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又称抚台,为官名,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的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明巡抚之名,始见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命懿文太子巡抚陕西,亦系临时差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设巡抚 。永乐十九年(1421年),蹇义等26人分巡各省,产生巡抚制度。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 、周忱等6人分抚南北直隶等处 ,从此各省常设巡抚官渐成制度。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之大权。
江苏巡抚_巡抚 -办公地点
设置之初
(1)巡抚初设时,往往是在本省“往来巡抚”,与布政司合署办公。景泰、天顺以后,各地巡抚陆续开府建衙。(何乔新《新建巡抚院记》,载《明经世文编》卷六七)对弘治时的南赣巡抚衙门作了如下记叙: 前后堂五间,穿堂两廊,大门、仪门廊庑各若干间,东左建寝室,又东则建赏功所。大门之外,立抚安、镇静二牌坊。屏墙之南,又立三司厅,以为巡守、兵备会议白事之所。……穹堂峻宇,高闳崇墉,规制壮丽,它镇所未有也。凡政令之布、赏罚之施,皆在此。诸帅出兵、受律、献馘,亦在此。郡县百司政有弛张,亦必至此白之,而后敢罢行焉。
(2)江苏巡抚衙门原为鹤山书院所在地,明代永乐年间改书院为衙署。自明宣德设应天巡抚开始,到清乾隆设江苏巡抚直至清末,480余年间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诸如周忱、海瑞、张伯行、林则徐等,其中林则徐在任长达5年。现存建筑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的,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建筑墙体、门窗等损坏严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2005年7月苏州市对巡抚衙门旧址进行了保护性抢修。
清代设置
五月癸巳(6月10日),设顺天巡抚
五月甲辰(6月21日),设宣府巡抚
七月壬辰(8月8日),设山东巡抚
七月甲辰(8月20日),设登莱巡抚、山西巡抚
七月壬子(8月28日),设保定巡抚、河南巡抚
十月乙丑(11月9日),设天津巡抚
四月辛酉(5月4日),设陕西巡抚、甘肃巡抚、宁夏巡抚
五月丁亥(5月30日),设延绥巡抚
五月庚寅(6月2日),设凤阳巡抚
七月乙卯(8月26日),设江宁巡抚、安庐池太(安徽)巡抚
七月己未(8月30日),设郧阳巡抚、湖广巡抚、偏沅巡抚
七月丁丑(9月17日),设操江巡抚
十月丙申(12月5日),设南赣汀韶(南赣)巡抚
十月丙午(12月15日),设浙江巡抚、江西巡抚
二月戊戌(4月1日),设福建巡抚
闰四月癸卯(5月30日),设四川巡抚
五月丙子(6月27日),设广东巡抚、广西巡抚
五月癸未(7月4日),裁天津巡抚、安徽巡抚、凤阳巡抚
八月丁酉(9月16日),裁保定巡抚
四月丁未(5月13日),裁宣府巡抚、登莱巡抚
六月辛未(7月5日),设贵州巡抚
七月己酉(8月12日),设保定巡抚
正月癸卯(2月2日),设云南巡抚
八月癸巳(9月20日),操江巡抚改称安徽巡抚
二月壬寅(3月27日),设凤阳巡抚

十月辛酉(12月6日),裁顺天巡抚
九月壬午(10月23日),裁延绥巡抚
四月戊申(5月11日),裁郧阳巡抚
五月丁未(7月4日),裁凤阳巡抚、宁夏巡抚、南赣巡抚
五月乙酉(6月14日),设郧阳巡抚
二月辛巳(3月27日),裁郧阳巡抚
偏沅巡抚改称湖南巡抚,湖广巡抚改称湖北巡抚
十月己亥(12月14日),裁直隶巡抚
十一月庚辰(1月18日),裁四川巡抚
三月乙卯(4月4日),裁甘肃巡抚
十月癸酉(11月19日),设新疆巡抚
九月庚子(10月12日),福建巡抚改设台湾巡抚
四月丁卯(5月20日),裁台湾巡抚
七月乙丑(8月30日),裁湖北巡抚、广东巡抚、云南巡抚
九月戊辰(11月1日),恢复设立湖北巡抚、广东巡抚、云南巡抚
十一月庚辰(12月12日),裁湖北巡抚、云南巡抚
十二月丁卯(1月28日),设江淮巡抚(由漕运总督改)
三月庚寅(4月21日),裁江淮巡抚
六月己未(7月19日),裁广东巡抚
三月己亥(4月20日),设奉天巡抚、吉林巡抚、黑龙江巡抚
三月辛酉(4月26日),裁奉天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