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已经讲了蓝血贵族,那我就谈谈题主所问的,为啥贵族这么优雅。
欧洲贵族目前是以英国贵族为主,所以我以英国贵族举例,谈谈他们是怎样培养贵族绅士的。
首先当然是来自家庭的熏陶,贵族家庭出生的孩子,初期教育基本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言传身教,但是这里涉及一个问题.. 贵族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的教养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贵族一开始没有教养,没有文化,甚至有的连字都不会写,这涉及到贵族的起源,我简单讲,英国早期的时候,基本都在打仗,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他们都是一群带兵打仗的,天天把脑袋别裤腰带上,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那还不得经常操练战斗技巧,争取在战斗中能存活下来,一个个都是大老粗。国王为了让这群军事将领在战争中卖命,必须要犒劳他们,所以在权利和财产上给予他们丰厚的回报,这帮人逐渐形成了贵族阶级。
因为长期的特权等级制度和多年征战,最早先贵族家庭还流行着骑士风度那一套,这帮人好勇斗狠,脑袋里全是打打杀杀。觉得文化素养,书本知识对治国安邦,征伐领土一点用没有。所以贵族们从小接受的是军事和宗教道德教育,而且教育场所是在家庭当中进行的,贵族家里的孩子出生后,主要接受母亲和家庭教师的教育,长大7、8岁之后,在把孩子送到比自己高一等级的领主官员的家庭里当侍童,所以教育场所还是以家庭为主。长大21岁以后,就在领主和领主夫人身边接受教育,然后通过举行授予骑士头衔的仪式之后,教育也就完成了。
这种以军事和宗教为主的教育,就造成了一些贵族们甚至有的连文字都不认识,读写全白费,履行职务全靠嘴说,重要的让会写字的人记下来就完活了。对了,还有继承制这个问题,贵族生了十个孩子,你说我把这爵位分成十份给自己的十个儿子,做梦呢?不行!只能长子继承,家产也是,全部归长子。那剩下的儿子们怎么办呢?送他们上学呗,进入学校学习知识以后到社会上混好靠此谋生,但他们也就不是贵族了。那时候有文化的是一些二三流的官吏,有贵族爵位的家财万贯,是不屑于干这事的。所以久居上层的贵族们往往仗着家有钱任性可劲花。他们就没文化,办公就得指望着这些二三流的官吏帮着。
后来政府开始大力扶持教育,培养,督促社会精英加强职业训练以便胜任政府公职。而且上流社会还出现一批特有文化,特有内涵,特有礼貌的女青年,这帮人举止得体,谈吐不凡,懂拉丁文,懂天文,懂地理,懂音乐,反正基本啥都懂,你说你想唠啥磕,她们都能陪你唠,而且文章也写得极好。渐渐的在上流社会中与那群不学无术,没文化的大老粗贵族们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在一些社交场合因为不懂礼貌,还闹出过不少笑话。大老粗贵族这时候压力山大呀,猛拍脑袋,恨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
于是贵族逐渐由家庭教育改为学校教育,贵族子弟开始纷纷走向学校接受教育。一位贵族绅士的诞生,要经过三个阶段:“公学教育、大学教育、大陆游学。”
先谈公学教育,13岁左右,贵族子弟进入学校读书,本来早期的学校是面向平民的,作用是为了培养传教士及牧师,教师大多都是牧师担任,教授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世称“七艺”)为主的课程,学校规模也不大。后来贵族子弟开始进入读书,初期他们都是选择伦敦或周围的学校,致使这些学校的贵族色彩越来越浓厚,随着当时九所著名的学校相继建成,如:伊顿公学、哈罗公学、查特豪斯公学、温切斯特公学、希鲁兹伯里公学、拉格比公学、圣保罗公学、威斯敏斯特公学和圣阿尔班公学,这些学校的学生贵族子弟成为了大多数。别看是贵族子弟,那入学标准也严的很,如果胸无点墨,根本不会被学校录取。
习惯了养尊处优的贵族孩子,在这些学校里要面对艰苦的学习坏境,学校里有大量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他们,基本跟监狱差不多。学校是寄宿制,学生必须统一着装,礼仪举止有严格规定。为了锻炼学生意志,学校特意把伙食做的极差,并且睡觉睡在硬板床上,冬天开窗睡觉,洗凉水澡,按时起床按时吃饭,内务标准极高。这还不算完,头发太长了不行,进餐姿势不对不行,甚至日常走路姿势也得符合学校规定。现在,高年级学生要让你帮他打饭,洗衣服叫欺负人,在那时候非常符合学校规定,因为学校实行级长制,让你帮我打饭,洗袜子你不干,必须揍你!学校也是默认的。
贵族早先是靠军事战争获得的地位,骑士精神深入每个贵族的血液当中。所以强健的体魄自然非常重要。学校非常重视体能训练,体育课基本占了大部分课程时间,课程内容五花八门,足球、长跑、划船、板球、橄榄球。反正只要是涉及到体能的课程能有的都有。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体能锻炼,再加上学校的艰苦学习环境,繁文缛节的规章制度,磨练了他们的吃苦耐劳的意志,团队协作精神。
当然文化素质教育,学校也不能忽视。为了打造贵族绅士,贵族学校提倡绅士精英教育,内容跟咱们过去赶考学的四书五经差不多,学校主要课程内容是以古典人文科学,学习古希腊古罗马名著为主,比如伊顿公学的课程表,里面清一色的奥维德、加图、西塞罗、维吉尔的著作。他们认为学习古典可以陶冶情操、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反省人性。学校要他们熟读这些古代名人著作
,但是要熟读,起码得认识拉丁文,和古希腊语这种早就被淘汰的语言,所以学生日常还得学习这些语言。然后光熟读不行,还得能写,用拉丁和希腊语进行写作。当时贵族家的孩子苦逼的要命,那些文字语言晦涩难懂,枯燥乏味。这些东西看来在社会上是没什么用,但对于学生个人的文学修养,道德熏陶来讲,也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除以上内容以外,学生还要学习舞蹈、绘画,乐器等等。再有就是宗教教育,学生初期是在家庭接受宗教教育,进入学校以后就由校方来完成了。每个学校都有教堂,宗教与人文科目混在一起教学。
在公学教育这段时期里,学校的严苛无情的规章制度,枯燥乏味却能培养道德情操的课程,宗教和人文缠在一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养成了优雅举止和谈吐,无论什么时候,他都非常理性从容,富有贵族绅士风度。这就是公学教育精华所在。我觉得当时贵族吹牛逼的时候,一定是这么说的:“哥当年在学校的时候…”
之后想成为一名富有文化内涵的贵族绅士,还要再去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的课程基本还是古典文学,逻辑、修辞、伦理学等,这些课程都以培养绅士服务的。在当时,牛津和剑桥是贵族们的首选。他们的高等教育履历通常被人们称为“牛剑学历”,在大学的学院选择方面,牛津的选择基督学院的占很大比例,剑桥的多集中在三一学院和圣约翰学院。这群贵族们当时在公学教育阶段本身就是同学,到了大学他们又多集中在这两所大学学院,所以彼此之间几乎也都熟悉,以后毕业进入政府工作,大多都结帮成伙,成为同党。
到了这里,贵族绅士的培养才只进行了一半,接下来还得进行“大陆游学”教育,去游学的一般都是贵族家庭的长子,因为大陆游学费用非常高,全都去游学,这家非得破产不可。游学过程非常辛苦而且路上充满危险。不过等到交通运输发展起来以后,路上也舒服了不少,甚至很多贵妇人也参加到了游学当中。他们出游的时候要带着仆人和家庭教师。游学路线相对来说也有一些较为固定的路线,这些路线都是之前的游学子弟探索出来的,后来很多贵族子弟也都会按照前辈们的路线出游,不过也有自己挑选路线的,这个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但主要还是以法国、意大利这两个国家为主。他们游学时期需要学习的内容,我这里有点资料,记录了1571年,拉特兰公爵爱德华去法国游学之前,他的监护人给他制定的详细学习计划:“学法语、每天记日记、了解防御、堡垒、城市管理、学习行政和法律制度、宫廷特点、主要廷臣年龄、王室财政、货币制度、大学及贵族财产、地产、管理。”不仅于此,还得扩展视野,了解风土人情,考察君主朝廷、法庭、教堂、图书馆等等,我真是懒的列了,要学习要考察的大概二十多项各种各样的内容…这里面还有针对性,量身定做的考察学习计划。他们会去巴黎、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这些文化艺术气息相对浓厚的城市。
当时在英国大陆游学在上流社会中非常流行,往往会成为上流贵族社会们社交活动的谈资,如果说自己没有游学经历,都不好意思出去见人。游学的流行,出游人数之多,时常让他们占满整座城市的旅馆。他们喜欢四处游览参观,最关注的是建筑,绘画和其他艺术品。
下面我引用一段《吉本自传》中,吉本的游学经历。
1775年,吉本在瑞士作了一个月旅行,游历了瑞士的主要城市,他回忆说:“每到一处地方,我们观光教堂、武器库、图书馆,访问所以最出名的人物。“1763年他初访巴黎,在那逗留了三个月,他说:“一到国外,好奇寻胜便成了我的事务和娱乐了。旅游者了解自己的无知,吝惜自己的世界,所以勤勉寻找并且观赏一切值得他注意的事物。我花了很多个上午的时间巡视巴黎和邻近地区,参观以建筑精美著名的许多教堂和宫殿,赏鉴很多王家的工艺制品、库藏图书和绘画,以及各色各样艺术上或学术上、还有奢侈生活上的一切珍宝。”“我参观了纪念章学会和各处图书馆,尽管有如走马观花,却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看到了各个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那么多手稿,导致我查阅了两本本笃教士的重要著作,即马比容的《古文书学》和蒙福松的《古文字学》。”
他到罗马之后,说:“我在经过了二十五年这么长的时间之后,却忘不了当年首次走进并且进入这座‘永恒的城市’时激动我内心的强烈情绪,也难以用言语将它表达出来。一夜不能入眠,第二天我举起高傲的脚步,踏上古罗马广场的遗址、我损失了或者享受了几个陶醉的日子,然后才能从事冷静细致的考察。“
好了,吉本同学,我知道你回去之后写了本很牛X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你的戏份结束,现在请离场.
可见当时他们的游学主要是学习文化为目的。不过可不仅仅只是这些,他们还得要拜访各地的社会名流,或者进入宫廷,参加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比如当时法国的沙龙会场有名,是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这些游学子弟是社交活动的常客,他们在那学习语言,礼仪,认识各界名人
经过从小在家庭的熏陶,再进入学校接受公学教育,大学教育、大陆游学参观学习接触外国文化,名流,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再教育,一个合格的英国绅士就这样诞生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