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一位巴基斯坦男子在茶馆向一位美国男性游客讲述自己在美国的经历,来展现和揭露了美国社会金玉其身却弊病累累的现实。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_《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看点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联袂推出的国际畅销书。颠覆一代青年“美国梦”的黑色悬疑小说《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年度好书英国文学大奖布克奖决选作品。
多伦多《环球邮报》、悉尼《晨报》年度好书《纽约客》、《巴黎评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力荐文学佳作堪比加缪《堕落》和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讽喻小说。
在拉合尔一家茶馆的桌边,一位满脸络腮胡的巴基斯坦男子与一位不安的陌生美国人交谈着。从午后到黄昏再到深夜,巴基斯坦男子讲述着他自己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使他们如同命运安排好的一般在此相逢……
昌盖兹从巴基斯坦来到美国寻梦。在普林斯顿大学求学的他成绩优异,在班上名列榜首,毕业时被极富盛名的评估行恩德伍德・山姆森公司一眼相中。充满活力的纽约使他如鱼得水,与气质优雅、容貌出众的艾丽卡之间渐渐绽放的恋情更使他看到了踏入曼哈顿上流社会的希望,而这样的财富和地位正是他自己的家族当年在拉合尔曾经享有过的。孰料,随着911事件的爆发,昌盖兹发现他在纽约这个他所栖身的城市中的地位急转直下,而他与艾丽卡的恋情也随着艾丽卡心中被唤醒的旧日伤痛而从指缝中流走。昌盖兹对自己身份的感知经受着巨大的震撼,对祖国的忠诚渐渐超越了金钱、权力,甚至爱情。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_《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内容简介
这本由莫欣・哈米德花费六年心血几经修改创作的《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通过一位巴基斯坦男子在茶馆向一位美国男性游客讲述自己在美国的经历,来展现和揭露了美国社会金玉其身却弊病累累的现实,这当然体现在其遭受9・11恐怖事件后所作出的反映。一个学业出类拔萃且在一流团体中风头强劲的年青人,本来前途无量,却因为这次恐怖事件后,在身处的这个社会环境中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那种孤立无援致使其一度迷失自我。是继续为这个学习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的国家“奴役制”的打工,还是回到祖国与亲人同心携力来抵御炮弹的袭击?这显然是一个难以抉择的必选题,尤其是要面对这个既是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_《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作者简介
莫欣・哈米德(1971-),出生于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后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主修公共与国际事务,毕业后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一九九七年获得法律博士学位。之后在纽约曼哈顿的财务管理公司担任管理顾问。现居伦敦。二○○○年出版处女作《蛾烟》(MothSmoke),获得贝蒂・特拉斯克奖并入围美国笔会海明威文学奖,被《纽约时报》选为年度好书。二○○七年出版《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入围布克奖最终决选。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_《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写作背景
这本书的内容,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巴基斯坦青年追寻美国梦而最终破灭的经历。要知道,美国文学史上以批判美国梦为主题的作品中最伟大的就得数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了。然而与这本描写同一主题的经典之作相比,作者在思考的广度上显然有了新的突破。这其实也是时代的变化使然。爵士乐时代的美国还只是关起门来纸醉金迷,而世纪之交的美国已经挥舞着大棒扮演起了世界警察的角色。凭借着雄厚的综合实力,美国在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于是,以追求个人成功为核心内容的美国梦不仅依然是美国青年人的梦想,还随着美国对其文化与价值观的推销,大踏步地走出国门,成为了全球无数年轻人,尤其是来自第三世界的年轻人追求的目标。眼下,每年都有许多第三世界的年轻人到欧美发达国家去留学,去追寻成功的梦想。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失败的总是多些,这是常理。但即便有很多人失败了,也总会有更多的人前仆后继,继续追梦。失败的人要么怪自己时乖运蹇,要么怨社会竞争激烈,却很少有人对自己追求的这个梦想进行深刻的思考。然而,这样的思考与批判究竟该由怎样身份的人来进行才能取得最佳的批判效果呢?这里,人们似乎面临了一个“测不准定理”的悖论。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对美国梦的追求而对其进行批判,则一来没有深刻的身心体验,二来也难逃空洞说教的嫌疑,难以服人。然而一旦亲身涉入其间,再想要保持批判距离又谈何容易?姑且不论有的人根本就因此而丧失了客观公正地进行批判的能力,即便他还能够进行批评,旁人又会怎样看待他的批评呢?追梦失败的人如果对梦想发表批评,旁人会觉得他有酸葡萄情结;而功成名就的人的批评,又会令人觉得他得了便宜还卖乖。由是看来,只有一种人能承担起这样的批评重任,那就是先取得成功,为自己赢取话语权,再选择放弃或与这种状态刻意保持疏离。这样一想,觉得菲茨杰拉德还真是伟大,一面自己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一面还能像潜伏在自己生活中的卧底那样向外人提供清晰准确的情报。难怪世纪之交时,美国人评选二十世纪百部最伟大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能高居第二呢。莫欣・哈米德扮演的显然也是这样一种从内部对某种文化给予批判的角色。然而比菲茨杰拉德更具优势的是他毕竟有着异族的身份,这使得他在批判美国梦时可以从外部获得更多的力量。表现在小说里就是昌盖兹一度志得意满,以为自己融入了纽约,融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他在到马尼拉出差时对当地人也几乎以美国人自居了,但他的这种地位与纯正的白种美国人相比要不稳定得多,九一一事件发生以后,其与后者之间的鸿沟凸显无遗。无论是从自己的家人,还是从同为第三世界人士的智利老人胡安・巴蒂斯塔那里,他都获得了批判所需的参照系和外部力量,这些最终促成了他对美国梦的批判,也在心灵上完成了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回归。与莫欣・哈米德和昌盖兹相比,无论是现实中的菲茨杰拉德还是小说中的盖茨比都要更为不幸,他们在梦醒之后也无处逃逸,等待他们的只有彻底的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