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勒尔,男,1852年出生于法国,毕业于巴黎理工大学,物理学教授,因发现物质的放射性而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8年逝世。
贝克勒尔_贝克勒尔[人物] -简介
贝克勒尔
安东.亨利.贝克勒尔是法国物理学家,1852年12月15日出生于巴黎,他的祖父是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授和电化学的奠基者之一,父亲以其荧光和科学摄影术方面的著作而闻名,贝克勒尔的儿子后来也成了著名的物理学家,所以人们把贝克勒尔家族称为“物理学世家”。
贝克勒尔自幼就受到科学的熏陶。他天资聪慧,刻苦好学,家境虽然优裕,但是生活却很俭朴。他具有一种永不衰竭的进取精神。1872年他进了法国工业大学,继而又转入桥梁建筑学院,并于1877年取得了工程师的资格。由于他在科学上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刚满25岁就被工业大学聘为辅导教师,1888年,贝克勒尔获得科学博士学位。1892年,他继承祖父和父亲的事业,主持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应用物理学讲座。1895年,被任命为巴黎综合工艺学校的教授。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是法国科学院院士,擅长于荧光和磷光的研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1852―1908)于1852年生于法国。1872年就读巴黎理工大学,后在公路桥梁学校毕业,获工程师职位。1878年在巴黎自然博物馆任物理学教授,1895年任理工大学教授。因发现物质的放射性而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8年逝世。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以表彰他发现了自发放射性;另一半授予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PierreCurie,1859―1906)和玛丽・斯可罗夫斯卡・居里(MarieSklodowska,1867―1934),以表彰他们对贝克勒尔发现的辐射现象所作的卓越贡献。
贝克勒尔_贝克勒尔[人物] -研究成果
1895年底,伦琴将他的初步通信:《一种新射线》和一些X射线照片分别寄给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其中包括法国的庞加莱(H.Poincare)。庞加莱是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
1896年1月20日法国科学院开会,他带伦琴寄给他的论文,并展示给与会的科学家。这件事大大激励了亨利・贝克勒尔的兴趣。他问这种穿透射线是这样产生的?庞加莱回答说,这一射线似乎是从阴极对面发荧光的那部分管壁上发出的。贝克勒尔推想,可见光的产生和不可见X射线的产生或许是出于同一机理。第二天他就开始实验荧光物质会不会产生X射线。然而,贝克勒尔最初的一些实验却是失败的。正在这个时候,庞加莱在法国一家科普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介绍X射线的文章,文章有一次提到荧光物质是否会同时辐射可见光和X射线的问题。贝克勒尔读到后非常很受鼓舞,于是再次投入荧光和磷光的实验,终于找到了铀盐有这种效应,他用厚黑纸包了一张感光底片,纸非常厚,即使放在太阳下晒一整天也不至于使底片变翳。他在黑纸上面放一层铀盐,然后拿到太阳下晒几个小时,显影之后,他在底片上看到了磷光物质的黑影。然后他又在磷光物质和黑纸之间夹一层玻璃,也作出同样的实验,证明这一效应不是由于太阳光线的热使磷光物质发出某种蒸气而产生化学作用所致。于是得出结论:铀盐在强光照射下不但会发可见光,还会发穿透力很强的X射线。
后来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即使不在阳光照射下,铀盐也会发射射线;且这种射线并非X射线,只是具有一些与X射线相似的性质。放射性现象被发现了。
发现放射性的初期,人们不知它的危害,贝克勒尔由于毫无防护下长期接触放射物质,健康受到严重损害,50多岁就逝世了。科学界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将放射性物质的射线定名为“贝克勒尔射线”。1975年第十五届国际计量大会为纪念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将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命名为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Bq。放射性元素每秒有一个原子发生衰变时,其活度即为1贝可。原单位居里(1居里=3.7×10^10贝可)同时作废。
放射性是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发现的。他发现铀盐能放射出穿透力很强的,并能使照相底片感光的一种不可见的射线。经过研究表明,它是由三种成份组成的:
一种是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的粒子束,称为α射线,它的电离作用大,贯穿本领小。
另一种是高速运动的粒子(电子)束,称为β射线,它的电离作用较小,贯穿本领大。
第三种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称为γ射线,它的电离作用小,贯穿本领最大。
以上三种射线,由于它们的电离作用贯穿本领,在工业、农业、医学和科学研究重要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