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平,中国艺术大师徐悲鸿之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
徐庆平_徐庆平 -简介
徐庆平
徐庆平是我国艺术大师徐悲鸿的儿子,他从小受到父亲艺术的熏陶,1985年就获巴黎大学美术史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徐庆平_徐庆平 -回忆父亲
徐庆平
“父亲在世时常和我讲重庆的生活。”徐庆平说,抗战时期,父亲在江北盘溪石家花园前后居住了8年之久。“昨天经过大轰炸纪念遗址时,我又回想起他给我讲的那个年代的那些故事。”
徐庆平回忆道,“那时候条件很艰苦,父亲用的是煤油灯,喝的是用明矾过滤的江水,他每天要过江到松林坡的中央大学上课。”
徐悲鸿刚到重庆时,看到的即是一行行挑水的汉子,他们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压弯的扁担,使他深刻地感受到那份生活的艰辛,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重庆人世代相传的抗争精神。
徐庆平透露,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染,在中央美院的教室里,两名学生铺开画纸,徐悲鸿没有打任何草稿,提起画笔完成了著名的《巴人汲水》。
“父亲对重庆感情非常深,我名字中的‘庆’,指的就是重庆。”
在徐庆平的印象中,父亲在生活上对自己近乎苛刻,一生不穿绸衣。夏天总是一件蓝布长衫,冬天则是一领深色棉袍;皮鞋都是在东单地摊上买的旧鞋;家里吃的是大米与小米混蒸的“二米饭”。
徐庆平作品
徐庆平说,父亲一辈子的钱就用在两个地方:帮助穷学生和买字画。
徐悲鸿收藏从古至今的名家字画1200多件,徐庆平回忆,只要看到好作品,父亲就会激动地大喊一声,快步跑到跟前,“本来作品没那么贵的,被父亲一喊,价码立即就上来了。”
那时,北京城只要有好的作品,总是先被徐悲鸿“抢”走了。去世前一周,徐悲鸿还买了我国近代杰出画家任伯年的4幅作品,他认为它们“无懈可击”。
徐庆平说,父亲去世后,所有收藏全部捐献给了国家,“那时,我和母亲住在家里放煤炭的小屋子里。”
徐悲鸿在徐庆平4岁的时候开始教他写字,“当时父亲到琉璃厂去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本《张猛龙碑集联》,并在字帖的扉页上写下‘拔山盖势之气,长河大海为辞’的字句。”
4岁的徐庆平就开始每天写两页九宫格。徐悲鸿很忙,但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批改儿子的作业。写得好的字下面,他会用红色的毛笔画3个圈圈;写得不好的,徐庆平就要重新写。
“后来我当了老师,才明白父亲是要从小培养我的审美习惯,他非常重视小孩的审美教育。”徐庆平称,父亲给他选的《张猛龙碑集联》,就是要从一开始就给他最有气魄的东西,培养他坚定的意志,“我觉得这对今天的孩子也特别有用。”
徐庆平_徐庆平 -艺术成就
徐庆平
徐庆平先生也画马,但他笔下的马,既有“徐悲鸿马”的神韵,又有所创新。徐悲鸿画马,不仅只为一般观赏,而大多是借以抒发郁结难言之悲愤和爱国忧世的心情。徐庆平先生说,父亲画的马多数是忧郁的,我笔下的马常是快活的。
也许从齐白石先生为徐庆平刻章的时候起,就预示着他将会成为一位优秀的画家,现在徐庆平是著名美术史学家、画家、美术教育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徐悲鸿纪念馆副馆长和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艺术创作、研究和教学,积极倡导全社会和全民族的美育教育。
徐庆平先生以其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教诲为治学要求,禀承父亲的艺术理念,既珍视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又吸取西方绘画在色彩关系和造型结构等方面的长处,使它与中国笔墨自然融合为一体。徐庆平先生的作品深沉洗炼,具有真和美的震撼力量。祖国的壮美河山常使他激动,他说自己常“为感动和激情而创作”。草原上的晚霞,长城的雄姿,优美的太湖晚景,快乐奔腾的马儿……都是他表现美的“源头活水”。徐庆平先生说,父亲曾经送给他四个字:“诚实自信”,他秉承父亲的遗风,以平生所学,潜心于中国的美术教育,并重视和加强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传承和展示中国美的文化。他翻译了《西方艺术史》,编撰了《现代绘画辞典》、《世界十大博物馆》、《徐庆平画集》等著作,曾应邀多次赴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举行个人画展,作品被欧美亚多国收藏家和收藏机构收藏。
他说,一个国家培养出几位名画家不难,但提高全民族的艺术素质却是不容易的。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把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想见,如果在城市中心竖一座罗丹的雕塑,会给人多少美的感觉和力量啊。就像写字不单是写字,从中会体验到一种力量,塑像也不单是塑像,它表现着美还有背后那美的故事。正像徐悲鸿先生说过的:“艺术虽是小技,但可以立至德,造大奇,为人类申诉。”的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