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称呼的由来 歌女 歌女-各种称呼及其由来,歌女-历史

歌女在古代是指女性的艺术表演者,她们以演唱为业。歌妓历史悠久古代妓院为歌女提供歌舞表演场所。


歌女是中国近代对以唱歌为职业的女性的称呼,古代则有歌妓、声妓、讴者、歌姬等称呼。像中国古代其他类型的艺人或艺妓一样,歌妓的社会地位低下,她们多在教坊或妓院表演,近代再加上夜总会、舞厅等,有些会(但不一定)提供性服务。有些歌妓是王公贵族的家妓,除了用作宴客、娱乐外,贵族还以她们作为身份、财富的象征。

歌女_歌女 -各种称呼及其由来



古汉语“妓”是指女性的艺术表演者,而“伎”是“妓”的本字,因此以演唱为业的女性称为歌妓(伎)或声妓(伎)。后来“妓”在汉语中变成“女性性工作者”的同义词,为免引起误会,就多用“歌伎”或“声伎”。

“讴者”的“讴”是歌唱的意思,“讴者”就是“唱歌的人”。

“歌女”一词则出现于1920年代末至1930年之间。而歌姬则是美称,“姬”在古汉语里是对女性的美称,也有美女的意思,日语中的“姬”也保留了美称的意义,常用来称呼贵族女性,日语至今仍然把女歌手称为“歌姬”。但现在于中文里称女歌手为歌姬或歌女则含有贬义,尤其指于酒廊、酒楼、夜总会、游乐场等场所走场演唱为生的女歌手,已故香港女歌手梅艳芳就曾说自己小时候走场表演唱歌,被称呼为“歌女”,受同学歧视。

“商女”、“秋女”、“秋娘”见于唐朝,杜牧的七言绝句《泊秦淮》中的“商女”就是指歌妓“商女不知亡国恨”。而商女的称呼源自秋女、秋娘,秋女、秋娘是唐人对歌妓的称呼,白居易《琵琶行》就把歌妓称为“秋娘”,古人把五音(宫、商、角、征、羽)与四季相配,因为商音凄厉,与秋季肃杀之气相应,故以商配秋。于是“商女”就成为歌妓的别称。

台湾日治时期,有一种叫“艺旦”的歌妓,也作“艺妲”,常于酒楼以戏曲悦客,此名称最早见于清朝同治年间,她们一般不提供性服务。

英语称为Sing-song girl,由字面上看,很多人会认为是直译“歌女”一词,其实不然。据张爱玲所述,“Sing-song girl”是源自吴语的“先生”一词,吴语把高级妓女称呼为“先生”(“先生”可以是对任何人客气的称呼,不限性别),而她们必会在宴席上歌唱,英美人就误把“先生”当作“Sing-song”(唱歌)了。

歌女_歌女 -历史

中国称呼的由来 歌女 歌女-各种称呼及其由来,歌女-历史


先秦时期

歌妓历史悠久,原始宗教崇拜中有不少歌唱和舞蹈,那些于宗教仪式中表演歌舞的女性相信为后世歌妓、舞妓的前身。夏朝时,夏桀就蓄养三万女乐,亦即歌舞女艺人。至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地方还保留巫娼,有些歌舞表演则脱离宗教崇拜,变成纯娱乐性质。成语“秦楼楚馆”为妓院别称,而古代妓院为歌舞表演场所,所以先秦时期已有歌妓。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嫁给吕不韦前就是邯郸的歌妓。

汉朝

汉朝时,皇宫中和贵族府中都有很多歌妓,用作于宴席上表演,娱乐君主、贵族、大臣等,少则数十,多则数百。东汉梁冀就蓄养上千名歌妓这些歌妓有时会成为贵族的宠婢,有些会被正式纳为妾侍,有些更成为后妃。例如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本来是汉武帝姊姊平阳公主府中的歌妓。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蓄纳声妓、歌妓的风气盛行,贵族府中的歌妓往往数以百计,这段时期的歌妓作为贵族显示财势的功用最为明显,亦常出现抢夺歌妓的事,《世说新语》就记载不少关于歌妓的故事。三国时期曹操有一歌妓,唱歌唱得很好,但脾气很坏,曹操虽然生气,但又怕杀了她就听不到那么悦耳的歌声。后来曹操训练一百个歌妓,直至当中有人唱歌像那个脾气坏的歌妓一样好,就把她杀了。东晋的石崇,有一歌妓名绿珠,由于石崇性好浮夸,得罪了当时许多权势人物,后来孙秀见绿珠貌美,欲抢夺绿珠。绿珠矢志不从,并跳楼自尽。

宫廷中亦多蓄歌妓、舞妓,南朝时流行的宫体诗,就是供宫中歌妓吟唱来娱乐君主、贵族之用。一些歌妓也成为后妃,例如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就是歌妓出身。

隋唐

隋唐时蓄歌妓的风气亦很盛行,贵族、文人与歌妓酬唱、交往也很普遍,有些文人更把歌妓引为知己,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开于歌妓的描述。唐人传奇故事中有不少女主角都是歌妓,例如《虬髯客传》的红拂女原为杨素府中的歌妓,《柳氏传》的柳氏为歌妓,《霍小玉传》的霍小玉被逐出霍王府后沦为歌妓等。诗词中也有不少关于歌妓的作品,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写一个嫁作商人妇的歌妓,他自己也有蓄养歌妓,当中以樊素歌艺最好,白居易有诗:“樱桃樊素口”赞美樊素的歌艺。李商隐有《赠歌妓二首》。女诗人杜秋娘本身就是歌妓(“杜秋娘”即“杜姓歌妓”)。晚唐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诗词,与歌妓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花间派词主艳情,柔媚婉约,与“倚声填词”、协乐歌词的性质分不开,以描写深闺绣房、歌楼妓馆的浅斟低酌为主。这些词通常会于宴会中由歌妓演唱,因此这些词得以广泛流传,歌妓实在功不可没。

宫廷中也有不少歌妓,唐玄宗爱好音乐,他于开元二年(公元724年)设置左右教坊,掌管宫廷的俳优杂技。当中的宜春院由女伶组成,称为“内人”;由于她们常在皇帝面前演出,又称“前头人”。当时出了一些优秀的宫廷歌妓,如念奴、许和子(许永新)等,二人的事迹见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据载,念奴歌喉有如钻出了天上的朝霞,虽然钟鼓笙竽的嘈杂也不能遮遏,因此玄宗对她十分宠爱。 ,元稹亦曾在《连昌宫词》诗中描写了当时的情况。许和子是吉州永新(今永新县)人,因此又称“许永新”,父亲是乐工,据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她从小就喜欢唱歌,且美丽聪明,她的歌唱自然清新,善于变古调为新声。。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举行盛大宴会,但观众的喧闹声干扰了音乐声,玄宗很不高兴。高力士就建议由许永新登台演唱,以止喧哗,许永新歌声一起,场内顿时寂静无声,观众都被她的歌喉所吸引了。玄宗常常说她的歌值千金。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南方相对稳定,宫廷内外都有歌妓,亦有歌妓出身的妃嫔,后蜀后主孟昶的费贵妃(花蕊夫人)就是歌妓出身。而孟昶善于享乐,和花蕊夫人在宫中亦

宋朝

宋朝时,不少士人都有蓄养歌妓,或与歌妓交往、酬唱,亦影响文学创作和传播。

其中婉约词派与歌妓关系很深,北宋初年婉约词派的词是为了让歌妓歌唱而作,内容多为男女恋爱、闺情等。张先、晏殊、柳永等词人都有不少关于歌妓的词作。其中柳永更是长期流连妓院,经常与歌妓接触,常为歌妓、乐工填词,也常自度新曲,再填词让歌妓演唱。他仕途不顺,亦可能因为如此,对同在社会下层的歌妓有特别的感情,与她们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当时歌妓们都很喜欢跟柳永酬唱:“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死后,杭州名妓谢玉英出头,与其他歌妓出钱把他殓葬,每年清明,歌妓们都会去柳永墓拜祭,称为“吊柳七”或“吊柳会”。他有不少关于歌妓的词,例如《惜春郎》、《凤衔杯》等,内容包括描述歌妓生活、描绘歌妓色艺、抒发对歌妓的相思眷恋等,在《乐章集》中有提到的歌妓有虫娘、英英、心娘、酥娘等。

除了婉约派的词人外,开创豪放派的苏轼亦有与歌妓交往,他离开杭州赴密州(今山东诸城),途经苏州时,有歌妓守在阊门出城处,为他设宴饯行,苏轼就赋《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送给她。苏轼的妾侍王朝云也是歌妓出身,歌妓琴操亦与苏轼有交情。苏门学士秦观也与歌妓交往甚密。而苏轼的好友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50103/162372.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7-9 趣味英语文化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7)“丫头”称呼的由来“丫头”一词,一般来说是长辈对小女孩的称呼,可是你知道古代这个词的意思吗?它是怎么来的呢?古时候,女孩子到了15岁便是及笄之年。她们到了这个年龄就要在头上梳两个“髻”。这两个“髻”是对称而

中国朝鲜族的由来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中国朝鲜族是迁入民族。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批迁徙到现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自中国朝鲜族迁入中国时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多灾多难的年代。在这样极其艰苦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朝鲜族人民同汉族、满族及其他兄

中国地名的由来及文化 中国地名的由来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文字代号。地名同然是符号标志,但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从历史和文化

中国国庆节的由来 国 庆 节的由来!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

中国龙的由来或传说 中国龙 中国龙-概述,中国龙-龙传说来源

中国龙是古人结合了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

声明:《中国称呼的由来 歌女 歌女-各种称呼及其由来,歌女-历史》为网友收敛野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