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京剧、豫剧、越剧,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又称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为“五大剧种”。
五大剧种_五大剧种 -1.京剧
京剧(京剧《四郎探母》剧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为榜首)。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大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京剧有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代表人物
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老生: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
武生: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
小生:程派――程继先;德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