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洪建_梅洪建 -一、基本情况
梅洪建,男、一九七九年生、汉族、江苏苏州人,2003―2010曾先后在公立或私立学校任学科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等职务;2010年9月辞职行政职务,潜心教学研究和实践。
梅洪建_梅洪建 -二、成果荣誉
1、2000年获湖北咸宁市文联“民俗杯”作品大赛一等奖获;
2、自2002年来,先后在《班主任》《班主任之友》《语文教学通讯》《现代语文》《四川教育》《湖北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160余篇;
3、2009年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分会“全国新生代优秀班主任”称号;
4、2009年5月起在《教育时报》开辟“重塑带班理念”专栏;
5、2010年5月《“培育-发展”班级理念》系列文章在《教育时报》连载,后被《四川教育》《湖北教育》《中小学德育》等杂志推介;
梅洪建_梅洪建 -三、出版作品
1、2008年主编《中考语文金钥匙》;
2、2009年主编《教材解析》(初二语文)、《中考语文阶梯之路》、《高考写作冲刺与升格》、《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与拓展》各种教辅5种;
3、2009年出版《绽放每个生命》(班主任专著),《微雨燕双飞》(散文集);
4、201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给梦一把梯子》(1~3卷)(写作教程)。
梅洪建_梅洪建 -四、研究介绍
一、“培育-发展”班级理念核心理念:
“培育-发展”班级理念就是班主任立足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自由地发展的理念认知基础上,将班主任的本位工作定位为为孩子的发展设置尽可能广阔的平台,让每个孩子在这些平台上自由地充分地发展。具体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
(1)教育的基本立足点――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孩子。
(2)教育的基本途径――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
(3)教育的基本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班主任基本职责――为孩子的发展搭建动起来的平台。
核心概念:
1、技术型的爱
老子说:“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意思是说,具有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形式上的德,所以实际上是有德;下德的人死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的。上德的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在形式上表现德并有作为。爱同样,真正的爱并不一定表现出你多么爱学生,关键是是否落脚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培育-发展”班级理念主张“技术型的爱”,即立足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无爱”的表象下体现出教育的智慧;在“无爱”的前提下,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前一个“无爱”的含义是不要标榜或者体现出你有多么爱学生,也不要用你多么爱学生来造成学生心理的负担;后一个“无爱”的含义是保持爱的理智和距离,在对每个孩子都“不爱”的表象下,却能让孩子形成自然的情感向往。
把握了这个“爱”与“不爱”的分寸,隐去了爱的表象,定义了爱的服务发展本质,就改变了我们教育中常出现的自以为是的爱出现,把学生的最终发展看做是对学生最大的爱。很多时候我们的爱恰恰是对学生心理的构建起到相反的作用,不利于孩子的人格构建和发展,“技术型的爱”就克服了这些不足,能保持孩子健康的心理。正是因为这种“爱”的吸引和“不爱”的公平,也就会有利于激发孩子发展欲望和凝聚班级的合力。
2、班主任本位
梅老师认为老师不知道自己的基本职责是造成目前班级困境的核心因素。幼儿教育专家说“6岁决定一生”。也就是说,良好的习惯90%是家庭教育的结果。研究同样表明,良好的自学品质97%是走出校园以后的作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功用只占17%的比例”那么“这一个”班主任,17%的比例,你占的比例能有多大呢?最多也就1%~2%的作用,可是我们的班主任却试图用这点作用来改变一个人。这是荒谬的。
正是因为我们不是自以为的很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就不可能先知先觉地“指导”或自以为是地“引领”自己的学生。平心而论,我们班主任有多少是成功人士呢?如果我们的引领仅仅是让孩子长成你的形象,我们究竟是害了孩子还是在培养孩子呢?郑杰先生说“只有上帝才能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我们都不是上帝,因此,班主任的本位坐标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成全生命的成长,给每个孩子一个成长的平台,让每个生命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舒展甚至蓬勃,给每个孩子一种动力,让每个生命都能持续不断地前进,从而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有事不生非
班主任总是问询,“班级出了某某问题怎么办?”而很少考虑是不是可以不出问题。因此我们班主任研究的出发点就错了,我们总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去思考不出问题的方法。“无事生非”,正是因为孩子们无事可做,或者说可做的事情不多,才导致了是非的不断出现。如果班主任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搭建了一个个有效的平台,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那么是非不就没有了吗?
4、虚伪发展区
教育是为了成全人,而每个孩子在内心里都有基本的“羞恶之心”,这个“羞恶之心”往往就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点。因此,只要孩子还是个人,我们就不应该放弃孩子,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个教育的基点。“羞恶”的基本底线,就是我们教育的基本起点,只要在这个起点上精心的培育,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5、教育的人文
教育的人文不是教导孩子如何爱国如何做人如何具有博爱的精神等等。教育的人文就是先让学生爱上你这个人,然后爱上你的课,然后爱上学科,然后爱上学习。爱上了学习那么孩子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备了这个能力,其实也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人文。
6、全面发展的学生
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只要具备了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思考的习惯、自制的能力四个基本特征,我们就认为这是一个全满发展的学生,这是我们教育的落脚点,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目标指向。
7.班气与班级节奏
很多班主任在新接手一个班级之后总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在心理上总是想“毕其功于一役”或者尽快地使班级走向“正规”,而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前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与人打交道的班级培育更是如此,毕竟孩子有个心理接受的过程和班级实际发展的过程,它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一步登天”,任何的急功近利,都是使辛劳化为流水。带班级,犹如做文作,除了主题线索开头结尾等等之外,还要有一个节奏。好的文章总是行进得张弛有度,徐急相依,好的班主任也会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为班级的发展设置一个合适的目标并逐步实施,迈小步,成大事。这就是班级培育的节奏。同样一如文章需要文气,而班级培育同样需要一个内在的推动力,这个内在的推动力就是班气。
(一)教学生学习读书方法。
董永龙说:用自己的真正感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教会他们读书及读书的方法……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或许就是读书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而有效地领悟文本内容,把握内容所传递和如何传递信息。让学生因有“渔”而自由获得“鱼”,这样他们才能独立行走,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让学生领悟作文道理。
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表达,只有学会了一定程度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展开学习行为。李海林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这里的“言语智慧”,其实就是作文的道理。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把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当作教学价值,把对文本的信息阐释当作教学重点,而忽视了如何阐释这一学习关键。
(三)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思维是人的本质内核,培养人的核心就是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品质关涉三个方面:思维的深度、广度和正确程度。前两者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后者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简单的“读出感情”和没有升华的“体会”都是重复,在肥沃的情感土壤里,只有播种了思维的“种子”,土壤才有价值。教育必须以思维品质培养为核心,“螺旋式上升”,层级式实施教学。没有思维品质的教学就没有教育的深度、广度,也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构建语文文本教学的三个纬度,实质是抓住了语文文本教学的三个关键,抓住了“教什么”的本质。
梅洪建_梅洪建 -五、凡人小语
1. 从天堂到地狱,我路过人间。不记得天堂的好,不知道地狱的坏,只好饱尝人间的一路风景了。
2. 需要帮助时,我会伸出自己的手;不需要时,我尊重你的沉默!
3. 你说你想做个强人,我说你成不了。因为强人首先是内心的强大,而这个强大不是好胜,而是包容;不是向上的积极,而是满足和做好当下。强大更多的是一种心态,而不是物质性的东西或者地位性的东西。
4. 很多人在仰视你的时候,那个平视你的人是你最应该感恩的;很多人平视你的时候,那个低看你的人或许是你的导师;很多人低看你的时候,那个仰视你的人,是你最大恩人。
5. 名师之名不在名声名气,而在于胸怀。什么是胸怀,就是对年轻的包容异己的宽容;对年轻的提携和鼓励,对异己的发现和感化。
6.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当下多么痛苦,而是在自以为的幸福中失去自我。
7. 我们可能身无长物,但并不妨碍你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我们可能身无立锥之地,但并不妨碍你处江湖之远忧天下。
8. 实在不行,你可以无赖,但你绝对不能无耻。
9. 困难永远存在,方法永远也存在。与其在困难中怨天尤人,不如尽心竭力去寻找方法。生命的悲观,不值得同情,那是坐以待毙的傻瓜。
10. 多年后,再到无锡央视基地,见樱花飘零,思有花无果,想人生只要努力绽放过,无果也烂漫。
11. 给自己一个信仰,让生命因信仰而美丽;给自己一个支点,让人生因支点而充实。
12. 选择了回忆就意味着空虚,回忆只能偶尔点燃,不能一直沉溺。
13. “闲事”,就是当一个人闲下来无聊的时候,自己给自己整出来的事情。
14. 什么人成功?坚持的人;什么人幸福?有目标的人;什么人有活力,进取的人。
15. 人生的清醒就是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知道自己想去的地点,知道自己如何从现在的位置到达想去的地点。
16. 成功,简单,一步一步走:不失望,不张望,不眺望。守一份希望,一份坚持,一份淡定。
17. 成功没有确切的定义,最合适的理解是做最好的自己,然后能把它呈现出来。
18. 这个世界不是谁离开谁不能活的问题,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让我们结合。
19. 当德育的灌输性取代感受性的时候,德育本身就出了问题;当德育的瞬时性取代人性的复杂性,德育过程就出了问题;当德育的道德性尚且不明白的时候,德育本身就成了荒谬。
20. 世界很大,路还很远,总要给自己一个目标,继续前行吧。
21. 不要愤怒,愤怒会使你失去智慧;不要恨你的仇人,恨会使你失去方向!
22. 班主任苦口婆心,不如社会游戏一款。只是所谓文明社会将其人为的剥离,当下的社会终究会走向融合。
23. 结束,其实是一个开始。
24. 很多的家教机构特长培训班大喊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点上。于是家长们便敲髓卖血地让孩子上这班那班。其实教育哪有速成啊,参加了“班”们,或许起点你赢了,但我敢说终点你一定是输家!
25. 生活中没有破灭,现实的悲哀或许是上帝在酝酿着给你打开另一扇门。
26. 能够适应一种环境,就是有知识;能够在环境中创造性地工作,就是有才能;能够把工作做出情趣,就是有智慧。
27. 很多时候正确和错误的区分不是客观的问题,而是实力的问题,一如教育管理者,往往就成了教育的决策者,甚至是正确的代名词。清醒者还好,糊涂的领导者将会使教育走向何方?只是,糊涂者多于清醒者。
28. 当传统束缚了太久的时候,或许另类才是救世主。当另类成了这类的时候,或许教育就有救了!
29. 作文,不是将外在的东西拉进文章,而是将现有的生活进行艺术地转化。
30. 教学的有效性往往被理解成单位课时内师生间的知识交换转移量,这是一种狭隘的认知。教学是否有效要看的是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交换的价值性,也就是对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价值的大小。
31. 班主任最重要的不是怎样去管学生,而是怎样去引导学生,怎样去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换言之,班主任的工作成效不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于引导和激励学生去做什么,成功地做了什么。
32. 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一是前行的动力,二是前行的方向。前者是内在的激发,后者是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方法。
33. 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而不一定是让孩子本人多么感激老师。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一定是学生感激的,但一定是家长感激的。
34. 没有天生的教育家,只有在职业中感受到了幸福的教育者才可能成为教育家
35. 这个世界,谁都没有资格嫌弃谁,但绝对有资格欣赏任何人。
36. 其实,这个世界谁都不是谁的谁,如果能够从别人那里得到哪怕一丝的鼓励,那么这个人就是自己应该感恩的人。
37. 每个人骨子里都是他(路色法,后来的撒旦),只是我们(教师)被绑在十字架上,告诉你,你就是耶稣。于是如果你做了路色法,你就是痛苦,而作了耶稣或许能感受到幸福,甚至创造出一个新的天地。
38. 如果你痛苦,还不想突围痛苦,那不是更痛苦?正如你处于黑暗,如果你不想突围黑暗,那你不是永远在黑暗之中?而突围了或许你就是普罗米修斯了。
39. 如果总以为自己上了几节课了,做了几次讲座了,外人说了几句好话了,名字前外人给冠上名师了,就得意起来,得意了而且忘形,那是悲哀。
40. 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发生了事情处理,那么不发生事情班主任该怎么做?二是发生了事情我们可以处理,那么能不能不发生事情。第三个问题才是如何对待所谓的事情。
但我们的班主任连第三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好。也就是说很多班主任根本不入流。可是,我们的很多优秀班主任却是不入流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当下的教育的悲哀了。
41.张爱玲说,你年轻吗,没问题,过几年就老了;我说,你牛吗,没问题,过几年就不牛了;时间说,呵呵,你们在我眼睛里,都是小儿科。
42. 技巧永远是蹩脚的东西,做教育要从育人入手
43. 快乐的本质不是拥有,而是满足。
44. (名师)有时候,站在那里就是风景,无论繁枝还是萧瑟。这种形象的存在就是力量。当然也有一种形象,自己的枝叶凋零了,却又覆盖了树下的新芽。
45.教育的基点是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于是引出的问题就是老师该做什么,而不是老师能做什么。
46. 教育需要勇气,面对教育困境突围的勇气;面对世俗的偏见坚持的勇气;面对自我的退缩击碎自己的勇气。
47.因为时间不会倒流,(出了事情)发怒于事无补,只要让孩子明白以后怎么做就可以了,而不是让孩子成人过去的事情有多么错。为孩子的发展服务,向前看才是做教育,向后看不道德,抓昨天是不科学、不理智。
48.中国所谓的学术,就是被这些伪专家真忽悠给糟蹋的。一个人不行也就罢了,如果再出来忽悠别人,就不是学术问题了,而是人品问题,道德问题。
49. 我不是标新立异的人,而是我们的教育在错误的泥潭中陷得太深,我只是做了一个唤醒者。如果我仅仅做了一个唤醒者,那么我就是空头支票,所以,我极力做一个实践者。让自己的理论在实践中生根发芽结果。
50. 事情没有什么什么之后再做的说法,那是不作为的借口,做就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