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消雨是通过在降水云团的上游地区采用大范围、大规模的人工增雨作业,使天气系统的能量加速扩散,同时使得空中水滴提前快速形成,并且提前降落地面。这种方式可以使一些降水提前降落,从而保证了预定的好天气。人工消雨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人工消雨的原理与 人工降雨近似,但也有所区别。一是在目标区的上风方,通常大约是60―120公里的距离,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让雨提前下完;二是在目标区上风方,通常大约是30―60公里的距离,往云层里超量播撒冰核,使冰核含量达到降水标准的3至5倍,冰核数量多了,每个冰核吸收的水分就少,无法形成足够大的雨滴。
人工消雨_人工消雨 -降雨条件
人工消雨注解
形成降水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云中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有适当多的凝结核。因此,人工降雨的方法就是向云中引入人工凝结核。一般是采用飞机、火箭、高炮、气球和在上升气流区地面燃烧 碘化银等手段,把催化剂送入云中。飞机一般飞到6000米左右高度穿云播撒催化剂。火箭、高炮则直接轰击雷雨云适当部位,弹头装载碘化银送入云中。气球下挂碘化银焰弹,升入云中零度层以上燃烧,把催化剂释放出来。对温度在零上的暖云一般使用吸湿性物质如盐粉、 尿素、氯化钙等,使云中水汽变成大水滴下落成雨。对于温度低于零度的冷云则播撒人工晶核碘化银等,或者播撒 干冰、液体氮气等,使冷云中冰晶数量增加而提高降水效率。
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项发展中的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科学技术,尚存在许多科学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和解决,特别是人工消云、减雨作业技术尚属于气象科学前沿,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处于科学试验的范畴,仍需要大量科研积累。
人工消雨_人工消雨 -对比人工降雨
人工消雨的原理与 人工降雨近似,但也有所区别。人工消雨有两种方式。一是在目标区的上风方,通常大约是60―120公里的距离,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让雨提前下完;二是在目标区上风方,通常大约是30―60公里的距离,往云层里超量播撒冰核,使冰核含量达到降水标准的3至5倍,冰核数量多了,每个冰核吸收的水分就少,无法形成足够大的雨滴。通俗来讲,就是让雨“憋着不下”。
人工消雨_人工消雨 -流程
关于人工消雨作业的大致流程,首先要对天气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细致的观测和预测,确定是否存在降雨的可能。如果发现有降雨的可能,则需要进一步了解本次天气系统对本地的可能影响趋势,何时、何地可能产生降雨。之后就要针对拟保护地区制定人工消雨方案。
一有作业条件,则立即启动飞机或地面火箭和高炮等设备进行作业。如果是受移动天气系统的影响,则在拟保护地区的上游地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让本地未来的可能降雨在其上游地区提前降到地面,从而达到拟保护地区减缓或消除降雨的目的;如果是局部云系发展产生降雨,则需对目标云系进行过量播撒作业,充分“争食”云中的水分,使云滴很难长大成为雨滴降落到地面,达到减弱或消除降雨的目的。
人工消雨_人工消雨 -效果
目前人工消雨的影响力是比较有限的。对范围小、强度弱的降水天气过程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但遇上强降水天气过程,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还达不到人工消雨的效果。
对环境的影响
人工消雨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目前人工消雨所使用的催化剂主要有两种,液氮和碘化银。液氮是绿色环保的催化剂,碘化银平均年播撒量只有每平方公里0.5克,均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人工消雨_人工消雨 -案例
2008年,为保障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顺利进行,成功地实施了火箭消雨作业,所使用的催化剂不会影响环境。
北京气象部门针对北京西侧和西南侧有降水云团向北京境内移动的情况,采用了主要以火箭为主的拦截方式,作业分为两个阶段。这次拦雨所使用的催化剂量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任何危害。8日所释放的催化剂,经过测算,大约每平方公里只有一克碘化银。催化剂除了碘化银之外,还采用了绿色环保催化剂液氮,这种催化剂是日常进行水库流域人工增雨工作的主要催化剂。据介绍,北京从2003年到现在,有关部门密切观测水库水体的银离子,到目前没有发现任何超标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