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两晋时期有哪些门阀望族?

这个问题我受邀请好久了,一直不敢写,因为自己实在所知甚少,不敢贻笑大方。
昨天,我从网上看到网络作家:贼道三痴,因恶疾离世,心中不胜悲痛。寻思着能做点什么来祭奠他,想到我看他的第一本书就是描述东晋时期门第世族的《上品寒士》,所以我决定要引经据典的,仔细写写门第的脉络。
--谨以此篇纪念贼道三痴!

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会查阅大量的论文资料,我将把这些资料收集起来,放入网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看看。这些资料可比我说的详细多了。

门第是什么?
门第是:北魏,还未汉化时,统治者偶尔杀几个汉人高门立立威,太后家想娶高门的女儿,一边骂:这帮南蛮子,再跟我装孙子,我就砍死你们。一边吩咐下人:好好弄,别光弄的金光闪闪,全是黄金,生怕人家不知道我们的底细吗!
南朝,皇后的侄子,富贵了,认为自己也算个人物了。就去高门求见,没想到人家一见面就说:哎,你不是我过去那个马夫的儿子吗,你过来干什么?想接着放马啊!“皇侄子泪奔,人家还把他碰过的东西都烧了。于是皇后像皇帝进谗言,想要教训教训教训人家。结果皇帝听完之后说:你这个侄子真是213青年,自己上人家去找骂。皇后说:你就不能惩罚他一下吗?皇帝说:人家天生档次就高,我有什么能力去管!!!!!!!
门第就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无缘无故就牛逼闪闪了的家族,什么也没有就是牛逼!
以上是开玩笑,门第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社会最有实力阶级的根本利益一定程度上把持国家政治走向的两个代表家族。
当代谁家可称门第?高晓松家算不算?他外家是前清大吏,到他这一代算是”儒学传家“了,门第的先进文化属性有了,差的是积淀!也行过了一百年,他家有可能就起来了!当今真正的门第要数江阴氏,从前明至今的诗书高门,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可简单的分为南北世族。
其中南方世族又分为:
1.侨姓世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龙亢桓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待续)等家族为代表;
2.吴姓士族:顾、陆、朱、张四大姓。
北方世族分为:
山东世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荣阳郑氏。
关中四姓:京兆韦氏、河东薛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

先从我不是很熟悉的北方门第开始(虽然不熟悉,我会先查询相关论文再来回答的。)
1.1.1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崛起于东汉末年的卢植,这个人物我想用不着多做解释了,三国里那个既能当老师又能领兵打仗的老人家就是他。自卢植崛起后卢家三代以儒学名家立于乱世,在西晋时已经可以算是当代有数名门世家了。
卢植的曾孙卢志在西晋这个历史关键节点上出世。作为名门之后的他,刚一为官不久就做了尚书郎,在那个年代“起家尚书郎”便是必定飞黄腾达和门第背景的表现。没多久卢志就被后来的“天下第一强藩”的成都王颖看中,让他做了谋主,还真有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飞灰湮灭的感觉。从此卢志便一路见证了西晋后期八王之乱的全过程。后来成都王死了,就连击败他的东海王也死了,卢志带着家人往刘琨那逃亡,半路被匈奴俘获,次年和次子等人一起被杀。
卢志虽然结局差了点,可好歹也是八王之乱时期能影响天下大势的风云人物。因此,范阳卢氏在国破家亡之前及时的给世人留下了“很有档次”的身份感。
卢志的大儿子卢谌在北方的命运飘零,始终不得南渡,最终在石赵做到了中书监的高位,但他却深以为耻,告诫子孙“吾身没之后,但称晋司空从事中郎尔。”--后来,他被胡人杀了!卢氏宗族就这样坚韧的生活在血雨腥风的北方,直到鲜卑拓跋氏的南来。
小结:卢志父子这个时代是南北世族的分野期。范阳卢氏之所以成为了道路艰难的北方世族,而非南方世族,我认为是因为:1.卢志身为成都王集团成员,而江南势力属于东海王部署,两方为敌对关系,所以卢氏难以跻身侨姓。2.卢氏长起处于北方争霸的中心圈子,也难有机会南渡。比起因经济原因宁肯死守北方的裴氏,卢氏在这一时期的家族力量略显单薄,他们只是被动的陷于胡尘之中。
家族之兴:卢玄。北魏统一中原之后,统治集团开始了以夷入夏的大转变,他们迫切的需要笼络汉族高门来帮他们完成真正的融合。所以他们不但任用汉族高门为官,还与之通婚。卢玄先是靠着家传儒学地位而进入统治集团,后又跟包括皇室、鲜卑贵族、汉人高门、新兴寒门甚至当权的胡人通婚。由此而一跃成为北方最高门第之一。可以说南方讲究的是“王谢”,北方首重的就是“崔卢”。
卢家的这次崛起第一绝对是知识改变命运!卢氏在北朝前期各族的拉锯战中存活下来靠的就是儒家传承人的身份,每一族新来的草原天骄都要给子孙选择好的汉人老师,所以卢家就有了存活发展的渠道。第二是疯狂的通婚,汉人和胡人互相戒备的时期,卢氏就跟崔氏通婚;鲜卑汉化之后,卢氏就跟得到皇帝宠幸的李氏通婚,后来直接跟皇室通婚,曾经他家一度同时娶进家门三位皇族公主,可想通婚对卢氏起来多大的作用。
北朝末期北魏分裂,这也对卢氏造成了巨大的打击。隋唐之后的卢氏跟其他北方门第一样,仍然保持着家族地位。我们这里就不叙述了,因为南方世族已经完蛋了,还单独讨论北方也没什么意思了。我的回答会主要集中在隋唐以前。
终:卢氏在汉末到隋唐之前的经历可谓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他们屡次遭遇灭门级的打击,又依靠着实实在在的学问生存了下来,可见学点手艺是多重要的事!为了生存他们不惜跟各种势力通婚,这在南方世族看来是极为卑贱的,但这股疾风劲草般的毅力,也正是北方世族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地方。这就是活生生的始终掌握核心科技和不断变通的最好例子。

1.1.2清河崔氏(博陵崔氏)

清河、博陵崔氏的祖先在先秦时代就是齐鲁的名门了,秦时,有崔意如为秦大夫,其二子,一个居于清河,一个居于博陵,并为郡望。这便是两地崔氏的由来。分房的时间大约在西汉初年。

可见,崔氏的历史是比其他世族还要悠久的,但清河崔在汉代似乎断了档,史书中并没有他们家的人物出现,博陵崔氏好些,有崔朝、崔舒等人有传。(可惜我们这些非专业的读者,不知道他们是谁。)崔氏再次出现在史书中是三国的崔林和崔琰。这时候的崔家从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来说只能算一般家族,跟袁绍他们家、杨修他们家可比不了。而且崔家这两个小伙子,也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别的没有,就是有才的凤凰男,崔琰年轻的时候不喜欢念书,喜欢剑术。十八岁时候运气来了,跟了大名师郑玄学习。可惜不久“苍天就死了”黄巾军一来,崔琰只能四处躲避战祸,据说直到而立之年他还毫无作为。后来他出仕袁氏,不但没发达还进了监狱。崔林据说前期比崔琰还没有名气。是曹操给了崔家崛起的机会,崔家兄弟在曹魏青云直上,虽然崔琰被处死了(他怎么老出这种事呢),崔林却做到了司空高位。

到了五胡乱华的时代,崔氏为躲避战祸,而分裂离散,几乎遍布南北。留在北方的清河崔氏子弟,许多人出仕少数民族政权,这为崔家的大爆发起了关键作用。崔家之所以没有选择南渡,除了因为东武离江南较远之外,主要的原因是,当时世家大族对民族的观念要轻于士庶的观念,他们宁肯从贼也不想失去赖以生存的郡望之地。十六国时期,崔氏开始主动融入少数民族政权,成为了北方汉人最有影响力的世家。

到了北魏时期,统治者自建国起就十分注重任用汉人,所以崔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整个北魏时代,崔家98人为高官,可见当时的崔氏有多么煊赫。有的支系在北朝出仕13人,入魏后平均3.5品,可见崔氏不但门第高,还人丁兴旺,各族支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崔氏在北魏的发展分为两个高峰时段,一是北魏前期,二是孝文帝以后。崔浩,懂点南北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个人。他的父亲崔宏是给北魏起名,忽悠拓跋氏为什么按照汉人这一套玩法逼格更高的牛人,他的官职听起来都很不一般:“天部大人”。

崔浩本身就是天下一流的人才,又得到皇帝的高度信任,所以他获得了汉人在北方百年内都没有得到的权势和地位。我在读东晋宋史的时候,有种感觉,作为北魏的谋主,崔浩让人恨的牙根痒痒,真想弄死他。后来,崔浩真的死了!一直对他信任有加的皇帝毅然的杀了他,这位帝王真是个汉子,杀掉这样的能人,绝对是壮士断腕,可皇帝还是为了长远考虑,不顾一切的杀了他。之所以杀他,是因为崔浩在用阳谋下一局很大的棋,他要通过确定宗族地位来恢复汉人世族的权势。表面上,他没有任何错处,这让皇帝只能蛮不讲理的杀人。崔浩的死直接导致了,本支的衰败,崔氏其它族支的发展也暂缓了。

到了孝文帝之后,崔氏又一次迎来了春天,崔光又一次官至三公。有专门的论文统计,清河崔从北朝到安史之乱,五品以上官员,一共168位,博陵崔一共135.(NM,朝廷是他们家开的!这就叫王侯将相就是天生有种)

终:隋唐时期,崔氏发展的也很好,我就不讲了。我认为崔氏能够获得这样的地位,跟他们主动投入少数民族政权有着极大的关系。同时崔家支系繁多,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可见家族内部政策有独到之处。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崔家繁荣的时间应该是最久的,什么尊严啊,什么大义啊,真就没存续重要。也不要用今天的国家、民族观念去谴责人家。毕竟当年司马氏得国不正,没有脸宣扬忠君思想,只能宣传推广孝道,就导致了家族比国家更重要这一社会问题。


1.1.3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跟上述的崔氏在北朝时代颇为相似,但郑氏却发达的更早。据说,修建郑国渠的那个郑国就是他们家成员。信史中汉武帝时期,有郑当时做到了大司农的高官,这是郑氏显赫的开始。有钱发达了之后,又出了郑兴、郑众这样的大儒,所以在汉时,郑家就是“累世儒门”。后来到了郑太这一辈,人人都知道他家里的钱“需比皇帝老儿家还多些。”对了,他也算个知名龙套演员,在三国里他曾参与诛杀董卓。

到了魏晋时期,郑家人做到了司空这样的高官,虽然郑球等人,我们普通历史爱好者不知道他们是谁,但大家一定要知道,在八王之乱以前的重要时段,郑家的地位可能不次于琅琊王氏。

中原战乱之后,郑氏部分族人南迁,但在南方作为有限,这里就略去了。有个叫郑略的人,留在了北方老家,(荥阳,就是开封)后来做到了后赵的侍中,可以说是“从贼”士人中官职比较高的。他的子子孙孙又在后来的什么各种慕容燕啊、后秦啊之类的十六国中担任官职,虽然让大汉族主义觉得不齿,但家门地位实际是保持住的。到了北魏,郑羲的女儿都嫁给孝文帝为妃,还跟各种势力通婚,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权利关系网,自然称得起北魏4大家族之一。郑羲也是很有能力的人,真正的文武双全。他的家乡有人以宗教造反,北魏排他前去安抚,没用刀兵就使得敌人散去,首领授首。统治者也十分信任他,让他作为使者出使南朝,还让他做了王子的老师。郑羲的女儿、侄女、孙女全都跟王室联姻,这样的攀附力,想不发达都不行啊。但到了北魏末年,朝廷局势动荡,郑氏成员参与到宫廷斗争,结果因投机失败,招致灭门级的大祸。

同其他家族相异,郑家不仅在汉、北朝很牛,还在唐朝又一次达到了顶峰。整个唐朝二百多年,统治者一直致力于打压世族,就这样荥阳郑氏还出了9个宰相、6个状元、22个进士。

评论:没什么好说的了,这个家族难以找到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来,所以我也不知道该从哪个点说起,只能谈谈它的总体进程。总之,人家不显山不漏水的,比谁家富贵的时间都要长。


1.1.4赵郡李氏(一下内容几乎全篇抄袭自论文就“就考古发现谈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家族发迹较早,所以史称“山东旧族”(指太行山以东)。因为早在秦王朝时期,赵郡李氏就发展澎涨为较大的家族,奠定了这个家族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从南北朝开始,赵郡李氏进入鼎盛发展的时期。他们在北魏统治集团中做高官的越来越多,李显甫为河南太守,封平棘子,他“集诸李数千家于殷州西山,开李鱼川方五六十里居之,显甫为宗主。”据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称“诸如此辈,一宗将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同族人每年要在一定时间内一起祭祀先人,宗族之间互相照顾,相互接济。他们利用血缘关系和地域纽带连接起来的盘根错节的宗族关系,不仅可以控制所在地方上的政治、经济,连地方官吏也要受到控制。另一方面,赵郡李氏家族的政治代表很多已进入到国家统治集团,并占据了不少全国各地的要职,他们可以“上干王法、下乱吏治。”据不完全统计,自两晋南北朝以后,赵郡李氏家族仅出任太守、刺史一级官职者有230多人。到唐代因李氏为国姓,赵郡李氏几乎把持了朝野,先后出任宰相者11人,即唐高宗宰相李敬玄;唐中宗宰相李日知;唐武后宰相先后有李游道、李元素、李峤;唐宪宗宰相先后有李吉甫、李绛;唐文宗宰相先后有李珏、李固言;唐武宗宰相先后有李德裕、李绅。其中李峤、李吉甫、李绛、李德裕4人同出自赞皇一县,并且李吉甫和李德裕为父子宰相。

赵郡李氏家族所以能“累世台司”,并保持有政治、经济的优势和特权,其中有两个根本原因。首先是三国以后实行的举荐官员的“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是代表官僚地主利益的。当时各州郡都置有中正,凡举荐官员人选,都由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有识者,区别人物,定其高下,分为九等,政府据此来委任官吏。推荐官吏的权利和士人的政治命运完全掌握在中正手中,而担任中正的都是地方上的豪门望族。仅据见于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赵郡李氏从北魏以后担任本州中正的先后有9人。他们都是按门第高低计资定品,这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⑶的局面。据出土的北魏定州刺史李宪墓志载,他十二岁入仕任秘书郎,十七岁升任濮阳侯,散骑侍郎⑷。又据北齐南青州刺史高邑李稚廉墓志载,他初入仕就任秦州长史⑸。足见这些士族子弟凭借家世门资和祖辈声望,很容易得以升迁,身居重任,位至公卿。

另一方面,赵郡李氏也和其他世家大族一样,为维护和巩固他们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利用婚姻手段借以自固,与封建统治者和平原地区的豪门望族如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广平宋氏、河间邢氏、渤海高氏等结成姻亲关系。仅举北魏定州刺史李宪墓志所记李宪一家的婚姻关系就可略见一斑。李宪夫人出自河间邢氏,有五子五女。长女长辉,嫁龙骧将军营州刺史、安平男、博陵崔氏仲哲;二女仲仪,嫁冀州司马渤海高氏;三女淑婉,嫁兖州刺史博陵崔氏巨伦;四女季奴,嫁司徒公安乐王博陵崔鉴;五女稚媛,嫁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荥阳郑道邕。其长子李希远,娶吏部尚书广平宋弁之女;二子李希宗,妻仪同三司博陵崔楷之女;三子李希仁,娶仪同三司博陵崔氏孝芬之女;四子李骞,娶开府谥议范阳卢氏文翼之女;五子李希礼,娶正员郎范阳卢氏文符之女⑹。李希远的儿子李祖牧娶广平宋维之女。其孙女为北齐文襄皇帝第五子、太尉公安德王延宗妃(见李祖牧墓志)。文襄帝“亲临李宅赴宴,妃母宋氏荐二石榴于帝前,问诸人,莫知其意,帝投之,收曰(指魏收),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帝大喜,诏收。卿还将来,乃赐收美锦二匹。”⑺足见李氏家族与北齐皇室关系非同一般。又据李希宗墓志所记并参照文献,李希宗之女配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并立为皇后,尽管当时遭到皇室和一些文武大臣的反对,认为汉夫人不能为天下母,高欢为其子高洋娶汉族妻子并立为皇后,力排众议,其目的是为了笼络汉族门阀士族。而李希宗因为是高欢之亲家,北齐文宣皇帝高洋的岳父,便换取了“五子告归,錤答相次,白珩连响,青盖成荫”的显赫地位和高官厚禄。李希宗死时,“相里(高欢)舍繁驵而行哭,登鸿波而垂涕。”⑻在李希宗墓中出土的东罗马帝国金币:狄奥多西斯二世(公元408一450年)、查士丁一世(公元518一527年)、查士丁尼一世(公元527一565年),是极珍贵的文物。出土的折光錾花银碗,碗内底心装饰一朵仰莲,四周布满辐射状水波纹,莲瓣突出,当把酒倒入银碗后,可以看到美酒清彻荡漾,水面正中浮现一朵莲花。采用折光原理制作的这种银器,是目前我国银制刻花器皿较早的一件。这些珍贵难得之宝,显然也是来自北齐皇室。通过以上李宪一家的姻亲关系,足见赵郡李氏与当权的封建统治者之间,世家大族之间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错纵交织的关系网,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这也是赵郡李氏世家大族得以不断巩固发展的重要因素。


终: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其实是同源的。李家就跟一棵特别能长根基的大树,在我最关注的魏晋时代,虽然没有什么影响力巨大的人物,但最终还是发展成了一棵“世界爷”一样的巨姓,可能就连我自己也是出自这个赵郡李氏吧。但从这数以千计的人名字,我只找到了两个能勾起普通人印象的名字,一个是赵国名将李牧,另一个是“牛李党争”的那个主角。其实李氏出过的大人物真不上,上边就有介绍,因此,不能说李氏不出彩,只能是我们太无知!


1.1.5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根在陇西狄道(甘肃临洮),祖上在秦时就为此地官员。到了汉朝,有个叫李仲翔的子孙,为征西将军,战死于此地。他的儿子孝顺,就以此为家,他的一个曾孙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李广的结局不用我多说了,他的前两个儿子也都为国战死,第三子做到了郎中令,获得了关内侯(也算破解了“李广难封”的悲剧),后来他为父报仇,击伤了卫青,被霍去病射死。以前我总觉得霍去病那么年轻就死了,实在是天妒英才。可历史看多了却发现是自作虐,从他和卫青的关系来说保护卫青是一点错都没有的,可他却不知道做事给人留一线余地的道路,为什么非要射死李广的儿子?李广当年之死卫青敢说没有一点罪孽吗?你这样不给李家留活口,伤的是你们卫家的运势。这件事跟后来三国时期平定钟会造反,害死邓艾之事很像,都是可以留下一念之仁,却不肯做的,最终主角都是横死。所以啊,得饶人处就饶人吧,历史有太多玄而又玄的教训了。

李广的孙子是李陵,这个人我也不用多说了吧!“至于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残呐!

李陵之后人只能避居匈奴腹地,陷入真正的蛮夷海洋之中,先后跟随匈奴、鲜卑,最后随拓跋南来,又回到了故乡狄道。(这支不算我要讲的中心)

李家在汉代前期为典型的军功家族,很显然这条路走不了了。后来历代记录中偶有李家转为儒学世家的记录,但名声不显。直到西晋末年,李家才只是一个太守级别低等家族。西晋灭亡,李家有人跑到河西前凉为官,他有孙子名为:李暠。这是一尊枭雄,趁着后凉衰败,乘势而起,建立了西凉,西凉虽然在他死后被灭,但作为曾经的一国之主,陇西李氏的地位得以飞升。后李暠的孙子审时度势投降了拓跋,拓跋皇族对李家信任有家,评定四海望族的时候“以陇西李宝为冠”。(拓跋是抵抗不过的,结果李家就当了拓跋家汉化的全程导师。)后来李家又出了一位大才子李冲,他跟孝文帝的关系就如诸葛和刘备一样,其长期掌控北魏实权,为李家大兴打下了最夯实的一锤。他死时孝文帝“发生悲戚、不能自胜。”(看过前边几家简介的,应该能记得李冲跟好多人都是姻亲。)

同一时期李家还有李贤、李运等人,他们是从草原回归的李家人,其中的李穆做到了隋朝的太师。当然李陵以后的李家靠的是儒学而不是武力。

到了唐朝,皇族也冒充是李家后入,所以陇西李氏为天下十三望族之首,李唐皇帝喜欢见到自家多一点,就纵容攀附之家私自改性,还主动给各种少数民族刺姓,所以李氏由是变成天下第一大姓。如果你现在姓李,可能你的祖上是姓麻、弘、邴、阿布、舍利、宋邪。。。就连后来的西夏李元昊、李自成的姓也是这么来的。李白也自称陇西李氏,这个是不是说明当今李为宇宙第一大姓是很有道理的呢!

终:陇西李氏的初代人,李广上下的遭遇太让人唏嘘了。李家遭此数辈大难,竟然还能转型升级实在难得。后风云际会,借北魏而兴起,又因唐朝大盛,不得但靠的是改革创新,更是因为有德啊!

1.2.1京兆韦氏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京兆韦氏自西汉时起家,到西晋时期仍然是个两千石等级的中等门第,所以五胡乱华之后也只能留在北方,进而一个接一个的出侍胡族。但也没有获得多高的地位。期间有不少分支南渡而去,其中有一支还是王猛的女婿,但后来他们在南边普遍混的不好,又有许多人回了北方。

事情的转机还是前边反复提过的魏太武帝大面积征召汉人,留在北方的韦家人,因为在关陇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被朝廷任用来消除赫连夏国的影响,家族得以稳步发展,但还是不够高啊。

第二次转折在于东西魏分裂,韦氏作为京兆豪强,自然被宇文氏拉拢任用。而去韦氏当时还出了个战神韦孝宽,玉壁一战,奠定他在历史上的超等地位。有兴趣的可以查查这个人,牛啊!韦家在西魏有多人可说是宇文氏的开国功臣,京兆韦氏更可以算作关陇军功地主集团的成员。他们于魏周八柱国家族成员交往密切,韦孝宽就跟天下第一大帅哥独孤信是铁杆哥们。这八柱国可是包含了后来的隋唐两家皇族的,韦氏在以后的发展自然十分顺利。

最后说说那些“逃北”之后又北归的韦氏家族成员,他们在回到北魏后,并没回归故里,而是散居河洛各处,势单力孤,其中虽然有人凭借荥阳郑氏的力量做了孝文帝的老丈人之一,但归北者整体仍然单薄,最后在分裂时,只能依附东魏,自然后来也随着东魏衰败了。

到了隋唐韦氏的地位那就重所周知了,我们随便一个213青年都知道一大把姓韦的名人,比如韦应物、韦一笑、韦春花。。。

终:这部分写的较少,主要是因为国内对关陇世族的研究没有对山东世族那么多,可找到的资料有限,甚至都没有提及家学渊源的,而且韦家西晋以前的人物实在太不出名,我只能讲讲战神韦孝宽了。但还算是把韦氏的两次升级讲明白了,也算讲个大概的脉络了。

1.2.2河东裴氏

终于要讲一个我关注的西晋时代比较突出的家族了,河东裴氏其祖来自秦国嬴氏,在汉末以前是一个中等家族,出来几位太守,名声不显。到了汉末裴潜为曹魏尚书令,是裴氏历史上第一位宰相,他和他的兄弟裴徽为裴氏在西晋的崛起打好了基础,兼之生了一堆名人出来。裴秀、裴楷等人皆为宰辅,裴家三代人五宰相,这样煊赫的地位直追杨修、袁绍他们家了。

裴秀,并非嫡出,幼时他的嫡母经常故意羞辱他的生母,来了客人让她端茶倒水,但客人们都认为裴秀将来必定是个人物,所用每个人在他生母到来的时候都起身给她行礼。由此可见裴秀的神童本质。后来这货出仕曹爽,你想跟错了大哥能有好下场吗?高平陵之变后,他幸运的没变诛连,仅是免去了官职。这下子他学聪明了,换了个有前途的老大司马昭,后来又全力辅助司马炎,这一下子就是两代人的富贵啊,裴家直接成立司马氏的核心小弟了。当时他帮司马炎找继位的理由,非说司马炎胳膊长,像刘备,比较牛逼,愣是忽悠住了司马昭,这不愧是神童啊。

裴楷则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只是他年轻的时候跟王戎齐名,这也算是一种成就吧。后来他因缘际会,一直在整治的最顶层出没,想避祸却总陷于风口浪尖,最终得以善终倒也难得。

裴家这几代人一直活跃在国家的最顶层,完完全全的参与了高平陵之后到东晋建国之间的所有大事,在其间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琅琊王氏,是西晋时期最顶尖门第之一。若不是东海王暴死,其家族可能进阶为顶级外戚。

虽然裴氏与东晋关系匪浅,但在五胡十六国时代,多数裴家人还是坚守在北方。跟上边的韦氏一样,最终作为地方豪强被统治集团拉拢,帮助李唐建国的第一功臣就是河东裴寂。唐代裴氏17人为宰相,更有大名鼎鼎的裴度。

裴氏最终跟多数的世家一样,在五代时衰败,宋明时代以不再是显赫。

终:常读西晋历史,我最不愿意看到姓裴的,同时出现的太多了,经常弄混。由此可见裴家在西晋的地位多高,裴氏甚至压对了八王之乱的宝,可惜东海王在胜利后突然死了,剩下孤儿寡母任人鱼肉。


1.2.3河东柳氏--来源于《隋唐河东柳氏及其源流》李红

“柳”姓源于姬姓和展姓,为鲁国贵族。《元和姓纂》卷七云:“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字为展氏,生禽,食采柳下,遂姓柳氏”。唐杨倞在《荀子·大略》的注中也说:“柳下惠,鲁贤人,公子展之后,名获,字禽,居于柳下,谥惠。--柳下惠可以说是柳姓第一个名人。

但这里大家或许也看出了一个问题,柳氏并不在河东啊?别急,事情是这样的。”《广韵》云:“鲁为楚灭,柳氏入楚,楚为秦灭,乃迁晋之解县,秦置河东郡,故为河东解县人。”可见,柳氏徙居河东是在嬴秦统一六国时期。河东柳氏在南北朝以前的发展是平稳而缓慢的,自秦末柳下惠裔孙柳安始居解县,柳隗为汉齐相,柳丰为东汉光禄勋,柳轨仕晋为吏部尚书。柳澹为平阳太守。当时“ 韦杜旧族门风,名亦不殒。裴、辛、柳氏,素业有资,器行仍世。所以布于列位,不替其美”可见柳氏门第虽然不是十分显赫,但也已经很有名气了。

西晋灭亡,北方陷于五胡十六国战乱,同许多其它北方大族一样,除了一部分族人留守河东及在北方政权任职外,柳氏也向南迁徙,西眷柳恭一支迁于汝颖,东眷柳卓率领徙居襄阳。一直到隋唐,在中央任职的许多人物均为东、西两眷后裔。

南徙襄阳的柳氏寓居他乡,为了保护自己和家族的安全,也为了在地方上发展家族势力的需要,开始是以勇武起家的。柳元景正是由于屡立战功,一步步升迁至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巴东郡公的。由于柳元景的仕宦显赫,其子弟也终于享有了资荫入仕的特权,这也更利于柳氏家族的兴盛和门第的升迁。随后柳元景之侄柳世隆便因此而顺利成长起来。

在政权交替之际,柳世隆瞄准政局,依附萧道成,逐渐官至尚书令。要想真正融入门阀士族的圈子,还需要由武入文。柳家由武入文的转变正是从柳世隆开始的。“世隆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善弹琴,世称柳公双璅,为士品第一。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可以说柳世隆对其家族是起到了积极的影响的,其家族子孙也大都以文取胜,如其第三子柳恽为南朝梁前期重要文学家,经过柳世隆的努力经营,柳氏家族终于一步步迈入高门士族的行列,柳世隆与侨吴士族、琅邪王氏等互相交好,其多位家族成员与皇室联姻。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柳家的一个特点,比起南朝其他世族,柳家崛起偏晚。随着南朝世族的固化,柳家的崛起可以算是一种异数。

隋朝建立前后,柳氏东眷、西眷中许多重要人物纷纷归于隋朝,回到北方,归于关中后的柳氏家族主要人物在政治发展上依然顺利,并且政绩卓著。如柳裘与刘昉、等同谋,引外戚杨坚入朝辅政,杨坚听从了柳裘的意见,当了大丞相,总揽朝政。柳裘后进位上开府,拜内史大夫,开皇元年,进位大将军,拜许州刺史。柳裘为杨氏建隋,夺取天下有重大贡献。

入唐以后,柳奭为唐高宗的宰相,其外甥女王氏为李治的皇后。王皇后的大名在我们小时候看连续剧武则天里应该都有所了解的,她的下场其实也是柳家的下场,武则天当权后,给予了柳氏致命的打击。柳宗元在《柳宗元集·送澥序》中也谈到柳氏在宫廷政变中“遭诸武,以故衰耗。武氏败,犹不能兴。为尚书吏者,间十数岁乃一人”。但柳家在政治上的没落,却换来了在文学领域的大兴。,涌现出了著名的柳冲、柳芳、柳宗元、柳公权等对当时及后世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

和其他家族一样,随着唐的灭亡,柳家也归于沉寂。

终:在我看来,柳家历史的关键节点上都比其他家族要晚一步,比如南朝没有赶上东晋建立,北朝没有大兴于北魏。神奇的是,这个家族竟然还能崛起,实在是不同凡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柳氏家族是先以武力起家,再逐渐转文的缘故。但这条路其实不少此等家族想要走,真就没有哪一家能走的像柳氏这样好。


1.2.4河东薛氏


河东薛氏完全是个成功的异类,这样的差异就如楚国与其他战国的关系一样。

大家都知道在曹魏消灭蜀汉之后,为了消弱蜀地力量,“内移蜀大臣宗预、廖化及诸葛显等并三万家于河东及关中”。薛氏就是这次大迁移中从蜀地来到的河东汾河流域的家族。有不少学者指出,河东薛氏本非汉人,是蜀汉军中任用的少数民族军团后裔。在薛氏迁到河东之后,薛氏宗族还使用“部”“豪帅”等部落气息浓重的称号。被时人称为”薛蜀“。当然,后来富贵了的薛氏族人也没少给自己找个正经祖宗,自称是兖州大族薛氏的后人,其祖随刘备入蜀,为蜀汉地方大员。但这个说法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薛氏在来到河东地区之后,逐渐分化房支,其中西祖和南祖逐渐繁盛。他们居住在夏阳附近的黄河两岸,这片区域流水中都天然带着化肥,经过生聚,薛氏逐渐繁衍成当地的豪强。十六国时期,薛氏凭河自保,周旋于诸政权之间。到了北魏兴起,薛氏西祖薛辩率先投入北魏政权,为图谋关中地区的拓拔氏提供了巨大的助力。魏帝曾言“朕委卿西藩!志在关右,卿宜克终良算,与朕作长安主人。”薛氏由此三代显贵,薛辩之孙更被赐名初古拔,尚西河公主。薛氏在这一时期逐渐转为地方性大世族。后来北魏政权征伐关中,局势动荡,薛氏别支族人薛永忠起兵叛乱,对待薛永忠的不同态度造就了西祖和南祖的分野,初古拔起兵平叛,而南祖的薛安都却参与叛乱,兵败后南祖只能转而投向南朝宋。

西祖在孝文帝确定族姓档次之时被定为河东郡望,正式进入全国一流高门之内。其后六镇起义,东西对立,河东薛氏位居东西要冲,又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被东西双方争相拉拢,在东西魏都进入了最高统治集团。尤其在西魏更是被算作了关中本位集团成员。由此开始,河东薛氏进入了一个长久的繁荣期,一直到唐玄宗消灭太平公主为止。作为太平公主驸马的薛氏家族遭到重创,中唐以后,薛氏子弟不再依靠门地,转而凭借家族传承参加科举,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南祖薛安都入宋以后被南方世族轻视,最后因政治斗争失败而复投向北魏,北魏自然不太喜欢这样反复的势力,所以薛安都死后,南祖开始衰败。但历史还是给了南祖一次机会,在唐朝初年,南祖诞生了大名鼎鼎的薛仁贵,南祖再次进入高门行列,后来随着军阀割据,薛仁贵子孙在北方军阀倾轧中逐渐消亡,不再见于史料。

以上可见,薛氏是由地方豪强进位的大族,但要想成为名门光有实力是不行的,还需要文胆。在这方面薛氏的运气不错,曹魏当年把他们分在了河东,此地在曹魏以后,文化风气渐浓,“河东特多儒者”,又与著名的裴氏、柳氏临近,受其影响,在十六国时期薛氏就进化成了一个诗书传家的名族,其后薛辩的父亲更是跟王猛同为天下名士。西祖薛道衡在东西魏时期更是被人称为“关西孔子”,可见西祖的文化素养在唐朝之前已不弱于各大世族了。

与西祖不同,南祖因为反复于南北之间,主要依靠强大的武力生存。所以南祖没能在文化上有所发展,其成员的行为举止与庶人无异,一直保持着悍勇的豪强特色。这可能是南祖衰败的一个根源,也是能诞生薛仁贵这样猛将的渊源。

终:从来没有一个“蛮夷”(不含贬义)能实现这样华丽的逆转,汉人世族从古到今一共才有几个,哪是那么容易挤进来的。河东薛氏的崛起特别是西祖完全是走了一条正正经经的阳关大道,从蛮夷而为地方豪强,又为地方世族,进而同名于崔卢。这条路难死了,汉族内部就有周氏和沈氏也想走这条路,可都不算成功。当然在我们这样一个民族融合的国家里,“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一份锦绣的华夏文心,有,则是为国人,薛氏不管出身何处,都是我华夏古之名族。


2.1.1吴郡顾氏

说起吴郡顾氏,我们立刻就会想到三国时期孙吴的顾雍,此人作为孙权的心腹,执政吴国10几年,据说起到的最主要作用是融洽了孙家与吴中世族的关系,保证了吴国前期的强盛和本地世族的发展。当然孙权后期忌惮世族势力过大,也对包括顾氏在内的世家进行了有力的打压,究竟这种打压跟吴国的衰落有多大关系,那就难说了。比起吴郡其他三姓望族,顾氏成为当世知名家族较晚,整个两汉时期子弟在于史册者要少于其他三家。可以说,顾雍是吴郡顾氏兴起的初祖。顾雍师从大名士蔡邕,就是蔡文姬她爹,蔡邕发现这个学生挺好教的,说什么他一听就会。所以把自己名字赐给了顾雍,他们都叫做“YONG ”,这个可以说在当时是一份极大的荣耀,被名士冠名,这个出身应该不弱于琅玡诸葛氏了。

后来,随着吴国的毁灭,江南世族陷入了一种十分彷徨的境地。在吴国灭亡的时候,晋国权臣宴请吴国降官在吴国宫殿里吃饭。一开始还吃的高高兴兴的,没想到一扭头就翻脸,人家直接呵斥道:“你们还吃呢,还笑的出来呢!你们国家都倒台了,你们怎么还吃的下呢?孙家养着你们这帮废物有什么用啊?”由此可见南北之间相互的仇怨有多深。吴国旧贵族既讨厌北方权贵,又不能坐视家族没落。最终,选出了三位才俊靦颜事仇,去洛阳求官。这三人就是陆家的二陆和顾荣。三位吴郡秀士共同北上,最终只有顾荣一个人有命回来。二陆皆陷于政治漩涡,被人陷害而死。史书记载,顾荣有一次参加宴会,看旁边替他烤肉的仆人面有馋色,于是便将烤好的肉赏赐给了这个仆人。别人问他干嘛给下人吃这样好的东西呢?他回答:天下哪有整日烤肉却不知道肉味的道理呢?就因为这句话,他最终才能有命南返。在八王之乱的斗争中,他被人推出去斩首,没想到负责监斩的将领就是当年这个仆人,最终顾荣因为一件小善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件事也算够个传奇小说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两晋时期有哪些门阀望族?

回到南方后,顾荣发现朝廷派来的官员陈敏有造反独立的倾斜,就暗中联合其他世族推翻了陈敏,在当时朝局极度混乱,西晋眼看着就要完蛋了的时候,他能选对方向,支持东晋在江南建国,可以说是中华之幸事。在我看来,顾荣可以算作东晋除王敦王导外的第三大功臣。建议大家读读他的传记。

东晋建立以后,国家权力被侨姓世族把持,吴中顾陆朱张四姓一直游离于顶层之外,虽然顾众等人短暂位居台辅,但在我看来也只是陪衬和接续而已。但就算不是国家的最高统治集团,东晋还是江南世族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以顾和为代表,顾氏也开始由儒入玄,开始追赶侨姓世族这种自我毁灭式的时尚了。

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造反,对吴郡世族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进入宋以后顾家只出几位地方官员,可以说真的是没落了。齐梁时代,顾氏更加深入的没落,在侯景之乱中又一次遭受打击,虽然陈朝时顾野王又一次振兴了家族,但也只是回光反照而已。

终:在我看来,顾氏最牛的时期就是从顾雍到顾荣再到顾众这一段,尤其以顾雍、顾荣为主。比起其他三姓在南朝时期的有所复兴,顾氏整体显得较为疲软。可以说东晋结束,顾氏也就算掉出顶级世家的序列了。


2.1.2吴郡陆氏

陆氏的祖上曾做过吴地的令,死后被群众拥戴,挽留安葬在了吴地,因此陆氏开始以吴为家。此人名为陆烈,由此开始陆氏后人开始世代为官,但在西汉时期官职都不高,处于家族休养生息阶段。

东汉以后,陆氏地位开始提升,以陆闳为开端,多位成员载名于正史之中,陆闳建武中为尚书令。到了陆闳的孙子辈,陆氏已经被称为“世为族姓"。到了西汉后期,陆康因不齿袁术的叛逆行径而不附之,率“宗族百余人"守城至死不降,为世人所称道。

吴郡陆氏的崛起是在孙吴时期,主要表现就是在对军政大权的掌控。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巅峰期,第一个巅峰期的首推代表人物就是陆逊。孙权在继承江东统治权之后,积极笼络大批江东名士。 “权以兄策女配逊”,陆逊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才能,逐渐显现其在军事上的才干,在孙吴对外的多次战争中表现突出,逐渐树立了上流统帅的地位。随着陆逊权势的增长,家族也卓立于江东大族之林。但由于只有陆逊一人在吴国掌有大权,其他族人官职相对较低,所以也为后来陆氏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孙权在其暮年,开始着手打压世族力量,陆逊因参与继承人斗争,结果在孙权的猜疑中愤懑而死。陆氏陷于短暂的衰落。

至景帝孙休即位,再次重用江东名士,陆氏及时把握了这个重振家族的机会,这一时期陆氏军政人才众多,特别是陆抗、陆凯等人。以致在孙皓统治时期陆氏一门在朝竞达“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连孙皓都不得不发出“盛哉"@的感叹。这就是陆氏在孙吴的第二个巅峰。

可以说这是陆氏的巅峰时期,陆氏在朝为高官者甚重,可以称为“强宗”,又长期把持上游的兵权,可谓“领兵”,这两点综合在一起,使得吴郡陆氏要远强盛于顾、朱、张。

西晋灭吴,江东世家大族的政治活动转人低潮,作为东吴世胄,他们摆脱不了亡国之余的耻犀,因而西晋立国之初,他们大多隐居不仕,陆抗二子陆机、陆云北上赴洛阳。二陆人洛,虽得张华爱重,吴王晏、赵王伦、齐王周、成都王越等先后用之,然终不能行其匡世济难之才,为宵小构陷,兄弟数人,惨遭杀害。但二陆的出仕也为陆氏存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世说新语中就有关于他们的大量记载。

东晋在侨姓世族的支持下建立,为了制衡侨姓世族,东晋朝廷一直注重借助江南四姓的力量。成帝时,苏峻反,右光禄大夫陆晔卫帝于太极殿,与弟陆玩守宫城,玩暗中劝说匡术归降,事平,进陆哗卫将军,陆玩为尚书令,兄弟二人俱开府仪同三司。咸康中,王导、郗鉴、庾亮相继而薨,以陆玩有德望,乃迁侍中司空。这是吴姓士族与东晋政权合作最好的时期,也是吴姓士族仕于东晋最为辉煌的时期。吴姓士族由于分享了一部分重要政治权力,使得南北世家大族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缓和,既保持了国家一个时期的稳定,也使国家能集中力量对付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此后历三十余年,至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复有陆玩之子陆纳以尚书左仆射加散骑常侍,拜尚书令。

南朝刘宋,是四姓中衰之时代 东晋末年发生的桓玄之乱与孙恩起义,给东晋门阀士族以极其沉重的打击。刘宋之初,吴中四姓进入中央政权的几无一人。见于《宋书》所载,陆氏只有陆徽一人,但比起有复兴之势的张氏来,还是远远不如的。 齐粱时代,陆氏出现了复兴之势。陆慧晓享誉极高。建元初为太子洗马,何点称其心如照镜,遇形触物,无不朗然。陆氏人物还有有陆佳、陆杲、陆襄等。

发生于梁太清二年的侯景之乱,对南朝门阀世族是一次灾难性的打击。由梁人陈,陆氏有陆山才、陆琼、陆子隆堪称,其余陆琰、陆瑜、陆玢、陆琛皆以文学见重。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结束分裂,统一南北,建立隋朝,建都长安,陆氏作为江东世家大族的历史地位便无足轻重了。

终:在我看来,陆氏最好的时期就是在三国,既掌握上游兵权,又树立了强宗。陆逊父子一代人杰,英名流传了千古。后来的陆云陆机不但经历悲壮,而且文采斐然,都是让人神往的人物。陆氏虽然在隋唐以后不再强势,但以其文化底蕴仍然诞生了大量的知名人士,可以说门风常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103/2733.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才女:两晋篇《绿珠》

愚雅轩祝您全家幸福、安康中国古代才女:两晋篇《绿珠》绿珠绿珠姓梁,(?~300)广西白州博白县人,县内有座双角山,虽不算巍峨险峻,但树木葱郁,泉水潺潺。山上有个小湖,湖里有一种婢妾鱼。绿珠生在双角山下,自幼即生得体态婀娜,肌肤雪白,明眸皓齿,娇媚

中国美才女之封建篇 两晋《左芬、羊献容》 羊献容 电视剧

中国美才女之封建篇两晋《左芬、羊献容》左芬(?—300),西晋女文学家,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据出土墓志,字兰芝,芬应作棻,中国最早的女诗人。少好学,善作文。为武帝妃嫔。今存诗、赋、颂、赞、诔等20余篇,大都为应诏而作,《离思赋》最著名。原

永嘉之乱五胡乱华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血色衣冠4.0五胡乱华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三山志》)。其中有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今南平地区)及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是中原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今人】逯钦立辑校  ●陈诗卷一  ☆沈炯  〈炯。字初明。一作礼明。吴兴吴康人。仕梁为王国常侍、尚书左民侍郎、尚书左丞。出补吴令。为侯景将宋子仙所获。子仙败。归王僧辩。元帝徵为给事黄门

罗氏家谱 山东罗氏家谱

罗氏祖宗的起源及迁徙罗姓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罗国为楚所灭,罗姓便由原聚集地逐渐向南迁移,周末时迁至湖南长沙,产生湖南罗姓。秦汉时期,罗姓发展缓慢,但出现了罗姓当时最著名的人物罗珠,历任高官,甚至被称为罗姓人鼻祖。三

声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两晋时期有哪些门阀望族?》为网友陈小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