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智,1937年生人,196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湖南省直书法家协会顾问,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法展,均获好评,并出有作品集。
王友智_王友智 -湖南书法家艺术家
人物简介
一九三七年生,河南民权人,196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中
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沙理工大学教授、中南大学兼职教授,湖南省直书法家协会顾问,湖南省文史馆馆员;原湖南省高校书协主席。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法展,均获好评,并出有作品集。他6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临帖,擅长行草书,兼修篆隶诸体,不断创新出诸如李白诗《将进酒》、苏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巨幅佳作。数百幅书法作品被国内外友人和中央领导收藏,为当今艺坛颇具影响的著名书法家。其书法作品被台湾、香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名家珍藏,被国内许多博物馆收藏。许多作品被刻碑:深圳锦绣中华《回归颂诗碑》、北京芦沟桥《石鼓园》、北大荒碑林、长沙贾谊故居等。1999年出版了《对联书写技法》一书。先后于1998年5月在湖南省展览馆、2002年在山东省曲阜市举办了个人书法艺术展。此为其第三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02幅,以草书为主,大多为近年的新创作。
主要成就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省高校书法教育学会名誉主席(原主席),湖南省直书法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中南大学兼职教授。作品集
展览:湖南省展览馆、山东省曲阜市文化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
出版:《对联书写技法》、《王友智书法集》《王友智草书千字文》《王友智书法》等。
碑刻:深圳锦绣中华《回归颂诗碑》、北京芦沟桥《石鼓园》、北大荒碑林、长沙贾谊故居等。
王友智_王友智 -品评王友智狂草书法
天性狂草心底生人很少能够有时间去疯狂,这是由于理性制约的缘故。实际上疯狂或者说癫狂只是人的另一面,它被深深地埋藏于人意识的深层处。“疯狂”在生理上是一种病症,但在艺术上却是一种美感,一种宣泄、一种自我肯定。艺术为癫狂者、梦呓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历代擅狂草者,几乎都是性情中人,草圣张旭、醉僧怀素更是具有异于常人的特殊禀赋,特别是他们善饮的海量更是使人叹为异人。“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以后始癫狂”,酒精的挥发,使他们的理智常常处在一种亢奋与激情之中,他们“每醉后呼叫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有如神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惟妙惟肖的“酣醉狂草图”。在书法诸体中,狂草是最具天才性质的,它对书家先天禀赋的要求,要远远超过其对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要求。先天的草书家禀质万不一见,而后天的技术训练则似乎并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草书家,因而,虽然草书家的养成离不开技巧的艰苦磨练,但其是否具备草书天赋则几乎是先决条件。
因此,历代书家无不视狂草为畏途,而书法史三千年真正攀上狂草高境的不过数人而已。面对狂草这一书法艺术之冠,大多数书家似乎只能望洋兴叹,徒唤奈何。这使我们对于涉身狂草的书家,不由得倍起敬意。
在当今中国书法界,王友智的狂草绝对是一流的,我们不应当回避这一事实。
从外表看,王友智教授不是一个性情容易激动的人,他谦和、平易、淡泊、喜怒不形于色,有一双善良明澈的眼睛,脸上常泛着宽容的、柔和的微笑。他如水,如至柔的水,在天地间流淌,已流淌了七十年。
但他的狂草书法艺术则以至刚的方式在敲击着中国书法界的大门,他身上实际上是一种刚柔兼济的融合体。象外之象
王友智教授常用一方“象外之象”的印章,这是他毕生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1937年,王友智教授出生在中原腹地河南省民权县。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几乎都在这里度过。对中原文化那种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吸取或许是他日后成功的因素。1962年从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王友智教授来到湖南长沙,从教四十年,至今也没有离开这片土地。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他宏大气魄书风培植的沃土,那么,湖湘文化则是他浪漫豪放书风滋生的土壤。
王友智教授的狂草是充分性情化的,那种诉诸视觉的强烈的节奏和旋律感,传达出的是一种“纸上飕飕风雨声,行间屹屹龙蛇动”的韵律感,其线条的敏感多变和摇曳多姿显示出书家精神触觉的丰富和跳跃。它充分展示出作者对传统书道的畅达以及对创新意境的敞显。
《将进酒》在书法的形式上,打破了上齐下不齐的传统作法,大开大合,以狂肆的笔墨,抒发着一种激越的豪情。观其作品:“笔下唯见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怪状崩腾如转蓬,飞丝历乱如回风。长松老死倚云壁,蹙浪相翻惊海鸿。”(唐代朱逵诗句)
王友智教授的狂草艺术,达到了理通、力遒、形美、韵胜、情浓的极高境界。一、理通
理,一指法理,二指立意。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如果没有立意,也不讲究规矩法度,绝不可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和美感。王友智教授的狂草纵横捭阖,极尽变化,但却“笔笔有出处,字字有来路”,遵循草法,绝不杜撰,所谓“最纵横处,最精严”。王友智教授遵古法制,却不囿于此,深知
“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听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着得死法?”(沈德潜《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