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云(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汉族,出生于北京市,原籍福建省福州市,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一级教授,中南大学学术顾问,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原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原湖南省科协主席,国际著名的材料科学及冶金学家、教育家。他在中南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粉末冶金研究所,专门研究粉末冶金学,并亲自撰写教材、开设课程、制定教学计划,培养研究生。2012年2月6日10时10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5岁。
黄培云_黄培云 -个人简介
黄培云,世界著名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生于北京市,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中南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粉末冶金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黄培云创立了著名的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提出了非规则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模型、三元参数计算三元系相图的方法及模型和多级快速凝固制取非晶、准晶和微晶金属粉末理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2本。
黄培云_黄培云 -人物生平
黄培云
求学之路
黄培云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其父在海关工作经常易地任职,全家随行。因此,黄培云小学读于北京,初中读于烟台,高中读于苏州。
1934年黄培云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7年,日本侵略军进占北平,清华大学迁至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临时大学。不久,西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2月,黄培云参加由闻一多等教授率领的步行团,并担任学生小组长,风雨兼程,历时两个多月,从长沙步行到昆明。
1938年9月,黄培云大学毕业,在清华大学金属学研究所任助教。
1940年,黄培云考取清华大学第五届公费留美生,1941年秋抵美,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
194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后,他继续在该院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工作,同年7月,与哈佛大学国际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次女赵新那结为伉俪。
黄培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铜反射炉渣中铜的存在形态研究》。论文发表后,很受美、苏、英等国矿冶工程界重视。英国出版的《冶铜物理化学》一书对该文作了较详细的介绍。黄培云的导师、国际著名学者M・柯亨(Cohen)教授等对他很器重,要挽留他继续留美。但黄培云偕同已入美国籍的夫人于1946年底回到了祖国,以图科学救国。
1947年春,他受聘到武汉大学矿冶系任教授和系主任。
冶金之路
黄培云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政务院(今国务院)决定将武汉大学等六所院校的地质、矿冶系(科)合并,在长沙成立中南矿冶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南工业大学),黄培云受命参加筹备工作,同年11月学院成立后,任副院长兼教务长。
1954年,中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上马。为满足生产建设第一线对技术人才的需要,黄培云在中南矿冶学院亲手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粉末冶金专业,从而填补了中国高校专业设置的一项空白。
1956年,他作为冶金专家代表,参加了国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这一年中国科学院矿冶研究所在长沙成立,黄培云兼任副所长至1983年(该所现为矿冶研究院)。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黄培云根据国防尖端工业所用特殊材料的需要,创办了新材料研究室,从事粉末冶金科学研究。当时该室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浓缩铀用多孔分离膜的研究,黄培云是该项目科技方面的领导者和参加者,以后该项任务移交另一科研单位。在新材料研究室承担的所有重要研究工作中,黄培云都予以指导,亲自组织攻关,提出研究方案,解决难题。1979年,该室扩建成粉末冶金研究所,黄培云兼任所长。
1982年,黄培云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
1984年他退居二线,任中南工业大学学术顾问。
1988年,经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专家组联合评审,确认以该所为基础成立中国第一座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2年又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国家科委综合评审通过,决定投资建立粉末冶金工程中心。
2012年2月6日,黄培云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5岁。
黄培云_黄培云 -科学成就
黄培云
20世纪60年代,关于烧结过程是扩散机制还是流动机制在起作用,许多学者一直争论不休。黄培云经过近20年潜心研究、反复计算,提出粉末冶金烧结过程综合作用原理。这个理论不仅对烧结过程发生的现象能够正确地定性描述,而且对烧结过程的参数能够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
黄培云是国际上最早采用粉末流变理论来研究粉末压制的学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体应变推迟、应力松弛、粉末体变形充分驰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论,不仅对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贡献,而且对力学、流变学也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这一理论因而被称为“黄氏压制理论”。
黄培云是中国粉末冶金学科的启蒙者和创始人之一。在黄培云的努力下,中南矿冶学院相继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个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座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由这些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组建的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成为具有很高国际声誉的和中国最重要的粉末冶金教学、科研、生产基地。
黄培云_黄培云 -获得荣誉
1985年8月,“粉末压制理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奖
1988年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989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他“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
1990年,中共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又授予他“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称号
1991年12月,“无机相图测定及计算的若干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1997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称号
湖南省科协主席、名誉主席
中国金属学会第三届、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一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学会副理事长
美国粉末冶金学会(APMI)国际联络委员会委员
黄培云_黄培云 -主要论著
1黄培云.铜反射炉渣中亚铁酸铜的生成条件(英文).美国矿冶工程学会学报,1945
2黄培云.18-4-1钨铬钒高速钢的热处理问题.武汉科学杂志,1948
3黄培云译.铜镍冶金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56
4黄培云.综合作用烧结理论研究.中国金属学会沈阳科学报告会,1961
5黄培云.温度对粉末烧结影响.中国金属学会第一届冶金物理化学学术报告论文集,1962
6黄培云.压型问题,载中国科学院矿冶研究所科学报告会.1964,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2(增刊):1~17
7黄培云.粉末冶金压制方程的统计分析验证.第一届中美双边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英),1980:332;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2Nol,1~8
8黄培云主编.粉末冶金原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
9黄培云.粉末压制功与不完全γ函数.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3(2):1~7
10黄培云.用XRF二元系数据与参数对三元系数未知成分的理论计算.中国光谱学会光谱学术讨论会,1983
11黄培云.处理XRF的R/X比为表现活度系数由二元系数据计算三元系参数,光谱与光谱分析,1984(5):21~29
12李旭,黄培云.热压方程的研究――铁粉热压实验验证.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5(1):119~126
13黄培云.非线性粉体的数学模型.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6(增1):47~57
14黄培云.粉末压型问题.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6(增1):1~17
15黄培云.粉末冶金进展及相邻学科问题.第一届材料研讨会特约报告,1986;材料科学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68~190
16黄培云.样条函数在粉末冶金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6(增1):33~46
17陈振华,黄培云,吕海波.金属粉末动压成形的理论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6(增1):58~80
18黄培云.金属粉末压制理论专集.中南矿冶学院学报编辑部,1986
19陈振华,黄培云.金属粉末低速动压成形的理论研究.湖南冶金,1987(6):9~14
20陈振华,黄培云.金属粉末恒压成形的理论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8(1):60~66
21Qiucaian,Jinzhanpeng,Huangpeiyun.phaseequilibriaintheW-Ni-Cusystem(PartI).Z.Metallkd,1988,79(11):708~711
22Qiucaian,Jinzhanpeng,Huangpeiyun.phaseequilibriaintheW-Ni-CuSyStem(PartⅡ).Z.Metallkd,1988,79(12):767~769
23Huangpeiyun.Mathematicalmode1sfortheevaluationofactivitycoefficieutsofnonregularsystem.Chin.J.Met.Sci.Jech.1988(4):125~133
24Zhenkejun,Jinzhanpeng,Huangpeiyun。TheeftectofNbonthehotcorrosionbehaviourofNi.basesupporal10g.Z.Metallkd,1989,80(2):129~134
25Chenzhenhua,Huangpeiyun,Jiangsiangyangeta1.PreparationofQuasiCrgstallinePowderandBulkQuasicrystallineAlloys.Quasicrysta1s,ProCeedingsofChina-JapanSeminars,Tokoy1989,Beijing1990,23~30
26Duyoung,Jinzhanpeng,HuangPeiyun.Ther-modynamicassessmentoftheZrO2YO1.5system,J.Am,Ceram.Soc.,1991,74(7):1569~1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