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老油坊 老油坊-简介,老油坊-历史渊源

油坊创建人齐一礼先生留日规国后创办“西北纺纱局”,以纺纱为主,榨油为辅。后因榨油利润远大于纺纱,改为以榨油为主,纺纱为辅。齐先生逝世后,榨油厂由张倍亮、董振友等继续经营。至1959年公私合营,老油坊变更为一个拥有9个人和16000元资金的集体企业,名称改为滦村人民公社油脂加工厂。改革开放后,老油坊由现在的经营者高让让师傅承包,改名为沣峪口老油坊,经营至今。其榨油技艺经四代人薪火相传,得以传承。

老油坊_老油坊 -简介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名录
沣峪口老油坊位于秦岭北麓,凤凰山脚下,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办辖内,沣峪口村西,距西安市20公里。
.创建于清光绪13年(1887年)以前,经文物部门对油坊土板墙、地基以及油梁的磨损程度鉴定,认为距今已有120年以上的历史,是我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手工榨油作坊。其榨油方式延续了清朝时期传统、古朴的立式(我国现存古代榨油术多为卧式)榨油方式,以河水为动力,利用杠杆原理工作,从采集原料、磨胚、蒸胚、包坨、压榨、沉淀成油,历经三十多道工序,且不依赖任何现代机械设备,榨出的油质纯、色亮、口感好,堪称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油坊创建人齐一礼先生留日规国后创办“西北纺纱局”,以纺纱为主,榨油为辅。后因榨油利润远大于纺纱,改为以榨油为主,纺纱为辅。齐先生逝世后,榨油厂由张倍亮、董振友等继续经营。至1959年公私合营,老油坊变更为一个拥有9个人和16000元资金的集体企业,名称改为滦村人民公社油脂加工厂。改革开放后,老油坊由现在的经营者高让让师傅承包,改名为沣峪口老油坊,经营至今。其榨油技艺经四代人薪火相传,得以传承。

老油坊_老油坊 -历史渊源

沣峪口老油坊创建于清光绪13年(1887年)以前,距今已有120年以上的历史。油坊创建人齐一礼先生留日归国后返乡开办“西北纺纱局”,以纺纱为主,为充分利用棉籽而创建油坊。后因榨油利润远大于纺纱,改为以榨油为主,并大力发展榨油事业。
.
齐先生逝世后,榨油厂由张倍亮、董振友等继续经营。至1959年公私合营,老油坊变更为一个拥有9个人和16000元资金的集体企业,名称改为滦村人民公社油脂加工厂。改革开放后,老油坊由现在的经营者高让让师傅承包,改名为沣峪口老油坊。其榨油技艺经四代人薪火相传,得以传承,经营至今。

老油坊_老油坊 -基本内容

沣峪口老油坊是我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手工榨油作坊,它延续了清朝时期“立式”(我国现存古代榨油术多为“卧式”)榨油方式,其榨油技艺有30多道工序,不依赖任何现代机械设备,堪称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是关中地区民族工业的缩影。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一、采集原料
1、选料:选择菜籽时“宁选新不选陈”,以黄土地种植的新菜籽为上乘,榨出的油色亮、质纯,口感好。
2、晾晒:晾晒是非常关键的工序,以菜籽呈松散片状为最佳。太湿、太干都不可取,如出现出油状,就不能再用。
3、去尘、去杂:用扇车(一种过去流传下来的传统农具)先除去尘土,再用筛子、簸箕等工具去除杂质(沙、土、材、壳)。
二、磨胚
1、将选好的菜籽倒入石磨的斗牛(石磨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原料用不同的磨,磨菜籽用拐齿石磨),开动石磨(石磨用水轮驱动,也叫水磨),斗中放有竹签,用来调节石磨进料的快慢,菜籽要磨成泥状,越细越好。
2、将磨好的胚进行干湿度鉴别,由有经验的师傅用手抓胚,成团状、有膨胀感为合适,既不可太干,也不可太湿。
三、蒸胚
.
准备一口大锅,加水至锅高度三分之一处,将水烧开,顺锅沿将磨好的胚用铁锨撒到蒸笼上,盖住缝隙冒上来的蒸气,哪里冒气就给那里撒胚,直到将胚均匀放完,到气上来均匀后,将做好的油草按按顺序进行覆盖。在覆盖的过程中要将油草上的绳子放在锅沿上,以便于蒸好后取草方便,不至于烫手。从盖草起用大火蒸40―60分钟,蒸胚一般一次能蒸360―420斤。
四、包坨
把蒸过的油草理顺,嵌入油圈中,将蒸好的菜籽胚装入其中,用“木拐”(用硬杂木制作成榔头状的工具)夯实,用油草将菜籽胚上部包裹严实,踩实。
五、榨油
用滑车将油梁吊起,将包好的油坨垒好放到出油井里,第一次放入四个坨,将最上和最下两个坨上的圈拿掉,将剩下的两个圈放在总高度的平均位置,用四个立柱将其固定,给最上面放置盖板,盖板上放置支架(即油梁的支点),逐渐松开滑车,用油梁加压。使用的过程要“紧包坨,慢使梁”。将压过的坨取出,粉碎,再进行一次压榨,经过两次压榨基本可将坨内的油压榨干净。
.
六、成油
榨出的油经油坨下的石槽流入油缸内,将油过滤、沉淀15―30天(冬天长,夏天短)后,杂质与油分离,即可出售。
榨油的整个工序中还有其他辅助工作,如:
一、油草的制作
1、选草:在榨油的过程中,油草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光绪年间使用的是出自秦岭山区的龙须草,生产队早期改用蒲草,后期改用稻草。选草高度约100-120公分,不能霉变、腐烂。
2、通草:将晒干的稻草去叶,用“猪蹄扣”(一种传统的捆扎方式,这种方法捆扎会越拉越紧)扎成直径30公分左右的小捆,将根部削成椭圆状。
3、烫草:先将稻草捆根部放入沸水中,再整体放入浸泡1分钟左右。晾成半干,冷却后将猪蹄扣再次拉紧,拉力约1吨左右。最后进行冲洗,晾干。
二、油圈的制作
油圈用竹皮编制而成,为直径50公分,高度10公分的圈状,中心部向外凸出。

老油坊_老油坊 -主要特征

沣峪口老油坊延续了明清时期“立式”(我国现存古代榨油术多为“卧式”)榨油方式,其榨油技艺有30多道工序,不依赖任何现代机械设备,其工艺水平与同时期的作坊相比已非常先进,且设备和工艺保存完整,一直沿用至今。

老油坊_老油坊 -重要价值

榨油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1877年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根在他的划时代巨著《古代社会》中首次提出,


.

榨油术和酿酒术等生产工艺的掌握,是人类文明初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成就。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榨油术和酿酒术,直接促进了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它是我国西北地区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且仍能够正常生产的一座手工榨油作坊,从始建至今一直沿袭传统的压榨工艺,保留着30多道手工榨油的完整工具和工序,堪称关中地区传统手工榨油工艺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

老油坊_老油坊 -濒危状况


沣峪口老油坊房屋破旧,面积不足两亩,磨坊下面暗渠中的水车已经散落。有文物价值的东西仅剩下一座汉代石猴、―道油粱和油坊仅存的一道用干打垒方法修建的石墙。传统榨油工艺生产力低下、费时费力、经济效益差,无人愿学,缺乏技术人员。

老油坊_老油坊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沣峪口老油坊位于秦岭北麓,凤凰山脚下,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办辖内(经纬度34.03,108.80),沣河岸边,沣峪口村
.西,距西安市20公里。属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9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4C,降水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年无霜期232天,适宜农作物种植。老油坊地处秦岭入山口,依山伴水,风景秀丽,东临210国道,北接环山公路(S107),交通便利。沣河流经油坊至渭河,油坊地势低洼,与河道落差较大,便于利用水资源。

历史渊源 老油坊 老油坊-简介,老油坊-历史渊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40103/160652.html

更多阅读

刘老石 刘老石-简介,刘老石-工作

刘老石――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项目负责人、大学生支农调研总指挥,使大学生和农民建立了联系,为三农事业做出贡献。刘老石_刘老石 -简介刘老石刘老石,本名刘湘波,出生于黑龙江黑河,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2000年,刘老石任教于天

江西龙虎山 江西龙虎山-历史渊源,江西龙虎山-基本简介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贵溪县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

小餐馆简介 真真老老 真真老老-餐馆简介,真真老老-地址

嘉兴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糯米、猪肉、赤豆等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专业生产、销售嘉兴特产――粽子的专业食品企业。公司坐落在嘉兴市秀洲区,生产厂房建筑面积9400平方米,拥有加工生产机械30余套,年生产粽子8100多万只。2010年

声明:《历史渊源 老油坊 老油坊-简介,老油坊-历史渊源》为网友树屿牧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