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县位于上海市东郊,长江入海口南侧,由吴淞口呈弧形向东南婉蜒展开,枕黄浦,滨东海,南与南汇、上海两县接壤,西与南市、黄浦、杨浦三区毗邻,西北与宝山区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为北纬31°08′20″~31°23′22″,东经121°27′18″~121°48′43″。全境面积448.65平方公里。岸线59.73公里(其中海岸46.43公里,江岸13.3公里)。人口60.59万。境内平畴沃野,阡陌纵横,既具江南水乡特色,又有近郊海滨风光,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门户,上海的东南屏障。
川沙_川沙 -建制沿革
梁大同元年(535年),析信义县置昆山县,县境属昆山县。隶信义郡。陈代仍属昆山县,隶信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昆山县入常熟,今县境属常熟县;十八年,复置昆山县,仍属昆山县,隶苏州。
唐天宝十年(751年),析嘉兴东境、昆山南境、海盐北境置华亭县,今县境分属华亭县和昆山县,隶吴郡(天宝元年,苏州更曰吴郡,至德二年,复曰苏州)。
五代,华亭县属吴越国,今县境属如旧。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析昆山东境置嘉定县,今县境为华亭县东北境和嘉定县东境地。华亭县隶嘉兴府。嘉定县隶平江府。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华亭县东北境的长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五乡地置上海县,今县境又为上海县和嘉定县的东境地。上海县隶松江府。
明正统五年(1440年),在今县八团地置下沙三场盐课司,属两浙都转运盐使司松江分司。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沿海倭患,川沙洼西筑川沙堡城(今县治)置兵戍守。属金山卫中后千户所。
清雍正三年(1725年),上海县析长人乡置南汇县,嘉定县析东境置宝山县,今县境为上海县、南汇县和宝山县地。[2]
清嘉庆十年(1805年),准析上海县高昌乡滨海地和南汇县长人乡北部暨下沙场八、九团地,置川沙抚民厅,十五年划界分管,隶属松江府。是为川沙设治之始。
宣统三年九月七日(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后,改厅为县。置川沙县公署。仍属松江府。
民国元年(1912年),直隶江苏省。3年,设沪海道于上海,辖松(江)、太(仓)、海门等十二县,川沙县为其一。15年废除沪海道。复隶江苏省。
民国34年2月,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部队,组建川沙抗日民主政府。隶属淞沪地区行政公署。同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战前建制,县政府隶于江苏省第三专区。
1949年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县城,即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川沙军管办事处。同月21日成立川沙县人民政府,属苏南行政区松江专员公署。
1955年8月17日,县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三次会议改川沙县人民政府为川沙县人民委员会。属江苏省松江专员公署。
1958年4月8日,松江专员公署撤销,改属苏州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14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川沙、南汇、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崇明等七县划归上海市。[3]
1993年浦东新区管委会成立,川沙县的建制撤销,成立了浦东新区。
川沙_川沙 -行政区划
1985年全县有3个县属镇;24个居民委员会,27个乡,326个村。川沙_川沙 -地理位置
位置
川沙县位于长江口南侧,东临长江出海段,西靠黄浦江,南和南汇县及上海县接壤。东南端水域为长江与东海的汇合处。县境经纬度,北纬31°08′20″至31°23′22″,东经121°27′18″至121°48′43″。中心位置(城厢镇)在北纬31°13′、东经121°37′。[4]地质
川沙县第四系覆盖颇厚。地质钻探和地球物理探测揭示,川沙地层序列由下而上为:侏罗纪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系,第三纪陆相火山岩系以及第四纪的粘土、砂砾等松散堆积。基岩埋深,一般为300~350米,金桥地区最浅处227米,合庆周围最深处396米。上侏罗统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分布十分广泛。劳村组为紫红与灰白色相间的凝灰质砂岩、流纹质凝灰熔岩等,广
见境内西部、南部地区;黄尖组为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等,广见于境内中部、东北部地区。劳村组和黄尖组的空间分布与火山构造、区域性断裂构造有密切的关系。
上第三系中新统白龙港玄武岩,以橄榄玄武岩为主,夹有深灰、棕色粘土和砂砾石,沿断裂呈串珠状产出。玄武岩全岩K―Ar年龄为18.7Ma和26.7Ma。主要分布在青墩、白龙港、施湾一带,分布面积数十平方公里,厚度大于250米。
第四纪地层,由北蔡至蔡路逐渐加厚。根据气候地层学原则,以岩石地层为基础,综合孢粉、微体古生物等标志,可将第四
系划分为四个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这套疏松地层的发育和结构,在由下而上的纵向上,岩性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划分二大层:下部“杂色层”,埋深约在150米以下,以褐黄色为基本色调的杂色粘土,与灰白、褐黄色砂、砾组成互层;粘土多具硬塑性,砂、砾则为松散或弱胶结。属第四纪早
更新世的陆相沉积。上部“灰色层”,埋深约在150米以上,以灰色为主的亚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砂组成互层;亚粘土多具软塑性,砂呈松散状。为中更新世以来海陆相交替沉积。第四纪期间,川沙古气候经历了八次明显的冷暖变迁,导致了古地理和沉积相的演变。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历次温暖期均伴随海水进侵,沉积了
六个海相层;寒冷期时海水退出,沉积了河湖相层。
气候
一年四季变化明显,季节的划分以五天的平均气温低于10℃的为冬季,高于22℃的为夏季,10℃~22℃为春季和秋季。春季:4月1日~6月4日,共65天;夏季:6月5日~9月22日,共110天;秋季:9月23日~11月26日,共65天;冬季:11月27日~次年3月31日,共125天。
春季气温回升缓慢,且具跳跃式升高,冷空气活动较频繁,天气变化过程较多,俗谓“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经常出现连阴雨、日照少、倒春寒等天气。
夏季前期有一段黄梅雨,一般在7月上旬出梅,7、8月份是盛夏高温季节,为一年最热时期,有一段伏旱,降水主要是局部地方性雷阵雨和台风雨。
秋季前期有一段早秋雨,10月开始一般是秋高气爽的天气。
冬季一般以冬旱为主,但也有湿冬出现。1月中旬到2月上旬是最冷时期。
水文
川沙属平原水网地区,境内河流基本上形成塘东、塘西两个自成一体又互有联系的水系。黄浦江下游段,自西南杨思港东北流向至吴淞口与长江汇合,河段流程38公里;长江南支水,北自吴淞口进入本县东沿,至县境东南与东海交汇,河段流程约46公里,因长江水出海时冲力可及百里,淡水随潮涨落,一般咸潮不入内地,如遇大潮和内河水位低,海水上溯,白龙港以南会受到咸潮影响。长江下泄入海的泥沙每年约有4.68亿吨,很大部分在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沉积,含沙量长江水比黄浦江水高。川沙_川沙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建国后,累计完成水利工程量1.26亿土方,73万石方,22万混凝土方。国家投资10217.4万元,集体投资14394.73万元。这些建设,增强了沿海沿江防汛拦潮能力,发挥了骨干河道为主的引排调蓄作用,也方便了水上交通运输。[9]气候资源川沙地处东亚季风盛行的滨海地带,属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较多。年平均气温15.5℃,总降水量1087.1毫米,平均无霜期227天。动物资源
兽类:鼠,有褐家鼠、小家鼠、铁鼠。水獭。蝙蝠。黄鼬,穴居,竹园田野均有。猪獾,穴居坟墩、土堆之中,50年代平整土地后已稀有。虎,据旧志记载,县境高桥宝山和老护塘侧六团地,明代有虎。禽类:雁、燕子、凫、雉、鹌鹑、鸽、雀、斑鸠、布谷鸟、画眉、白头翁、鸬鹚、黄鹂、啄木鸟、乌鸦、喜鹊、杜鹃、鹳。
鱼类:本县内河淡水鱼类有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团头鲂翘嘴白、鲈鱼、塘里鱼、鲻鱼、旁皮鱼、黄鳝、鳗鲡、泥鳅。贝类有螺蛳、黄蚬、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等。
两栖、爬行类:两栖动物有青蛙、金线蛙、雨蛙、蟾蜍等。爬行动物有龟、鳖、青梢蛇、秤星蛇、四脚蛇、赤练蛇、蝮虺蛇、壁虎等。环节动物有蚯蚓、水蛭、蜗牛等。
昆虫:野蚕、蜂、蟋蟀、螳螂、蝉、蝼蛄、蚱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