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赫那拉静芬 叶赫那拉・静芬 叶赫那拉・静芬-人物简介,叶赫那拉・静芬-人物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桂祥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隆裕_叶赫那拉・静芬 -人物简介


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静芬(1868-1914)-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

隆裕(1868-1913),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桂祥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她姿色并不出众,且性格柔懦,身为皇后既不得宠,在宫中也得不到慈禧太后这位姑姑的欢心,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联军攻入紫禁城前夕,皇后随着慈禧太后、光绪帝和其余宫眷一同逃往西安。二十七年(1901年),一行人再度回到了紫禁城,而在珍妃死后,皇后依然不得宠。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病逝,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宣统帝称她为“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隆裕,而宣统帝时年仅三岁,因此由太后抚养宣统帝,同时隆裕太后也和宣统帝生父―摄政王载沣一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1912年2月12日),以太后名义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结束清朝自1636年以来共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

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太极殿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内侄女,生于同治七年正月初十日,父为慈禧太后之弟,副都统桂祥。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她和光绪帝之间感情很不好,而慈禧太后之所以会挑选她为光绪帝之皇后,也是希望由自己的亲侄女来监视光绪帝的一举一动,因此光绪帝对她多有所防备。

身为皇后,她既不得宠,在宫中也不甚得慈禧这位姑母的欢心,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而和命妇们与宴时,必有所应酬,而经济窘困的皇后,只能时常命人将首饰等值钱物品送至宫外典当,因此她在宫中的生活可以说是极其悲惨。

光绪二十七年(1900年),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连军攻入紫禁城前夕,皇后随着慈禧太后、光绪帝和其余宫眷一同逃往西安。二十八年(1901年),一行人再度回到了紫禁城,而在珍妃死后,皇后依然不得宠。

光绪的最后一年(1908年),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病逝,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宣统帝称她为“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隆裕,而宣统帝时年仅三岁,因此由太后抚养宣统帝,同时隆裕太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宣统帝生父―摄政王载沣一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1912年2月12日),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结束清朝的统治。

民国二年元月十七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太极殿病逝,享年45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史书中常将做皇后时期的她称为隆裕皇后,或光绪皇后。

隆裕_叶赫那拉・静芬 -人物生平

成为皇后


隆裕太后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与光绪帝成婚,大婚庆典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正当后宫上下为皇帝的大婚忙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这是一个雪花纷飞数九寒冬之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

大火过后,太和门化为废墟。慈禧断然做出决定:婚礼如期举行,并且皇后必须经过太和门再入后宫。如何解决皇后入二道朝门成为问题问题,慈禧再次做出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她居然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在火场搭盖太和门彩棚!最终也搭起一座足可以假乱真的太和门,使长期在内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难辨真伪。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是钦天监选定的皇后入宫吉日。午正三刻,是奉迎皇后的吉日,光绪帝头戴珠冠身着龙袍,升坐太和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礼部官员宣读册封皇后的诏书。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绪帝回宫之后,率领着奉迎大臣们前往后邸迎接皇后入宫。与此同时,瑾、珍两嫔也由神武门被迎入后宫。
在婚期过后,隆裕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但光绪帝只宠幸珍妃,和隆裕之间感情很不好。而慈禧太后之所以会挑选她为光绪帝之皇后,也是希望由自己的亲侄女来监视光绪帝的一举一动,因此光绪帝对她多有所防备。她姿色并不出众,且性格柔懦,身为皇后既不得宠,在宫中也得不到慈禧太后的欢心,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联军攻入紫禁城前夕,皇后随着慈禧太后、光绪帝和其余宫眷一同逃往西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行人再度回到了紫禁城。在珍妃死后,皇后依然不得宠。

垂帘听政

叶赫那拉静芬 叶赫那拉・静芬 叶赫那拉・静芬-人物简介,叶赫那拉・静芬-人物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依宣统帝之命被尊为隆裕皇太后,被称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宣统帝登位时年仅三岁,因此由太后抚养宣统帝。同时隆裕太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摄政王载沣(宣统帝生父,光绪帝之胞弟)共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隆裕不善于巴结于人,所以亲信不多,自当了太后,时有秉裁军国大政,她才知道要守住太后的宝座,必须要保住溥仪的帝位,这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势力,尤其是与那些手握实权的亲贵与外臣联合。因此,当载沣树威立信,筹建统治班底之际,隆裕也不得不想方设法笼络一些大臣,以防止载沣权力过大,而危及到自己的位置。隆裕拉拢的对象是庆亲王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90103/146634.html

更多阅读

叶广芩《采桑子》读后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看简介这是个现居西安的老旗人,我先就估计在北京土语上会有所闪失,结果人家早有防备,首先申明自己说的是“北京官话”而非“油北京”或“贫北京”,旗人自打一入关就要求不能和市井小民说同样的话,咱也无从考证真正的北京官话咋说,姑且就不

被努尔哈赤诅咒的神秘女人叶赫那拉.东哥 努尔哈赤和东哥

"叶赫老女"东哥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人物。她的婚姻经历完全可以创作成一部言情小说。她曾经七次作为政治的筹码被许配出去,却到三十三岁才真正出嫁,出嫁后仅一年就病逝了。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的婚姻又有哪些波澜呢?叶赫老女东

叶永烈:印度人怎样看中国?

叶永烈:印度人怎样看中国?国为参照系数和发展目标时,印度则愿意以邻近的中国作为自己发展的标杆,模仿,比较和追赶。 除了帕拉维·艾亚尔之外,很多来过中国的印度人,也写下他们的不同的观感。 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阿尔卡·阿查里

叶广芩《采桑子》 采桑子欧阳修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书。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总在想起《红楼梦》。叶(赫那拉)广芩是满清贵 族后代,但出生时清朝已经消亡,她所经历的是家族气数已尽的那段。本书正是一部小说化了的家族史,让你读的时候时常忘记这是小说,而把它当作了作

声明:《叶赫那拉静芬 叶赫那拉・静芬 叶赫那拉・静芬-人物简介,叶赫那拉・静芬-人物》为网友梦想陪我等天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