保家的“显势作脸献好”,拉起探春的衣襟;
6.探春大怒,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
7.侍书挖苦王善保家的,凤姐赞许“真是有其主必有其奴”;
8.众人劝慰探春,结束。
由此可以看出,探春对此丑行深恶痛绝已达极点。被抄检的其它六处,所有的人都恐惧万分,而探春却“剪烛开门而待”,
这本身就是抗议!她维护自己的丫鬟,不准翻抄丫鬟之物,这也是抗议!她怒打王善保家的,这更是抗议!探春之所以如此愤激,道理很简单,请看下面一段探春的
最“经典”的剖白与感叹: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须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说到这里,探春已“不觉流下泪来”。探春不是贾府的叛逆者,更谈不到封建社会制度礼教的叛逆者,相反,她是贾府大厦
的最真诚的维护者。因此,当她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大厦将倾的现实时,激发出的悲愤、痛惜之情,就比贾府上下所有的主子来得更强烈、更真挚。实可
谓一片赤诚!
然而,探春的警策之论以及种种兴利除弊、秉公治家的举措与努力,都终究未能挽救贾府的最后的败落,而她自己也只落得一个远嫁海疆的结局。
美丽的探春,不仅才干出众,而且情趣高雅。她的诗才虽不及薛、林,但亦有自己的韵味,其《簪菊》
诗,就受到姐妹们的好评。她处事、治家,也更有“文化品味”,与凤姐相比,两人皆有才干,都可谓理家能手,但两个人的“境界”却不同:探春关注的是整个家
族的命运,而凤姐主要是为了一己之私利;探春理家有理念,有危机感,有忧患意识,而凤姐全靠随机应变,惟以讨好贾母为主,充满市俗气。探春身为女子,但其
爽朗气概不让须眉。请看她居住的阔朗的秋霜斋里:大理石案上“笔如树林”、“宝砚数方”,墙上是“大幅字画”,案上是“大鼎”,架上是大观窑的“大盘”,
盘里是数十个“大佛手”……居室如其人,这毫无脂粉气的居室,正表现了探春的男子气度。

探春的结局_贾探春 -相关诗词

簪菊

贾探春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浸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注释
①簪菊――插菊花于头上,古时风俗。《干淳岁时记》:“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又史正志《菊谱》叙曰:“唐辈下岁时记:九月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诗曰:‘黄花插满头’。”
②镜中妆――指簪、钗一类首饰,女子对镜梳妆时插于发间。这句说以菊插头,不要错认作是珠花。因男子也簪菊,并非为了打扮。
③“长安”句――疑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是京兆(长安)人。其《九日齐山登高》诗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等句,与本诗中多以插菊、饮酒事并提相合。但“公子”“花癖”之称,总无可征,或是泛说京都风气。

彭泽先生――指陶渊明。参见前注。陶除爱菊外,也喜酒,任彭泽令时“公田悉令吏种秫(高粱),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江州刺史王弘曾“留二万钱于渊
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又自酿酒,“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
着之。”(南朝萧统《陶渊明传》)所以称“酒狂”。
⑥三径露――指代菊。因说“露”所以用“冷沾”,这两句都形容簪菊。
⑦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暗与陶潜“葛巾漉酒”事相关。九秋霜――指代菊。九秋,即秋天,意谓秋季九十日。秋称三秋,亦称九秋。

“高情”二句――意思说,时俗之人不能理解那种高尚的情操,那就让他们在路上见了插花醉酒的样子而拍手取笑吧。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
唱白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70103/140073.html

更多阅读

整理 与张国荣擦肩而过的N部电影 擦肩而过的意思

一个演员在演艺生涯中总会接拍许多戏会也会错过许多戏,在张国荣的电影生命中,他亦曾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错过许多精彩的好戏。张国荣是性格多面的演员,他塑造过很多精彩的角色,遗憾的是他没有演过许仙,没有演过燕十三,没有演过令狐冲,没

转 王君:我这样教朱自清的《春》

(转)王君:我这样教朱自清的《春》《春》教了好几回了,回回不同,从这个过程中,很能看出我的教研足迹。今天拣几回重要的说说。第一回,没有什么印象。大概年轻的我也很难摆脱固有的教学定式:恐怕全中国的老师都教得一模一样:迎春──绘春─

赵姨娘为什么厌恶林黛玉 贾政为什么喜欢赵姨娘

赵姨娘为什么厌恶林黛玉几乎整个贾府的人都厌恶赵姨娘,而整个贾府的人,赵姨娘也几乎都厌恶,从赵姨娘的角度来说,是觉得大家都看不起她,尤其林黛玉这样“目下无尘”的。关于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说法,来自第五回,笔者一再强调,这个

声明:《贾探春判词 贾探春 贾探春-人物简介,贾探春-人物判词》为网友她丶就那么嚣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