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煜(1942年2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水利水电、土木工程专家。
陈祖煜_陈祖煜 -生平
陈祖煜
陈祖煜1943年2月3日出生于重庆市。
1960年在上海向明中学完成了高中学业,同年考入了清华大学,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
毕业后,曾有十余年在水利水电的第一线从事地基处理和水库的设计、施工工作。
1979年作为中国第一批访问学者赴加拿大Alberta大学进修,从师于著名的土力学专家Morgenstern教授。在两年的留学生活中,他旁听了土木系岩土专业的全部研究生课程,同时开展研究工作。
1981年返回祖国,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
1984~1989 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职务。
1989~1991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系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2年6~10月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土木系高级研究员。
1994~2005 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1995年 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2005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被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
2009年1月,根据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亚洲区成员国和国际学会主席投票表决结果,该学会秘书长泰勒教授( R Neil Taylor) 近日到致函各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宣布陈祖煜院士当选为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副主席(亚洲区主席)
陈祖煜_陈祖煜 -学术兼职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常务理事。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科学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岩土工程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编。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陈祖煜_陈祖煜 -理论研究
陈祖煜院士早期的工作是在理论和分析计算方法两个方面完善了边坡稳定分析领域中著名的Morgenstern-Price法。其主要贡献为对这一方法的数学力学表达和理论内涵做出了重要改进,给出了力和力矩平衡方程式的解析解,并根据剪应力成对原理提出了求解该方程所必需的边界条件。用严格的解析方法推导出土体力和力矩平衡微分方程式,并获得闭合解;推导了用牛顿法求解力和力矩平衡方程所需的各项导数的计算公式,解决了各种稳定分析严格方法长期未能解决的数值计算收敛困难的问题;提出对土条侧向力的假定必须满足的边界条件,以保证剪应力成对的原理不受破坏,以此全面改进了在边坡稳定分析领域中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Morgenstern-Price法。1983年,在Morgenstern-Price法发表以后的18年,一个以Chen和Morgenstern署名的新方法出现在加拿大岩土工程学报,这一新的完善的方法引起了国际土力学界的重视。并已于2003年纳入“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2-2001)。
回国后,他继续开展边坡稳定分析研究工作,在加拿大岩土工程学报上发表两篇论文,提出确定临界滑裂面的数值方法。在使用非直接搜索法即牛顿法进行最优化方法计算时,提出对海色矩阵负阵的迭代初值不同于常规方法的处理,解决了牛顿法在边坡分析中的收敛问题。第一次提出通过随机搜索和最优化方法结合的途径确定最小安全系数,有效地解决了在自由度较多的情况下无法找到整体极值的问题。
1998年,他将改进后的Morgenstern-Price法推广到主动土压力领域,克服了传统的库仑主动土压力理论不适用于柔性支挡结构(如锚拉、支撑、悬臂墙)的缺点,实现了土力学创始人Terzaghi 教授提出的通过引入力矩平衡条件建立统一的主动土压力分析方法的构想。论文发表于加拿大岩土工程学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陈院士将研究工作重点放在建立一个理论体系更为严格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上面,提出了建立在斜条分法基础上的极限分析上限解的微分方程以及相应的解析解,获得了和20年代Prandtl和50年代苏联索科洛夫斯基提出的闭合解完全一致的结果(误差小于1%)。这一理论体系严格的新方法为传统的地基承载力领域摆脱一系列经验修正系数创造了条件。
进入二十年代初,陈院士的研究工作又实现了新的突破。他与他的合作者将上述从二维推广到三维。分别在加拿大岩土工程学报和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工程学报上发表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陈院士一直在思考一个有关滑坡机理的根本性认识问题。在滑坡发生那一刻,一个原先十分完整的岩体为什么会突然“粉身碎骨”。两院院士潘家铮教授为此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最大最小原理”。他认为,边坡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受“生存原则”的支配。也就是说,在边坡“死亡”、滑坡发生那一刻,它的抵抗力将达到最大。
在“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工程学报”发表的论文中,陈院士提出的一个楔体稳定分析的广义解,对这一特定的领域,他以无懈可击的数学力学推导,证明了在剪胀角等于摩擦角,即 , (摩尔-库仑相关联流动法则成立)时,
从而使最大原理在楔体稳定领域得证。也修正了已经在国内外使用了半个世纪的教科书经典方法,获得了中国学者向传统方法挑战的独创性学术成果。
陈祖煜_陈祖煜 -理论推广
陈祖煜十分重视研究工作的推广应用。他编制的边坡稳定分析程序STAB经过水利部水电规划设计院鉴定,列为土石坝设计专用程序,经过近20年的推广和应用,该程序已成为拥有141个合法用户的重要的行业专用计算机软件。已在国内外一百多家工程、科研单位和高校获得广泛的应用。提出了解决小湾、天生桥、漫湾、二滩、天荒坪等大型工程滑坡险情的工程措施并成功实施。
在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同时,陈院士一直十分重视研究和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有关建筑物和边坡抗滑稳定的问题。1989年,正在建设中的天生桥和漫湾水电站发生滑坡,他分别作为电力部重点科研项目的主要参加人和负责人,在全面分析滑坡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的边坡抢险和加固对策,使工程摆脱了困境,确保了工程顺利进展。
云南务坪水库大坝是修建在深32m厚的淤泥质粘土上成功的范例,将软基筑坝的世界纪录从43m提高到52m。陈院士和他的同事们深入研究并总结处理软基上筑坝的经验和措施,为以后软基上筑坝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贵的施工经验。
陈祖煜长年奔波于滑坡和水电建设工地,在韩城、漫湾、天生桥二级、二滩、天荒坪、大水沟、恶滩等工程面临滑坡险情时,亲赴现场,运用他渊博的知识协助解决难题。他曾任三峡、小浪底、李家峡、东风、宝珠寺、徐村、紫坪铺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大坝安全鉴定专家组成员。1998年以来,他作为世界银行长江干堤加固项目督导团成员,先后9次赴现场检查设计和施工质量,在工程咨询中,他充分运用科研工作中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和丰富经验,解决工程决策中的难题,如应用他关于Sarma法忽视了条间作用力方向两种可能性的发现,纠正了三峡3坝段抗滑稳定分析中一个不正确的成果;应用他在土压力和三维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证宜兴抽水蓄能电站混合坝的可行性等。
1990至1995年,陈祖煜作为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岩质高边坡稳定分析和软件系统”的负责人,以李家峡和龙羊峡工程为重点,主编了四卷八册500余万字的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确保了这些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顺利进展,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授予他国家“八五”攻关先进个人称号。
陈祖煜_陈祖煜 -荣誉
1977年10月在北京市科技大会上被授予北京市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9年“边坡稳定分析的极限平衡法”研究项目获能源部科技进步(论文)一等奖(1)。
1992年“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岩质高边坡分析与治理研究”,电力部重点科研项目,获电力部科技进步应用二等奖。
1993年“漫湾水电站左岸边坡稳定分析研究”,电力部重点科研项目,获电力部科技进步应用二等奖。
1994年论文“边坡稳定分析的塑性力学上限解”,获第三届(1994-1995年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995年“漫湾水电站左岸边坡稳定分析研究”,电力部重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应用三等奖(1)。
1995年“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岩质高边坡分析与治理研究”,电力部重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应用二等奖(6)。
1995年被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6年“岩质高边坡稳定分析和软件系统”,国家“七五”攻关科研项目,获电力部科技进步应用一等奖(1)。
1996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授予国家“八五”攻关先进个人称号。
1997年“沟后面板砂砾坝失稳机理及溃决过程研究”,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
1998年获茅以升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大奖。
2004年“云南省务坪水库软基筑坝技术”,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应用二等奖(1)。
陈祖煜_陈祖煜 -主要论著
1. 陈祖煜,“土质边坡稳定分析-原理、方法、程序”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独著, 共560页,84万字)。
2. 陈祖煜,汪小刚,杨健,贾志欣,王玉杰,“岩质边坡稳定分析-原理、方法、程序”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共810页,104万字)。
3. 陈祖煜,周晓光,张天明,陈立宏,“务坪水库软基筑坝技术”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共200页,25万字)
4.朱伯芳、高季章、陈祖煜、厉易生, “拱坝设计与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合著, 本人完成第7、第8章,共20万字).
5. 陈祖煜,边坡稳定分析,“土工计算机分析”第5章,主编:龚晓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15-231.
6. 陈祖煜,汪小刚,极限分析数值方法,“土工计算机分析”,第6章,主编:龚晓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32-258.
7. 陈祖煜,汪小刚, “岩质边坡工程”,中国大坝50年,第12章,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主编:潘家铮、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