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处 鞠躬尽瘁 鞠躬尽瘁-成语资料,鞠躬尽瘁-成语出处

鞠躬尽瘁,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_鞠躬尽瘁 -成语资料

【汉语文字】鞠躬尽瘁

【汉语拼音】 jū gōng jìn cuì

【英文翻译】to bend one's back to a task untill life-sacrificing

【词语解释】指小心、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去效劳

【字词解释】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 鞠躬尽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处 鞠躬尽瘁 鞠躬尽瘁-成语资料,鞠躬尽瘁-成语出处

【反义词】 损公肥私

英文to bend oneself to a task and exert oneself to the utmost; to spare no effort in the performance of one's duty; to fag oneself to death

鞠躬尽瘁_鞠躬尽瘁 -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_鞠躬尽瘁 -成语示例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臣只有一片愚忠,~。”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巴金《随想录》:“今天在各条战线上干工作、起作用,在艰苦条件下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人多是解放后培养出来的一代知识分子。”《聊斋志异・续黄粱》:“闻作宰相而忻然于中者,必非喜其鞠躬尽瘁可知矣。”

鞠躬尽瘁_鞠躬尽瘁 -成语故事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鞠躬尽瘁_鞠躬尽瘁 -典故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鞠躬,表示谦恭谨慎;尽瘁,是竭尽辛苦的意思;已,完结、罢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普汉春秋》作“鞠躬尽力”,和“鞠躬尽瘁”一样,都是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前出师表》的最末一句是:“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意思是说:写到末了,我涕泪直流,痛哭失声,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些什么了。“不知所云”后来成为一句贬意成语,斥人说话或文章语无伦次、逻辑性太差为“不知所云”。

鞠躬尽瘁_鞠躬尽瘁 -成语解析

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这个成语故事在三国的故事中有提到过,就是关于流传千古的一篇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鞠躬:谦恭谨慎。尽瘁:竭尽辛苦。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不顾劳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形容小心谨慎,竭尽全力去效劳,一直到死为止。

公元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魏,即魏文帝。不久,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谓的蜀汉“先主”。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这样,连同江南的东吴,就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久,刘备去世,他的儿子刘禅继位,历史上称为“后主”。诸葛亮仍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掌握了蜀汉的一切军政大权。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抗魏的。他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操练兵马,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征前,他曾上表后主,力劝刘禅听信忠言,任用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前出师表》。但是,这次北伐没有成功,诸葛亮暂时退兵回蜀。后来,他再次发动北伐,蜀国有不少官员极力反对。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的道理,即《后出师表》。在这篇宏文伟论中,诸葛亮表示自己要为蜀汉事业“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一位忠臣贤相的高风亮节 。

鞠躬尽瘁_鞠躬尽瘁 -成语人物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一234年),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字孔明,艰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代。曾隐居隆中(今湖北裹阳西)十余年。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迎至军中,拜为军师中郎将。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周功拜任丞相。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政大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善于治军,曾五次出兵伐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娶了黄承彦之冬为妻。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诸葛亮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与孙权谈判,订立双边同盟,而不是附庸顺从。使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战后,孙权履行诺言,将荆州借给刘备。刘备称帝后,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嘱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蜀国地势偏僻,与中原隔绝,“小国贤才少”。诸葛亮治蜀时特别重视人才选菝和培养,他认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诸葛亮任人唯贤,不计较翠历出身。巴西郡(今四川阆中)人王平,出身士卒,但是个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将领。另一个刘备不用的小吏蒋琬,诸葛亮认为他是“社稷之器”,他当丞相后提拔蒋琬为参军,以后琬官至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北伐,蒋琬坐镇成都,“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诸葛亮知才、识才、重才,以后诸葛亮病故,掌握蜀国大权的都是他一手提拔的人才。

诸葛亮执政办的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季,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盘:’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人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著名的《出师表》成于建兴五年(227年)三月,其时,诸葛亮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孥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这场战役中留下了“空城计”退司马懿军的传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诸葛亮一心辅国,也因此与共为辅臣,却以自身利益为重谋图叛国的李严产生了激烈矛盾。建兴四年(226年)前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晋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

建兴八年(230年),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一E汉口),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

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别人藏见。他教诲下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提出了“集思广益”、广纳部下意见的原则。他总结的“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士庶,则万物当其目,众者佐其耳”、“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的为政之道,一直为后世君主所推崇。

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一生光明磊落,身为丞相却“蓄财无佘,妾无副服”,还曾上书奏明私产“桑树八百株,薄田五十顷”,死后稽核完全属实。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儿孙诸葛瞻和诸葛尚深受他的影响,与邓艾一役中,虽寡不敌众却誓死不降,“埋脚而战”,战死在绵竹城下,是年,瞻三十七岁,尚仅十九。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诸葛亮的一些政绩

一,都江堰,《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 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诸葛亮开了堰官之先河。

这份政令内容之详细令人叹为观止,详细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而武侯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二,佤族抗英;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了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个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时至今日,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诸葛亮在历代武庙中的地位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

1,《新唐书・礼乐五》记栽:“开元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武庙十哲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齐国的司马穰苴,战国时代魏国的吴起、燕国的乐毅、秦国的白起,西汉的张良、韩信,蜀汉的诸葛亮,唐的李靖、李世绩,而以太公望为武庙主祀。”

2,唐德宗建中三年,朝廷下诏叫史馆考定,列古今名将64人配享,并都画有图像,分列武成王左右。左边32人是:越范蠡,齐孙膑,赵廉颇,秦王翦,卫青,隋韩擒虎、郭子仪等。

一般与“死而后已”联用。

鞠躬尽瘁_鞠躬尽瘁 -相关成语

鞠躬尽瘁鞠躬屏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君子鞠躬尽力 鞠为茂草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陈师鞠旅卑躬屈膝 打躬作揖 反躬自问反躬自省事必躬亲谦躬下士鞠躬尽瘁 鞠躬屏气 除恶务尽 床头金尽 弹尽粮绝 弹尽援绝 费尽心机 赶尽杀绝机关用尽江郎才尽心力交瘁人亡邦瘁鞠躬尽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单忧极瘁邦国殄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00103/150065.html

更多阅读

邓克明将军之长子——邓鲁延先生请留意:

邓克明将军之长子——邓鲁延先生请留意: 谢谢您走进我的博客。让我们以崇高的敬仰,共同缅怀革命前辈,永远记住那硝烟的战争,牢记党宗旨。 矢明叔叔我见过两次,在我家,他找父亲(或者是父亲找他)谈话。他们谈什麽,我一句没听到,我只知道他是父亲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用白话文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在专制时代,孟子与游说各国的

美人心机 美人心机卫子夫

聪明小妞的爱情投资:美人心机作者:枯藤老树新芽分类:恋爱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失恋是一场不大不小的身体事故,就像有些女子每月都会翩然而至的痛经:……所幸,生理周期的疼痛并不是什么绝症,亦非无药可医。好像还沒有哪个女子会真的因为生理

常用成语大全及解释 高中常用成语及解释

最新常用成语归类大全 一、描写人品质平易近人 宽宏大度 冰清玉洁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废寝忘食 大义凛然 临危不俱 光明磊落 不屈不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二、 描写人的智慧: 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 融会贯通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才华横溢

名人故事:《会说话的石头》——记李四光二三事

名人故事: 会说话的石头 ——记地质学家李四光二三事 *文/党向东 李四光名字的由来 李四光(1989—1972),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的一生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祖国的四化实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原名仲揆,湖北黄冈

声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处 鞠躬尽瘁 鞠躬尽瘁-成语资料,鞠躬尽瘁-成语出处》为网友分享拥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