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历史沿革 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学校概述,湖北大学-历史沿革

湖北大学(Hubei University,简称湖大)地处国家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湖北省武汉市,是教育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小211工程)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湖北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湖北省“2011计划”牵头高校,“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湖北省属高校中综合办学实力最强、最具代表性的重点高校,在湖北省属高校中排名稳居首位。湖北大学创建于1931年,是一所拥有文、史、哲、经、法、管、理、工、农、医、教育、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已有80余年本科教育、30余年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历程,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确立了“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校训,积淀了“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习坎”精神,正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切实当好促进科教兴鄂的人才库、省属高校的排头兵和加快湖北发展的智囊团。

湖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_湖北大学 -学校概述

学科建设
湖北大学拥有文、史、哲、理、工、经、法、管、教、医等10个学科门类,设有文学、历史文化、商学、政法与公共管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教育、体育、艺术、外国语、哲学等15个院,另设有继续(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培训学院、知行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人民武装学院。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博


湖北大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9个(覆盖62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10个,19个学科获准设立“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湖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_湖北大学 -历史沿革

湖北省立教育学院

(1931秋-1936夏、1941秋-1944春)
湖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1930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黄建中先生着手筹建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校址即今武昌沙湖之滨的宝积庵。
1931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湖北乡村师范学院改立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黄建中兼任第一任院长。

国立湖北师范学院

(1944春-1949.5)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于1941年秋恢复,校址在恩施五峰山。
1942年秋,湖北省政府通过参议会知名人士李四光等人请来西南联大陈友松担任院长。
1944年春,陈友松、李四光等呼吁改组学院为国立大学,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纳各方意见,命湖北教育学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隶属教育部,汪奠基任首任院长。到1945年,国师粗具规模,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理化、音乐、体育八系俱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师迁抵江陵,后至沙市童家花园。
1948年5月,国师迁回武汉。中共地下党组织加强了对国师学运的领导工作,国师成为汉口的学运中心。
1949年7月16日,中南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接管国师。不久停办国师,全部校产移交给继国师续办的湖北省教育学院。
湖北大学

湖北省教育学院与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

(1949.8-1952.9)(1952.10-1954.8)国师停办后不久,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等人的关心下,在国师基础上筹建的湖北省教育学院成立,1949年10月15日开学上课。
1952年,教育部进行全国性院系调整工作。湖北省将教育学院的大部分教职工、学生和部分图书并入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同时,以教育学院留下的部分人员和校产、校址为基础,成立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

湖北师范专科学校与武汉师范专科学校

(1954.9-1957.8)(1956.9-1957.8)
1954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
1955年8月,湖北师专迁址武昌马房山。
1956年春,湖北省教育厅将湖北师专的语文、历史两科分出,组建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将湖北师专的体育科分出,成立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将湖北师专的音乐、美术两个短训班分出,与华中师院的图画、音乐两系合并,组建成立武汉艺术师范学院。
1957年秋,湖北省委将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两校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校址重新迁回武昌宝积庵。教职员工达到620人,在校学生达到2138人。学校设有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7个科。

武汉师范学院(1958.9-1984.8)

1958年8月8日,湖北省委批准将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武汉师范学院。有教职员1543人,设有中国语文、历史、数学、物理4个系,生物、地理、化学3个专修科,并设有马列主义、教育学、体育、外语4个公共课教研室(组),本、专科兼办。

湖北大学


1984年1月,湖北省委为统筹安排和发展我省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将武汉师范学院原由武汉市领导改为由省直接领导和管理。
1984年8月11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将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湖北大学。
1984年9月26日,湖北大学成立大会隆重召开。湖北大学成立初期,设有中文、政教、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10个系和教育行政管理、中文、政治三个专修科,共13个专业,本专科学生3072人,研究生34人。学校占地面积520亩。

湖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_湖北大学 -办学规模

湖北省历史沿革 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学校概述,湖北大学-历史沿革

治学环境

湖北大学濒临美丽沙湖,东接十里武钢,西望黄鹤琼楼,南瞰浩淼东湖,北临滔滔长江,校园内四季常青,环境优美,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学校拥有122个教学科研实验室、95间多媒体教室、17000余台(件)仪器设备、131个教学实习基地;图书馆纸质藏书达165万册,电子图书达53万册。学校是最早接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的用户,利用教育网与Internet互联,共享网络资源,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

师资力量

湖北大学现有专任教师1090人,其中双聘院士2人,国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2人。正、副教授近700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860人,教师博士化比例近50%。有湖北省属高校唯一的人文社科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楚天学者”51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湖北省教学名师6人、“百人计划”6人、“新世纪人才工程”17人、“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5人,6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湖北省、武汉市政府特殊津贴。
2013年4月,我校8名教师入选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入选人数为历届之最,在湖北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


湖北大学
双聘院士:
林群,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聘院士。
宋大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蛛形学与无脊椎动物学家。

学科建设


湖北大学学科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医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31个领域)。拥有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6个,33个学科获准设立“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已受聘51人。
2014年3月,学校新增3个本科专业:编辑出版学、环境科学、电子商务及法律。

教学建设


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旅游规划与开发、植物地理学。
国家文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中国语言文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化学生物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全国唯一)。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湖北大学―武汉华侨城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学实践教育基地、湖北大学―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一五”教材9门、“十二五”教材2门。
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旅游管理。
湖北省精品课程(31门):分子生物学、新闻写作学、模拟电路、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教育技术概论、心理学、思想政治、中国古代史、环境影响评价、伦理学、写作、武术、导游学、教育学、逻辑学、生物化学、体育市场营销学、会计学、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机化学、环境生态学、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概论、遗传学、美学、高等代数、分析化学、量子力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无机化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湖北省级教学示范中心(13个):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教育实训教学示范中心、法学实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英语语言学习示范中心。
湖北高校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1个):资源环境学院
湖北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环境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8个):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产业)、环境工程(水污染处理产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石化产业)、应用化学(石化产业)、教育技术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生物产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

对外交流


湖北大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常年互派专家学者访问、讲学,互派学生进修和攻读学位。学校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招收国际学生,现有本、硕、博等各类国际学生近200人。2007年、2008年学校先后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是湖北省属高校中建立孔子学院最早的高校。两所孔子学院于2010、2012年两次从全球400余所孔子学院中脱颖而出,双双被国家汉办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湖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_湖北大学 -学术科研

科研机构


截止2013年,湖北大学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3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湖北省工程实验室2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中试基地1个,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建有湖北大学科技园(新能源材料与信息技术研究院)。2012年7月6日,湖北大学和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联合成立湖北区域发展研究院。2013年1月8日,湖北大学天沭新能源材料工业研究设计院揭牌。2013年8月29日,学校与兴发集团、武汉工程大学和三峡大学签订协议,共同组建湖北省磷化工研究院(磷化工产业是湖北省15条高新技术产业链之一,是国家、湖北省主导重点支持产业)。

科研成绩

湖北大学现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中试基地,办有《湖北大学学报》 、《蛛形学报》、《胶体与聚合物》等多种学术期刊。学校在新材料、生物技术、基础数学、精细化工、中药现代化技术等众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一批国家级项目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和部省级奖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专门史、汉语言文字学、文献学、列宁思想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003年学校与复旦大学、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人类肝蛋白组计划”中的“人类肝蛋白质相互作用连锁图的建立”专题;2005年学校承担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中的《典志?思想文化志》项目,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文化工程建设项目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部分科研成果应用于京珠高速公路、长江三峡等重点工程以及汽车、钢铁、化学化工、育种、旅游开发、航天等领域,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湖北大学

学术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4年7月,双月刊(ISSN:1001-4799,CN42-1020/C,国内代号:38-46,国外代号:BN1167),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年创刊(ISSN1000-2375,国内统一刊号:CN42-1212/N,国内代号:38-45,国外代号:Q5777)。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
《湖北大学报》:创刊于1956年9月,由校党委主管主办、《湖北大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对开四版,周报,1999年1月取得国家统一出版刊号:CN42-0808/(G)。
《蛛形学报》:湖北大学和中国动物学会蛛形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类刊物,1992年创刊,刊期半年,每期80页,16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定为核心刊物之一。《蛛形学报》在《中国生物学文摘》中的摘录率为100%,并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英国自然博物馆和法国国际蜘蛛文献中心等收藏。有的论文也被国际权威刊物转载或摘录。
《胶体与聚合物》:国际刊号为ISSN1009―1815,国内刊号为CN42―1570/TQ,前身是中国胶黏剂工业协会的会刊《聚合物乳液通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每期48页,16开本排印。已成为国内外高分子材料界颇具影响的科技期刊。
《当代继续教育》:原名《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3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在成人高教界享有一定声誉。
《中学语文》:创刊于1958年,由我国现代文学先驱茅盾题写刊名,是新中国最早出现的综合性语文期刊。
《中学数学》:创刊于1979年3月,由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主办,月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湖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_湖北大学 -校徽及释义


湖北大学校标

新校徽整体形状为编钟。编钟外形取于楚国古乐器,由左右两组构成,组成湖北大学第一个字母“H”。左上部钥匙意为“开启智慧之门”。两侧用“湖北大学”的金文字体,形成一种装饰性的图案,给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之感,并使编钟具有立体感。凤凰为楚国图腾,出自于出土楚文物的丝绣。凤凰造型为“U”,点出了“大学”这一主题。编钟和凤凰是楚文化艺术代表,以此为湖北大学的象征。
编钟的材质为青铜,具有阳刚之美,凤凰取材为丝绸,具有阴柔之美,刚柔相济,体现了湖大学人精神品质。昂首挺胸,正在腾飞的凤凰,代表湖北大学师生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奔向美好的明天。编钟和凤凰的组合,代表教学和科研,教学要求严谨,如青铜铸钟,科研需要想象,如凤凰腾飞。整体形上窄下宽,为梯形,代表知识的积累和不断升华。

湖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_湖北大学 -校训及释义


湖北大学

“日思日睿 笃志笃行”语出我校前身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第一任院长汪奠基先生为国师填写的院歌歌词。意思是每天不倦地学习,勤于思考,就能融会贯通,博大精深;立定志向,始终如一地去追求,然后切实地实践,就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它体现了我校一贯的教育目标和培养人才的要求,是学校历史和校风的延续。
“思曰睿”出自《尚书》中的《洪范》篇,“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汪奠基先生化用《洪范》原文,推陈出新,改为“日思日睿”,意为每天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才能博学通达,与时俱进。
“笃志” 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一语。意为广泛地学习,志趣专一。
“笃行” 出自《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语。意为忠实地实践。
我校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树立为中华民族繁荣富强而刻苦学习、敬业奉献的志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办好湖北大学,不断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湖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_湖北大学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刘建凡
校 长:熊建民
党委副书记: 刘建新 熊建民
副 校 长:杨鲜兰鄢明明顾豪爽
校长助理: 邓长青王世敏

湖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_湖北大学 -知名校友

湖北大学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16万余人,一大批毕业生已成长为湖北乃至全国党政管理、教育科技、新闻出版、企业经营等领域的精英和骨干力量。
在湖北省各级党政机关领导班子中,平均有1-3人毕业于湖北大学。在《2011中国大学杰出政界校友榜》100强中排名第29位,湖北地区高校首位。在《2012中国大学杰出政界校友榜》100强中排名第27位,湖北地区高校首位。
在全省省级示范高中校长和中学特级教师中,超过1/3的人毕业于湖北大学。
在全省主流媒体中,超过1/3的一线记者毕业于湖北大学,其中《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商报》的多位负责人均毕业于湖北大学。
吴定富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陈训秋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正部长级)。原司法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原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
时希平
国家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李宪生
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原湖北省常委,常务副省长,原武汉市市长
张岱梨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省委统战部部长。
赵斌
湖北省副省长
涂勇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原武汉市委副书记
闵宜仁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朱永清
原广州军区副政委兼广州军区空军政委,空军中将
叶金生
政协武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席(副部级)
张金泉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副部级)
刘晓鸣
中共湖北省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绪松
深圳市坪山新区党工委书记
祝金水
湖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凯春
湖北省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周先旺
中共黄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雷文洁湖北省文化厅厅长

胡曙光
武汉市委副书记、市政法委书记,湖北大学教授
蔡民族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
毕华
湖北省鄂州市副市长
袁善谋
中共咸宁市委常委、咸宁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徐雁冰
湖北省旅游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朱厚伦
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区长
陶慧芬
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张继年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黄俭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章进
湖北省体育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杨俊萍
荆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张永红
宜昌市副市长
郑康彬
世界银行高级金融经济师,经济学博士
程允贤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雕塑研究室主任
邹延龄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试飞大队大队长、特级飞行员,试飞英雄
冯天瑜
著名历史学家
程允贤
著名雕塑家、韶山毛主席铜像作者
喻宜萱
著名歌唱家、《康定情歌》首唱者
张敬安
著名剧作家、《洪湖水浪打浪》作者
刘超波
网络作家滴呐、《安.微行》《嫩模》作者
谈胜利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

刘昌胜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江学者
武利民
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讲师、副教授,复旦大学材料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先进涂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70103/140952.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湖北省历史沿革 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学校概述,湖北大学-历史沿革》为网友一身傲气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