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兴隆寺位于北长街39号,与北海白塔隔街相望。万寿兴隆寺始建于明代,最初为明代兵仗局的佛堂,是供奉兵器的地方,明朝皇帝还经常到这里舞刀弄棒。它与西苑即中南海内建于平台之上、专供帝王点将发兵的紫光阁,同为皇室耀武扬威的地方。
万寿兴隆寺_万寿兴隆寺 -简介
万寿兴隆寺在西城区北长街37号。原为明兵仗局佛堂。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及二十八年(1689年)两次重修。康熙三十九年(700年)敕改为万寿兴隆寺。寺内有米汉雯重修碑记、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兴隆寺碑、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万寿兴隆寺养老义会碑记、乾隆三十二年(1967年)养老义会题名碑以及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碑多方。
万寿兴隆寺
寺坐西朝东,规模较大。西至中南海。北至庆丰司,南临后宅胡同。有房舍200余间。内有东向殿二进,南向大殿四进,每殿各有配殿。山门石额书万寿兴隆寺,前殿外额曰显灵尘世,殿中额曰摩利支天,中殿额曰兴隆寺,皆圣祖御书。现匾额不存,建筑尚可窥原貌。
解放后曾为老年太监的集中住所。由政府供养,其中不乏有学识的太监,留传了有关宫中轶事的笔记。
当时有些权监们为了解决太监晚年贫困无仪的惨景,倡导成立了太监的“自养”组织。如“万寿兴隆寺养老义会”,就是乾隆年间,由乾清宫督领侍刘钰、副侍萧云鹏等人倡立的,并在南郊置地二百一十亩。万寿兴隆寺内原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万寿兴隆寺养老义会碑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养老义会题名碑“等,为这段史实的极好佐证。又清末太监信修明在遗著《老太监的回忆》中云”余创立恩济慈保古会于此(即万寿兴隆寺),救济失业太监。“
旧时兴隆寺不仅可以停灵、办丧事,还可以寄存”寿材“即空棺,也是寺里的一项收入。现为民居。现已公布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兴隆寺_万寿兴隆寺 -名字的由来
万寿兴隆寺
万寿兴隆寺始建于明代,最初为明代兵仗局的佛堂,是供奉兵器的地方,明朝皇帝还经常到这里舞刀弄棒。它与西苑即中南海内建于平台之上、专供帝王点将发兵的紫光阁,同为皇室耀武扬威的地方。
到了清代,因为康熙皇帝的生母出生于此,万寿兴隆寺兴盛一时,于康熙二十年和康熙二十八年两次重修,并在1681年改为佛寺,称兴隆寺,现寺门上方匾额题字的万寿兴隆寺五个字,就是康熙皇帝的亲笔。但是到了清末,万寿兴隆寺已经败落不堪了,由于万寿兴隆寺紧傍着紫禁城,就在西华门外,来去方便,因而成了年老而从宫中放出来的太监居住的场所,新中国成立时,万寿兴隆寺是北京市惟一还住有养老太监的寺庙。
现在的万寿兴隆寺虽然还保存着当年寺庙山门的旧貌,但内里早已经成了居民大杂院,变得杂乱不堪了,可喜的是大的规制还可寻。殿顶的黄琉璃瓦,房檐下的彩绘,还在彰显着过去的显赫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