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鲁赫.斯宾诺莎 《伦理学》 《伦理学》-简介,《伦理学》-巴鲁赫・斯宾诺莎

《伦理学》是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是用“几何学的方法”写的,的哲学思想基本上都表述在这本书中。他写这部著作花费了十多年的功夫;从1662年写起,到1675年才完成。在他生前,这部著作并没有发表,死后才由他的友人出版。而出版不久,就被当时的荷兰当局视为“亵渎的、无神论的学说”,禁止发行。

巴鲁赫.斯宾诺莎 《伦理学》 《伦理学》-简介,《伦理学》-巴鲁赫・斯宾诺莎


《伦理学》《伦理学》巴鲁赫・斯宾诺莎的著作。写于1662~1675年,1677年出版。全称为《用几何学方法作论证的伦理学》。书中系统阐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伦理学,认为神或自然是唯一的实体,思维和广延是它的两个属性,一切物理和精神现象都是表现实体属性的样式。认为由感觉和记忆得到的知识是错误的原因,而推理和直观得到的知识必然是真的。书中论述了他的哲学、伦理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及途径:通过理智克制情感对人的奴役而达到自由,进而达到对神的理智的爱。

伦理学_《伦理学》 -简介

17世纪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系统阐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伦理学的重要哲学著作。全名为《用几何学方法作论证的伦理学》。1662~1675年用拉丁文撰写,但在斯宾诺莎生前未能出版。因为1670年他匿名出版的《神学政治论》受到有神论者和反民主势力的猛烈攻击,同时对他写作《伦理学》散布流言蜚语。这使他不得不放弃《伦理学》的原定出版计划。该书于1677年在《遗著集》中第一次正式问世,同时出版了荷兰文译本。1924年在海德堡出版了由格布哈特校勘的4卷本《斯宾诺莎著作集》的拉丁文本,校勘者指出了拉丁文本和荷兰文本不一致的地方。195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贺麟的中译本。

作者在第1卷《论神》中阐述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他指出,神或自然是唯一的实体,思维和广延是它的两个属性,一切物理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表现实体属性的样式。第2卷《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主要阐明唯理论的认识论。他把知识分为3种:第1种是由感觉和记忆得来的,他称之为意见或想象;第2种是由推理得来的,他称之为理性;第3种是直观知识。他认为第1 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2和第3种知识则必然是真的。特别是第 3种知识,在斯宾诺莎看来,是以神的观念为直接原因的,因而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最高的满足,使人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第3卷《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和第4卷《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是他的哲学体系的心理学部分。这一部分和他的认识论、伦理学紧密相联系。他把情感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认为,被动情感是与第 1种知识联系在一起的。人在被动情感支配下,就处在一种被奴役的状态。第2种和第3种知识则可以克制被动情感,使人摆脱受奴役的状态。第5卷《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比较集中地论述了他的哲学,特别是伦理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其途径:通过理智克制情感对人的奴役而达到自由,进而达到对神的理智的爱。

《伦理学》是用几何学方法论述的。全书的每一卷都首先为最主要的哲学范畴制订定义,把一些最根本的哲学观点作为公理或公设提出来,然后根据它们对作为定理的比较具体的哲学观点进行证明。有时把一些与定理相近的哲学观点作为系定理提出来,更具体的哲学观点则放在附释里加以说明。

《伦理学》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部影响比较大的著作。在斯宾诺莎生前,该书的手稿就已在追随他的青年中传阅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式出版后,在不同程度上对G.W.莱布尼茨的哲学、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都产生过影响。

伦理学_《伦理学》 -巴鲁赫・斯宾诺莎


巴鲁赫・斯宾诺莎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斯宾诺莎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家庭。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他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并最终在24岁时被逐出了犹太教会堂。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过斯宾诺莎婉拒。他在45岁时就去世。

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
哲学上,斯宾诺莎是一名一元论者或泛神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组成部分。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所以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如果人们能够将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愈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因此,斯宾诺莎提出我们应该“在永恒的相下”(subspecieaeternitatis)看事情。

伦理学
在伦理学上,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制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斯宾诺莎还主张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对于死亡的问题,斯宾诺莎的名言是:“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他的一生也彻底地实践了这句格言,对死亡一直十分平静面对。斯宾诺莎是彻底的决定论者,他认为所有已发生事情的出现绝对贯穿着必然的作用。他认为,甚至人类的行为也是完全决定了的,自由是我们有能力知道我们已经被决定了,并且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所以自由不是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说"不"的可能,而是说"是"并且理解为什么事情将必须那样发生的可能。

斯宾诺莎的哲学非常类似斯多葛哲学,但是他在一个重要的观点上与斯多葛哲学有尖锐的分歧:他完全反对他们动机可以战胜情感的观点。相反,他主张情感只会被另一个更强的情感取代或战胜。他认为,在主动情感和被动情感有关键的分别,前者是相对可以理解的而后者不是。他也认为,具有被动情感真实动机的知识可以将其转化为主动情感,因此预见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一个关键的思想。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对之后17世纪的科学运动的意义在于其决定论的解释,为此后的科学一体化提供了蓝图。他对后来的哲学家,例如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都有过影响。

伦理学_《伦理学》 -译本

格布哈特校订拉丁文本:《斯宾诺莎集》,共四册,海德堡,1931年。(SpinozaOpera,ImauftragderHeidelbergerAkade-miederWissenschaften,herausgegebenvonCarlGebhardt,BdeI―IV,Heidelberg,1931)。
《伦理学》正文见第二册41―308页。格布哈特本是比较最晚出和最完善的斯宾诺莎全集的拉丁文版本。他的校勘工夫作的很精细,且曾把拉丁文的《伦理学》与最早译成的荷兰文版本对勘过,指出两个本子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出入和差别的地方。比外还参考过1914年在海牙出版的J.vanVlotenetJ.P.N.Land的版本,共四卷,分订成两厚册。

格布哈特主编德文本《斯宾诺莎全集》,共三卷。(BaruchSpinoz:SamtlicheWerke,BdeI―III,inVerbindungmitO.BaenschundA.Buchnan,herausgegebenundmitEinleitung,An-merkungenundRegisterversehenvonCarlGebhardt,VerlagvonFelixMeinerinLeipzig,1922)。《伦理学》见德文译本第一卷。德文本译者是贝恩希(O.Baensch)。

怀特的英文译本: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牛津大学出版,1927年,第四版(Ethic,translatedbyW.H.White)。此外英文译本中比较流行的还有波恩丛书中的爱柳斯(Elewes)及人人丛书中波伊尔(Boyle)所译的《伦理学》。这册中文译本主要是根据怀特的译本。

H.A.伊凡诺夫同志的俄文译本(见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及莫斯科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合编:《斯宾诺莎选集》,上卷,莫斯科,1957年)。

伦理学_《伦理学》 -文摘

书摘
命题二十四凡是由神产生的事物,其本质不包含存在。

证明据界说一这是很明白的。因为一件事物如果本性(就其本身来看)就包含存在,那就是自因,就只依它的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

绎理由此推知,神不单是使万物开始存在的原因,而且是使万物继续存在的原因,也可以说(用一个经院哲学的名词)神是万物的“存在因”(causaesscndi)。因为不论事物存在或不存在,只要我们考察它们的本性,我们便可以见到事物的本质既不包含存在,也不包含时间性。所以万物的本质既不能是它们开始存在的原因,也不是它们继续存在多少时间的原因;而只有神的本性才包含存在(据命题十四绎理一)。

命题二十六当我们恨一个东西,我们想象着凡足以引起它痛苦的一切事物,我们都努力加以肯定。反之,凡我们想象着足以引起它快乐的一切事物,便加以否定。
证明这个命题是从命题二十三推出,正如前一命题是从命题二十一推出一样。

附释由此可见,一个人如何会很容易陷于对于他自己或他所爱的人评价过高,而对于他所恨的人,贬抑太甚。一个人自视太高,此种想象叫做“骄傲”,这可以说是一种疯狂症,因为他张开眼睛作梦,仿佛他能够作出他想象中所能作到的一切事情,因而认这些事情为真实,并且引以为快乐,因为他不能想象出任何事物足以排斥它们的存在并限制其活动的力量。所以骄傲乃是由于一个人自视过高而引起的快乐,其次由对于他人评价太高而引起的快乐叫做“过许”,最后,由于低视他人而引起的快乐便叫做“轻蔑”。

命题二十四绝对遵循德性而行,在我们看来,不是别的,即是在寻求自己的利益的基础上,以理性为指导,而行动、生活、保持自我的存在(此三者意义相同)。

证明绝对遵循德性而行,(据第四部分界说八)不是别的,只是依照我们固有本性的法则而行。但(据第三部分命题三)唯有当我们能理解时,我们才能主动。所以遵循德性而行不是别的,即是以理性为指导而行动、生活、保持自己的存在,而且(据第四部分命题二十二绎理)这样作是建立在寻求自己的利益的基础上的。
此证。…………

书摘
所以无论我们借广延这一属性,或者借思想这一属性,或者借任何别的属性来认识自然,我们总会发现同一的因果次序或同一的因果联系,换言之,我们在每一观点下,总是会发现同样的事物连续。当我说,就神是一个能思想者而言,神是圆
……

伦理学_《伦理学》 -分类

希腊罗马伦理学
早期阶段:毕达格拉派――苏格拉底派
中期阶段:苏格拉底派――亚里斯多德派
晚期阶段:亚里斯多德派――基督教神学兴起

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
前期阶段: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相应于教父哲学
中期阶段:以阿奎那代表,相应于经院哲学
后期阶段:以培根、司各特等人为代表,相应于异端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伦理学
第一部分:人文主义的伦理思想,以瓦拉与蒙田等人为代表
第二部分:宗教改革的伦理思想,以加尔文为代表
第三部分:政治的伦理学,以马基雅维利等人为代表

近代伦理学
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休谟等
17-18世纪,欧陆理性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斯宾诺莎等
18世纪,法国启蒙派伦理学,代表人物:伏尔泰等
18-19世纪,德国学院派伦理学,代表人物:康德与黑格尔等
18-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边沁与西基维克等
19世纪,英国进化论伦理学,代表人物:史宾塞与赫胥黎等
19世纪后期,德国新康德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李凯儿等
19世纪后期,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格林等

过渡时期伦理学
非理性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克尔凯郭儿、叔本华与尼采等

现代伦理学
分析伦理学(又称:元伦理学),代表人物:摩尔
现象伦理学,代表人物:胡塞尔
实用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杜威

情感主义伦理学
存在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海德格尔,沙特等
精神分析伦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等
人格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霍金等
新托马斯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马里坦等
新正教派伦理学,代表人物:巴尔特等
语言分析伦理学,代表人物:图尔敏等
道德发生伦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等
人本主义伦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等
新行为主义心理伦理学,代表人物:斯金纳

伦理学_《伦理学》 -西方历史

伦理学的西方历史十分悠久,其源头可以在最古老的史诗与神话中考究。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的学科。它试图从理论层面建构一种指导行为的法则体系,即“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此类处境”,“我们为什么/依据什么这样处理”。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称为道德哲学或道德学。

伦理学_《伦理学》 -与哲学关系

伦理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是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人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人们的道德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伦理学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在分化和综合、对立和融合中逐步完善,其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伦理学的社会价值将不断提高。

伦理学_《伦理学》 -相关词条

《道德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导读》

伦理学_《伦理学》 -参考资料

[1] 大唐资料库http://info.datang.net/L/L1885.htm
[2] 公文易http://www.govyi.com/book/religion/zxzp/414769.shtml
[3]搜库网http://www.souku.com.cn/viewtitle.jsp?url=4203230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00103/148000.html

更多阅读

钢琴家乔治 温斯顿名专辑《十二月》(1982) 乔治温斯顿 四季

钢琴家乔治 温斯顿 《十二月》(1982)《December (十二月)》演奏者: George Winston 乔治 温斯顿唱片公司: Windham Hill发行时间: 1982年10月25日【简介】对乔治温斯顿而言,1980年的《Autum》无拟是其演奏生涯的重要转捩点,这张以季节变换为灵

卫斯理科幻小说《背叛》 卫斯理科幻系列连环画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读罢倪匡(卫斯理)科幻小说《背叛》,我很自然的想起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名诗《自由与爱情》,觉得用其来注释解读这部小说是比较契合的。我亦觉得,我读懂了这篇小说。其实卫斯理这篇小说,断

斯宾诺莎家族生与死 斯宾诺莎 伦理学 pdf

  看完瑞典作家加比·格莱希曼的《永生之书》,我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幸福感,我庆幸与它的相遇,这是一本与《一千零一夜》、《追忆逝水年华》、《百年孤独》、《傅科摆》放在一起一点也不逊色的小说,就凭这一本书,作者加比·格莱希曼就完全

哲学帖之《磨镜片的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

11岁,我上初一。那时班上的女孩们流行左手琼瑶右手亦舒,边抹鼻涕边擦泪儿。我为了显示自己做人很有格调,就左手《诺贝尔文学奖全集上》,右手《诺贝尔文学奖全集下》。可惜的是,第一篇就因为意识流太多而看不懂。过!直接翻到最后一篇,美国

声明:《巴鲁赫.斯宾诺莎 《伦理学》 《伦理学》-简介,《伦理学》-巴鲁赫・斯宾诺莎》为网友捍卫梦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