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俏,作家、美食工作者,毕业于复旦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史学硕士,悦食中国文化项目创始人,同时担任《悦食Epicure》杂志出版人、主编,纪录片《悦食中国》制片人。曾出版作品《元气糖》、《贪食纪》等。殳俏的新书《吃,吃的笑》里面,颇有些题目我亲临其境,从杭州一窗碧绿的午后喝白葡萄酒闲吃cheese,到川办那嘈杂的大食堂般的大堂里满口红油;从湖滨28那令人惊艳的改良臭豆腐汤,到北京大董那令人沉迷的地道葱烧海参;从上海一条僻静马路里本帮菜馆大嚼红烧猪肉,到北京铁路旁意餐馆小露台上狂吃牛排鹅肝,算得上是“美食犯罪同伙”了。
殳俏_殳俏 -人物简介
殳俏,知名美食专栏作家。1980年出生于上海,作家、媒体从业者,毕业于复旦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医学史硕士,思想史学士,出版长篇小说《开往高丽的慢船》,杂文集《人和食物是平等的》,翻译《带着蛙鱼去旅行》,与朋友合着图文小说集《复兴公园》,短篇小说《双食记》被改编为电影。
喜欢美食,喜欢华服,喜欢热闹。个人写作的灵感源于好玩,源于温暖。曾经为《上海一周》、《Luci》、《东方早报》、《女友》、《城市画报》等报刊开设专栏,分别撰写医学、奢侈品、美食、情感、星座等内容。相信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还是有爱,有食物。
殳俏
殳俏_殳俏 -人物介绍
《元气糖》首发式上的殳俏
从学生时代起,她即是在青年读者中很受欢迎的年轻作家。自1995年起她在《萌芽》、《上海文学》等刊物上以散文、小说、专栏形式笔耕不辍。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开往高丽的慢船》,2004年翻译出版了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的杂文集《带着鲑鱼去旅行》。
硕士毕业之后便投身媒体事业,曾参与知名时尚刊物的创刊工作。但最终她以独具风格的美食专栏、散文及作家、食评家的身份为大众所知,她曾先后为《上海壹周》、《申江服务导报》、《时尚先生》、《东方早报》、《城市画报》、《三联生活周刊》、《时尚旅游》、《纽约时报》中文网等报刊媒体开设个人专栏,出版文集《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吃,吃的笑》、《贪食纪》等。2008年其小说《双食记》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使她成为了中国大陆最受欢迎的美食作家之一。
殳俏诠释美食的视角总是多元而独特的,她说过,“人和食物一样,是有感情的;所以必须带着情感去看待它们。”她的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着一种反思和期待,在现今浮躁的婆娑世界,如何重建在人和食物的美好关系。
于是,2012年四月殳俏创立了悦食中国文化项目,亲自带领摄制团队奔赴偏远地区的田间地头,调查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食物,拍摄各类食物手工艺人、食物生产者及食物作坊的生存状态,制作了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手工食物行业现状的大型纪录片《悦食中国》。如今,她又率领团队创立出版《悦食Epicure》杂志,继续向着她的理想――重建人和食物的美好关系――迈进一步。
2013年,殳俏及悦食中国团队获得华尔街日报中文网颁发的“2013中国创新人物奖”。
殳俏_殳俏 -个人作品
曾经出版的作品:
2002年,《开往高丽的慢船》,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4年,《带着鲑鱼去旅行》(合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人和食物是平等的》,新星出版社
2005年,《复兴公园》(合着),春风文艺出版
2007年,《煮妇日记》,新星出版社
2009年,《吃,吃的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年,《元气糖》,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年,《贪食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殳俏_殳俏 -殳俏人和食物是平等的
文:三联生活周刊
生于80年代的俏皮女孩殳俏,有着让同龄人羡慕的吃客经历。在她看来,和扫地、洗衣一样简单的做饭,如今已经成了很多年轻人望而生畏的负累。大众对美食急剧膨胀的热情和享受美食的态度,让美食家也成了紧俏又畅销的行当……
生于好吃家族
我们一家人都是地道的好吃分子,从太爷爷的故事开始,一直传承着爱吃的基因。太爷爷在上海海关做买办,家境殷实又生活洋派,配着中式、西式两个厨子。我小时还经常听家里人念叨,太爷爷最喜欢吃哪家店的香肠卷、只喝哪家店的罗宋汤,他酷爱西餐,生活十分讲究。爷爷和奶奶早年间也过着考究的生活,爷爷是上海医大研究公共卫生的教授,奶奶是个酷爱画画作诗的“艺术女青年”。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每天早餐时候,爷爷拿出一块小格子餐巾,往一张欧洲宴会似的大餐桌上一铺,开始吃西餐。餐桌大得可以睡觉,我夏天会躺在上边乘凉。桌上摆着猪肝酱、鸡肝、鸭肝酱和果酱等十几种酱,黄油的种类也很多。奶奶是一个不做家务事的女子,但是她会为了满足一家人的口腹之欲而细心地烹饪。奶奶不喜欢女佣动她的厨房,宁愿自己料理食物。爱花钱的奶奶讲究生活品位,虽然做吃的,却不为一日三餐所累,她说,“做菜做得最不好的是怨,做女人最差的是做成怨妇”。
爷爷奶奶虽然对生活很讲究,但并不是那种处处挑剔的贵族姿态。当失去了原有生活条件时,他们会想尽办法寻找替代品,充满了做东西、吃东西的诚意。小时候爷爷在家里用旧的手摇冰淇淋机做甜点给我吃,奶奶用韭菜和糯米做团子吃。原本养了几只鸡和兔子改善伙食,却因为对它们产生了感情舍不得杀,最后奶奶全部送给了亲戚。对喜欢吃的人来说,做菜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和扫地洗衣差不多,只不过多些创意。我上小学时趁大人不在家,自己尝试着做火腿蒸鱼、红烧肉、苹果卷,觉得是很自然的事情。到现在我也没有特意把做菜当作艺术,那样就多了很多不可亲近的感觉。现在我爸爸在上海总是盼着我回家,他会自创芥末鸡翅、红咖喱烧带鱼给我吃,虽然不敢说很美味,但这样充满情感的美食,我非常喜欢。
充分地尊重食物
14岁在上海第一次吃到日本料理,我就喜欢得不得了。那时家里来了客人,我们去五星级酒店吃最好的日本餐,一顿饭花了一万多元,生鱼、果茶我都很喜欢。等到读大学二年级,我到日本去留学,奖学金非常丰厚,一个月仅仅伙食费就有十万日元,可以遍尝美食。日本的餐饮资讯非常发达,美食指南做得十分详尽,我也会跟着法国、印度各国的朋友去吃他们认为最地道的馆子。我特别欣赏日本人尊重食物的态度,厨师们特别敬业,在饭店里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关切地问食客好不好吃,更是特别在意外国食客的意见,客人提出菜单以外的要求,他们也会尽力满足。
要说写专栏,最初我是在《上海一周》上写关于医学史的文章,都是比较好玩的医学知识。比如由肺结核病的历史谈到女人化妆,有的女人故意把自己化得好像得了肺结核。鼠疫的产生跟女人爱穿皮草有很大关系,女人没有了水貂皮,就用鼠皮代替。我将医学知识和时尚、个人感受联系起来。医食同源,后来《东方早报》的美食编辑邀我写文章,我也就答应了。我没有用套路来写美食,而是发自自己内心的感受,像写一个食物王国的“老友记”一样。我的书《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就表达了我对饮食的态度。人不要做对不起食物的事情,不应该虐食,比如吃猴脑、吃猫肉。我也反对美食家居高临下挑剔食物,我在《小吃客》的文章里也说道,挑剔是比较低的鉴赏阶段,吃也从来就不是彰显身份的一个方式,只有在童年时习惯了锦盆玉食,在他们成年后才不会有对美食刻意的追求,和对品位刻意的培养。只有那些从幼齿的挑食中走出来的人才会成长为友善而不做作的真正爱吃者,因为他一定更宽容,也更易于体谅。
要说我写“煮妇日记”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2002年我开始写博客,平时写专栏的文章是卖钱的,而博客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结婚后住到北京,爸爸开始看我的博客,我们之间又多了一种联络方式。我告诉他自己经常在家做饭,他很有兴趣,我就干脆把自己的菜谱写出来,当时是很私人的一件事情,没想到后来有那么多人看。比如我介绍的潮式豉椒炒双丸的做法,日记有载,“胖胖喜欢吃丸子,但是每次都只有火锅的时候才能吃丸子,煮妇想到潮州菜里有这么一招,遂拿来试试看。买来墨鱼丸和虾丸,放在白水里煮熟,当然不要煮太久,注意保持弹性。捞出来,每个丸子一切两半,这样好看一点,味道也更加容易进入一点。之后就很简单了,切好一把葱段,挖一勺李锦记的豆豉酱,在炒锅里放上葱段、干辣椒、豆豉酱用油先煸一下,再倒入丸子翻炒,等每颗丸子都沾满了豆豉酱则大功告成。吃起来辣蓬蓬香喷喷的比火锅里的丸子美多啦!”每周一我都会给老公和朋友烧菜吃,一周做一次,也是为了奶奶说的,不要做菜做到生怨。如今大陆的年轻人对美食热情高涨,但是很多人不喜欢动手,把做饭看成一项艰巨任务。
一些人经济条件好起来,开始跟风吃昂贵、生猛的东西。比如残酷地杀死动物,把吃看成了可以炫耀的权力。我总记得日剧里的一个情节,一个女孩子为自己的婚礼订了蛋糕,可是新郎却一直没出现。最后厨师拿着精美的蛋糕,和伤心的女孩子坐在楼梯上,坚持一口口吃完了蛋糕,因为“好的蛋糕做出来就是为了让人吃掉”。这是对食物的尊重,我觉得好的美食是会勾起人的内心温暖的回忆。
好像突然之间,我成了所谓美食家,给媒体写专栏,给美食电影、电视剧做策划。虽然我从小就喜欢吃,但没有想到它会成为我的职业。对我而言,可以告诉别人对美食的感恩之心,是一件不错的事情。现在有的电视烹饪节目弄得很高端,尽是做鱼翅燕窝雪蛤,这是一种撑场面的东西,它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不会勾起你对生活的记忆。对我来说,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做美食是一件很自在、很亲近又很容易的事情。■
殳俏_殳俏 -殳俏写食
殳俏的新书《吃,吃的笑》里面,颇有些题目我亲临其境,从杭州一窗碧绿的午后喝白葡萄酒闲吃cheese,到川办那嘈杂的大食堂般的大堂里满口红油;从湖滨28那令人惊艳的改良臭豆腐汤,到北京大董那令人沉迷的地道葱烧海参;从上海一条僻静马路里本帮菜馆大嚼红烧猪肉,到北京铁路旁意餐馆小露台上狂吃牛排鹅肝,算得上是“美食犯罪同伙”了。有些未曾亲临其境者,但是也常常被传染到她的热情。比如她去日本归来,在MSN上让我看她拍的照片以及吃的记录,半夜三更搞得我饥肠辘辘神往万分;抑或看她的这本新书,不仅仅是被她提到的那些吃食常常搞得馋心大动,而且时时为她那活泼灵动的文字搞得微微地笑或者吃吃地笑。东南西北地吃了喝了,在她那里就化为洋溢的文字,美食的热情和文字的热情在她那里完美结合,就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天赋了,只能让人艳羡。
说到殳俏写食的文字,就让我这评论者相当地为难了,因为除了大段摘抄然后称妙,似乎就无需多说。她的文字应了她的名字那个俏字,是特别地俏皮,这也是趁着年轻多吃的好处之一吧,可以肆无忌惮地吃,也可以肆无忌惮地说。东联西想,各种指涉信手拈来,洋洋洒洒,不费功夫,是其美食文字好看的一大原因。且看《雪夜寻肉记》里说吃肉:“那些卖弄刀功切得过分轻薄的肉也是不适合的,那不是涮肉,简直就是亲眼目睹一片肉的人间蒸发,吃肉的豪情完全被扼杀在筷子一转身的一片乌有中。这里的肥牛也好,店员会不厌其烦地问,是要少肥,中肥,还是超级肥的。听上去很好笑,这也至少说明现在的牛都是当女人养的,尽量保持身材,能撒欢儿养到超级肥的已经不多了,所以有超级肥牛就可以拿出来炫耀一把,其实雪夜只要有肉,管它什么肉。某雪夜,我的一个朋友看了我这篇文章的题目,说他只想到两件事:一,豹子头林冲;二,赶快跑到楼下的黄河拉面店买十串羊肉串,因为若是今夜无肉,必将一夜难眠。”
这样的文字是既有年轻的豪气,又有聪明的俏皮,而又带着文化的联想。我从来觉得说吃这件事,需幽默感相伴来抓到感官表层,吃一口而动八筋,所谓的文化也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轻轻松松的好,这些,在殳俏的文字里都有。就如同我也是同样喜欢意餐胜于法餐,她说:“那些看上去番茄酱四溅的意大利黑手党电影,不管那茄红色的东西是鲜血,还是真的番茄,我都觉得那非常具有幽默感。当年,意大利人教会了法国人做菜,却没有教会他们的厨师说黄段子,所以法国菜的调味汁都非常冷感,总而言之,不够荤,而意大利人即使做个蔬菜也有腥膻之气,让人觉得非常肉感。意大利菜跟黑手党的精神很像,烟火气十足,很有家庭观念,崇尚不动声色的耀武扬威。”
殳俏的写食文字也是有腥膻之气,烟火气十足,不是端着装着,不必正襟危读,而是由美食而引发的感官与联想狂欢。她的文字就跟她写的好吃的东西一样,撩拨我们的感官,让我们吃了读了之后,还得呼一句:过瘾!
殳俏_殳俏 -殳俏说画
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当然要有一些头脑风暴,有一次陆智昌来我家做客,看见我的这些信手涂鸦,就讲这本书可以尝试把这些画放进去。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些画基本都是之前的积累。封皮展开,背面那幅大的是按要求画的,用了也就半个小时吧。关于绘画,我没有经过科班训练,就是画着玩,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喜欢画,然后被征去参加各种名目的展览和比赛,自然也没得过什么奖,倒是信手瞎涂的轻松心态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本书收录了2004年至今的部分美食专栏文章,有计划出第二本,设计装帧会延续这本,同样,也会出现插画。
殳俏_殳俏 -殳俏的博客
殳俏
http://blog.sina.com.cn/shuq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