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因,小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以侵犯淋巴系统为主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型淋巴。血清中可检出EB病毒抗体。病毒通过唾液飞沫传染,因而又被称之为“接吻病”。目前治疗尚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儿大多能自愈。

传染性单核细胞_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因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系由Epstein和Barr等在非洲儿童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细胞培养中最先发现,属疱疹病毒群,电镜下形态结构与此群的其他病毒相同,但抗原性不同。近年证明本病是由EB病毒引起。

传染性单核细胞_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发病机制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V感染引起的B淋巴细胞携带EBV基因,并表达相应抗原,刺激杀伤性T细胞增殖,进而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及内脏器官病变的一种自限性疾病。EBV在IM时多为增殖状态,但也有部分处于潜伏状态。此病之所以自限性,是由于EBV感染的B淋巴细胞在不断增殖的同时,通过释放完整的病毒颗粒,引起了一系列免疫反应。包括NK细胞、TNF.仅、IFN.、活化的HLA―DRCD8T细胞以及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等。EBV可以诱导IL.1、IL.8、MIP一1和LTB4的分泌并通过某种未知途径激活单核细胞后,后者可以产生IL.12、IL.15和GM.CSF,其中MIP一1可以募集B细胞和T细胞到炎症部位,因此有利于EBV特异性免疫的产生,LTB4是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IL一12和IL.15可以激活NK细胞,GM.CSF可使中性粒细胞产生IL一1和过氧化物,产生抗感染效应,其连同IL一2还能够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研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情况下,EBV进行增殖性感染时表达的相关基因及蛋白使病毒感染细胞成为CTL攻击的主要目标而被杀伤。这可能是此病具有自限性的主要原因。经过4―6周,免疫反应可使EBV细胞显著减少,IM自愈。

传染性单核细胞_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表现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通过唾液飞沫传染。小儿潜伏期较短,约4~15天,大多为10天,青年期较长可达30天。一年四季散在发病,寒冷季节可能发病数增加,偶有流行发生。
1.一般症状
急性或隐袭起病,半数有前驱症状,继之有发热及咽痛,全身不适、恶心、疲乏、出汗、气促、头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2.典型症状
症状轻重不一,少年期常比幼年期重,年龄越小越不典型,一般典型症状可在发病一周后完全出现。
(1)发热: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不定,持续约1周左右,发热虽高,但中毒症状却较轻。
(2)淋巴结肿大:是本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多见于颈后区淋巴结,但全身浅表淋巴结均可累及。淋巴结一般呈轻、中度肿大、直径在3~4cm以上者少见。质地中等,分散无粘连,压痛不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大多需在热退后数周消退。
(3)咽峡炎:最常见为咽峡部充血,扁桃腺充血肿大,甚至少数可发生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扁桃腺表面可有厚霜样渗出物,少数有假膜形成。
(4)肝脾肿大:约半数以上患儿肝脾可增大,肿大程度轻重不等,偶可伴有脾区疼痛或触痛。大多伴有一种或多种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有黄疸。
(5)皮疹:少数病例在病后4~10天出现形态不一的皮疹,可为丘疹、斑丘疹,类似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3~7天即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不留色素。部分患儿在口腔软硬腭交界处有针尖样大小出血点。眼结合膜充血或眼睑水肿。
除以上典型症状表现外,相当多的小儿EB病毒感染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由于本病全身各脏器都可受累,为数不少的患儿临床症状变化多端,表现多样。

传染性单核细胞_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检查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大多在20×109/L以下,少数也可降低。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加,以后淋巴细胞增高,可达60%~97%,且有10%以上为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可在病后4~5天开始出现,7~10天达高峰,少数慢性病程者仍可在数周后被检出。
2.骨髓淋巴系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多,可有异型淋巴细胞出现,但不及血中所见者多。原始淋巴细胞不增多。
3.血清嗜异凝集反应
主要为绵羊和马红细胞凝集素,属IgM。出现较早,于3~4周内达高峰。阳性时必须做牛红细胞或豚鼠肾吸附试验,以与正常血清、血清病、白血病、霍奇金病及结核病等鉴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嗜异凝集试验可被牛红细胞所吸附而不被豚鼠肾所吸附。正常人、血清病等患儿之嗜异性凝集素则均可被牛红细胞及豚鼠肾吸附后转阴性。
4.EB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
包括:①抗衣壳抗原(VCA)抗体:临床上常测VCA-IgM用作诊断;②膜抗原(MA)抗体;③抗早期抗原(EA)抗体;④抗核心抗原(NA)抗体。
5.EB病毒培养及EB病毒DNA检测
另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淋巴细胞毒性抗体等。
6.其他检查
X线胸片、B超、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

传染性单核细胞_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诊断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鉴别诊断有其他病毒感染,白血病,化脓性扁桃体炎,白喉,百日咳,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传染性肝炎,胶原病,伤寒等等,因为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所以是在疑难病例讨论时经常提出应予鉴别的疾病之一,本病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恶性淋巴瘤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因本病有发热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有时可高达50×109/L,所以应与淋巴瘤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进行鉴别,后二者的淋巴结肿大不会自行缩小,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淋巴结肿大可于数周内消退,必要时可行淋巴结活检鉴别,本病患儿应常规进行骨髓涂片检查排除白血病,另外,本病患儿常有咽峡炎表现,腭扁桃体肿大并附有假膜,亦可与淋巴瘤及白血病鉴别。
2.链球菌咽炎因本病咽峡炎表现及发热,所以应与之鉴别,链球菌感染时,外周血象呈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亦增高,且对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有较好疗效。
3.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病的临床表现酷似本病,该病肝,脾肿大是由于病毒对靶器官细胞的作用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则与淋巴细胞增殖有关,巨细胞病毒病中咽痛和颈淋巴结肿大较少见,血清中无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定,本病也需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鉴别,骨髓细胞学检查有确诊价值,儿童中本病尚需与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鉴别,后者多见于幼儿,大多有上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大少见,无脾肿大;白细胞总数增多,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异常血象可维持4~5周;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血清中无EB病毒抗体出现,此外本病尚应与甲型病毒性肝炎和链球菌所致的渗出性扁桃体炎鉴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以与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同时存在,本病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且可查到EB病毒抗体。
4.传染性肝炎甲型或乙型肝炎均可借助血清学检查明确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_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严重并发症。本病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腭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G、红霉素等抗生素。
2.抗病毒治疗
使用无环鸟苷、白细胞干扰素等,辅以维生素B1及C口服。
3.对症治疗
可对症使用退热止痛、镇静、止咳及护肝等治疗。对重症患儿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呼吸道梗阻、溶血性贫血、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危急情况,可应用皮质激素治疗。酌情采用人血丙种球蛋白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传染性单核细胞_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并发症

约30%患者可并发咽峡部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急性肾炎的发生率可高达13%,临床表现似一般肾炎,约6%的患者并发心肌炎。
1.溶血性贫血发病率可为3%,多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儿Coombs试验阳性,冷凝集素效价增加,通常是血管外溶血。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血小板在脾脏破坏及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加有关,部分病例有血小板抗体存在的证据。
3.再生障碍性贫血。
4.神经系统病变表现可多种多样,脑膜脑炎型可出现头痛,发热,谵妄,精神失常甚至昏迷,或颈强直,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共济失调和僵硬等,或Bell瘫痪,横断性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多数患者并无神经系统表现,但脑脊液检查,15%患儿可有蛋白或细胞数增高,细胞数增高为单核细胞浸润引起。
5.脾破裂脾破裂发生率约0.2%,通常多见于疾病的10~21天内,触扪脾脏时动作应轻柔,以避免脾脏破裂,本病病儿偶有脾破裂发生,当脾破裂时,左肋下可出现中等程度或剧烈疼痛,并向左肩放射,脾破裂出血时可发生周围循环衰竭。
6.1966年Old用免疫扩散法揭示了EBV与鼻咽癌的血清学关系,此外与EB病毒感染有关的其他肿瘤还有恶性淋巴瘤,口腔腺体肿瘤以及胸腺瘤。
7.其他其他少见并发症有间质性肺炎,肾小球肾炎,胰腺炎,心肌炎,心包炎等,还可能发生免疫紊乱,有报道本病患者血清学检查除可发现嗜异性抗体外,还可发现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可发生获得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Waldeyer淋巴结环淋巴组织增生可引起气道梗阻,严重者危及生命,另外还可能发生中耳炎,鼻炎,眼睑或眶周可发生水肿。

传染性单核细胞_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注意事项

本病经口腔密切接触而传染,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80%以上的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免疫预防尚在探索中,故目前没有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患儿予呼吸道隔离,口腔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要严格消毒,宜用漂白粉、氯胺或煮沸消毒,但也有认为隔离病人并无必要。患者恢复后病毒血症可能长达数月,故如为献血员,其献血期限至少必须延至发病后6个月。

传染性单核细胞_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治疗用药


利巴韦林片抗病毒片

利巴韦林片(三氮唑核苷片、病毒唑)

抗病毒口服液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因,小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10103/152992.html

更多阅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单核细胞增多症会死么

(概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由疱疹病毒中的EB病毒引起的,以侵犯淋巴系统为主的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中淋巴细胞总数及异形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EB病毒感染为全

EB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EB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良性和自限性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经口鼻接触或飞沫传染,也可输血传播。潜伏期2-8周(一般4-15天)。起病急缓不一。前驱症状

白细胞疾病 白细胞疾病-简介,白细胞疾病-疾病分类

白细胞疾病包括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白细胞多_白细

氨苄西林胶囊 氨苄西林 氨苄西林-化学名称,氨苄西林-理化性质

氨苄西林(英文:Ampicillin)为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本品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胆道、肠道感染以及脑膜炎、心内膜炎等。氨苄西林别名:氨苄青霉素,氨苄青,安比西林,胺苄青霉素,苄那消,赛未西林,沙维西林,潘别丁,安比先,安必仙,安必

eb病毒 EB病毒 EB病毒-简介,EB病毒-性状

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EB病毒的形态呈园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在中国南方鼻咽癌

声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因,小儿》为网友海蓝无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