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川,1942年出生于北京,1959年考取前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德语班,1962年升入本科继续攻读德语,1967年毕业于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于大川小时候就喜欢读书,经常以帮助图书馆干活的名义,近水楼台先得月看到最新到的文学名着,其中有不少来自国外的名家,这也许就是他和外语结缘的第一步。于大川老师走上体育的道路,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于大川之所以不再训练乒乓球,其实还和德语有一定的关系。于大川经过笔试和书面两个回合,终于成功获得了这份工作。
于大川_于大川 -个人简介
于大川
于大川,1942年出生于北京,1959年考取前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德语班,1962年升入本科继续攻读德语,1967年毕业于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1980年参与当时与德国曼内斯曼的液压引进技术,并在当年赴德国足球实习。正是由于在学生时代酷爱体育运动,从此便与德国足球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德国工作期间,有幸对德国的体育历史及现状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此间,结识了贝肯鲍尔、穆勒、希斯费尔德等德国足坛顶级人物和一些德国足球产业公司,从而,在1997年具体参与筹办了北京第一届德国足球球迷产品博览会,并取得了成功。
从1995年开始,出任中央电视台德甲转播顾问,为喜欢德甲的球迷朋友们深入了解德国足球做出了应尽的贡献。
翻译着作有《足球训练指导》(德甲足球教练培训班主任鲍尔着)等。
于大川
于大川_于大川 -经历
于大川
于大川老师走上体育的道路,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说到必然,是因为1942年出生的于大川,从小就是一个体育活跃分子,和大部分男孩一样好动。在50年代初的时候,足球运动开展还并不普及,不过像田径、篮球、乒乓球等项目,于大川却是每样都手到擒来。
在北京南城长大的于大川甚至还入选过崇文区少年队,当时就是在体育馆路训练,和国家队的名将在一个馆里上下层训练,只可惜于大川没能继续坚持下去,否则也许他的人生轨迹也会从后来的足球偏向了乒乓球。当然无论如何,这一段难得的经历都让于大川对体育更加痴迷。
学生时代的于大川成绩在班级里比较拔尖,因此到了初中毕业之后,他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于大川之所以不再训练乒乓球,其实还和德语有一定的关系。于老师回忆起几十年前的事情依然记得很清楚:“当时除了最好的几个中学没把握,其他的都还可以,而我就特别想要去一个寄宿的学校,正好这个时候我找到了北外附中。”
于大川小时候就喜欢读书,经常以帮助图书馆干活的名义,近水楼台先得月看到最新到的文学名着,其中有不少来自国外的名家,这也许就是他和外语结缘的第一步。当时北京的初中都不教外语,因此于大川是在完全零基础,对外语没什么概念的情况下要做出选择。
因此于大川选择德语,完全也是安排的结果,“说实话我根本就不知道德语是什么,但是有一个华侨的孩子非跟我说要拿他的俄语和我换,我一琢磨看来德语还不错呀,结果就学了下来。”从北外附中,再到进入北外学习,于大川终于有机会对于德语从陌生到熟悉。
于大川漫画
由于毕业之后正赶上文革,于大川首先是去河北工作接受锻炼,后来才重新回到了北京工作,不过接触到的和德语毫无关系,倒是在河北的时候,于大川当过体育老师,在运动会上有不错的成绩。直到后来他所在的机械工业部引进了德国设备,于大川才终于有机会重新将学过的德语派上用场。说到这里,于老师也不由得开心起来:“当时领导就说,哟,你们这儿还有一个会德语的人呢!”
当初于大川是为了进入北外附中,住校学习德语而暂时放弃了体育,而在1992年,终于的一则招聘启事让于大川看到了希望,因为当时报纸上写得很明白, 需要一名德语的编辑。于大川经过笔试和书面两个回合,终于成功获得了这份工作。
在90年代初期,有关德国体育的报道并不多,因此于大川老师也算是开创了这一行业的先河。当时于大川不仅关于正处于巅峰期,获得世界冠军不久的德国足球和联赛,而且还涉及德国游泳、田径等多个方面,发表了关于比赛和明星趣闻的文章,提供了中国读者了解德国体育的渠道。
于大川_于大川 -自述诗
岁月难熬,六十已多,
旧情难舍,笔耕不惰;
世界杯赛,全球转播,
媒体大战,未赛先热。
余不服老,掺和掺和,
本想在家,颐养天年;
四年一届,怎肯错过?
前方劳苦,腾讯客座!
评球论赛,七嘴八舌,
一家之言,纷纭众说;
别人鏖战,与我奈何?
点灯熬油,为了一乐。
三十二强,奖杯一座,
争来争去,没有中国;
痛定思痛,亟需改革,
十三亿人,毋当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