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河历史故事 伊通河 伊通河-历史渊源,伊通河-流经区域

伊通河(yitu ula),满语“波涛汹涌的大河”。古称“益褪水”、“一秃河”、“易屯河”,皆为古女真语音译。伊通河明代称一秃河、一统河,清代称伊敦河。(《长春市志・自然地理志》)。伊通河发源于伊通满族自治县河源镇青顶山,流域面积1108平方公里,流经全县4个乡镇,汇入长春市新立城水库,属松花江水系,是长春市伊通河的母亲河。伊通河在农安县靠山镇靠山大桥下5公里与饮马河汇合,从河源至汇合处流程343.5公里,因饮马河在汇合处以上流程为368公里、比伊通河长20余公里,按“河源唯长”原则,以饮马河为干流,该流域统称饮马河流域。

伊通河_伊通河 -历史渊源

伊通河,满语“波涛汹涌的大河”。古称“益褪水”、“一秃河”、“易屯河”,皆为古女真语音译。

伊通河明代称一秃河、一统河,清代称伊敦河。(《长春市志・自然地理志》)

伊通河_伊通河 -流经区域

源远流长的伊通河(满语yitu ula),

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第二松花江的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主要支流(由南往北)有小伊通河、干沟子河、双庙子河、伊丹河、碱草沟、小河沿子河、西河沟(繁荣路-南湖-动植物园-吉顺明沟)、东新开河、四间河(即串库)、新凯河、农安排水干渠、小苇子沟、大苇子沟等。伊通河在农安县靠山镇靠山大桥下5公里与饮马河汇合,从河源至汇合处流程343.5公里,因饮马河在汇合处以上流程为368公里、比伊通河长20余公里,按“河源唯长”原则,以饮马河为干流,该流域统称饮马河流域。两河汇合后,向北继续流经20公里注入第二松花江。

伊通河_伊通河 -河流源头

伊通河上游有两个源头,一条支流。东源在省城南100公里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的老道洞附近,由渗出的泉水集流而成,向西流经大酱缸、板石庙、寿山屯至营城子与西源汇合;西源则出于东丰县磨盘山西北石碑岭通称小伊通河,流向由南而北,其下游一段成为伊通与东丰两县的界河。主要支流为伊丹河,发源于伊通县河源乡流沙林夹槽子屯和苇塘沟,越过二道乡石门水库,流约百里,在朝阳区乐山镇南与1933年为种植水稻而开辟的新开河汇流进入伊通河。流经伊通、长春、农安注入饮马河。随后饮马河注入第二松花江。伊通河从源头至营城子一段,穿行山谷之间,河床较深,水清流急,经常爆发山洪。过营城子后进入山间平川地带,有杂木河、西苇河等先后流入,流速渐减,河谷渐宽。出县城后接纳了干沟子河、双庙子河等支流。河道进入平原地带,河谷宽阔,流量渐增。

伊通河_伊通河 -历史地位

伊通河为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古时的伊通河水面宽广,平时可载三丈五尺的大船。清康熙年间,在反击沙俄入侵的雅克萨大会战中,她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壮举谱写了光辉篇章。康熙帝下令南北延长伊通河道,沟通松花江和辽河;为确保雅克萨大会战的胜利,下令在古吉林城造船百艘,每艘体长7.3丈,宽6尺,船腰宽9.8尺,后身宽6.6尺,每艘装粮200石,船上载有土炮,每艘船可运兵135人。在以后的1681年至1690年间,由大小运输船组成的粮草辎重船队,以威武的长龙阵式浩浩荡荡地穿过伊通河,经古伊通边门再向黑龙江瑷珲城进发,为前线提供粮食辎重,为确保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古伊通河也因此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伊通河就是一条重要的运粮黄金水道。顺治十二年(1658年),东辽河上游赫尔苏驿东北秦家屯附近,是叶赫河、东辽河域粮食的集中地,一批批的蒙古马队将粮食运到乌苏城(即今伊通县城)河口和柳条边伊通边门。那时,每年春日,冰消雪化,开江开河之日,伊通河口人流车马络绎不绝。由于水陆交通的发展,伊通河流域的经济空前繁荣。清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在伊通河渡口设立了州城。渡口附近的“箭亭子”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商贾云集之地,亦是满族人习武、比箭的场所,繁盛一时,有“十个营城子,不如一个箭亭子”之说。

伊通河水最盛时,当在清同治年间,据《满洲地志》记载,1868年(同治七年)“伊通河中游河幅三丁(即河宽327米),水深一丈,沿河两岸林密如壁,水清见底;游鱼如梭”。而在下游的农安县伊通河沿岸,据民国初期县署文件记载:伊通河两岸从亮衣门到嗽叭营子,长200里,宽里许,每年夏季,水清柳绿,鸟语花香,景致宜人。

作为千年运粮古道,伊通河不仅在东北运输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也汇集了有清以来东北重要的人文景观。明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中,有叶赫和辉发两部发祥地在伊通河畔的璋地。“璋”,满语,意为两山间的狭隘地带;伊通河上游东西连接吉林西围场和盛京围场的一部分阿木巴克围场,是过去供朝廷打猎的地方,如今围场边缘残存边墙,场内留有封堆、烽台、老营房等遗迹和时见飞禽走兽出没的生态环境;横跨伊通河有东北大御路和东北柳条边。大御路又称“大御道”,是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廷开设的一条由京师(北京)皇华驿经盛京(沈阳)至吉林乌拉的驿道,专为传递皇帝圣旨及官文用。其间设驿站37处。东北大御路及驿站反映了清廷交通文化及习俗,是伊通河流域重要的旅游景观。

伊通河_伊通河 -现状

历史上的伊通河有过她的光荣与自豪,也有过痛苦与哀伤。在近代史上,每至雨季,大水泛滥十数里,周围田地和村舍均遭水害,给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痛苦。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年久淤塞,水土流失,加上1939年末,“京大”(注:指伪新京至大安)铁路通车后,伊通河的水运作用大幅度降低,那时在她上面行驶的,主要为帆船,而不再是大船,长途水运也黯然失色,而由区域性水运取而代之。

解放后,在50-70年代先后修建了寿山水库和新立城水库,不但保证了市民生活用水,也大大增强了伊通河的防洪抗洪能力,但由于受上游水库控水的限制,以及自1992年起伊通满族自治县改旱田为水田运动,全县高峰期曾高达2万公顷水田,为维持水田用水20多年了共打机井9万眼左右,伊通县范围内的地下水普遍下降10余米,形成漏斗区,自此河流补给地下水形成必然,加上自2000年开始的农民自发的集中大开荒,毁灭性的地盗伐山林,开荒成为山田,加速了黑土层的流失以及掩埋河道,20年来的水土流失已经改变了当地山形地貌,河流成为平底,山岭丘陵河谷无处不成为农田,伊通河水位大幅下降。

从1958年建成开始,新立城水库在汛期拦蓄洪水,枯水期每日由输水洞向伊通河下游河道放流28万立方米,供长春市一水厂(南岭水厂)取水。因南岭水厂取水口日取水只能达到22万立方米,所以每天仍有6万立方米的水通过小板桥水闸进入市中心区。1999年,“引松入长”开始从第二松花江向饮马河中游的石头口门水库供水,新立城水库改由地下管道向三水厂输水,随着输水洞的关闭,长春市区段的伊通河从此断流,长春以下河段终年流淌长春市的工业、生活污水。

2010年伊通河上游发生超历史实测洪水,新立城水库一面发挥拦蓄洪水的作用,同时也自92年后首次“喝饱”,此后的数年里保持定期向伊通河注入生态水量,断流10年的伊通河又有水了,在市区两坝三闸蓄水作用下重现了波光粼粼的景色。

然而,尽管市区部分河段治理效果初显,但人工蓄水无助于改变下游河段的现状。由于市区内的几条小支流早已成为污水沟,非但无助于稀释污染物反而加重污染,伊通河长春以北河段水质仍然达不到地表水五类标准,下游的水田早在80年代就已陆续改为旱田。想要扭转生态,使下游流经农安、德惠的伊通河水重新具备灌溉功能,还要等北郊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和两甲污水处理厂竣工后才能实现。

伊通河_伊通河 -防洪工程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我省中部,地处饮马河流域与东辽河流域分水岭,属长白山区和松辽平原过渡地带的低山丘陵区。伊通河发源于伊通满族自治县河源镇青顶山,流域面积1108平方公里,流经全县4个乡镇,汇入长春市新立城水库,属松花江水系,是长春市伊通河的母亲河。伊通镇是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伊通县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心,伊通河城市防洪工程保护城区面积28.8 平方公里,保护常住人口10.4万人,流动人口12.5万元,保护耕地1.2万亩。 建国60余来,伊通河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伊通河的防洪能力大幅下降,特别是伊通河城区段堤防远远达不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每逢发生较大洪水,伊通河就泛滥成灾。2006年8月12日,伊通遭遇特大洪水袭击,伊通河洪峰流量达到每秒918立方米,超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标准,城区段堤防11处决口,洪水进入城区,街道水深达到1.5米以上,水毁民房农田,城区内外交通中断、通讯失灵、水厂停水、学校停课、工厂停工,给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其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3亿元。2010年7月20日,全县普降暴雨,伊通河最大洪峰流量达到755立方米/秒,伊通河发生了近百年一遇大洪水,沿河乡镇和伊通县城遭到洪水严重威胁,致使堤防决口,洪水进入城区,民房倒塌,农田水毁,城区内外交通中断,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其直接经济损失6亿多元。

为彻底根治伊通河,解决百姓的后顾之优,建设生态文明富裕的民族文化强县,伊通县委县政府决定多方筹措资金,利用2-3年的时间,完成伊通河城区段治理,实施伊通河城市防洪工程,并成立了伊通河城市防洪工程指挥部。

截止到2011年7月中旬,伊通河城防工程完成总投资7350万元,占计划投资80%,其中河道清淤已全部完成,堤防工程完成1480米,占计划的49%。2座强排站已完成泵房及出口洞身工程;两座液压升降坝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5座排涵已完成3座,另外2座闸室、出口段已完成,码头工程已全部完成,现已达到防洪标准,可确保施工段安全度汛。按照进度计划及要求,未完部分将于今年10月末全部完工。

伊通河_伊通河 -生态建设

因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保护,经过综合治理和建设,伊通河现今已经成为北国春城的一道靓丽风景,成为这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典型,也在城市居民中成为生活的绿色生态区域。

沙泊柳:《我熟悉的那段伊通河》

.......

2008年之前我对伊通河的关注最多,我最熟悉的是赛德大桥和卫星路之间的那段。大哥家以前就住在经开四区,我也在那里住过。那里距离伊通河很近。夏天早晨4点钟已经天色大亮,起了床打开窗子就能闻到伊通河的味道。有水的味道,也有水边的草香。

伊通河畔的居住区是沿着河建的。从一区到七区,中间顺着伊通河贯穿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叫做临河街。我住的地方紧挨着临河街,下楼穿越临河街和经开三区就到了伊通河畔。河畔有一道大堤,是防洪堤坝,河堤很高,能在上面远望伊通河南北和对岸,并感受伊通河的全景和清新空气。

夏季这一段河水很足,像松花江支流的江面。两岸大堤上都是叶冠绿油油的树木。树木伴随着清晨的河水散发着视觉的清新。伊通河上还有小岛,岛上栽种了树木,河畔也有独立的池水,赛德大桥的西侧就有一个岛和池塘,小岛以自然的形态得到维护,池塘里长满了荷花和野生的水草。在我的印象中,伊通河总保持着半自然的状态,人工的维护也尽量保持原始和天然。这该是一处保持自然景观的成功案例吧。

几年前的记忆中,沿着伊通河南畔走到接近卫星路的地方,还有一处岛,保持了纯天然的状态,像是一处没有人干扰的自然保护区,满眼的绿色。时而会有一只鸟在水草中飞起,还见过有人捡到了鸟蛋,这在如今可是难得的美事。

我和妻子在经开区居住近两年的时间,总会带着侄女和吃的玩的去赛德大桥西侧那里,在岛上和池塘旁一玩就是半天。还记得那时候总会在池塘里看见黄色的小鸭子在水里钻来钻去,大家心中都很疑惑,纳闷谁会在这里养鸭。但是从早到晚都没见到有谁来放养或是赶回去。直到后来我们才恍然明白――原来那就是野鸭的幼雏......

伊通河历史故事 伊通河 伊通河-历史渊源,伊通河-流经区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50103/162811.html

更多阅读

编写历史故事、传说四忌 古代故事历史传说

编写历史故事传说的忌讳魏美智现在,许多报刊上经常刊发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章,使人读了深受教育。但是,如何写好历史故事?我认为,要写好有关历史的文章起码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不要张冠李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有特定的人物

电视剧“中国地”的真实历史故事 真实的历史电视剧

“中国地”的真实历史故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3NzIwNjc2.html来源:四川广播电视报 0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中国地》,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传奇故事都让观众无比着迷,剧中主角——抗日传奇人物赵老嘎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真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四 古代哲理小故事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四)掣肘难书宓子贱接受鲁王的任命去治理单父这个地方,但是他又怕鲁王听信小人谗言,使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单父,所以在即将辞行,快要上马赴任时,子贱突然停下来对鲁王说:“大王,我想要您身边两名

声明:《伊通河历史故事 伊通河 伊通河-历史渊源,伊通河-流经区域》为网友拼命菇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