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红,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资深策划,资深出版人。
金丽红_金丽红 -简介
金丽红,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资深策划,资深出版人,与著名出版人黎波共同打造了出版界的“金
金丽红
黎”组合,是单品图书的市场销量的纪录保持者。1981年到1987年曾任中央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主任;1988年左右任华艺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副社长。
金丽红_金丽红 -职业经历
1981-1987 曾任中央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主任;
1988左右任华艺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副社长;
金丽红_金丽红 -好书标准
书是读不完的,所以,不能不有所选择。但不管怎样选择,读书应该是使人愉快的。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说得固然有道理,却也违背了读书的真义。太功利的读书,不仅使人了无读趣甚至了无生趣。所以,在我眼里,书分三等:一等,有趣又有用;二等有趣;三等至少有用。既无趣且无用的就不入流了。
我始终认为,好书是能够引发我们思考,而不是只给出结论的;是能够引发我们感慨,而不是说教的。有趣有用的《三国演义》一定让易中天教授沉思过,激昂过,叹息过,易教授才可以厚积薄发,侃侃而谈,并借“百家讲坛”找
金丽红
到自己广大的粉丝。
以我的口味,一般是不大喜欢一味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们这代人骨子里似乎没有太多的娱乐精神,总觉得文字的东西,虽然犯不着动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起码应该不至于沦为无聊的消遣和游戏。比如,曾经似乎因为拨乱反正而被重新评价的周作人那些讳言时事说天说地谈吃谈喝的闲适小品。倘若加上背后历史的因素,我甚至不认为周家二少爷这些从容把玩、风雅沉吟多么有趣。而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其兄鲁迅先生。我是热爱鲁迅的,鲁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意趣可以让我永远保持一份看取世事以及为人处事的清醒。中国现代文学因为有鲁迅而整个提高了水准,现代人的阅读品位也因此得到提升。
在这里,我应该对陈丹青先生表示我个人的由衷敬意,因为他在《退步集》里,那么深情地赞扬和维护过鲁迅。他眼光很毒地说,大先生长得好,不信,你把他的照片放在世界级的大师照片一起看看,中国只有大先生的模样不怯场镇得住。仔细一想,可不就是?而我们知道―――相由心生。
我做书也是固执地坚持这种有趣又有用的原则。拿名人书做例子。我当然知道名人效应娱乐效应对名人书制作意味着什么。但是,单凭这样的效应,是做不好名人书的。否则就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这几年有些名人书何以反响平平。成功的名人书依然是要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想,让他们感同身受。反映已故演员傅彪生活的《印记》去年在市场上反应不俗,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印记》以多情朴实的文字记载了傅彪夫妇如何应对疾病和死亡的艰难痛苦却充满勇气的过程。死亡和苦难,一下拉近了名人和非名人的世俗距离。这才是此书深深打动读者的根本原因。
最近我们要推出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所以这些天我也在读《史记》。中国的史家向来是把历史写得极其无趣不好看的,他们习惯性地采用编年体,不动声色地记载和陈述着历史。这些史官,包括今天的史学界,通常只承认历史的必然性,而不能有所怀疑有所批判,让历史真正地在笔下复活。他们探幽索微,钩沉隐秘,完全只尽书记员或者审判官之职。他们仅有逻辑和理性精神,却没有意志和自由精神。《史记》以人叙史,充满爱憎。司马迁秉笔实录的同时,更关注那些历史人物的血性、气质、性情,感叹他们的无奈、苦闷、悲剧,慷慨悲歌,荡气回肠。这样革命性地突破陈旧史家观念的史书,这种为已然陈腐的历史注入血液和活力的史书,焉能不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位居数千年图书排行榜之首?
作为出版人,我们无法以华章巨著的标准要求所有的作品。但我至少可以要求我们的产品,按照有趣有用的标准来生产。文化有雅俗,读者无贵贱。不同的读者群,对趣味和功用的要求是有别的。只要内容向上向善,就值得我们努力经营,为读者服务,为人民服务。
去年《新周刊》的年度图书奖颁给了《80年代访谈录》。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分量是被高估了点,但是该书唤起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文化记忆,而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相对于今天的泛物质主义,是难能可贵而耐人寻味的,所以还是属于有趣且有用之列。
再比如,孔子的《论语》之于于丹的《论语心得》。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于丹教授与孔子比肩,于丹只是在说她的论语心得,并且提炼出中国人喜欢的格言警句,以故事和寓言的方式,告诉给今天早已不读《论语》不读经典的中国大众,当然也包括绝大部分读书人。虽然于丹的论语心得在获得大众青睐的同时,也遭受来自各方面特别是学术界的怀疑争议甚至漫骂,但就推动传统文化的民间复苏、学术思想通俗化而言,于丹一定是有功之臣。这样说来,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论语心得》也已经符合有趣有用的好书标准了。毕竟,我们荒芜已久寂寞已久的心灵通过于丹教授,再次感受到了来自我们文化祖先的温暖。
金丽红_金丽红 -出版经历
62岁的金丽红,是长江新世纪[27.28 2.56%]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出版界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一本书发行超过5万册就可以称为畅销书了,但在她这里,二三十万都只能算个“起步价”。经她之手策划出版的畅销书,可以开列出一张长长的单子:王朔的《王朔文集》、崔永元的《不过如此》发行量都在一百万册以上;余秋雨的《行者无疆》、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曾子墨的《墨迹》等都突破了50万册。
6年前,金丽红与黎波这对图书出版市场上的黄金搭档加盟长江出版社,出版社投了50万成立北京图书中心,由他俩牵头专做畅销书,中心4月挂牌,当年年底销售额就达到2000多万。
此后北京图书中心连年放卫星,2009年公司的纯利润是2960万,比上年增长了95.4%。名人传记、名作家小说、励志亲子读物,是他们的三大拳头产品,2005年与郭敬明合作之后,青春文学成为新的增长点,2009年郭敬明的团队为公司贡献了1个亿的销售额。
军人出身的她直率豪爽:“现在非常多的投资者在买民营出版团队,但花钱你必须花对了,首先要买一个龙头人物,抓不到龙头人物的时候,你要买一个好的团队。长江出版社当年买我们,就是买对了!”
版税
第一次听说“版税”这个词
按照金丽红的说法,自己能在出版市场上先行一步,完全是被逼出来的。1988年,她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到华艺出版社,“我们那个社既没经费,也不像人家还有点政策,可以出点教材或者领导人文选什么的,没有别的靠山门路,只能走市场,整天就是琢磨什么书老百姓爱看。”
“做书不是为了给自己看的,也不是准备压库的,不是仅仅给那些领导看的。就是要把它当做精神消费品,让读者花钱去买。”
金丽红当年朦胧的市场意识,现在看来似乎仅是一个常识,年轻一代的出版人已经高喊着要把书“当猪肉卖”、“当牙膏卖”了。但在20多年前就能把图书当做商品看,绝对超前,那时中国出版界连版税概念都没有建立。金丽红说,她第一次听说“版税”这个词还是从王朔嘴里。
“那时候就是文学热,什么实用类书,什么名人书,这些种类都没有,主要在文学这一大块。”金丽红到出版社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社里抓一批作家在手,成名已久的轮不到他们,就剑走偏锋地抓了一批有争议的,王朔就是其中一位。
畅销
王朔出了一个《过把瘾就死》的单行本,火得不行!马上有其他出版社来抢资源,为了抓住这个大红人,金丽红说服华艺出版社给他出文集。
“我们没什么经验,也没什么框框,人民文学出版社说你们瞎来啊,怎么能给一个这么年轻的作者出全集呢,那都得
金丽红
是盖棺定论的时候才能出的。”
签合同前,王朔提出不按惯例拿固定稿费,要求出版社卖一本书就得给他一本的钱,“他当时提出走‘码洋’(印数和定价相乘)的10%,后来业内就基本沿袭这种版税比例了。”
萧乾后来说,作家们以前都不好意思跟出版社谈价钱,王朔算是给大家松了绑。
什么叫畅销书,《王朔文集》让金丽红开了眼。金丽红带着王朔在宣武门一个书店搞签售,书店8点开门,早上6点读者就开始排队了,瓢泼大雨都挡不住。“他一上午签了4000多本,要不是下雨还接着往下签。那钱哗哗就进来了,感觉真是来得太容易了,就像开着印钞机一样。”
用卖《王朔文集》挣的钱,华艺出版社买了第一辆奥迪。华艺吃王朔整整吃了10年,“先是文集,后来又给他出自选集,还有单行本什么的……一出读者就狂抢。从那个时候开始累积了一些经验和感觉,这书太好卖了,你会去研究它为什么火,有意识地延续这种生产线。”
名人效应
抓明星作者,抓贴近社会心理的作品,一条贴近市场的图书生产线隐约呈现。
刚找到点感觉,想主动出击的金丽红转年就吃了一记教训。1996年她策划出版了姜文的《一部电影的诞生》。这本书记录了姜文执导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诞生全过程,从王朔原著到文学剧本,以及电影的完成台本都在里面。
当时她的第一判断是王朔的作品流传够广,姜文的名气够大,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响力也不错,“就把它定
金丽红
成畅销书,首印10万册,其实这本书相对专业,只有一些影视制作机构,或者电影爱好者才会有兴趣买。但那时的市场意识还不太清楚,后来实际发了7万。”
对读者兴趣和市场定位的多年精研,如今的她练就一双慧眼,一本书题材能不能火,能火到什么程度,首印多少最佳,何时加印补货,她的估算判断甚为精准,江湖人称“金大仙”。
精准的市场预判,极大地降低了损耗,据说,北京图书中心成立6年来,他们一直没有设立仓库。做畅销书能做到款到发货的,他们是头一家,2009年回款率高达92%,令业界啧啧称道。
1996年,似乎是一夜之间,名人出书风行一时,从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开始,杨澜、倪萍等电视界名人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随笔、自传。金丽红在这一轮热门题材上并没占得先机,但在这类题材书籍的市场表现疲软之后,她却忽然发力,其后竟成为名人传记策划出版的行业标杆,并形成一条成熟长青的畅销书产业链。
2000年,她推出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发行了61万册。其后,她推出了崔永元的《不过如此》,首印30万册,3天后便脱销,40天之内印到80万,累计狂售104万册。
在那之后,她又接连推出了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宋丹丹的《幸福深处》、陈鲁豫的《心相约》等,本本畅销,发行量都在30万以上。
她操作“名人书”有自己的制胜套路――不炒隐私,不要名人自说自话,而是聚焦“名人成功学”。“有时我们会主观判断读者热衷于了解名人的趣闻轶事,其实不然,恰恰低俗内容并不好卖。畅销的‘名人书’在于其人的‘成功之道’、‘成才之路’,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愿意以他们为榜样和参照,以此为鉴,少走弯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选择行业中的顶级人才为作者,因为他们的成功,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
“一书一议”是她一再强调的立项准则,名人的书稿不能拿来就上,而要针对每一个人设计看点卖点,“围绕市场规律走,始终要研究你的东西卖给什么样人群,你怎么卖给他。编辑在报选题时,首先要分析市场,为什么选这个人,给谁看,这类的图书在市场上有没有,如果有,过去市场销量有多少……这些都要回答。”
已经热销60多万册的《墨迹》,是凤凰卫视[1.79 1.71%]曾子墨的随笔传记,金丽红说曾子墨算不得凤凰的一线主持,
金丽红
但是她品学兼优,是很多学生家长为孩子设定的成功典范,“我们约稿子的时候,就跟她说,在凤凰怎么工作这段是次要的,你主要介绍怎么考托福,怎么在美国留学、工作的……果然这书很成功。”
李咏的《咏远有李》发了30多万册,金丽红颇为遗憾,她说如果李咏能充分尊重他们的市场经验,规避掉过于娱乐化的内容,“上50万肯定没问题的。”
按照她的“5分钟理论”,读者在书店选书首先看书名,然后是作者、封面设计,然后是内容简介和目录,最后是封底和定价,这个过程总共只需要5分钟。因此,她特别重视如何利用书名、封面、内容精要,打动读者。
与各行业的翘楚合作并不容易,这些强势作者往往个性十足,如何说服他们把个性表达与市场需要结合起来,始终是金丽红要面对的一道难题。当年崔永元坚持要首印30万册,她觉得数目太大,担忧得睡不着觉。去年她婉拒了湖南卫视一位著名主持人的书稿,因为双方差异实在太大。
约稿她使的是笨功夫,崔永元她等了5年,李咏她等了7年,每年到时节就例行问候,约吃饭、约喝茶或咖啡。
操作的时候她拿出的是专业精神,“当你在行业里做出几个像样的,专业的东西,人家就会主动来找你了。”陈鲁豫在接到他们的约稿电话时,脱口而出:“你们终于找我了!”
常有人将她和三联出版社的董秀玉女士相比,两位都是出版界的铁娘子,一个称霸市场,一个引领品味。甚至有年轻
金丽红
的出版人公开说:“别看金丽红出了那么多畅销书,都是速食品,没一本‘长销书’。”
她的回应强硬直接:“真正的长销书,只有《红楼梦》等经典之作。全国平均一年出18万种书,平均每天新上架的书有300种。新华书店的下架频率由原来的3个月缩短为半个月。全国每年图书库存量300个亿!这个时候你追求‘长销书’,那是自我安慰!”
“我们只做红花,不做绿叶!”这是她强悍的市场宣言,“每个行业都有二八效应,图书市场上5%到15%的畅销品种占据了85%的码洋。一本书读者多,并不是耻辱。我们尊重所有的作者,但这些作者的作品能否出版,还得由市场说了算。”
金丽红今年已经62岁了,畅销书的读者群在18岁到25岁之间,如何与读者趣味保持同步是个问题。她自己觉得,自己的心理年龄还比较年轻,看的是各种小年轻的电视节目。
“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想深入到年轻人的趣味里,还真是深入不进去。所以我总开玩笑说我要关灯走人了,彻底退休,回家打麻将去。”
金丽红_金丽红 -参与策划图书
1991年:《王朔文集》1995年:姜文--《一部电影的诞生》
1997年:《中华文学通史》
1998年: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
1999年:吴小莉--《足音》
王朔--《看上去很美》
2000年:白岩松--《痛并快乐着》
陆幼清--《生命的留言》
2001年:崔永元--《不过如此》
2002年:余秋雨--《行者无疆》
唐师曾--《我在美国当农民》
海岩--《平淡生活》
金丽红_金丽红 -参考资料
[1] 新浪网 http://book.sina.com.cn/people/jinli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