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璞,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7月生于辽宁省普兰店市(原新金县)农村,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1987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2年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1987年起,孙昌璞先后从事群表示论在物理学中应用、量子理论的整体性质及基本问题、量子群与可积系统,量子测量和量子耗散理论以及量子信息的研究。
孙昌璞_孙昌璞 -个人简介
孙昌璞
孙昌璞,男,1962年7月17日生于辽宁省普兰店市。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量子物理、数学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论的研究。提出了q变形玻色子概念,由此构造杨-Baxter方程新型解,给出其微观解释,并应用到量子信息存储。建立了退相干的因子化模型,发现了量子临界环境具有动力学敏感性,它诱导的退相干会被显著增强。研究了纳米机械冷却和基于约瑟夫森结的量子信息处理,提出了固体系统实现量子态传输的理论方案。建立了量子绝热过程的非绝热修正理论,指出了诱导规范场可观测效应和它分离手征分子的方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目前,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量子物理、量子信息和数学物理,包括量子理论基本问题(如量子开系统和量子测量),特殊条件下光与原子系统相互作用(如腔量子电动力学),量子统计物理基础和量子热力学、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纳米机械和超导宏观量子效应有关的介观物理和量子计算、量子通讯。
孙昌璞_孙昌璞 -人物生平
孙昌璞1980年秋,孙昌璞以新金县(今普兰店市)高考总分第九名的优异成绩走进了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
在大学时代,他连续有三篇论文被刊用,显示出了一定的科研基础与潜力。
1984年秋,孙昌璞考取了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师从吴兆颜教授。从那时起,他便致力于现代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前沿课题的研究。在以后的几年中,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量子系统的拓扑几何效应、李代数表示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和量子群的研究上。
1987年,孙昌璞获得了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此前后,他一步步向更深的领域迈进,没有丝毫的停歇。
1987年至1988年间,他在研究量子绝热理论的同时,又抓住了量子代数玻色子实现的研究课题,由此攀登上了一个学术的高峰。
1989年后成为葛墨林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深入开展杨―巴克斯特系统的量子群物理等问题的研究。为此,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88年,孙昌璞破格晋升为讲师。
1989年被学校推荐到南开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1990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2年,作为杨振宁教授和葛墨林教授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于南开数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1992年年底,孙昌璞又破格晋升为教授――那时,他刚刚30岁。
1992年年10月,孙昌璞博士在CEEC基金的资助下,来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来到了杨振宁教授身边,从事研究。
1995年成为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6年任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
1997年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从2003年9月起,同时任南开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他兼任过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量子光学学报》、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物理 丛书》和《CO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编委、英国《Journal of Physics A: Theoretical &Mathematical 》 编委 、美国《Advance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 编委 ,《中国科学》 编委 和几个国家和部委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作为课题负责人,他还先后承担了 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重大前沿交叉领域等重要项目。 他多次应邀讲学、担任国际会议的组委和国际顾问,作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
孙昌璞_孙昌璞 -个人荣誉
获科技奖情况:
孙昌璞(1)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
(2)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1999年
(3)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4位),1997年
(4)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2年
(5)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3位), 1990年
(6)吉林省科协第二届青年科技奖,1991年
(7)霍英东青年教师科研奖,1992年
(8)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位),1992年
(9)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位),1994年
(10)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1995
(11)美国ISI经典引文奖,ISI Scientific,2000年
获其它各类荣誉和奖励情况:
1995年04月: 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9年10月: 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1996年10月: “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
1994年01月: 吉林省杰出青年
1994年07月:长春市特等劳动模范
1994年10月: 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
1993年05月: 吉林省首届十大科技新星
1993年05月: 长春市十大杰出青年
孙昌璞_孙昌璞 -学术成绩
孙昌璞
从1987年起,孙昌璞先后从事群表示论在物理学中应用、量子理论的整体性质及基本问题、量子群与可积系统,量子测量和量子耗散理论以及量子信息的研究。 对量子开系统理论等量子物理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研究,为多年后(1996年开始)量子信息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以前系列的研究工作契合了量子信息的发展, 1997年后孙昌璞在量子信息基础和物理实现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孙昌璞至今已经发表SCI论文200余篇《Phys.Rev》系列文章有98篇, 其中《 Phys.Rev.Lett.》10篇)),被引用2500余次(他引1500余次, H 因子 24。他关于q变形玻色子的工作单篇引用超过300次(SCI 引用265次),是国际上这方面最早的三篇开创性文章之一,2001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史莱克(SLAC)高能物理资料中心统计的《引用最多的数学物理论文》(Papers most cited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articles,排名第51,中国本土孙昌璞的文章是唯一的入选),并获得美国ISI《经典引文奖》奖Citation Classic Award)”(统计1981年以来的论文, 中国共有47篇文章获奖,物理学只有两篇)。1995年,美国《科学》专刊评价中国科学发展,提及了他的研究工作。他17年前开始的量子绝热近似和诱导规范场的研究,由于磁约束冷原子实验的新进展,2005年后重新引起重视。在此方向上,孙昌璞等又提出了利用诱导规范场的斯特恩-盖拉赫效应分离手征分子的重要物理方案。英国《物理世界》头版报道并评论了这个工作。2008年,他有2个理论预言(量子相变系统的动力学敏感性和人工原子循环结构)得到实验的验证, 前者在2009年还启发了观察量子临界现象的新实验。他于2005年提出的纳米机械振子主动冷却的方案与德国小组20008年冷却LC介观电路的机制一致。
孙昌璞的主要学术成果包含:1. 提出了q变形玻色子概念,并给出其低能集体激发的微观解释和利用集体准自旋波激发作为量子记忆体的理论方案;首次得到 SU(n)量子代数的玻色子表示和杨―Baxter方程新型解的量子群构造。2、提出了量子绝热近似高阶修正方法和推广的玻恩-奥本海默近似,发现了诱导规范场的可观测效应。基于量子比特绝热操纵,研究了固态量子比特的相干集成、纳米机械冷却和约瑟芬森结量子计算的问题,指出了可变耦合自旋链单粒子谱具有可公度性,从而可实现完美的量子态传输。 3. 建立了量子退相干的因子化模型和自洽的量子测量理论,通过精确可解的量子耗散模型,揭示了不可逆过程导致的波包定域化的现象;发现了处于临界点的自旋链具有量子混沌特性活动力学敏感性,与之耦合的外部系统会发生退相干增强效应。
孙昌璞_孙昌璞 -人物评价
孙昌璞
1992年,孙昌璞完成了博士论文《量子代数的q变形玻色子实现理论及其对杨一巴克斯特方程应用》。这篇论文得到了许多国际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其中包括菲尔兹奖获得者F?Jones教授和美国物理协会主席Beidenharn教授的充分肯定。 同年10月,孙昌璞博士在CEEC基金的资助下,来到落在美丽的长岛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来到了杨振宁教授身边。在杨振宁教授为他指出的新的研究方向上,做出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完成了9篇高水平的论文。他的《宏观和经典极限下的量子测量模型》一文,寄出不到一个月,就被《物理评论》接受发表,并得到极高评价;与人合作的两篇关于量子耗散理论的论文,更是让杨振宁教授满意。孙昌璞得到了颇多赞誉和好评。他访问了费城Drexel大学,他受量子不可积性国际会议邀请,成为这个会议5位国际组委之一。杨振宁教授不止一次地向国外物理学界介绍孙昌璞的工作。1993年7、8月间,杨振宁教授访问东北师大时,一再提到孙昌璞,称他是“非常优秀的年轻的物理学家”。
孙昌璞思想活跃,基础理论扎实,勇于创新,具有严谨踏实的学风,善于团结同志共同提高,在同行享有广泛的声誉。
孙昌璞在培养年轻人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 围绕着科学前沿研究工作,孙昌璞培养了一批研究生,他们有的已经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青年学者,早期的研究生有在量子纠缠方面有所建树的王晓光教授,在BEC研究中有影响的刘夏姬博士等。最近,孙昌璞的研究生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