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沭阳 沭阳-历史沿革,沭阳-地理环境

沭阳(Shuyang)简称沭,因位于沭水之阳而得名,是江苏省人口最多的县。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地处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四市结合部,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淮海经济区、沿海经济区交叉辐射地带,是江苏省北部重要的交通要道。沭阳历史源远流长,自秦设县治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沭阳是两汉文化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虞姬故里、花木之乡、江淮明珠之称。沭阳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花木之乡、全国文明县城、江苏省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色小康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技先进县。沭阳是江苏省三个省直管县试点之一。2012年沭阳县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县,位列全国百强县第57位;2013年,位列全国百强县第51位。

沭阳悦来_沭阳 -历史沿革


沭阳古栗林晨雾沭阳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境内有鲁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建的郯子国,在今日沭城西北20公里处,仍可寻到留下的一片废墟。
前汉时东海郡的厚丘、建陵、阴平、下城、临渣、怀文、服武等古城,皆在境内。后汉,建陵县并入厚丘县。至晋,阴平县也并入厚丘县。宋元嘉十二年,废厚丘县为襄贲县,直到北周建清六年556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县名沿用至今。
沭阳夏商时属徐州,周时属青州,春秋末期为鲁国南境,战国时属楚国,秦初属薛郡,后属郯。
西汉置厚丘县,隶属东海郡,立阴平、建陵两侯国。三国时立东海国,领厚丘、阴平、建陵等11县。
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并入襄贲,另置僮县。梁武帝天监五年,废僮县,置僮阳郡。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改僮阳郡为沭阳郡。
北周建德七年(578)始定沭阳县名。
隋文帝开皇年间隶属海州,唐高宗总章元年(668)改属泗州,咸亨五年还属海州,明洪武年间隶属淮安府,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改属海州府。
民国2年属徐海道,民国17年至37年属东海专员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国29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对境内区划作了较大调整,分设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潼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东海县抗日民主政府、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淮海区专员公署。
1949年5月,撤销东海、潼阳、泗沭县,原辖区划归沭阳县,宿迁部分辖区划给沭阳,隶属淮阴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实行市管县,属淮阴市。
1996年8月苏北区划调整,属新设地级宿迁市。
2011年江苏省试点省直管县。

沭阳悦来_沭阳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沭阳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 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县域介于北纬33°53′至34°25′,东经118°30′至119°10′之间,东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东与连云港接壤,南与淮安市毗邻,西倚宿迁,北接徐州,是徐、连、淮、宿四市结合部。

水文

河网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条河流纵横沭阳县境内。

地貌

全县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县内最高峰韩山海拔70米,除潼阳、茆圩、刘集、悦来等乡镇有些岗岭外,土地平衍,河网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条河流纵横境内。

气候

沭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3.8℃,年平均最高气温14.3℃,最低13.3℃。历年最高气 温一般在35℃~38℃之间,最低气温在-4℃~-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363.7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年平均风速为2.8米/秒,年平 均降水量937.6毫米。

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沭阳 沭阳-历史沿革,沭阳-地理环境

沭阳悦来_沭阳 -自然资源

沭阳资源十分丰富。沭阳是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县、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商品猪基地县和科技先进县。年产粮食100万吨、油料6.23万吨、棉花0.51万吨,年出栏商品猪近200万头。

沭阳花木名扬天下,全县花木总面积33万亩,花卉苗木品种3000余种,各类盆景83余万盆,是全国最大的花木基地,有“东方花都”之誉。县内新河镇2000年被省花木协会评为花木之乡,颜集镇2001年被中国花木协会评为“中国花卉之乡”。2006年新河镇周圈村入选“全国十大魅力乡村”,县内著名的苗木企业如,苏北花卉,长美花卉等。

沭阳是传统的林业大县,全县杨树成片林达61.56万亩,林地总面积达4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4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6.5%。

沭阳水产资源优势明显,全县水域面积62.2万亩,可利用养殖水面12万亩,盛产青鱼、鲤鱼、鲢鱼等淡水鱼类。

沭阳矿产资源丰富,蕴藏非金属矿9种,能源矿1种,其中蓝晶石、水晶、磷、云母矿以及黄砂、陶土等都具有较高开采价值。

沭阳悦来_沭阳 -基础设施

1997年前,沭阳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公路密度在全省最小,等级公路在全省最低,公路质量在全省最差,全县黑色路面仅56公里,人均 占有量仅占当时全省平均水平的1/8,72%的行政村未通砂石路,22%的家庭没有通上电,54%的村没有通上电话,80%的村没有自来水。近年来,沭阳举全县之力实施"基础先行"战略,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有效地缓解了"瓶颈"制约。目前,全县已经初步实现了市县公路等级化、县乡公路灰黑化、乡村道路砂石化、全县公路网络化,公路密度和等级在苏北各县(市)中位居前列。电力、通信、供水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早在1999年就实现了户户通电、村村通电话,农村改水实际受益人口近140万人。

沭阳交通发达。京沪高速公路、新长铁路、205国道、245、324、326省道在县城交汇。东去连云港白塔埠机场40分钟,西到徐州观音机场1个小时。 沭阳县水路畅通,新沂河横贯东西,淮沭新河纵穿南北。我省20大内河港口之一的沭阳港,年吞吐量在300万吨以上,过淮沭河与长江联接,经沭新河、蔷薇河、古泊河达连云港港口。

沭阳悦来_沭阳 -经济建设


夜色沭阳沭阳旧时多临河建街,沿街辟巷。明正德七年(1512)始筑土城,万历四十四年(1616)改建砖城。乡村集镇多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渐趋规模,定期集散。城乡屋宇简陋,道路晴尘雨泞。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造旧城区。1956年城区南扩,1981年向东西拓展。至1987年城区面积为6平方公里,共建街道20条,人均居住面积为5.91平方米。近年来,沭阳深入实施东扩南延战略,东部城区新“地标”接连呈现,“九个一”发展格局带动整个东部城区10平方公里的土地沸腾起来;成立南部新城区规划建设总指挥部,规划建设了八大产业园,全面掀起新一轮南部新城区开发建设热潮,一座28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正拔地而起。目前,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和十字、章集、七雄三个街道及扎下镇、龙庙镇、官墩乡被纳入城区总体规划,形成了“三区六点”联动发展格局,绿化覆盖率迅速达43%,人均拥有绿地面积超过10平方米。城区共规划实施12层以上楼宇545栋,已建成253栋,在建64幢,即将开建228栋。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面积拓展到8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集中居住非农人口增加至51万人已具大城市格局。正在朝着建设江北最大最美县城、江苏沿海第四大城市迈进。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综合实力实现新的跨越。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亿元,在短短七年内翻了两番多,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突破为“二一三”进而优化为“二三一”;财政收入由建市之初1996年的0.82亿元增长到32.66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55亿元,同比增长40.1%,由2008年底在全省52县(市)中的第23位跃升到第20位,其税收占比在苏北前四强中居第一,成功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率先跨入“全国文明县城”行列。

1.GDP:建市以来GDP年均增速达18.2%,增速及总量均居苏北前列;

2.三次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2004年由“一二三”突破为“二一三”,2006年又优化为“二三一”;

3.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收入加速增长,2009年一个月的财政收入相当于2002年全年的收入;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市以来年均增速达46.1%,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消费市场日益繁荣,建市以来年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

6.金融机构存贷款: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加,2008年存款余额超百亿元,2009年贷款余额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7.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08年分别突破了10000元和5000元大关,2009年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沭阳县已经成功举办三期贫困农业劳动力培训班沭阳县拥有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40万,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坚持“差别竞争,特色取胜”方 针,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实行政府推动、示范带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放大特色亮点,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 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五大特色经济板块。一是林业板块。全县现有成片林面积4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360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企业达2286家,固定资产 投入在千万元以上的12家,从业人员8.4万人,产品涵盖多层板、刨花板、细木工板、贴面板、强化地板及木制工艺品等,中高密度板加工量居全省首位。二是花木板块。现有花木种植面积33万亩,全县共有花木从业人员达14万人,经纪人1.3万人,拥有国家二、三级园林绿化施工资质企业有50家,公司资产在百万元以上花木企业有32家。沭阳的花木产品覆盖全国各省,年销售额近22亿元。三是食用菌板块。围绕林地、庄台和田间隙地大搞食用菌生产,积极发展具有出 口创汇潜力的香菇、茶树菇等优、特食用菌生产,全县食用菌生产面积达1亿平方尺,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四是水禽板块。淮沭新河、新沂河两河沿线13 个乡镇共养殖生态鹅179.99万只,出栏92.36万只,鹅、鸭饲养量超过322.19万只,生猪饲养量达93万头,商品猪出栏58万头。 五是瓜菜板块。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应时蔬菜、出口创汇蔬菜、无公害蔬菜,建成10个特色瓜菜生产基地,复种面积达60万亩,总产量160万吨,年产值 10亿元。

沭阳县工业在明清时期,境内以传统的手工作坊为主,其中“惟酿酒造油称大宗”。民国期间,沭阳工业生产能力低下。1949年,仅有一家全民企业,年产值16万元。50年代,县级工业逐渐兴起。改革开放以来,沭阳工业得以快速稳健发展。近年来,沭阳牢固树立“工业领先才是真正领先”的理念,集中全县所有资源突破工业发展。2009年,全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29家,总数达577家,销售超亿元企业32家,比2008年翻了一番,工业用电量9.48亿度,同比增长25.2%;今年预计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36家,总数达713家,其中销售超亿元企业42家,工业用电量13.6亿度,同比增长43.44%。2009年,全县木材加工、轻纺服装、机械电子、金属加工、轻工食品五大主导传统产业共实现产值306.7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76.3%,2010年预计达到38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80%,其中木材加工业成为全县首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建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及生物科技、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151家,高新电池产业园、纺织纤维新材料产业园跻身省级特色产业园,天能集团、欧亚薄膜、远新实业等一批销售有望超过50亿级企业陆续建成。截止目前,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面积扩大到27平方公里,已承载各类项目594个,投产企业394家,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3个,用工10.3万人,已建成丝袜、画材、包覆纱、针织毛衣、手机扬声器、电动车蓄电池、单缸机活塞、天然VE、防水模板等9个全国“单打冠军”,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6家。


钻石月季浙江商城、苏北车市、苏北商贸城、新世界商业广场、中国・沭阳海宁皮革城、国内首家县级城市五星级、沭阳软件园 、国际影城―3D国际影城、苏北县级城市最大的连锁超市―大润发超市、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圆觉禅林先后建成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达114万平方米的中国沭阳国际服装南北汇、36.6万平方米的蓝天国际商贸城和32万平方米的山东商城等大型市场群正在加快建设,城市对人口、产业的集聚和承载能力愈发增强。江苏省(沭阳)软件产业园已吸纳华军软件、小聪软件等93家企业入驻,注册资本6.4亿元,2009年税收收入突破亿元大关,2010年将超过1.5亿元,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首批科技产业园,成为目前江北地区最大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

沭阳悦来_沭阳 -社会事业

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沭阳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教育机构963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和省级重点中学各1所。新建民办教育机构326个,固定资产投入1.4亿元,涌现了一批教学设施先进的民办学校。城乡医院、卫生室配置合理,城区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设备先进,技术雄厚。全县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民营化改制,兴办私立医院10多家,诞生了沭阳眼科医院、仁慈医院、五官科医院、心血管医院、平安医院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民办医疗机构。殡仪产业得到新的发展,拥有民间投资的天府园墓地和苏北唯一的星级殡仪馆万福殡仪馆。地方色彩鲜明的淮海戏、僮戏、淮海鼓锣、琴书、花船、快板等文艺形式迅速发展,文学、戏剧、音乐、曲艺、绘画、书法、摄影、雕刻以及广播、电视等各种艺术门类空前繁荣,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逐步形成。

沭阳悦来_沭阳 -行政区划

沭阳县辖26个镇、8个乡、3个社区、1个农场:沭城镇、陇集镇、胡集镇、钱集镇、塘沟镇、马厂镇、沂涛镇、庙头镇、韩山镇、华冲镇、桑墟镇、悦来镇、刘集镇、李恒镇、扎下镇、颜集镇、潼阳镇、龙庙镇、高墟镇、耿圩镇、汤涧镇、新河镇、贤官镇、吴集镇、湖东镇、青伊湖镇、官墩乡、北丁集乡、周集乡、东小店乡、张圩乡、茆圩乡、西圩乡、万匹乡、十字社区、章集社区、七雄社区、青伊湖农场。

沭阳悦来_沭阳 -交通

公路

京沪高速公路公路穿境而过,并设有5个互通出入口(潼阳扎下、沭阳北、沭阳、钱集胡集)向北6小时可直达首都北京,向南4小时可直达国际大都市上海。205国道和324、326、245省道穿境而过。

铁路

穿越腹地的新长铁路直接联入陇海铁路、胶新铁路、宿淮铁路、宁启铁路。

机场

在沭阳设有客运和货运站沭阳距淮安涟水机场45分钟车程,距连云港白塔埠机场50分钟车程,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1.5小时车程,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在沭阳设候机楼为全省唯一一家县级城市候机楼。

沭阳悦来_沭阳 -文化

沭阳的文化属于海州文化,是吴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汇合点,故其民俗以淮海、江淮文化为主,兼具鲁南地区的特色和风貌。

饮食

沭阳是传统的淮扬菜地区。本地菜注重刀工,口味清淡,不嗜辛辣。烹饪善用火候,擅长炖、烧、焖;选料尤为注意鲜活、鲜嫩。传统菜品有软熘长鱼、红烧狮子头、墨鱼蛋糕等。
沭阳小吃极具地方特色。“朝牌”是本地区最为普遍的早点之一。“朝牌”是沭阳对烤牌的称呼,是烧饼类食品的一种。因烤牌的形状酷似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笏,故又称朝牌。沭阳“朝牌”起源于明代,以“颜集朝牌”最为著名。顾家吊炉饼始源于清乾隆年间,刘墉曾题写“吊炉大饼,乃沭阳之一绝”。庙头千张(百叶)源于明代,袁枚为沭阳知县时(1743-1745),“沭邑西”的千张已经有一定声誉了。

方言

沭阳方言属江淮官话洪巢片海泗小片,包含海州话与泗州话,县内各地语言、语调有所差异,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如淮海戏、僮戏等,还有琴书、快板、鼓锣等曲艺品种。

文化遗产


淮海戏沭阳有较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如新石器时代的臧墩和六朝墓葬,西周时的孟墩、殷墩,前汉时的厚丘、阴平方城遗址,宋朝大科学家沈括留下的治水功业与虞姬诞生地有关的虞姬沟、虞姬庙、九龙口、霸王桥等;明代抗倭将领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70103/140779.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沭阳 沭阳-历史沿革,沭阳-地理环境》为网友哥依旧颓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