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第一中学 莘县第一中学 莘县第一中学-简介,莘县第一中学-师资力量

莘县第一中学,简称莘县一中,是山东省聊城市一所著名高级中学。学校始建于1951年,先后几易其名,于1961年最后定名为“莘县第一中学”。2004年迁入现址,目前,学校占地260余亩,10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500余名,406名教职工。先后获得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聊城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十余年被莘县县委、县政府记集体三等功。

莘县一中_莘县第一中学 -简介


莘县第一中学校标

五十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历届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投资近亿元。

莘县一中_莘县第一中学 -师资力量

莘县一中拥有一支团结求实、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295名教职工中有高级教师57人,中级教师67人;其中有32人已获得研究生学历;有5人获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11人获省、市级优秀教师称号,省级以上骨干教师15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优质课教师34人,10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学校承担省级科研课题3个,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莘县一中_莘县第一中学 -学校实力


多年来,莘县一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励精图治,拚搏进取,使得学校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项工作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是高考上线人数连年攀升,2000年高考本科上线579人,位居全市第一;2001年在生源减半的情况下,高考本科上线535人,实际录取596人,位居全市第二名;2002年高考本科上线653人,实际录取747人,重点本科数及体育生上线数均居全市第一;2003年高考本科上线745人,实际录取833人,位居全市第二名;特别是2004年高考,本科一次上线1112人,位居全市所有高中第一名;重点本科上线553人,居全市重点高中第一名;体育双过关60人,居全市第一,在全市是九连冠;美术专业实际录取本科163人,居全市第一名;张恒同学以721分,全省理科第三名,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史建亮同学以优异的专业和文化科成绩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录取。另外,被人大中科大、上海交大等名牌院校录取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初步形成了名优生群体。在历年进行的全国性竞赛中,该校学生也频繁获奖。

莘县一中_莘县第一中学 -办校规模


为扩大办学规模,满足社会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莘县一中在花园路东侧征地260亩,建设了莘县一中新校区。一中新校完全按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规划建设,从设施配套到环境条件均达到全省一流水平。莘县一中给孩子创造了优雅的学习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新建成的宿舍楼实行分层次住宿和半军事化管理;宽大洁净的餐厅为孩子提供了价格合理、香甜可口的饭菜;现代化的实验楼和大型图书楼让孩子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多功能音乐教室和设备齐全的高标准运动场是孩子发展特长、增强素质的温润的土壤。所有这些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张扬个性、发挥特长积累了条件.


莘县第一中学活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校的建成给我们进一步提 升办学品位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改革创新的空间。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将以“高起点、高标准、规范化、现代化、新辉煌”作为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强校”十六字办学方针,大力弘扬一中人“锐意进取、拼搏奉献、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工作精神,牢固树立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服务的意识,力争2005年把该校创办成省级规范化学校,早日跻身全国千所示范高中行列。

莘县一中_莘县第一中学 -历史沿革

1958年,学校由省教育厅直接领导降为所在县领导,校长由省政府任命降为聊城专署任命,学校由校长负责制改为党委领导。从这年开始,学校同时设2个高中班。这标志着本校的中学教育又上了一个档次。是年十二月,莘县、范县合并,学校更名为“山东省范县莘城中学”(1960年6月,校名为“山东省范县第二中学”直到1961年7月,校名恢复为1956年的“山东省莘县第一中学”)。是年秋季开始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迅速波及到一中。校长亲自挂帅组织师生学习炼钢技术,一昼夜建成土炉20个。把完成炼钢任务当做学校的中心工作。另外,大搞勤工俭学,经常参加具有政治性的社会劳动。脱离实际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致使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959年,一中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组织――民兵营。王体敬校长任营政委,教导处主任赵建祥任营长,各连排长、指导员由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分别担任。还建立了军事体育俱乐部,学习射击、航空模型、无线电操作等军事技术,请兵役局的同志做老师,讲解军事常识、指导作战技术。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影响和干扰。

1960年,国家进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是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学生劳动过多,学校师生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的情况,发出《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问题的指示》,学校劳动减少,学校工作恢复正常。

从1961年开始,贯彻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对政治运动中的部分遗留问题进行了甄别复议,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情绪,学校开始了正常有绪的日常工作。

几年中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大跃进”运动,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出现了严重滑坡,为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压力。这一时期,经历了“整风反右”、“肃反”、“反右倾”、“向党交心”、“大跃进”、“大炼钢铁”等运动,又遇到了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学校几经曲折。但在党的领导下,师生员工战胜了诸多的艰难险阻,终于走上了正常健康发展的轨道。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彻底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刚刚历经曲折、正在发展中的莘县一中遭受了极其严重的创伤。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发出了“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学校贯彻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精神,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当时社会上已经掀起了批判“三家村”和《海瑞罢官》的潮流,《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充满火药味的社论。这一切,预示着一场灾难性的政治运动就要到来了。

从1966年7月起,莘县一中与全国一样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68年是学校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学校“停课闹革命”,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被毁坏殆尽。运动一开始,部分教师就成了批判对象,挂上“牛鬼蛇神”、“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牌子游街。大会批、小会斗。大字报贴满校园,学校的党政组织名存实亡。很快建立了红卫兵组织,分为“四・六”组织和“鲁迅兵团”两大派别,整天辩论,开批斗会,经常到社会上及老师家中破“四旧”立“四新”,老师家的古董被砸、书籍被抄,学校的图书被盗、课桌被烧。不少学生赴北京及全国各地进行“革命大串联”。12月全校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同时毕业,均作为“知青”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968年春,恢复招生。1971年春,“四人帮”炮制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抛出臭名昭著的“两个估计”,又一次给广大教师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当时,原有的教材被否定,政治、语文、历史等合并为“毛泽东思想”课,物理、化学等被合并为“工业基础知识”课。教材的系统性和知识性无从谈起,课堂教学无从着手。

1972至1973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后,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指出:“对学习社会科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不需要专门劳动两年,可以直接上大学。”这一指示,大大的鼓舞了师生,教风和学风有了很大的转变。可是,1973年夏,江青、张春桥把张铁生推捧为“反潮流英雄”;“四人帮”还利用小学生黄帅的日记摘抄,兴起了批判“师道尊严”的浪潮。随之,学校又出现了教学秩序混乱的局面。校园里又贴满了“反潮流”、“反复辟”的大字报,把正常的教学活动说成“复辟”和“回潮”,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学生受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毒害,不少学生不参加正常的考试,无故逃课、破坏公物、考场作弊、顶撞老师、甚至辱骂老师的现象司空见惯。

1975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指出:“不懂数理化、外语,还攀什么高峰;不读书,是教育战线的危机。”他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整顿,整个国家的教育工作很快出现了良好的局面。一中的领导大胆整顿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不良风气,教学秩序很快走向了正轨。1975年春,一中初中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农知、地理、历史、革命文艺、红医知识、外语。高中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农村数学、红医知识、农业机电、农业技术、外语。从此看出当时开设的课程也较为全面。学校领导班子注重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各教研组均制定了教学纲要和意见,学校制定了《莘县一中关于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的意见》,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同时学校注重了校风校纪的整顿,在这样的环境里,该校12级(74年毕业)、13级(75年毕业)两届学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出了不少的人才。

好景不长,“四人帮”再次掀起旨在批判邓小平的“反击右倾翻案风”政治运动。把教育战线出现的好形势诬蔑成对“文化大革命”的翻案行经,把开展好正常的教学活动说成是“智育第一”的“回潮”。因此,学校的教学工作又受到了严重影响,教师进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1976至1977年,学校的教学秩序又陷入混乱之中。学生已不在学校上课,根据个人爱好被分别编入农机班、农技班、红医班、政文班、木工班、美术班等,开门办学,到乡下学习,到不同的实习基地学习。一中的14级(76年毕业)、15级(77年毕业)学生,在这种混乱的形势下所学知识寥寥无几,他们是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最为严重的两级学生。这两届学生谈起他们在一中的学习生活,无不为自己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而长嘘不已。

在勤工俭学方面,一中有着良好的传统。1971年学校在土楼村要地八十亩,盖房十间,购置了拖拉机、水泵及其他农机具,建起了农场。学生轮流到农场劳动,每班一周,吃住在农场。农场由陈玉功、李明旭、郝恩勤负责。后来学校建起了饲养场,养猪八十头。由于学生过多的参加生产劳动,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彻底粉碎。国家教育有了希望。1976年至1983年,是莘县一中由混乱到稳定、由稳定到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四人帮”教育路线的流毒正被逐渐肃清,被“四人帮”破坏的教学秩序逐渐恢复。这一时期先后有赵宪春、王歌民、鲁道荣、沈合生、张振华五位同志任校长或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他们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驾驶一中这条航船冲破迷雾,沿着正确的航线前进。

1977年,国家连续两次召开高考工作会议,于11月恢复了全国普通高考,一中学子同全国考生一道走进了梦寐以求的考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像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像黑暗中的灯塔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莘县一中积极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教职工的政治生活待遇得到提高,工作热情得到空前激发。学校领导及时引导全校师生团结一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尽快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教学上来。

1976――1983年一中在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使学校很快走上了正轨。

莘县一中_莘县第一中学 -政治思想教育


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学校首先深入开展了揭批“四人帮”的活动,使广大师生澄清了思想,明辨了是非,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那种“领导不敢抓教学、老师不敢钻业务、学生不愿搞学习”的混乱局面。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学校着重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尊师教育。努力发挥共青团的助手作用,开展了持久的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重新拟定了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学生守则,整个学校出现了一个赛思想、赛作风、赛干劲、赛贡献的热火朝天的局面。八十年代初期,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学习张海迪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使校风有了根本的好转。

莘县一中_莘县第一中学 -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强调老师学习教学大纲,狠抓备课、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落实双基、培养能力。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成立各教研组,强调集体备课,规定一般教师每周至少听课两节,学校领导每周至少听六节课。强调因材施教。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总之,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学校的秩序日趋稳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0年,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为116人,1981年81人,1982年,全县高考本科录取34人,一中独占28人,1983年,全县高考本科录取57人,一中独占56人,1984年,全县高考本科录取107人,一中独占88人。

1980年,莘县一中成为省地县三级重点中学。1979年赵振耕老师被评为聊城地区模范班主任。1981年12月,储俊峰老师被省教育厅授予优秀教师称号,刘铁汉、李大发、王玉华被评为地区优秀教师;1983年玉章秀老师被省教育厅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1984年赵振耕老师被授予省级园丁奖。马保起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成为莘县恢复高考以来的第一个北大学子。

莘县一中_莘县第一中学 -相关信息


1984年9月,任副校长多年,并曾主持过学校全面工作的、深孚众望的王歌民被任命为莘县一中校长。为人正直、处世公正、富有进取精神的他,带领学校走向了又一新的阶段。九月二十九日,莘县教育局公布对孙维苏等同志的任命通知。孙维苏任莘县一中教导处主任;王章义、李大发任莘县一中教导处副主任;孔繁章任莘县一中总务处主任;万学兰任莘县一中人事秘书。新的班子、新的活力、新的思路,新的办学方略。

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三个面向”


在工作中统筹安排,全面考虑,处理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德、智、体三方面的关系。

2。少数尖子生和大多数学生的关系。

3。毕业班和非毕业班的关系。

加强学校管理,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


1.实行领导分工责任制,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分管高一、高二、高三和初中的教学工作。每个领导人深入一个教研组。领导兼课,一名副校长和两名教导主任各兼一门主课。

2.建立岗位责任制。结合外地经验和本校实际制定责任条例143条。上起学校领导,下至教职员工,对自己的职责范围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3.建立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是以年级为单位建立的,其任务是抓好本年级的全面工作;年级组长2-――3人,是本年级教学工作的带头人。学校教研组领导本学科的教学活动。年级备课组的任务是搞好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活动的形式是集体备课。

4.建立课外辅导制。

5.建立健全考勤制度。

6.建立学籍管理制度。此外,还建立了升留级制度、毕业制度,以及各种会议制度等。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注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1.细致安排,组织好师徒对子,在分配新教师工作时考虑到年级、学科和老教师的分布情况,做到新老结合。

2.请老教师上示范课。

3.让青年教师上提高课。

4.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进修。

5.向青年教师压重担,大胆信任和使用他们。

在王歌民校长任职期间,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教学工作秩序稳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7年,郑义凤、张保生被北京大学录取,侯可宾升入中国人民大学;1986、1987、1988连续三年,高考成绩居全市第二位;从1986年起,莘县一中初中部撤消;1987、1988、1989连续三年一、二、三中联合招生,平分生源。这一时期,计有马其峰、王之盈、郑义凤、张保生、王传伟、曹晓强、王世伟等七位同学分别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其中1984年马其峰同学从高二跳级考入北京大学;曹晓强是恢复高考后莘县第一个清华大学生;1988年,十四岁的王世伟是恢复高考后莘县第一个考入清华少年班的学生。

莘县一中_莘县第一中学 -所取成就


1990年,莘县一中高考成绩在聊城八县市评比中位列第七,滑入历史的最低谷。当年9月,莘县县委为了扭转一中的落后局面,对一中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抽调时任教育局副局长的庞德生到一中任党支部书记、校长。庞校长上任以后,审时度势、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首先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不怕吃苦、不怕吃亏、讲求民主、讲求科学。与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同德、同甘共苦、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用自身形象影响带动教职员工。与教职员交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每位教职员都给予充分的信任。庞校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无为而治”,减政放权、减少会议,决不干扰教师的工作自主权。实行民主科学的人性化管理。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德育放在首位,锐意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新的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广大教职员工干劲倍增。一天四晌,弹性坐班。商讨问题、钻研业务。以年级为实体,设置年级主任,三个副校长分别包管三个年级。学校还先后建立了“一会”“两评”“两谈”的民主管理制。“一会”指开好一年一度的教代会;“两评”是让教职工定期评议学校工作,定期评议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两谈”指校工会委员会民主参政议政座谈会和领导与教职员工的谈心。由于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教职工苦有处诉、意见有处提、怨气有处发。他们气顺了、劲足了,学校工作很快便上了一个台阶。“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省教育先进集体”“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高考成绩由90年八县市第七名到94年上升为第二名。

辉煌的背后,凝聚着一中人的心血和汗水。凝结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艰苦付出和科学管理。

以人为本


关心教职工生活,为他们分忧解难。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盖起两幢教工住宿楼,大大改善了教职工的住房条件。每年拿出2000多元为教职工全面查体一次。对于病重住院者,学校领导轮流值班,悉心照料,治疗费尽力解决。煤气、烤火煤学校统一购置,送货上门。在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建了洗澡堂,开了理发室,设了供面点。领导们全心为教职工服务的诚心,换取了教职员工的爱岗敬业。

加强制度建设


为保证学校各项决议的贯彻落实,建立了严格的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反复征求教职员工意见的基础上,相继制定出台了《教职工考勤制度》《莘县一中财务管理制度》《关于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的几点意见》《关于定期考核干部、职员的几点意见》《教职工奖惩制度》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使教职员工都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增强了责任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由“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
采取措施
解决了“我要干”的问题后,接着为解决“怎么干”的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在教学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把三个年级组变为三个年级实体,每个年级设年级主任一人,年级教导员一人。强化了年级责任制。年级实体形成后,在管理权限上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教务处、德育处并列,在业务和德育方面分别接受教务处、德育处的指导与协调,实现了三个年级的竞争格局。二是狠抓了常规教学的落实。学校印发了《教学常规》,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及考试提出具体要求。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做到“三定”“四备”“四统一”。定期检查教案、学生作业,及时进行总结。在辅导上把早读、晚自习分给任课教师,由教师自行支配。三是坚持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贯彻“一个中心”“两个贯穿始终”“三个为主”的原则,做到精讲多练、低台阶、大容量,注意训练的梯度。在训练时,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注意了训练的系统性、科学性,避免了盲目性。同时,注意发现和培养教改典型,让他们上教改实验课,向全体教师介绍推广先进的教改经验。通过教改,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四是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有专长的学生,多开“小灶”,加强培养。成立数理化生奥林匹克竞赛活动小组,音体美课外活动小组,明确专人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年有学生在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从而被名牌大学提前录取。“文学社”社员王梦茜,在辅导教师的培养下进步神速,发表中、长篇小说多部,散文集多本,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少年,被武汉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辛勤的努力,换来喜人的成果。1994年,高考成绩由1990年的全市第八上升为全市第二,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由上年的76人一举上升到141人。在全市引起很大的轰动。学校被先后授予“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刘金钟老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郭春英老师获“省优秀教师”称号。另有79人次受到市、县不同类型的表彰。地理教师宋泽生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这是本校第一位特级教师。

由于工作需要,1994年9月,庞德生同志被调任莘县教育局副局长,一中校长由李大发同志接任。李校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与其他领导成员同心同德、努力工作、继往开来,使莘县一中沿着正确的航线继续前进。后因工作需要,李校长于1995年11月调往莘县科委工作。

莘县一中_莘县第一中学 -学校调整

1995年11月,莘县县委对莘县一中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又一次调整,任命高凤云为莘县一中校长,王章义为党支部书记兼政工校长,张胜聚为业务校长。新的领导班子的成立,为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此进入了快速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新的领导班子认真总结经验,抢抓机遇,开拓进取。通过广泛的征求意见,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未来负责”的办学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了“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的工作思路。倡导团结协作的敬业精神、力争上游的竞争精神、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荣辱与共的爱校精神。全体教职员工牢固树立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奉献进取、争创一流”的工作目标。

校长高凤云,曾在一中做过十八年副校长、一年党支部书记。对学校过去和现在的情况了如指掌,对学校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爱学校胜过爱家庭、爱学生胜过爱子女,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在她的倡导下,学校坚持“三不乱”和“三公开”。“三不乱”即班子不乱、财务不乱、人事不乱,“三公开”即学校开支公开、人事制度公开、学生管理公开。这些制度的推行,使学校的工作有了透明度,赢得了教职员工对学校工作的尽力支持,增强了向心力、凝聚力。

在教学管理上,逐步完善了以年级主任为核心的年级负责制,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作业组负责制,以教研组为核心教研室协助的学科成绩、竞赛成绩负责制。实行“以岗定责,以量补贴,以质计奖。”狠抓常规,夯实基础。备课组坚持个人初备基础上的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实行脑力资源共享。学校工作阶段性任务明确,层次分明。“高一打基础、高二是关键、高三是重点”的意识内化到每个教职员工的心中。高一年级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抓规范、重管理,突出一个“严”字;高二年级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突出一个“活”字;高三年级实行三轮复习,计划周密、落实到位、有条不紊、省时高效,突出一个“紧”字。

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育人为宗旨、以课堂为主渠道、以规范为标准、以活动为载体的总体思路。实施“四大教育”工程。一是培养思想品德――实施做人教育。每届新生都要进行十天左右的军训活动;坚持每周一升国旗制度;利用“五・四”、“国庆节”等节日开展庆祝活动;深入开展“学规范”“用规范”活动――用“规范”的标准严格约束学生的言行,将其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蕴藏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二是培养主体意识――实施自主教育。认真坚持班级值周制,培养学生的劳动、纪律、集体观念。在宿舍管理上,成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不同层次的宿舍管理委员会,营造了“安静、整洁、文明、有序”的就寝环境。打破学校包办各种活动的惯例,放飞学生,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竞争承办权,为学生搭建起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开发了学生组织管理的潜能。三是点燃希望之火――实施希望教育。学校明确提出:“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心理不健全的学生。”从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入手,通过激励、期待等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积极鼓励教师在工作中大胆创新,要求教师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觉地“发现”、“研讨”、“探索”。创新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1995年以前,学校规模一直保持24个应届高中班,教职员工170人左右。1996年9月,新建的实验高中尚不具备招生条件,由一中代招10个班学生。因此,学校班额急剧膨胀,达到42个教学班(其中补习班6个,这时的高一新生达到20个班,1998年9月减为12班,两校独立,生源平分)。教职员198人,其中专职教师136人;到2004年,招生班额又达20个,教职员达294人。专职教师学历达标率由1998年的49%提高到87%。

1997年9月,一中高三年级16个教学班,因规模的膨胀,高三年级迁往分校(即现在的实验高中),由年级主任张福显具体负责。当时的分校地处偏远、校园荒凉、设施简陋、条件艰苦,高三的师生不叫苦、不怕累,上下齐心,迎难而上,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新的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学校的硬件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95年9月,建起面积为1459平方米的二层西楼;96年5月建起面积832平方米的东餐厅;96年9月建起面积为3429平方米可容纳30个教学班的五层教学楼;96年11月,建起面积为185平方米的学生用水冲厕所;96年12月建起一座总面积为3283平方米的四层实验楼;97年5月,在操场东面建起四座两层面积为715平方米的教工住宅楼;97年9月,建起面积为6330平方米的六层教工住宅楼,住进72户中青年教工;98年5月,更换自动开关的学校新大门;98年12月建起面积1485平方米的西餐厅;99年1月建起一座2384平方米的五层高标准住宅楼(高教加长楼);2000年秋又购置食品公司5.89亩土地,于2001年7月建起6354.33平方米的高标准教工住宅楼,从而解决了54户教职员工的住房问题。与此同时,学校相继建立了现代化的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还为每个教室配备了29英寸大彩电。校园内的路面也全面硬化。至2001年,学校已建起教学、实验、办公、住宿相互配套的楼房十二座。新建的教学楼、实验楼耸立中央,三个花园布局精巧,四季常绿、三季花红。

在校园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教育教学质量也在大幅度提高。1996年高考本科首次突破200人大关,一次上线202人;1999年突破300人大关,上线316人,录取362人,取得全市高考三个第一,即应届本科第一、体育本科第一、本科上线增幅第一;2000年,本科上线达到579人,位居全市重点高中第一名,且应届生上线第一、理科上线第一、增幅第一,并荣获单科成绩四块金牌;2001年,在生源减半的情况下,高考本科上线517人,获5块金牌;2002年,本科上线653人,实际录取747人,居全市第一;2003年,本科上线745人,录取833人,获全市高考成绩5块金牌,李守波以652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莘县一中自1996年开始扩大招生,高一年级由原来的八个教学班扩大到二十个教学班(为实高代招10个班),以后由形势所迫又每年递增,到2000年,应届生加补习生人数达到6000人,学校所有可以做教室用的房子都腾出做了教室。学生住宿、吃饭又都成了严重的问题。住宿先是把原四层学生宿舍楼,经建设专家核算图纸加高两层;学校又花75万元买下了体委的家属院;最后仍然是住不下,又租用了运输公司几十间宿舍楼。吃饭两个餐厅容不下就靠社会上的零餐点辅助。吃、住、学的问题算是将就解决了。但是,6000多人长期学习、生活在40亩大的地方实在是拥挤不堪。每天放学,学校像是集市;厕所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唯一的活动场所――一中操场可利用空间30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却与一中被一条50米宽的繁华大街隔在两处,使用率相当低。长此以往别说学校发展,就是学生基本的学习生活需要都无法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定会受到严重影响。怎么办?于是想到扩校。但一中由于是历史老校,周边没有一分闲宅,扩建不存在可能,只有外迁。外迁较之扩建花费不知要大多少倍,为此,牵扯到经费问题。班子内部意见不一,征求教职工意见也是严重不一致。但是实际情况又是非外迁不可。当时,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伦伟、教育局长杨贵生多次到一中来帮助分析形势、统一认识,最终一中外迁的意见达成了一致。

001年2月,学校向县委、县政府递交了《关于一中搬迁的呈请报告》和《莘县一中搬迁的可行性报告》,很快县政府下发了39号文《莘县人民政府关于批准〈莘县一中搬迁的呈请报告〉的通知》,要求县直各部门大力支持一中的搬迁工作。

一中确定外迁后,由于资金和师资的缺乏,新一中只有依托老一中才便于发展。具体的选址工作开始物色三处,后经伦伟副县长、杨贵生局长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最后尊重一中班子的意见,确定了现新一中校址。

校址确定后,征用农民土地,和群众有着很大的分歧。原县长赵庆忠、副县长王勇、副县长伦伟、教育局长杨贵生及土管、城建、城关镇部门的领导多次在县委党委会议室召开协调会,最后确定为租用农民土地,学校每年向农民每亩地补偿1400元。

最后丈量确界牵址到四个村,但主要占地是城镇北街。进行具体的丈量工作仍然是阻力重重。这时又是伦伟副县长和教委杨贵生局长、城关镇书记刘协华和副书记张洪生、袁振峰亲自做城镇北街居民的工作,与之反复协商方达成一致,确认了具体的边界。具体的丈量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杜基坦等完成,楼基戡查由聊城建委地质堪察所马德生完成。伦炜副县长、教委领导亲自参与完成。特别是地上物确认时,正置盛夏玉米已长半人高,烈日似火,热浪阵阵,这又是伦炜副县长和教委领导与学校一起苦战一天完成。一中后勤的同志为主,其他行政科室领导职员全部上阵,他们为新一中的筹建付出了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新一中,在这块地上建新一中定多大规模,搞个什么样的规划,设计什么样的图纸,当时的县委书记刘赞杰和县长赵庆忠都亲自参与了研究审定,规划设计由济南、聊城两家提供图样,最后确定以聊城建筑规划设计院的图纸为准,由张立建工程师领衔设计。

因为一中新校建设系白手起家,众多的建筑需大量资金。为了新一中早日动工投建,县委、县政府领导,县教委领导,都积极地想办法,联系援建单位。赵庆忠书记、袁炳臣副书记、杨贵生局长都多次参与与援建单位谈判,最终于2003年初夏由县委副书记袁炳臣主持,由“山东省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公司”承建,时任总经理李传友,现场施工经理盛丰雷。条件是:他们公司垫付3000万元,其余一中分三年付清。

施工队确定后,一中新校于2003年8月26日奠基,市教委领导、县委、县政府、教委、建委、城关镇等兄弟单位领导参加了奠基仪式并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援助,当天收到援助资金30多万元。奠基停工后由于连续降雨,直到八月初山建工三公司的机械、施工人员浩浩荡荡开进工地,新一中建设正式开工。

开工伊始立即出现好多棘手的问题,如当地群众的抢装抢御问题,处理隐蔽地上物问题等,需做大量的群众工作。为了老校正常教学秩序不受影响,学校班子研究决定新校建设由后勤校长薛智朝全权负责,退居二线的原后勤校长孔繁章全力协助。为了保证建筑质量,一中聘请了聊城“天柱”和大地两大监理公司进行建筑监理。与三建公司议定工期为十个月,到2004年6月十栋大楼除图书楼(十一月开工)外,其他九栋楼主体建筑全部完成。

开工后除去三建公司投注外,一中现有部分资金先期投入,大量的缺口完全靠贷款,前期贷款担保都是由王勇县长亲自出面委托古云“四强化工”、“华翔石化”两大公司担保贷款,在政策上城建委免去了大部分应收费用。

总之,新一中的建立,确实是各级政府共同努力的产物,是莘县一中全体教职工共同辛勤劳动的结晶,完全可以说没有当时全体教职工的辛勤汗水也就没有今天的新一中!

莘县一中于2008年因违规补课被山东教育厅撤销省级规范化学校称号。

莘县第一中学 莘县第一中学 莘县第一中学-简介,莘县第一中学-师资力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90103/146010.html

更多阅读

开原高中百年奠基人第一任校长王作霖 开原市第六中学 校长

(开原高中第一任校长王作霖)开原高中百年奠基人 第一任校长王作霖王作霖,字用宾,辽宁开原庆云堡人。拔贡出身,后考入奉天两级师范学堂优级博物科。民国时期开原著名士绅,曾任外县县长,后回乡养老。  开原中学校长:1913年(民国二年)2月

2012年普通高考石河子第一中学情况公布 石河子第一中学

2012年普通高考石河子第一中学情况公布一、地区文科前20名,石河子一中包揽前19名1、石河子一中文科占19名:第一名马雯雯611;第二名 张磊607;第三名 王 佳605;第四名李大双598;第五名 聂含秋596;第六名范紫薇586;第六名路 尧586; 第八名 王倩

百年一中无锡市第一中学 无锡市第一中学国际部

序 言  一百年的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无锡市第一中学的发展史上,却是极为重要、最具历史意义的时期。百年的梦想,百年的追求,她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建设改革的奋进历程,也见证了中国教育事业

声明:《莘县第一中学 莘县第一中学 莘县第一中学-简介,莘县第一中学-师资力量》为网友长恨春归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