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概述 夜明砂 夜明砂-概述,夜明砂-药品简述

夜明砂,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原名天鼠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日华本草"称夜明砂。夜明砂是为蝙蝠科动物蝙蝠等多种蝙蝠的干燥粪便。其功用主治是清热明目,散血消积。治青盲雀目,内外障翳,瘰疬,疳积,疟疾。

夜明砂_夜明砂 -概述


夜明砂夜明砂出自《日华子本草》。
1、蝙蝠,是一种营飞翔生活的小型兽类。较小,体长4.5-8.0cm。眼小,鼻部无鼻叶或其他衍生物。耳短而宽。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后至躯体两侧后肢及尾间,有一层薄的翼膜,其上无毛。尾发达。全身呈黑褐色。
2、大管鼻蝠,体形小。鼻孔呈长管状。耳尖钝圆,耳屏尖长呈直形。翼膜宽从趾基起。第5掌骨较第4掌骨稍长。全身毛细长而柔软,毛基深褐色。体背毛灰棕色,并有灰白色细软长毛。翼膜为浅灰褐色。
3、普通伏翼,体形小。头骨小而宽。耳小略呈三角形,向前折转可达眼与鼻孔之间。耳屏小而圆钝,内缘凹,外缘突出。足纤小。翼膜从趾基起,距缘膜发达且呈圆弧形。尾最末端伸出股间膜。背面暗棕色,头部色较深。腹面较浅,毛基深棕色而毛端灰棕色。
4、大耳蝠,体长5-8cm。耳极大,为其最著之特征。耳壳近乎卵圆形,前后缘均基突出。耳屏甚长,几为耳长之半。鼻孔朝前上方。后肢及足均纤细。尾与体等长。全身背面浅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色。

夜明砂5、华南棕蝠,体形较大。前臂长5.4-5.7cm。耳较宽,近于三角形。尾端有3节椎骨而突出于股间膜外。背、腹毛基除喉和下腹稍浅而与毛端同色外,余均暗黑褐色。体前表面绝无灰黄色霜斑。下体余部淡黄灰色。
6、大马蹄蝠,体形较大,重41-66g,体长9.2-10.5cm。前臂长8.9-9.7cm。有复杂的鼻叶,由4部分组成;最下方为大而宽的马蹄形叶(前叶),前叶两外侧各有4个副小叶;前叶之后为横棍形的鞍状叶;其后顶叶,顶叶显著窄于前叶且分裂成4个小块。耳大,三角形,耳尖尖削,无耳屏。但有一不太突出的前外叶。额部有一很大的腺囊。第2指仅有1节掌骨,第3、第4、第5指有掌骨及2节指骨。第3、第4掌骨等长,第5掌骨短。有距,距约为胫骨长度之半。尾甚长,其长度超过体长之半,股间膜后缘呈钝角向后突出。毛被细而稠密。上体深棕色、棕褐色或褐黑色,毛基褐灰色或灰白色。下体深棕色或褐棕色,翼膜和股间膜黑褐色。
7马铁菊头蝠、,前臂长5.5-6.0cm,颅2.3-2.5cm。吻部有复杂的叶状突起即鼻叶。鼻叶两侧及下方有一较宽的马蹄形肉叶;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状叶,正面呈提琴状;其侧面中央略凹,后面有一连接叶衬插着,呈宽圆形,与一顶叶相连。耳大略宽阔,耳尖部稍尖,不具耳屏。全身被细密而柔软的毛。背毛淡棕褐色,毛基色淡,呈浅棕灰色,毛尖呈棕色;腹毛为灰棕色。

夜明砂_夜明砂 -药品简述


夜明砂药名:夜明砂
汉语拼音:yemingsha
英文名:BatDung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VespertiliosuperansThomas
2、MurinaleucogasterMilne-Edwards
3、PipistrellusabramusTemminck
4、PlecotusauritusLinnaeus
5、Eptesicusandersoni(Dobson)
6、HipposiderosarmigerHodgson
7、PhinolophusferrumequinumSchreber
功效分类:清肝明目药;散瘀消积药。
科属分类:蝙蝠科。
别名:天鼠屎、鼠法、石肝、黑砂星、檐老鼠屎
性味:味辛;性寒。
归经:肝经。
功能:清肝明目;散瘀消积
主治:青盲;雀目;目赤肿痛;白晴溢血;内外翳障;小儿疳积;瘰疬;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布包,3-10g;或研末,每次1-3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生态环境:
1、栖息于屋檐、房梁、石缝、岩洞或树洞中。白天休息,黄昏或清晨活动觅食,以双翅目紫虫为食。
3、栖息于屋檐或古老房屋中。
4、栖息于山洞、树洞或房屋顶楼内,独居。食昆虫。
5、栖息于山洞、岩洞、树洞中。多为小群栖居。
6、群栖于洞穴或废旧的坑道内。每群上百只甚至数百只。多在洞顶以后足爪钩住缝隙或突出物而作倒持姿势停息。哺乳其母体腹部长出两条皮膜带(育儿带)紧紧捆住幼仔阴谋诡计止滑脱,此为本种动物最特殊的保持适应性特征。
7、群栖于山洞之中,以昆虫为食。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2、分布于吉林、内蒙古、福建、四川等地。
3、全国各地均有分布。4.分布于吉林、黑龙江、河北、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5、分布于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6、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7、分布于吉林、山西、陕西、山西、陕西、山东、四川、云南等地。
药材基源:为蝙蝠科动物蝙蝠、大管鼻蝠、普通伏翼、大耳蝠、华南大棕蝠、蹄蝠科动物大马蹄蝠及菊头蝠科动物马铁菊头蝠等的粪便。
采收储藏:全年均可采,以夏季为宜。从山洞中铲取,除去泥土,拣去杂质,晒干。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簸去泥砂,或漂洗后晒干。《纲目》:凡采得以水淘去灰上恶气,取细砂晒干焙用。

夜明砂_夜明砂 -用药禁忌

1、目疾无瘀滞者慎服。
2、虚寒者及孕妇慎服。

夜明砂_夜明砂 -中药化学成分

夜明砂含尿素(urea),尿酸(uricacid),胆甾醇(cholesterol)及少量维生素(vitamin)A等。

夜明砂_夜明砂 -临床应用


夜明砂用于肝热目赤、白睛溢血、雀目、内外障翳及小儿疳积等症。肝开窍于目。夜明砂为肝经血分药,具有清肝热、散瘀血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目疾,尤以治肝热目赤、白睛溢血(即眼球膜下出血)的效果较好,能使瘀血消散;眼目清明。可用本品单味炒微焦,研细,每天一钱,分二次用开水调服;也可配合桑白皮、黄芩、赤芍、丹皮、鲜生地、白茅根等药煎汁服用。
据文献记载,前人用本品治雀目及内外障翳,常将本品研末,纳入猪肝内,煮食饮汁。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疳积及跌扑损伤、瘀血作痛等症,亦取它散血、消积的功效。

夜明砂_夜明砂 -常用配方

1、治青盲:柏叶一两(微炙),夜明砂一两(以糯米炒令黄)。上药,捣罗为末,用牛胆汁拌和,丸如梧桐子大。每夜临卧时,以竹叶汤下二十丸,至五更初,以粥饮下二十丸。(《圣惠方》明目柏叶丸)
2、治小儿雀目:夜明砂炒研,猪胆汁和丸绿豆大,海米饮下五丸。(《纲目》)
3、治内外障翳:夜明砂末,化入猪胆内,煮食饮汁。(《仁斋直指方》)
4、治办眼成内障:夜明砂(洗净)、当归、蝉蜕、木贼(去节)各一两。为末,黑羊肝四两,水煎烂,和丸梧子大。食后熟水下五十丸。(《纲目》)
5、治瘰疬延缠:夜明砂三钱,白蛤壳五钱(火煅)。共研细末,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每晚服二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6、溃肿排脓:夜明砂一两,桂半两,乳香一分。为末,入干砂糖半两,井水调敷。(《仁斋直指方》)
7、治一切疳毒:夜明砂五钱,入瓦瓶内,以精猪肉三两,薄切,入瓶内,水煮熟,以肉与儿食,饮其汁,取下腹中胎毒;次用生姜四两,和皮切炒,同黄连末一两,糊丸黍米大,米饮服,日三次。(《全幼心鉴》)
8、治腹中积聚,寒热:夜明砂三钱,阿魏四钱,花椒五钱,红曲六钱。俱研细末,每服二钱,清晨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9、治疟发作无时,经久不瘥:蝙蝠粪五十粒,朱砂半两,麝香一分。上药,都细研,以软糯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末发时,以暖水下十丸,(《圣惠方》)
10、治腋下胡臭:夜明砂末,豉汁调。(《纲目》)

夜明砂_夜明砂 -文献论述

1、《纲目》:夜明砂及蝙蝠皆厥阴肝经血分药也,能活血消积,故所治目翳盲障,疟疾疳惊,淋带,瘰疬,痈肿,皆厥阴之病也。
2、《本草经疏》:夜明砂,今人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其味辛寒,乃入足厥阴经药,《本经》所主诸证,总属是经所发,取其辛能散内外结滞,寒能除血热气壅故也。然主疗虽多,性有专属,明目之外,余皆可略。
3、《本经》:主面痈肿,皮肤洗洗时痛,腹中气血,破寒热积聚,除惊悸。
4、《别录》:去面黑。
5、《唐本草》:酒服方寸匕,主子死腹中。
6、《日华子本草》:炒股治瘰疬。
7、《本草衍义》:合疳药。
8、《纲目》: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疟。

夜明砂_夜明砂 -生药材鉴定

简述 概述 夜明砂 夜明砂-概述,夜明砂-药品简述

性状鉴别
本品为长椭圆形颗粒,两端微尖,长5-7mm,直径约2mm。表面略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破碎者呈小颗粒状或粉末状。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棕色或黄棕色有光泽的昆虫头、眼及破碎的翅膜。气微或无,味微苦而微辛。
药物应用鉴别
1、夜明砂与密蒙花,二药均能明目。但夜明砂清肝经实热而明目,密蒙花清肝经虚热而明目。另夜明砂有散瘀血,消疳积的作用。而密蒙花有消目中赤脉,去翳的作用。
2、夜明砂和元参,二药均能治瘰疬。但夜明砂偏于平肝清热,活血散结。元参偏于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30103/157574.html

更多阅读

简述 概述 藤三七 藤三七-概述,藤三七-药品简述

藤三七,是落葵科落葵属多年生蔓生植物。又称洋落葵,属于落葵科多年蔓生植物,原产于巴西,在中国很多地区均有种植,尤其在南方地区种植较多。其栽培容易,病虫害发生少且营养高、口味好,含有丰富的Va和Vc,具有滋补、壮腰膝、消散痰、活血、健胃

简述 概述 玳玳花 玳玳花-概述,玳玳花-药品简述

玳玳花,别名回青橙、枳壳花、酸橙花,拉丁文名Citrus aurantium常绿灌木,枝楞、细长,叶互生,革质,椭圆形,春夏(4~5)月开白花,香气浓郁,果实扁球形,当年冬季为橙红色,翌年夏季又变青,故称:"回青橙",因有果实数代同生一树习性,亦称"公孙桔"。玳玳花是香

简述 概述 雷丸 雷丸-概述,雷丸-药品简述

雷丸,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春、秋、冬皆可采收,但以秋季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收后洗净,晒干。含水分6.5%,灰分4.0%,醚浸出物0.6%,醇浸出物22%。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称雷丸素,含量约3%,为驱绦虫有效成分,加热失效。此酶在

简述 概述 吴茱萸 吴茱萸-概述,吴茱萸-药品简述

吴茱萸(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Euodia ruticarpa),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吴茱萸及其变种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为常用中药。其性热味苦寒,有

简述 概述 瘪桃干 瘪桃干-概述,瘪桃干-药品简述

瘪_瘪桃干 -概述桃树瘪桃干出自《饮片新参》;《雷公炮炙论》:用鬼髑髅勿使干桃子,其鬼髑髅只是千叶桃花结子在树上不落者,于十一月内采得,妙。《别录》:桃枭是(桃)实著树不落,实中者。正月采之。1、桃落叶小乔木,高达3-8m。小枝绿色或半边

声明:《简述 概述 夜明砂 夜明砂-概述,夜明砂-药品简述》为网友云自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