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因(Lewin)在1947年提出“守门人”(或“把关人”TheGatekeeperTheory)理论,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是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是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⑵传播学大师施拉姆(W.Schramm)在论及“守门人”的时候也指出,从发送者到最终的接收者之间,被淘汰的内容可能是数量巨大的。由此可见,“守门”首先是一种对于可进入下一传播渠道信息的选择权。
在当前的海量新闻中,新闻选择的问题更是被突出。海量新闻的客观事实对于传播来说,如同技术上的双刃剑,一方面,人们的确可以面对更多的信息,但另一方面,受众用于从媒介上了解信息的时间不会随着新闻的海量增加而不断延长,反而面临两个困境:一是大量的信息可能会使真正对受众有用的信息淹没其中,使受众不知所措。二是在海量新闻中,很多新闻真假难辨,即便源于同一真实事实的新闻,其构成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因此如今“守门人”对于新闻选择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传播者“守门人”作用不是简单地在降低,而是正在改变其作用方式。
李普曼(WalterLippman)有一个“探照灯”(1922)的隐喻。在李普曼看来,媒介像是探照灯(searchlight),灯照到哪里,人们就关注到哪里。李普曼的这个隐喻是在论及“议题设置”的时候提出的⑶(当时“守门人”理论尚未提出),但是如果撇去这个隐喻中“枪弹论”的痕迹,倒是说明了海量新闻背景下,“守门人”作用新的生成方式。“守门人”对于新闻的选择,不再是决定新闻对于受众可知还是不可知,而是依靠传统媒介良好的声誉和新闻价值发掘、制作、传递的专业能力,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提示受众在漫无边际的新闻中值得特别注意的内容,这也是现代社会职业分工的体现。在海量新闻背景下,这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量新闻可能使受众迷失在新闻获知充裕的假象中,实际上,海量新闻可能使受众在与媒介接触的有限时间中,有用新闻获得的效率降低甚至是丧失。从这个角度说,海量新闻背景下,传统媒介为受众关注焦点划定的“守门”作用,与传统模式下“守门”作用的发挥具有对等的重要性。“议题设置”理论中这个探照灯隐喻对于“守门人”理解的帮助,从施拉姆这里也可以找到根据,施拉姆认为:“议题设置的理论是基于两个观点:即各种媒介是报道世界上的新闻必不可少的守门人,其次,人们经常感到需要对复杂的政治世界为他们指出方向,这就是说,守门人帮助他们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哪些事件和哪些问题,是值得关心和加以注意的。”⑷当然在海量新闻的背景下,媒介的这种指引不仅仅局限在政治领域,而是包含生活的各个方面。
传播者在海量新闻背景下此种“守门”作用,是享有声望的传统媒介和新闻网站吸引大量受众的重要原因,也是一些文摘类和新闻摘要类的媒介依旧有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在传播者、媒介、受众这三个守门层次上,传播者的“守门”主要完成“社会规范”对新闻事件控制,以及凝聚公众对于社会公共问题注意力的作用。
媒介作为“守门人”
传播学中的媒介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或技术手段;二是指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前文已述,除特别指明,本文的媒介特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或技术手段。媒介作为守门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基于因特网的传播,媒介以一种新的方式控制新闻是否进入下一个传播通道,完成“守门人”职责。同时网络上的新闻是海量新闻的重要构成,多媒体也被认为是整合其他媒体的一种新媒体,所以本文以网络传播为例来讨论媒介作为“守门人”的新闻选择。
媒介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选择的重要“守门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新闻是否能够进入下一个传播渠道,是否能够最终达到受众。“用户倾向借助于内植在电脑界面中的用户模式(usermodels),在网上选择要消费的内容,这样能使得他们在大量的新闻中定制限定数量的新闻。”
⑸即便不是使用用户模式,用户也习惯用关键字检索的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找寻新闻;同时一些在线新闻服务提供者,可能也是由电脑来完成工作。“有一些在线新闻服务,比如美国在线上的《纽约时报》,就是以《纽约时报》的编辑人员作为所有新闻的新闻源。而《圣荷西信使报》(SanJoseMercuryNews)则是让电脑来完成每日新闻的选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