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打一成语 隔岸观火[成语] 隔岸观火[成语]-概述,隔岸观火[成语]-原文注解

“隔岸观火”之计,意指站在对岸看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帮助,而采取观望的态度。有时也表示不是身临其境,对情况了解不深。出处唐・乾康《投谒齐已》“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越来越暴露出来的时候,可不急于去“趁火打劫”。操之过急常常会促使他们达成暂时的联合,而增强他们的还击力量。故意让开一步,坐待敌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以致出现自相残杀的动机,就会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隔岸观火_隔岸观火[成语] -概述

隔岸观火(gé àn guān huǒ)

英文翻译:watching a fire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隔岸观火”之计,是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越来越暴露出来的时候,可不急于去“趁火打劫”。操之过急常常会促使他们达成暂时的联合,而增强他们的还击力量。故意让开一步,坐待敌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以致出现自相残杀的动机,就会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隔岸观火_隔岸观火[成语] -原文注解

阳乖序乱①,阴以待逆②。暴戾恣雎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

③暴戾恣雎:戾,凶暴,猛烈。雎,任意胡为。

④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 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隔岸观火_隔岸观火[成语] -出处由来

出处


隔岸观火《隔岸观火》选自《投谒齐已》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由来

本计名最初见于唐代僧人乾康的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参胜雅律《智谋》一书第157页)而其思想,则早见于《战国策》・燕二》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蚌张开壳晒太阳时,长嘴鸟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互相争持不下,结果一起被渔翁捉住了,此计的特点是:以静观变,随变而动,使敌人内部互相残杀,自相削弱。当两股敌对势力相争时,既不援助,也不鲁莽干涉,静观其变化,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相机行动,及时出击,坐收渔利。

按语

古人按语说: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澡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按语提到《孙子・火攻篇》,认为孙子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这是很正确的。在《火攻篇》后段,孙子强调,战争是利益的争夺,如果打了胜仗而无实际利益,这是没有作用的。所以,“非利不动,非得(指取胜)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指怨愤、恼怒)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所以说一定要慎用兵,戒轻战。战必以利为目的。当然,隔岸观火之计,不等于站在旁边看热闹,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改“坐观”为“出击”,以取胜得利为目的。

隔岸观火_隔岸观火[成语] -赏析

隔岸观火,意同“坐山观虎斗”,使用的正确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相互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相瓦解。但隔岸观火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观”不是消极地看,除了“观”之外,还要想办法让火烧得更大,甚至还要趁火打劫,从中渔利。当然,当火未烧起时,敌人内部矛盾尚未激化时,不是隔岸观火,而是趁火打劫,那就错了,因为火候不到,一施加压力,敌人就会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对外。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趁火打劫”,是乘敌人遭遇天灾、内乱,或内扰外患交加的困境之际,给以打击,从而捞取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好处,但是这种招法,玩不好就会惹火上身,以致自焚。

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集团遭遇天灾或内乱之火,而它的整体力量又没有在火中烧光,来自外部的打击,就会使国家或集团内部的矛盾势力结成一个整体,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抵抗与反击打劫者,消灭打劫者。

因此,如果要打击并消灭敌人,不能盲目地趁火打劫,要先袖手观望,看火势发展,等待火势蔓延,从内部烧垮敌人的有生力量,坐收渔利,这才是隔岸观火的精髓。

“隔岸观火”也并非全然“坐观”,等到时机成熟,就要由“坐观”转为“出击”。

在现代经商赚钱的经营活动中,利用此计主要是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的竞争之中,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等待有利的时机一举加入,趁机占领市场。可见,运用隔岸观火之计不应是消极等待、观望,而是要充分掌握竞争对手的矛盾,加速对策两极转化,取得成功。

隔岸观火_隔岸观火[成语] -成语故事

隔岸观火打一成语 隔岸观火[成语] 隔岸观火[成语]-概述,隔岸观火[成语]-原文注解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隔岸观火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

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隔岸观火_隔岸观火[成语] -应用案例

西晋灭吴

公元263年,曹魏灭掉蜀国,这样,三国鼎立的局势瓦解,而成了魏、吴对战的局面。不久,魏国大将司马炎去魏称帝,改国号为晋。司马炎继续推行统一中国的战略,一方面,他下令在蜀地江岸大造战船、日夜训练水军,为日后同吴国决战作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他发现吴国军队还很强大,如果硬碰硬地去交战,只能造成两败俱伤。于是,晋国采取观望、等待的战略,待吴国的国力、军备有所削弱后,再去进攻,就很容易了。
吴国虽然富足,但孙权统治集团的矛盾激化,内部纷争激烈。朝廷大臣各树派系,各拥储君。孙权只得废太子孙和,新立太子孙亮,致使两派的怨恨加深。孙权死后,孙亮即位,孙林派系发动政变,废除了孙亮,立孙林即位。孙林死后,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孙皓即位。孙皓上任后,大加报复,不惜采用“剥面皮、挖眼睛、灭三族”的残暴手段,把其过去的仇敌几乎灭绝。他又动用大量的人、财、物力,迁都于武昌。最后引起江南的民众起义,又被迫还都。吴国经过朝廷长期的内部斗争、国民的大举起义,其国力大大削弱,民心、军心十分低落。西晋见吞并、灭亡吴国的时机成熟,于是,大举进犯吴国,三个多月后,吴国灭亡,西晋统一了全国,中国又开始了一个新的王朝。

挑拨篡权

1912年2月,在武昌发生了群英会事变,黎元洪独揽大权的机会到了。
在武汉革命阵营内部,存在着以刘公、孙武为首的共进会和以蒋翊武为首的文学社两大团体。他们之间的矛盾为黎元洪所利用。
孙武是军政府的军务部长,他掌握着实权。蒋翊武是副部长,权力不大。孙武与黎元洪相互勾结,排挤文学社的革命党人。蒋翊武的文学社则拥戴黄兴。
除了孙武、蒋翊武外,军政府内还有一武――张振武。他也担任着军政府军务部的副部长,孙武和张振武虽同为共进会会员,但二人意见相左,势同水火。
孙武平时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共进会内的人对他也非常反感。黎元洪趁机挑拨孙武与其他革命党人的关系。凡有大家不满意的事,黎元洪都把责任推到孙武身上。
他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把众人的不满情绪集中到孙武头上,挑起孙武与其对立派的斗争,待矛盾激化后,自己再以公正者的身份出现收拾残局,使矛盾双方都受到打击和削弱,自己乘机独揽大权。
1912年2月27日晚10时,碧血团(伤兵团体)、将校团(由起义老兵组成)、教导团(四川返鄂之原四十一标)、义圆团、学生军等,以黄申芳为总司令,在武昌城内采取暴力行动,驱逐孙武及其亲信,四镇统制邓玉麟、近卫军统制高尚志也在驱逐之列。
参与起事的人,均佩戴群英会徽章,手持白旗,上书“改良政治”、“驱除民贼”、“保商保民”字样,高喊“打倒孙武!”“打倒军务部长!”等口号,上街游行,鸣枪示警。
孙武与亲信等逃避汉口。
事变发生后,由于“诸人协谋时各有忿心,本非一致,祸机即发,各赴其的,内务部和军务部同时被扰,各部人民纷纷逃匿”。事态闹大,参加事变的人员一时失去控制,“举动紊乱,秩序大乱,军政机关,破坏殆尽,乱兵盛行抢劫,借机报复。”
在混乱中,第二镇统制、文学社骨干张廷辅于当夜为乱兵所杀。蔡济民被绑架,经黎元洪力保,方被释放。
次日,黄申芳查抄了孙武在武昌的寓所。
28日,孙武在汉口发表退职宣言,辞职后寓居汉口。
孙武退职,他的亲信邓玉麟、高尚志等亦退职,武汉军政府内缺少了一个可以与黎元洪相抗衡的人物,黎元洪得以独揽大权。
孙武退职之后,黎元洪立即将妨碍自己掌握大权的军务部改为军务司,原军务部副部长蒋翊武和张振武也被去职,改任毫无权力的督府顾问。改组后的军务司,已推动军官任免权。同时,又改组了军法处,使军法处成了黎屠杀湖北革命党人的工具。
在改组军务处的同时,黎元洪又撤销了原总监察,改为纠察处。纠察处制度实行未及半月,又下令改为纠察院,大大缩小编制,规定纠察院总共仅留60名工作人员,其余近千人全部遣散。
在军队中,第二镇统制张廷辅被杀,近卫军因统制高尚志去职而撤销。第四镇统制邓玉麟去职。
其他各部,内务部长杨时杰被撤职,教育部长苏成章和副部长查光佛被撤职,实业部副部长牟鸿勋被撤职。
黎元洪乘机安插上他的心腹、爪牙。一时间,文人政客、旧官僚、旧军官等反革命分子纷纷进入军政府。
黎元洪终于掌握了湖北军政府的大权,下一步他要做的,就是加紧投靠袁世凯,出卖革命,屠杀革命志士了。
群英会事变,被当时武汉革命党人称为“二次革命”,最初拟定的革命对象是驱逐黎元洪,改组军政府,以后又收缩目标,专门打击孙武。由于对形势缺乏正确的分析,仅仅把矛头指向孙武,而未挖掘根本的东西,事变的结果使革命力量受到极大的损失,而黎元洪则坐收渔人之利。
1912年7月,黎元洪为进一步夺取革命权力,提出军民分治的口号。随后,取消了军政府,设立了民政府,民政府设内务、外务、财政、实业、司法、交通、教育七个司。其中财政、实业、交通、司法四个司的司长是由革命党人担任。但实行了仅一个月,上述四位司长均易人,革命党人被完全排除出民政府,至此,黎元洪全面篡夺了湖北军政大权。

孙膑救韩缓

公元前342年,魏国军队进犯韩国的国都。韩昭侯见魏军来势凶猛,难以抵挡,便派使者到齐国请求救兵。
齐威王召集群臣商量此事。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只有孙膑在一旁不发一言,若有所思。齐威王问计于孙膑,孙膑说:“魏国自恃其武力强大,前年伐赵,今年伐韩,总有一天会侵犯齐国。如果我们现在不出兵救韩,就等于抛弃了韩国,喂肥了魏国,所以不救是没有道理的。但是,魏国刚开始攻打韩国,军队士气正旺,韩国的实力还没有受到挫伤,此时我们出兵救韩,等于让韩国坐享其成,使齐国遭受兵难,因此说马上出兵救韩也不是良策。”齐威王又问:“如此说来,该怎么办呢?”孙膑回答说:“我们不如先答应韩国的要求,稳住韩国人的阵脚。韩国知道齐国发兵救援,一定会奋力抵抗魏军。我们则坐山观虎斗,等到两国军队打得精疲力竭之时,齐国再出兵攻打魏军。这样,既可以保住韩国,又不使齐国军队的实力受损,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齐威王闻言大喜,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对韩国的使者说:“齐国救兵不日即到。”韩昭侯听说齐国出兵,就壮着胆子与魏军开战。待到韩国实在招架不住的时候,孙膑才率军前去救韩。

火烧赤壁

公元208年,诸葛亮说服了东吴的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来犯的曹操。当时曹操的八十三万人马在长江以北扎下大营,东吴都督周瑜则率领吴军在长江以南驻扎下来。营军驻地对岸有一座高耸如长垣的石山突入江宾,上刻“赤壁”两个大字。以后曹操对周瑜的这场大战就被称为“赤壁之战”。
周瑜用连环计,使不习惯水战的曹操上了当。曹操把所有的战船在长江上三、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使他手下的步兵渡江如履平地了。但周瑜的意图却是借东南风,火烧曹操那些连在一起的战船。
战事开始之前,周瑜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占风。接着诸葛亮回到刘备身边,并和刘备一起登上樊山观望长江中的火攻大战。他们怡然自得地坐在山上,观察远处孙权、周瑜同自己的死敌曹操大战的情况,并利用东吴赤壁大战的胜利,火中取栗,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

战争案例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既,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君,要一鼓作气,平服辽

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可见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商场案例

一架豪华客机徐徐降落在东南亚某国首都机场。从机上走下的乘客中,有一位个子不高、戴着金丝眼镜、身着黑色西装的中年男子,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他表情庄重,步伐稳健,一副虚怀若谷、若有所思的样子,眉宇间透露出他的精明与干练,一看便知此人非等闲之辈,是商界的老手。不错,他确实是个商人,而且是来自经济发达国家日本国的商人,他是日本富士现代办公用品公司驻该国的业务代理藤野先生。

此次前来,他肩负着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即与该国的泰恒公司签订一个有关进口日本某型复印机的合同。复印机在这个经济刚刚起飞的国家,还完全是个新事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占领这一市场对公司的前景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藤野先生就是带着公司“只许成功,不准失败”的指令来的。


富士现代走出机场,藤野先生却惊奇地发现,泰恒公司并没有如约派人来接他,心里不由地犯起了嘀咕:难道对方工作疏忽,记错了日子,可两公司签约这么大的事怎么能忘记呢?不可能的,那是车子在路上抛了锚?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一种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藤野先生以自己多年在商海中摸爬滚打积累起的经验,凭直觉敏锐地觉察到事情有变,他来不及细细思考下去,迅即叫了出租车赶往泰恒公司,以弄个水落石出,找到问题的答案。

果然,泰恒公司的老板见到他只是冷冰冰地抛过来一句话:“对不起,藤野先生,我公司已有新的打算,不准备签订这项合同了,很遗憾。”说完,一摊手走开了,面对这迎面而来的打击,藤野先生黯然神伤。想到临行前公司的嘱托,藤野先生果断决定,不能再沮丧、报怨下去,唯有冷静头脑,振奋精神,查清事实真相才能解决这个大问题。

在他看来,泰恒公司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复印机这个大生意不做,无缘无故松开牵着财神爷的手,那他们现在拒绝签合同,又该做何解释呢?难道又有了新主顾?对,很有这个可能。哪儿的呢?其他国家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就目前国际市场上的复印机来说,只有日本产品才是一流的,泰恒公司绝对不会见利忘义,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及信誉着想不会贪图便宜买进现已淘汰的产品。那么,与泰恒公司做生意的肯定也是一家日本公司。他们是以什么样的优惠条件吸引泰恒公司更张易辙,舍此适彼的呢?所有这些问题都要一一搞清楚。

藤野先生理清思路,谋划好了行动方案,他首先向国内公司汇报了有关情况,并请公司协助查清事情原委。不久,公司有了回音,证明国内确实有一家公司在从中作崇,暗中与泰恒公司取得联系,要为其提供价格更低、性能更先进的某型复印机,致使泰恒公司改变初衷并拒绝签合同。


隔岸观火目前,要战胜竞争对手,需立即着手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赶在对方前面尽快拿到与泰恒公司的签约;二是立刻与厂家联系,无论如何都要取得某型复印机在该国的经销权。作战计划已定,公司便兵分两路,仍由藤野先生负责与泰恒公司签订合同。公司另派人马去厂家联系进货业务。

当藤野先生第二次出现在泰恒公司老板面前时,还未等对方开口,他便开门见山地说:“总裁先生,别来无恙,我未约而至,您不会介意吧?我这次来是与您专门洽谈关于某型复印机的进口问题,想您一定是感兴趣的吧?不错,此打印机确实比其他机子优越,所以,我们决定在这方面与贵公司合作,而且我还要高兴地告诉你,我们提供给贵公司的产品比贵公司前些天联系的那一家价格要低3成。”

听罢此言,泰恒公司老板好生奇怪,“怎么只短短的3天,这个日本人就什么都知道了?不过,这与自己又有何关系呢?只要有利可图和谁做生意还不一样,既然富士公司价格比那家公司优惠得多,我又何乐而不为呢?”他马上笑容满面地上前与藤野先生握手成交,并随即签订了进口1500台此机的合同。

待合同一到手,藤野又马上飞回日本,找到复印机生产厂家。其实厂家早已从近日富士通公司不同寻常的举动中发现了问题,经过调查才知道他们是在与另一家公司争夺复印机客户及东南亚的独营权。厂家暗自高兴,看来自己发大财的机会来了,他们明明知道富士公司急于促成此项生意,为从中渔利,便对来者不慌不忙地解释:因与其他公司达成协议,授予其在该国的经销权,为了自己的信誉,表示不能再与富士公司签约或干脆枉顾左右而他。藤野先生当然知道其用意,便告知对方:富士公司已拿到合同,抢先占领了该国市场,请厂家把复印机及辅助材料与设备的经销权授给富士,富士愿意把其进价全部再加一成。

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复印机生产厂家认为近来一段时间的“坐山观虎斗”这场好戏该收场了,现在对方出价已足够高了,超过了自己的预期目标,若不趁势取利,“时不再来”。于是,便爽快地答应与富士公司签了约。

当然,精明的富士商人也不会吃亏,他高买低卖复印机倒赔的几百美元也最终从随后的高价卖出的辅助材料与设备中得到了补偿。

回顾整个过程,复印机厂家之所以能以较高的价格与富士公司成交,就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隔岸观火”的谈判技巧。先是坐山观虎斗,富士公司与另一家公司竞相抬高价格;既而又煽风点火,以种种借口迫使买方提价,最后看准时机已到,趁势坐取渔人之利。

美国的崛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和以德国和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在欧洲大陆展开了,旷古未有的大撕杀,很长时间,胜负未分.

在这很长时间里,美国隔着大西洋“观火”他按兵不动,为什么?因为他采取了这样一种策略,他一直喧称保持中立政策,既不偏向协约国,也不偏向同盟国,而是抓紧时间和这两大集团做生意,大发战争横财,按照当时美国总统说:和平而体面的征服外国市场,是美国合理的壮志雄心,他认为这是美国占领欧洲市场的绝佳机会。因为两大集团忙于撕杀,完全的投入了战争,他的整个国家机器,全部是为了战争而运转,这个时候谁都需要美国


美国的崛起的钢铁,需要美国的化工原料,需要美国的一切战争物资,美国就借这个机会趁机占领了整个欧洲市场,在战争开始之前,美国还是一个负债的国家,而战争之后,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从自己战前的外债60亿美元,到了战争结果的时候他自己发放外债103亿美元,当时整个协约国,同盟国都需要从美国买东西,买战略物资,美国当时国内只有19亿美元的黄金储备,而一站之后美国到达了45亿美元的黄金储备,这个数字是多少呢?是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二分之一,美国可以说是一战爆富,但是这还不够,战争还在继续下去,欧洲还在流血,流到最后----到了1917年,美国看看形式差不多了,整个同盟国的首脑国家德国,已经再没有力量打下去了,美国觉得时机成熟了,隔岸观火也看够了,美国决定参加一次大战,这已经是一次大战的尾声,所以说美国向德国,同盟国喧战,其实这个时候他是在打一只死老虎,随着美国的喧战,美国参加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迅速垮台,一次大战结束

这次大战结束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在战前,原来显得比他更强的国家,比如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不管是胜利的一方,还是失败的一方,全都变成了世界上的二流强国,只有美国这一个国家成为了一流强国

这个事情过了大约20年的时间,二次大战爆发,二次大战爆发之后,美国人采用的还是这个办法,什么办法呢?继续隔岸观火,而这次他是隔着两个大洋的岸来观火,西边隔着太平洋,东边隔着大西洋,他隔着这两岸,看着两岸的战火,欧洲的战火和亚洲的战火,美国人看够了,于是等待时机,什么时机呢?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给了美国参战的借口,美国正式参战,然后在这场战争后,美国彻底的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强国,所以美国的整个崛起过程就是一个隔岸观火的过程

美国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与两次大战远隔重洋,避免了战争带来的最大损失,这就是“隔岸”。而在一旁,静静的观看战争的变化,寻找最恰当的出手时机,这就是观火,美国运用了隔岸观火一计,一步不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隔岸观火_隔岸观火[成语] -破解妙计

此计的核心就是己方内部意见不统一,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因此,要破解,就不要自己先“着火”了。遇到意见不统一时,多收集信息,多询问行家,然后,做好充分准备,统一意见,然后再行动。切不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贸然行动,否则,等到发现问题时,已经来不及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30103/158015.html

更多阅读

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 睁只眼闭只眼打一成语

谜面: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提示:哑巴是不能说话的,一般打个手势别人就能看出来!4字成语,首字是“不”。查看谜底: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关于哑巴的谜语1、谜面:哑巴聚会(打一四字成语)解析:哑巴,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一般是以手语来传达彼此之间

“7÷2”打一成语是什么? 人鸟打一成语是什么

“7÷2”打一成语是什么?写了博文《英国三成 青年不知鸡蛋何处来》后,发现中国小孩实在是厉害和聪明。在广州小学生的升初中模拟考卷上,就有两道这样的语文题:“7÷2”打一成语是什么?“2、4、6、8、1

下图每个方格打一成语附解答 方格笔记本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互动百科发了一个有意思的东西:“测试想象力的好方法,下图每个方格打一成语。答对30个以上者,都是超级牛人。”自己看下来只猜出二十几个,网上一搜,发现猜不出的多是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在此附上个人整理出的解答:1~5:异曲同

猜灯谜打一成语 中秋猜灯谜

成语谜——龙(打一成语)。充耳不闻一(打一成语)。 接二连三乖(打一成语)。 乘人不备亚(打一成语)。 有口难言主(打一成语)。 一往无前呀(打一成语)。 唇齿相依判(打一成语)。 一刀两断者(打一成语)。 有目共睹泵(打一成语)。 水落石出扰(打一成语)。 半

宫商角徵羽舞蹈视频 宫商角徵羽打一成语

宫商角徵羽打一成语?宫商角羽打一成语答案:五音不全【五音】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

声明:《隔岸观火打一成语 隔岸观火[成语] 隔岸观火[成语]-概述,隔岸观火[成语]-原文注解》为网友看流光飞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