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光华是四川茂县人,羌族。
邱光华_邱光华 -人物简介
邱光华
邱光华,男,中共党员,1957年4月出生,1974年4月入伍。从事飞行工作33年来,累计飞行5800多小时,多次执行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1985年,驾机开辟直升机青藏航线,填补了世界航空史空白。执行“5.12”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他不顾家中严重受灾主动请战,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北川等重灾区,累计飞行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各类人员131人,转移受灾群众180人。
汶川地震后,解放军某部70分队副师职飞行员、直升机机长邱光华本来被安排担负飞行指挥,可他递上请战书,坚决要求驾机飞行。他深入一线,突进灾区,共飞行63架次、50小时31分,运送饮用水、食物、药品、帐篷等救灾物资25.8吨。
2008年5月31日,在执行任务返航途中不幸失事遇难。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2008年6月,胡锦涛主席签署通令为他追记一等功。
邱光华_邱光华 -飞行历程
邱光华
17岁飞上蓝天
邱光华的家乡在四川茂县南星镇,羌族人,也是红军的后代。1974年4月,机会眷顾了这位品学兼优的羌族小伙。在周总理亲自选拔的我国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中,17岁的邱光华成了羌族第一个飞上蓝天的人。
当年,邱光华成为新疆哈密某空军航校的一名飞行学员。面对陌生而又异常枯燥复杂的航空领域,经过潜心攻读和勤奋努力,两年后,邱光华以全优学员的身份从航校毕业分到成都,开始了英雄的征程。
他曾对妻子李弟燕说,他深知,是党和人民为他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他要永远为党和人民飞翔。
创造奇迹51岁的邱光华,三分之二的生命都奉献给了蓝天。33年,5800多个小时的飞行经验,更创造10多个空中奇迹,令其成为部队里名副其实的标杆。
战友们清楚记得,在世界屋脊,广袤的雪域,氧气含量低,气候变幻莫测,是航空界公认的“飞行禁区”,两次世界大战中,不少国际王牌飞行员都命丧于此,几乎成了直升机飞行的“咒语”。1985年12月,邱光华和他的战友第一次填补了这一空白。
时年,邱光华参加执行黑鹰直升机首次进藏飞行的任务。他凭借自己的飞行技术和机警果断,驾驶着飞机从云山雾海的缝隙中穿出,经受住了冷、热强气流交织的重压和困扰,获得了该型号直升机在高原各种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飞行的完整数据。不久,邱光华和战友们又接到一道十万火急的命令:赴西藏救援藏北遭受雪灾的藏族同胞。漫长的救援航线,邱光华和战友们一直在飞行高度的极限6000米上前进。为了节省动力,多运救灾物资,邱光华在奇寒的空中关掉了暖气设备,浑身冻得几乎僵硬掉,但他咬紧牙关创造了直升机在5000米以上地区载重悬停的奇迹。
1999年10月,邱光华接到把遇险台胞接出贵州山区的命令后,他又冒着细雨在没有航线的高原上开辟出一条新航线,拯救出同胞的生命;
2000年的一次三军联合实兵实弹演习中,是邱光华机组以高难度的战术动作震惊全场……
邱光华_邱光华 -参与回收卫星
邱光华
2005年8月,邱光华和3个机组一同执行卫星回收任务。卫星预降区域适逢大雨,大雾弥漫,能见度低,他却主动担负了最有可能降落,也是最危险的一个区域,返回的卫星极可能掉下来砸在飞机上。
果然,卫星从他所在位置的上空归来。邱光华立即高声向别的区域的机组报告卫星返回的准备方位,然后快速地实施追踪。
追着追着,一块铁门从他的头顶直砸下来,卫星就在他的头上!邱光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了个急转弯,避开了卫星和降落伞。真险啊!别说碰上卫星,就是被降落伞挂上也就一命呜呼了。
事后有人不理解,问他:作为大队长,完全可以派别人去啊。
邱光华说:老机长,老党员,就是要在关键时刻做表率、担重任。
邱光华_邱光华 -救灾强飞
邱光华驾驶的米-171直升机
2008年5月31日,邱光华机长驾驶92734号飞机,在两次往汶川草坡乡、耿达乡运送药品、食物之后,下午13时,第三次起飞,执行运送10名医务人员到理县的任务。
直升飞机飞往映秀。驾驶飞机的机长是陆航团的特级飞行员翟先权。飞机越过都江堰飞往阿坝州境内,曾经清秀的山体被地震摧毁得满目疮痍。我听翟机长说,邱光华的家在茂县,他执行飞行任务的时候,会从空中途经家乡。旋翼下的每一处断垣残壁都让邱光华那么熟悉,他老家的房屋已被摧毁,家中的亲属下落不明,邱光华因为要执行飞行任务,他一直坚守着岗位。飞机降落前,废墟上、河滩上的受灾群众向空中用力挥舞双臂、流着眼泪高声呼喊。川西高原崇山峻岭间,一条条通向灾区的生命通道架在空中,陆航团,邱光华和他的战友们,被灾区人民称为“希望的神鹰”。
为了保持飞机的平稳和保证降落的安全性,飞机一直保持在800米左右的高度,正好与两旁耸立的山峰平行,这是一条从未飞行过的航线,两位机长一边查看地图,一边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确定航线,飞机在山谷中盘旋,四面都是悬崖峭壁,还有密密麻麻的高压电线。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机毁人亡,飞行难度之大,甚至让这些特级飞行员也感到棘手。但是为了拯救灾区群众,“希望的神鹰”一次次穿越生死航线,邱光华是在用生命救援伤者。
在17天的救灾飞行中,他50多次飞翔在家乡的上空,旋翼下的每一处断垣残壁都是那么熟悉。茂县南兴镇,这是个羌族聚居的小镇,就是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家里的两间房子已经倒塌,年近80的父母,正住在帐篷里。每一次临空而过,51岁的邱光华都会心潮起伏,更增强了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已飞行了33年的邱光华,在战友们的记忆里,是一位沉着冷静的人。他多次参加军事演习,安全飞行5800多小时,2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虽然再过11个月就可以退休了,可他在地震发生后积极请战,最多时一天飞7个多小时。参加抗震救灾以来,他飞行63架次,往灾区运送救灾物资90吨,抢运伤员200多人。
14时20分,邱光华驾机返航。直到这时,飞行十分顺利。在经过汶川时,他与驾驶92750号机的藏族机长多么秀取得联系,双机目视跟进飞行。当飞至汶川银杏乡狭窄山谷时,天气突变,多么秀爬飞到2600米时,与邱光华失去了联系。
6月10日10时55分在执行任务航线附近深山峡谷密林中找到直升机残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仅仅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他就飞行63架次,和机组人员一起先后向汶川、茂县、理县、卧龙、映秀、耿达、青川、北川、平武、安县共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运送各类救援人员87人,转移受灾群众234名,其中因灾受伤人员54名。
5.12地震发生后, 即将到龄停飞的邱光华主动找到团领导要求到救灾一线去。5天之后,他才得知,自己家中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从大地震发生当天起,邱光华6次飞赴茂县执行任务,每次都从家乡上空飞过。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仍然没有离机回家。
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邱光华一直随着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在执行救援任务。
2008年5月31日下午,邱光华驾驶一架米-171运输机直升飞机在执行运送第三军医大学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返回途中,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直升飞机于14时56分失事。机上有机组人员5人和因灾受伤转运群众10人及当地民警3人。机组人员5人是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琳和二级士官张鹏。
邱光华_邱光华 -突出贡献
邱光华
邱光华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他始终以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高尚情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忠实履行使命任务。是有33年飞行史的老机长,飞过6种机型的飞机。他先后飞过6种机型,拥有5800多小时飞行经验,多次飞行过这次执行任务的航线。曾多次驾机飞越青藏高原。多次执行边防巡逻、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和战友一道开创直升机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悬停和载重飞行等数十项我军直升机飞行纪录。驾机开辟直升机青藏航线,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一项空白。
邱光华是特级飞行员,飞行大队长,大校军衔,是周恩来总理1974年亲自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之一。
在17天的救灾飞行中,他曾50多次飞翔在家乡的上空,机翼下的某片废墟里,就有他家倒塌的两间房子,现在他年近八旬的父母就住在帐篷里。可是他顾不上回家看看,这么多天,他驾着直升机义无反顾地飞向汶川,飞向理县,飞向北川,去执行救灾的任务……
这是他参加救灾战斗以来的第63次飞行。在他的直升机失事后,他的战友们在空中和地面展开了不间断的搜索,搜救中,部队和地方有关部门使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搜救小分队根据需要配备了北斗一号卫星导航设备。空军派出侦察飞机在直升机失事地域拍摄遥感照片。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在获取机上人员手机号码后,做了利用手机信号定位的努力。四川省地震局根据地震台网的震动监测,向部队提供了搜寻地点参考建议。
可至今他们仍音信渺茫。据说:失事的直升机上有一部手机能打通,但没人接听,这不是好兆头。据邱光华在凤凰山机场的邻居、也是他的战友讲:他们这批少数民族飞行员为了征服西藏和川西的峡谷雪峰已有多人为国殉职。这里航线的险恶,堪比坠机累累的驼峰航线。
在邱光华的飞行生涯中,曾参加过十多次卫星回收,参加过多次重大军事演习,两次荣立二等功,四次荣立三等功。再过十个月,他就可以退休了,可他仍然积极请战,这最后的飞行,邱光华飞在最前面,和他一同执行任务的另外3架直升机,有2架事后在映秀迫降,只有1架返回成都凤凰山机场。
1987年5月,他驾机向被称为“黑色死亡之谷”墨脱运送救灾物资时,与一股强气流不期而遇,在他的沉稳操控下,直升机紧急迫降在海拔4200多米的山口,他身受重伤。伤愈后,他再次踏上墨脱航线。“五・一二”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不顾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和家中严重受灾的情况主动请战,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等重灾区,累计飞行50多小时、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转移受灾群众180人。5月31日,在执行任务返航途中,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飞机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邱光华光荣牺牲。
邱光华_邱光华 -荣誉
邱光华烈士是1974年周总理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
2008年,他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他还先后荣立二、三等功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