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的意思。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克己复礼什么意思_克己复礼 -释义
克己复礼【名称】:克己复礼
【拼音】:kèjǐfùlǐ
【解释】: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近义词】:严于律己
【示例】:小官公谨忠信,~,奉公守法,正直无私。(明・无名氏《紫泥宣》第一折)
克己复礼什么意思_克己复礼 -概述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什么意思_克己复礼 -涵义
克己复礼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麽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克己复礼什么意思_克己复礼 -成语剖析
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我们对孔子的这段话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何谓“复礼”
我们前面讨论过《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的涵义”,知道“义以为质”中的“义”是“礼”的质,是“礼”的唯一标准。所以,“复礼”的意思是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
(2)“克己”的对象是谁
“克己”的己字应该是对天下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个人都作到“克己”,则“天下归仁”就顺理成章了。另一种理解,“克己”是专指居上位的当政者,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思想理论,当政者“克己”作示范,老百姓跟着也“克已”,当每一个人都作到了“克己”,人们的行为都回复到公义上了,则当然“天下归仁”。
(3)“克己”之意
在《论语.里仁》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自省、自责、自讼”曾子的名言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就曾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4)“克己”的内容“自戒”
关于“克己”的“自戒”内容。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在《论语.颜渊》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辨惑”时,讲的不是分辨是非之道,而是自修自戒。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是强调遇事戒冲动。
(5)“克己”的关键是克什么
说到底“克己”只是克制念头。《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是通明,狂是昏愚,心思通明为圣,倨慢为狂。而“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克己复礼只在克制我们的邪念,以立人之正念。
子曰:“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从“仁义”的概念“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和对“克己”含意的讨论,孔孟原儒的思想对人的要求都是对自己言,对君主居上位者言的,并且对居上位者有更高的要求,《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在君王与臣民之间真实作到“不偏不倚”,我是看不出孔孟之道有维护了谁、袒护了谁的意思。
克己复礼什么意思_克己复礼 -名人阐释
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然而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麽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麽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