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戍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省级军区,直属中央军事委员会,隶属北京军区建制,级别为正军级,管辖范围为北京市,同时是中共北京市委员会的军事部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北京军区和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双重领导。1949年2月至1955年3月由华北军区兼平津卫戍区。1955年3月至1959年1月改称北京军区兼京津卫戍区。1959年1月22日,中央军委命令以总参警备部、北京军区司令部卫戍勤务处和北京市兵役局为基础,于1959年1月30日正式成立北京卫戍区,隶属北京军区建制。1985年6月由兵团级改为正军级。
北京卫戍区_北京卫戍区 -概况
北京卫戍区特警标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省级军区,管辖范围为北京市,隶属北京军区。卫戍区是担负首都警卫和守备勤务的军队组织。许多国家武装力量都设卫戍区。
北京卫戍区属北京军区建制,同时是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的军事工作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北京军区和北京市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京设卫戍区,同时又是北京市委的军事工作部门,相当于副军区级。设有领导机关,辖若干警备部队。其以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稳定为中心。下北京卫戍区特警风采辖两个常规机械化步兵师和一个预备役高炮师,以及仪仗大队。
北京卫戍区_北京卫戍区 -成立
北京卫戍区特警
1966年5月15日,周恩来、叶剑英依照毛泽东“保卫首都”的指示精神,就加强首都警卫工作联名报告毛泽东和中央常委,提出,组成以叶剑英为组长、杨成武、谢富治为副组长,刘志坚、李雪峰、汪东兴、周荣鑫、郑维山、傅崇碧、万里、苏谦益参加的首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保卫首都安全的工作,直接对政治局常委负责。首都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清理整顿首都治安,保证中央和首都的安全。首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担任,副主任雷英夫(作战部副部长)、史进前(总政保卫部部长)、于桑(公安部副部长),其他人员来自北京各大单位,办公地点设在三座门。
1966年5月16日深夜24时,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向北京军区政委廖汉生传达了中央关于加强首都警卫力量的指示,并交代了北京军区的任务:调两个师来京,归北京卫戍区建制。
要调两个师的兵力进京,此事重大而且紧急。廖汉生立即按照杨成武的指令,找到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副司令员郑维山、傅崇碧等人,向他们通报了情况,连夜商讨落实的方案,初步拟定调第63军第189师和第24军第70师进京,归卫戍区建制。
当时,北京军区建制内共有6个陆军军,分别是:
21军,1958年8月从朝鲜回国归北京军区建制,驻防山西。其62师于1960年11月北京军区转隶兰州军区,脱离第21军建制。此时辖61、63师;
24军,1955年10月从朝鲜回国归北京军区建制,驻防京、津、唐地区。此时辖70(驻顺义、怀柔、通县)、72、197师;
63军,1953年9月从朝鲜回国归北京军区建制,驻防河北石家庄地区。此时辖187、188、189师(驻获鹿)。
65军,1953年10月从朝鲜回国归北京军区建制,驻防河北张家口地区。其195师1960年10月拨归工程兵建制改为工程兵建筑第52师。此时辖193(驻宣化)、194师;
66军,1951年3月从朝鲜回国归北京军区建制,驻防天津、冀东地区。其198师机关1961年5月调归海军,部队调出改编。此时辖74、196师;
69军,其前身23兵团1951年12月从朝鲜回国归北京军区建制,驻河北保定地区,1952年5月改为69军,辖28、107师,此时下属部队未变。要从各军中成建制地调出两个师,不用说,只有从24、63军各调出一个师,况且24军70师1960年即改装为机械化师,驻地就在北京附近,虽然建制仍属24军,但其任务就是保卫首都。北京军区提出的本来是一个十分便捷、合理的解决方案。
5月17日下午,廖汉生将北京军区领导拟出的方案向杨成武做了汇报。杨表示:同意63军调一个师,另一个师则可以提出几种方案来,再研究。当晚,廖汉生将杨的意见转告了杨勇司令员。
5月18日,周恩来“就加强首都警卫工作进行部队调动事,与杨成武和北京军区协商,并书面报告毛主席,提出:拟调六十三军驻石家庄的一八九师和六十五军驻张家口的一九三师来京担任卫戍任务,卫戍区司令由傅崇碧担任。部队到后,将对在京要害部门和广播宣传机关的保卫任务重新调整。毛泽东阅后批示:照办。”。
1966年5月19日下午,北京军区党委常委再次讨论,21日晚,又正式上报了方案。
1966年5月26日,叶剑英主持首都工作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周恩来参加。会议研究和决定首都工作组的任务、组织、当前工作安排、工作方法以及增调两个陆军师加强首都警卫力量等问题。据廖汉生回忆,周恩来当场确定调第189师和第70师进京,担负首都警卫任务。
1966年5月27日,军委命令,将原属公安部队司令部指挥的首都警卫师、北京市公安总队及陆军第63军所辖的第189师,调归北京卫戍区建制。首都警卫师改称警卫第1师,北京市公安总队改称警卫第2师,189师番号不变。
1966年5月31日,周恩来将5月26日的会议情况,以及增调两个陆军师加强首都警卫力量等问题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1966年6月3日,首都工作领导小组和北京军区在京西宾馆召开了有总理、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和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各院校以及北京军区负责同志参加的卫戍区营以上干部会议,简称六三会议,周恩来主持了会议。会上宣布了中央军委关于北京卫戍区扩编的命令,叶剑英在会上讲了话。
据傅崇碧回忆:六三会议决定北京卫戍区在原来部队的基础上(注:原有驻北京市内的首都警卫师和卫戍区独立团)增加到3个师1个团,“当时决定将24军最强的机械化师70师调来,成立警卫第3师;把63军189师调来,归北京卫戍区建制”
但傅崇碧的回忆似乎有矛盾,应该是增加到4个师1个团。北京市军事志记载:1966年3月成立卫戍区独立团,6月1日,首都警卫师、北京市公安总队及陆军第189师调归北京卫戍区建制。6月3日陆军第70师改隶北京卫戍区。况且70、189师改番号为警卫第3、第4师是1969年底的事了。傅的回忆录接着也说:扩编后的北京卫戍区共有4个师,每师6个团,外加1个独立团,1个军乐团,1个干部大队,级别为兵团级。
5月31日至6月6日,189师从石家庄获鹿地区进抵北京市郊长辛店、清河、南苑地区。6月15日,中央军委命令第七十师调属北京卫成区建制。从六月二十日开始,至二十四日,全部交接完毕。原驻地北京以东顺义、通县及怀柔一线不变。
至此,卫戍区扩编完毕。
另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卫戍区人数达到10万多人。后来根据叶剑英的指示,在高碑店的112师,在天津的196师,在宣化的193师,必要时也可以由卫戍区直接调动。1971年九.一三事件期间,中央军委下达命令,决定增调陆军第38军、坦克6师、炮兵6师加强北京地区的战备力量,并规定:所有进入北京地区的部队,由北京卫戍区统一指挥。
北京卫戍区_北京卫戍区 -发展历程
北京卫戍区特警在训练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于1949年6月成立平津卫戍司令部。1959年1月,改为北京卫戍区。1955年3月至1959年1月改称北京军区兼京津卫戍区。1959年1月22日,中央军委命令以总参警备部,北京军区司令部卫戍勤务处和北京市兵役局为基础成立。
北京卫戍区属北京军区(七大军区之一,不是省级军区)建制,同时是中共北京市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北京军区和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双重领导,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领导机关。下辖卫戍部队,领导北京市各区(县)人民武装部,负责北京地区的军事警卫、守备任务,开展民兵、兵役和动员工作,维护军容风纪,协助地方维护治安等。
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和武警北京总队是平级的,没有互相的隶属关系。但是武警北京第一总队的前身就是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二师。1999年,原武警北京市第一总队(1993年升格为副军级)和第二总队合并,重新组建武警北京市总队(正军级,下辖第1、第2、第3师及若干*级直属支队)。这是武警内卫部队中唯一的一个正军级单位。
北京卫戍区_北京卫戍区 -编制
陆海空三军仪仗大队
直属警卫第17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警卫第1师,师部位于北京复兴路23号院。
警卫第3团(重装部队)
警卫第4团(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