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病因 佝偻病 佝偻病-概述,佝偻病-病因

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又叫骨软化症,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初期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如烦躁不安、易惊醒、多汗、枕秃等,严重者可引起骨骼畸形。维生素D不足导致的佝偻病,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发病缓慢,影响生长发育。多发生于3个月~2岁的小儿,家长遇到应及早采取措施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常现于穷困地区,如非洲等地区。

佝偻_佝偻病 -概述

佝偻病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初期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如烦躁不安、易惊醒、多汗、枕秃等,严重者可引起骨骼畸形。

佝偻病(rickets)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慢性营养缺乏病,是因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磷代谢失常,而使骨骼钙化不良所致。

在佝偻病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itaminDdeficiencyrickets),即软骨病,占总佝偻病95%以上,也常简称为佝偻病。

佝偻病的主要特征为正在生长的长骨干骺端或骨组织矿化不全,或骨质软化症,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

活动性病例在冬春季较多见。发病率北方较南方高,工业性城市较农村高。

佝偻病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因发病缓慢,易被忽视。一旦发生明显症状时,机体的抵抗力低下,易并发肺炎、腹泻、贫血等其它疾病。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严重佝偻病发病率已逐年降低,但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

佝偻_佝偻病 -病因

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它们能促进小肠粘膜对钙、磷的吸收,减少钙、磷从尿中排出。并能促进骨样组织成熟,使血中钙、磷向骨质生长部位沉着形成新骨。维生素D有内源性与外源性两种。内源性的是靠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而后在体内合成;外源性的来自食物,如鱼、肝、蛋、乳类等含有维生素D3。另外,植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维生素D2。引起佝偻病的主要原因列举如下:

1、日照不足

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需经波长为296-310nm的紫外线照射始能转化为维生素D3,因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窗,故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即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大城市中高大建筑可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亦会吸收部分紫外线;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容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

2、摄入不足

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不能满足需要;乳类含出生素D量甚少,虽然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宜(2:1),有利于钙的吸收,但母乳喂养儿若缺少户外活动,或不及时补充鱼肝油、蛋晃、肝泥等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亦易患佝偻病。

3、生长过速

早产或双胎婴儿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且出生后生长速度快,需要维生素D多,易发生维生素D乏性佝偻病。生长迟缓的婴儿发生佝压病者较少。

4、疾病因素

多数胃肠道或肝胆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如婴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脂肪泻、胰腺炎、慢性腹泻等;严重肝、肾损害亦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生成量不足而引起佝偻病。

5、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可提高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系统的活性,使维生素D和25(OH)D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糖皮质激素会对抗维生素D转运钙的作用。

佝偻_佝偻病 -发病机理

由于钙是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元素。但当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吸收钙、磷减少,血钙、血磷水平降低。血钙降低,刺激甲状旁腺分泌增加,从而加速旧骨溶解,释放骨钙入血,以维持血钙接近正常水平。但因甲状旁腺素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尿磷排出增加,使血磷降低,导致钙磷乘积降低(正常值>40),骨样组织钙化不良,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局部骨样组织堆积,碱性磷酸酶增多,从而形成骨骼病变和一系列症状、体征及血液生化改变。

佝偻_佝偻病 -症状

佝偻病患儿表现有以下症状:

精神神经症状


佝偻病枕秃

多汗、夜惊、好哭等。多汗与气候无关,由于汗液剌激,患儿经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秃或环形脱发。

骨髂表现

1、头部

(1)颅骨软化:为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多见于3~6月婴儿。

(2)头颅畸形:“方颅”、“鞍状头”或“十字头”

(3)前囟大,闭合迟,可迟至2-3岁才闭合。

(4)出牙晚,可延至1岁出牙,或3岁才出齐。严重者牙齿排列不齐,釉质发育不良。


肋骨串珠2、胸部

(1)肋骨患珠。

(2)胸廓畸形:鸡胸,漏斗胸。

3、四肢及脊柱



佝偻病O型腿

(1) 腕、踝部膨大,形成佝偻病“手镯”与“足镯”。

(2)下肢畸形“O”形腿(膝内翻),或“X”形腿(膝外翻)。

(3) 脊柱弯曲:可有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严重者也可见骨盆畸形(髋外翻),女性严重患儿成年后可因骨盆畸形而致难产。

其它表现

抬头、坐、站、行走都较晚,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语言发育落后,贫血。

佝偻_佝偻病 -临床分期

佝偻病临床分为四期:初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初期


佝偻病方颅

多自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早期常有非特异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枕秃也较常见。同时可有轻度的骨骼改变体征。X线片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宽。血生化改变轻微,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激期

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幼儿。有明显的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症状。同时可有中度的骨骺改变体征。X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宽,边缘不整呈云絮状,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加宽。血钙、血磷均降低,硷性磷酸酶增高。

恢复期

活动期经晒太阳或维生素D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逐渐减轻、恢复。X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加厚。血钙、血磷、硷性磷酸酶恢复正常。

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的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症状消失,骨骼改变不再进展。X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仅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佝偻_佝偻病 -检查项目

该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碱性磷酸酶在佝偻病病程中增高出现较早,而恢复最晚。有利于检查诊断。

2、测定血清中25(OH)D3或1,25(OH)2D3水平,其值在典型佝偻病几为零,在亚临床佝偻病也显著下降,而维生素D治疗后可显著回升,为敏感而可靠的生化指标。

X线检查

X线改变以骨骼发育较快的长骨为明显,尤以尺桡骨远端及胫腓骨近端更为明显。

佝偻_佝偻病 -鉴别诊断

该病需与下面的几个疾病进行鉴别:


佝偻病

1、肾性佝偻病

肾脏疾病导致肾功能障碍使1.25(OH)D的生成减少而发生佝偻病,血钙低,血磷高。需要使用1.25(OH)D才能有效治疗。

2、肝性佝偻病

各种肝脏疾病导致肝功能不良,可使1.25(OH)D生成障碍;如果伴有胆道阻塞,不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而且因钙皂形成,进一步抑制钙的吸收,从而出现低血钙及佝偻病征象。

3、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患儿身材矮小,骨骼畸形,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碱性尿,除有低血钙和低血磷外,还常有低血钾。

4、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为两型。Ⅰ型为肾脏1-α羟化酶缺陷,Ⅱ型为靶器官1,25(OH)D受体缺陷,临床表现为重度佝偻病,血钙,磷显著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并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I型患儿可有高氨基酸尿,Ⅱ型患儿的重要特征为脱发。

佝偻_佝偻病 -并发症

佝偻病一般会造成婴儿抬头、坐、站、行走都较晚,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语言发育迟缓,贫血等症状。

在一些比较严重的佝偻病的患儿中,还会出现其他的骨骼变形,如鸡胸、漏斗胸、X型腿、O型腿、肋串珠、手镯和脚镯等。

佝偻病病因 佝偻病 佝偻病-概述,佝偻病-病因

佝偻_佝偻病 -治疗方法

孩子一旦经医生诊断为佝偻病,应由医生根据佝偻病的严重程度,即轻、中、重度决定给予维生素D的剂量。一般,轻度佝偻病的治疗剂量为每天1000-2000单位,中或重度分别为2000-5000单位及5000-10000单位。对于重度佝偻病也可进行突击治疗。应强调的是上述治疗都应有医生的指导。

除药物治疗外,最重要的是合理营养,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及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每天到户外活动。另外,应注意衣服宽松,不要让小儿过早、过久地坐与立,但可训练其俯卧、抬头、展胸与爬行等动作。

佝偻_佝偻病 -易发人群

1.早产儿和出生体重较低(低于3公斤)的宝宝。(早产儿是指孕周不足37周就出生的宝宝)


佝偻病临床症状表现

2. 孕期缺钙的妈妈所生的宝宝。

3. 哺乳期缺钙的妈妈所哺育的宝宝。(妇女在孕期和哺乳期缺钙表现为小腿抽筋、多汗、腰酸、手脚发麻。其实,大多数的孕妇和乳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钙。孕妇和乳母除了喝牛奶和补钙,也同样需要多晒太阳。宝宝奶量的标准:4个月以内:全部吃奶,4~6个月:每天1~2次辅食,其他吃奶,6~8个月:600~800毫升,9~12个月:800毫升以上,1岁以上:600毫升左右,2岁以上:500毫升左右)

4. 少晒太阳的宝宝,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

5. 生长发育太快的宝宝

6. 吃奶少的宝宝

佝偻_佝偻病 -预防方法


佝偻病临床症状表现

1、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接受阳光照射时,皮层中的黑色素会产生维生素D,每日只需进行三十分钟左右的户外活动已能让身体产生人体需要的维生素D。

2、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但乳类中维生素D含量极少。要及时增服浓缩鱼肝油。

3、人工喂养时,更要注意及早增服鱼肝油。服用时要遵医嘱,不能认为鱼肝油是补品,多多益善。过多服用可致维生素D中毒。在缺少维生素D时,补充钙剂是无用的。

4、患儿不要久坐、久站,防止发生骨骼变形。提倡婴儿穿背带裤,防止肋骨外翻。

佝偻_佝偻病 -认识误区

把佝偻病称为“缺钙”

一些家长认为补钙就是预防佝偻病,这种认识虽然较过去明显减少,但仍然存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缺钙”是继发于维生素D不足,当然,也有部分小儿是单纯摄钙不足,或两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V-D不足,摄钙不足,或两者兼有,都可导致佝偻病,而最常见的是V-D不足,所以把佝偻病称为缺钙是不恰当的。

佝偻病小儿血钙低

这是不全面的认识,V-D缺乏可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V-D缺乏性佝偻病,以骨骼改变为主要表现。血钙可在正常范围或偏低,一种是V-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多见于六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以血钙低为主要表现。这主要是由于当V-D缺乏时,甲状旁腺代偿性分泌也不足,不能使低血钙恢复,出现低血钙表现。因此,患佝偻病时血钙不一定低。

预防佝偻病和治疗佝偻病分不清

预防佝偻病是在小儿未患佝偻病前,给预防性投药,维持小儿每日生理需要,防止佝偻病发生。一旦患了佝偻病就需要治疗了,治疗佝偻病与预防性使用V-D和钙剂的量差异很大,治疗后病情稳定,仍需要使用预防性给药。

佝偻病的骨骼后遗畸形可通过治疗消失

通过治疗,骨骺的X线改变可逐渐消失,但出现的骨骼后遗畸形,如"X型"腿,"O型"腿,鸡胸等不能恢复,可随着下肢骨的生长延长,胸大肌的发达,畸形部分被掩盖,畸形严重者需要手术矫形,因此,预防佝偻病是很重要的。

只要补充足量的V-D和钙剂就不会患佝偻病

对于占绝大多数(95%以上)V-D缺乏性佝偻病是这样的,但对于少数非营养性的V-D缺乏性佝偻病则不然,经过常规预防或治疗仍不见效的佝偻病,应除外特殊原因造成的佝偻病,如:家族性低磷血症;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V-D依赖性佝偻病;肾性佝偻病等。

多汗、烦躁、易惊、枕秃是佝偻病特异性表现

诊断小儿是否患有佝偻病,仅依据临床表现,其准确率是很低的。哪一个表现都不是特异性的,正确诊断必须源自对病史资料,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测结果和骨骺X线检查的综合判断。血清25-(OH)D在早期即明显降低,是可靠的诊断标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30103/159048.html

更多阅读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佝偻病如何补充维生素d

(概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因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引起全身钙、磷代谢失常的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以骨骼的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由于钙盐不能沉着于骨骼的生长部位而使骨骼发育发生障碍。虽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因发病缓慢,易被忽视,一旦

佝偻病病因 佝偻病 佝偻病-概述,佝偻病-病因

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又叫骨软化症,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初期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如烦躁不安、易惊醒、多汗、枕秃等,严

声明:《佝偻病病因 佝偻病 佝偻病-概述,佝偻病-病因》为网友发条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