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vs美国教育 中国的教育好还是美国的教育好?

以前我很喜欢玩RPG游戏,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设定,意想不到的情节,千奇百怪的道具,性格各异的人物,层出不穷的任务。


玩一个游戏就像体验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那么多游戏,体验的人生该是有多丰富呀。


可是玩得多了,却觉得无论情节怎么设置、道具人物有多复杂,所有的游戏都逃不出一个套路:打怪,刷经验,升级,直到级别足够了去pk大boss。


区别无非是,有的游戏简单直接,生命力、攻击力攒得足够高,就可以找大boss去pk;


而有的就花哨多了,生命力、攻击力固然必不可少,防御力、魔法值、智慧值、魅力值......都得刷得差不多,否则你就不可能见到大boss,即使一不小心见到了也不过是一个照面就被KO。


有的人喜欢简单直接,有的人喜欢花样翻新。但是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既然进入了一个游戏,想要通关,就要遵守游戏规则。


从一个游戏里去看另一个游戏,当然会觉得难度简直可怕。但是每个游戏都是面向特定的玩家设置的,游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难住所有的玩家。


教育无非如此,无论选择哪一种教育方式,既然参与了,那么其中的过程就是按照规则去打怪,升级,刷经验值。


再说说总被拿来比较的中国和美国的教育。


中国和美国的教育确实有很多不同之处。


我正在微信里面写的走近美国的夏令营和美国的小学生在做什么,介绍美国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的不同已经写了很多。我也就不浪费篇幅在这里写更多了。


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又有很多相同之处。


美国的教育依然重视成绩,虽然不像中国那样唯成绩论;

中国的教育开始重视活动,虽然这些活动仍然不如主课那么重要。


在美国,当你申请名校时,SAT或者ACT的成绩必须要提供,而且至少要在2000以上,只要你不是非裔、不是出自同性恋家庭、不是战争难民(这是哪部美剧谁说的“两个同性恋收养的越南难民小女孩,这无论是以后申请学校还是申请工作,简直是开启了无敌模式”?)。


而且美国名校录取标准之一还有选修AP课程的门数。学生能在高中修习AP课程也并非是想修就能修,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进入标准。譬如某高中的某项生物AP课程就有要求:“学生的科学类课程需要达到GPA3.5,并同时在9年级选修代数1或更高水平的数学课”。


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处处都能看到成绩的影子。


中国的教育里面开始增加越来越多素质教育的内容,鼓励孩子在学习语数外之外,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学习超越课本内容之外更广阔的知识。


固然,素质教育能开阔孩子的视野,让孩子从狭义的学习转为广义的学习,去获取那些自己所不具备的技能、经验、知识。


但是,只要素质教育的内容不列入高考选拔,那么就很难真正深入人心,很难真正获得学生、家长、学校的重视,最终只能流于表面的皮毛。


之前朋友圈里有妈妈给我留言说,看了我写的美国小学生的学校生活,感慨万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也参加了一些活动,但是最后只有老师点评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没有人在意中间的过程,因为这样,孩子交上去的成果往往是家长代劳的,大家追求的也只是老师的评判结果而已。


素质教育不流于形式,除非它被纳入高考的考核。可是我又并不希望看到素质教育被列入高考的考核。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非常非常好,因为它给任何阶层的孩子都提供了广阔的可能:只要你学习够努力,成绩够好,你就能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的几个堂兄姐至今仍生活在中国北方贫困的山区,他们其中有的人的孩子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试图改变命运。只有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他们才能有这样的机会。


如果有一天,中国真的以素质教育的标准来进行高考选拔,那么无数这样贫困山区的孩子将不会再有机会去接受高等教育。因为他们永远不可能有条件像城市里的孩子那样去培养素质。


即使是一般的中小城市的孩子,他们也不可能有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广阔的眼界,丰富的见闻。


即使是大城市里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孩子,他们也不可能像富有家庭的孩子那样,有父母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去培养各种各样的爱好和特长。


富人永远是富人,除非他破产;穷人永远是穷人,除非他中彩票。


这就是阶级的固化。


正如不同的游戏有它们不同的创作目的,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情节和主题设定,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也脱离不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现状。


美国的经济和科技地位使得它只需要维持现有的社会结构,阶级固化对它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好,社会分工更加专业细化而已。


而中国的飞速发展需要教育的更加普及,阶层间的流动激励人们更努力地奋斗。中国近四十年的发展,正是由于这种流动带来的活力。


不同的游戏有它不同的特点,也有它自己存在的意义。


一个游戏放弃自己的特点去模仿别的游戏?可是你们的玩家根本就不同呀。


谈到中美教育异同,不得不提到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从某个角度说,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它描述了美国教育中的一些现实,让美国教育的神话不那么耀眼,将美国的教育还原成和中国的教育并行、难分优劣的一种教育方式。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我又非常反感这篇文章,因为它将中国上清华的小明、美国读耶鲁的Joe,统统归为利己主义者和绵羊,字里行间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追求名校的他们都只是各自教育体制下的牺牲品,他们是没有理想的人,他们不能推动世界的进步,名校不能教给你人生的价值观和思考能力。


这是不是读书无用论的一种变体?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能教给你了解这个世界。但是教育给你提供了一扇窗,虽然打不打开这扇窗全凭你自己。


当然,看世界的途径不止一种,除了找到这扇窗,你还可以选择打通墙壁往外面看。


只是打通墙壁往往需要比找到窗户花费更多力气。况且,墙上打出来的这个洞也许通向的并不是外边的广阔天地,而是地下室呢。


至于理想……我觉得上名校的理想,找一份好工作的理想,都值得尊重。


因为他们是在踏踏实实地建立目标,并且为这个目标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理想从来不是海市蜃楼,而是脚踏实地。


昨天你解开了一道物理题,萌生了研究物理的理想;今天你立定目标,去申请麻省理工的天体物理专业;后天你大学毕业,进入NASA探索外太空的奥秘。


一个一个小的理想,一步一步小的努力,真的在改变世界。


清华的小明,耶鲁的Joe,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小小的理想和努力来改变世界。


满口情怀的人,往往是最没有情怀的人;从不谈理想的人,却可能是在默默实践的理想主义者。


这个世界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但是也绝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坏。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103/2743.html

更多阅读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香草山洋务运动所进行的一系列文化教育在近代文化重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单一封建正统文化独尊的局面,为近代文化重建创造了先决条件;兴学校,废科举,促进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量

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中国现代教育以20世纪初废科举、建新学为起点,正好大约一百年,并被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鲜明地一分为二。20世纪上半叶,现代教育制度得以建立和基本定型。20世纪下半叶,伴随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的激烈变

教育产业化不适合现在的中国 教育产业化的恶果

一、教育产业化的真正定义及独立学院的定义1、美国教育产业化的定义:我们知道“教育产业化”并非国粹,而是泊来品。数十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辟了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最终形成了世界一流的

声明:《中国教育vs美国教育 中国的教育好还是美国的教育好?》为网友北陌深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