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对熊培云评价 赖宁 赖宁-外界评价,赖宁-主要荣誉

赖宁(1973-1988),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人,生前石棉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14岁时被评为“十佳少先队员”和“中国少年先锋队缔造者”、“中国少年先锋队小主席”。1988年3月13日,为了扑灭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他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

赖宁事迹_赖宁 -外界评价


《英雄少年赖宁》 题词 邓小平 绘画 陈玉先

曾被评选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小缔造者、中国少工委小主任。

1988年5月,中国共青团、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中国少年先锋队小主席”、“英雄少年”和“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名列第一名

)”等荣誉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学习他胸怀大志,从小做起;做好小主席,保卫财产;学习他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学习他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学习他热爱祖国,临危不惧。”

2009年9月曾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赖宁事迹_赖宁 -主要荣誉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赖宁事迹_赖宁 -相关报道

第195期:学习赖宁

如果赖宁还活着

赖宁,40岁,如果他还活着。他离开黄和榕24年了。

24年,对于一个母亲来说,不过是把尖锐的痛苦包裹成另外一种形式。像远处传来的鼓声,闷闷的,却无处不在。

黄和榕常常梦到赖宁。

梦里,赖宁是14岁的模样,拉着妈妈的手,不停地说。每次醒来,她都想不起赖宁说些什么。只记得,她一直点头,赖宁咧着嘴笑。

她对赖宁不再受关注毫不在意。她说,赖宁退出历史舞台是早晚的事情。家里,永远有赖宁的位置。

赖宁的父母1992年从四川石棉县搬到了绵阳。他们经历了地震和唐家山堰塞湖的疏散。两位老人已经退休,赖宁的妹妹赖彬上完大学,在绵阳一家中学教书。

生活过得很平静,一家人很有默契地很少谈到赖宁。在赖宁家中,黄和榕说起赖宁,一提话头,眼角就有点湿。

她说最遗憾的是,没有把这么好的孩子抚养成人。

14岁少年调皮又爱作怪

这个孩子身体不好,经常流鼻血。爬山时,一流鼻血,赖宁就会把左手举得老高,样子看起来有点滑稽。好友李林洲的母亲管他很严,赖宁找他玩,需要打暗号。有时候是模仿猫头鹰叫,有时候把石头往瓦房上扔。

他爱读书。除了科幻,还喜欢读玉娇龙传奇。李林洲记得,玉娇龙在《古今传奇》上连载,书一到,赖宁把他拉到家里,两个人趴在阳台上,赖宁眉飞色舞地给他讲。赖宁平时话不多,讲故事水平却很高。讲到高兴处,就在阳台上比划起来。

赖宁胆子大。在坟地里,有的坟露出棺材,棺材也破了个洞。赖宁非要进棺材里看看,手伸进去乱抓,结果抓到了骷髅头,几个孩子吓得四处逃窜。走悬崖,进山洞,赖宁从来不胆怯。但是,这也只是在山旁长大的孩子的寻常举动。

几个和赖宁一起玩的孩子都叫赖宁“头儿”,很多事情都是他发起的,探险队,找水晶等等。赖宁认定了的事情一定要做,有时候他的计划没人响应,赖宁会“哦”一声,然后闷声不响地自己去做。

对朋友,他也出了不少歪主意。李林洲每次晚回家,都要找借口。在他回家前,赖宁总是已经为他想好了借口,告诉他要用哪个理由了。一个朋友被一家人欺负了,他们几个就去偷那家人的葡萄。

“我们记忆里的赖宁更加有血有肉”,李林洲说,宣传里的赖宁的事迹大多实有其事,但在同学脑子里的赖宁更真切。

和赖宁一起救过火的周伟说,他很少看关于赖宁的报道,觉得那种集中和拔高,让他们感觉不像自己的同学了,“太正了,太完整了”。他尤其记得当时宣传赖宁时说,他用太阳光在木板上烧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在周伟看来,大家都会这样烧着玩,诗可能是随便选了一句。但赖宁死后,这句诗似乎在水晶棺中了。

李林洲记得,当初也有同学觉得奇怪,和大家一起朝夕相处的人,突然成了英雄,会觉得很不适应。提到赖宁,有人会说,“好调皮哦,又爱作怪”。

孙云晓在《赖宁的世界》这本书里,写了这样一段话,“创作这部作品是为了实现我的一个梦: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中国男孩子的世界,一个充满雄性气息的世界,一个具有高气质、高追求的世界。”赖宁在他眼里,不是一个正统的小英雄。他有些出格,不是一个样板英雄。

但是在大规模的宣传下,这个有些出格的小英雄,给更多人的印象是一个救火的小主席。

不救火牺牲会注意他

在赖宁牺牲前半个小时,他留下了一张照片。大卡车拉着一群救火的孩子准备下山,赖宁在卡车上,架着一副大眼镜,微微地笑。

之后,他和两个伙伴跳车,“再向火山行”。

石棉,中国四川省雅安市川西的一个县城,气候干燥,中国北京标准的风级为5-10级风,每年都会有山火。

上山扑火,当时是县里的传统。那时候,小学生去扑火,林业局会派人到学校,学校会在大会上表扬。赖宁小学时曾经被表扬过多次。

1988年3月13日,那场大火非比寻常。当天风很大,火就在离县城最近的山上。整个县城笼罩在一片黑烟中,没有什么犹豫,县里的人都自发到山上扑火。周伟去找赖宁时,赖宁已经上山很久了。

外界对熊培云评价 赖宁 赖宁-外界评价,赖宁-主要荣誉

扑了几个小时后,县里开始组织学生下山。周伟和赖宁还有另外一名同学都上了车,赖宁来得早,有些疲惫。后来停车时,他们看到下山的地方有条火线又烧起来了。赖宁提议边灭火边下山,三个人跳下了车。

后来的事情在周伟的脑海里有些模糊了。风向一转,火冲他们卷过来。火光一闪,他只记得绝望和恐惧,“就像这次地震”。他不知道自己怎么滚下了山,而赖宁,被火裹住,没有逃出来。

周伟知道赖宁死后,更多地被这种生死的问题缠绕着。


赖宁

每次想起一块儿生活的小伙伴没有了,而他也是从生死一线中跑了出来,他就会思考很多,中国熄灭了,关于人生和死亡。

成为时代的榜样

而死后的赖宁,被推上了一个时代榜样的位置。

1989年初,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看到赖宁的消息后,认为赖宁品学兼优,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牺牲,安排人赴当地考察。作家孙云晓承担了这个任务。

孙云晓开始并不想去,他写过一篇论文《论树立少年儿童榜样的科学性》。他统计了一下,从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全国树立的省级以上的少年英雄36个,其中90%左右都是上山救火、下水救人、与坏人搏斗、抢救公共财产等牺牲的。他认为这样的导向有问题,赖宁的上山救火不值得宣传。

但他后来看了材料发现,赖宁有探索精神,又有开阔眼界。他觉得,赖宁值得去学。

但是后来孙云晓也发现,不管赖宁多么优秀,无可回避的就是他救火牺牲的事实。如果不是救火牺牲的话,人们根本不会注意他。有不少人认为赖宁的牺牲是最伟大、最值得学习的。

据中新社电曾几何时,中国对于那些积极参加救灾抢险的青少年给予极高的荣誉。十几年前,全国的少年儿童都学习过一个叫赖宁的中学生,他是扑救山火时牺牲的。然而,从本月开始实施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抢险活动。

记者14日从中国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新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认为,抢险是应当由专业人员或者成人从事的活动,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另外,学校也不得组织学生参与制作烟花爆竹、有毒化学品等具有危险性的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活动。

对待少年英雄观念

有专家认为,从十几年前号召“向赖宁学习”到如今的禁止组织学生参加抢险,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对待“少年英雄”的观念在进步。

更看重一个人的生命权

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巡视员郑增仪说,当前,中国的安全事故处于多发期,学校的安全工作形势也十分严峻,如校园周边网吧、游戏机室等违法违规经营,治安秩序混乱;交通事故不断,伤害青少年的恶性刑事案件急剧增加。

为此,新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强调,禁止在中小学校园周围二百米范围内设立网吧,公安机关应当把学校周边地区作为重点治安巡逻区域。

赖宁曾在1990年代作为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学习“见义勇为”精神的榜样。在小学《思想与品德》教科书中,有详细的关于赖宁生平事迹的介绍。

然而进入21世纪后,赖宁似乎正逐渐被淡化。赖宁精神中过度宣扬和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被认为与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不相符。据报道,一些学校已将赖宁的画像从墙上摘下。围绕赖宁精神是否过时、是否值得提倡,引起教育界争议。

一尊赖宁雕像消失

屹立山西太原东仓巷20年的赖宁烈士雕像,近日从公共视野中忽然消失。8月10日,东仓巷居民在网上发帖,在现实中打听,自发寻找赖宁雕像。在得知因太原市环境整治,赖宁雕像无单位接收而被放置到偏僻山村。

赖宁雕像迁回原址

山西太原市一尊赖宁雕像的无处安身,一度引发了很多争议。8月18日下午,这尊牵动众人神经的雕像在消失两个多月后,终于重新回到已经呆了20年的东仓巷原址。赖宁雕像的失而复得,让大多数东仓巷居民都为之一振。

18日下午6时许,记者来到太原东仓巷时 ,发现赖宁塑像的原址附近重新垒起了一个半米高左右的水泥墩。18日下午6时 30分许,一辆蓝色大卡车拉着赖宁雕像回到了东仓巷。在四位工作人员的协调下,雕像被安安稳稳地放置到了砌好的水泥底座上。

工作人员用洗洁精高压水枪等对雕像进行清洗。此外,还花近两千元买来鲜花堆放在周围 ,昔日的小英雄雕像如今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

从1月1日起,《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开始实施。随着《条例》的实施,少年英雄赖宁的照片,也“纷纷从校园墙上被摘下”。

赖宁事迹_赖宁 -相关图书

传记《英雄少年赖宁》

主编: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

题词:邓小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绘画:陈玉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00103/149738.html

更多阅读

黄培云赵新那:杂忆赵家

杂忆赵家 黄培云赵新那摘自:《书屋》二〇一一年第五期http://www.housebook.com.cn/201105/06.htm 编者按:本文选自“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之《黄培云口述自传》第四章“杂忆赵家”。黄培云(1917—),中南大学教授,

声明:《外界对熊培云评价 赖宁 赖宁-外界评价,赖宁-主要荣誉》为网友昨夜西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