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的外形特征简介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简介,中华秋沙鸭-外形特征

中华秋沙鸭(学名:Mergus squamatus)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黑龙江、吉林、河北、长江以南等地,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中华秋沙鸭_中华秋沙鸭 -简介


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有着“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与华南虎、滇金丝猴、大熊猫齐名,属于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中华秋沙鸭作为鸭科动物,却一反常态的喜欢上树,筑巢的树洞距离地面一般超过10米,奇特的习性让它显得尤为神秘。

英国人于1864年在我国采到一个雄性幼鸭标本,并将其定名为“中华秋沙鸭”,这种鸟类一般主要在中国东北以及西伯利亚等地方繁殖,冬季到长江以南越冬。中华秋沙鸭属于比扬子鳄还稀少的国际濒危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类联合会早已将中华秋沙鸭,列入濒危物种和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

中华秋沙鸭_中华秋沙鸭 -外形特征


中华秋沙鸭

嘴形侧扁,前端尖出,与鸭科其他种类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脚红色。体形稍小于绿头鸭。雄性成鸟头和颈的上半部黑色,具绿色金属反光,冠羽长,黑色,上背黑色,下背、腰与尾上覆羽都是白色,翅有白色翼镜。头顶的长羽后伸成双冠状。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

下体白色,体侧有黑色鳞状斑,雌鸟的头棕褐色,上体蓝色,下体白色。

雄鸟

体大(58厘米),嘴长而窄近红色的,其尖端具钩。黑色的头部具厚实的羽冠。两胁羽片白色而羽缘及羽轴黑色形成特征性鳞状纹。脚红色。胸白而别于红胸秋沙鸭,体侧具鳞状纹有异于普通秋沙鸭。

雌鸟

色暗而多灰色,与红胸秋沙鸭的区别在于体侧具同轴而灰色宽黑色窄的带状图案。

虹膜-褐色;嘴-橘黄色;脚-橘黄色。

中华秋沙鸭_中华秋沙鸭 -分布范围

栖息地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


中华秋沙鸭分布图

繁殖地

繁殖在中国东北;迁徙经于东北的沿海,偶在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和台湾越冬。

越冬地

中国的江苏沿海,洞庭湖,贵州平塘,都匀,掌布,台湾屏东。日本及朝鲜;偶见于东南亚。

中华秋沙鸭_中华秋沙鸭 -生活习性


中华秋沙鸭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性机警,稍有惊动就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剧游至隐蔽处。常成3―5只小群活动,有时和鸳鸯混在一起。觅食多在缓流深水处,捕到鱼后先衔出水面而行吞食。主食鱼类,此外还食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

通常,中华秋沙鸭都是以家族方式活动,只在迁徙前才集成大的群体。春季迁徙到长白山后,它们很快就由集群状态分散开,以家族和雌雄配对的方式活动,家族和家族之间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亚成体和没参与繁殖的个体会选择水流相对平缓的河段栖息,而已经成功配对的成体则会选择距离他们的巢位不远的河段活动,通常岸边有很多粗壮的老龄阔叶树。它们很少鸣叫,不像绿头鸭和斑嘴鸭那样喧闹。它们的身体具有更好的流线型结构,因此飞行速度要比其他鸭科动物迅速。

中华秋沙鸭_中华秋沙鸭 -生长繁殖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在树上营巢,把巢建在粗壮的活体阔叶树的树洞里,树洞距离地面一般都超过10米。中华秋沙鸭的雏鸟在刚刚孵化出来的一两天之内,要从树洞里跳出来,然后快速进到水中,所以通常中华秋沙鸭选择距离水体较近的树营巢。对于中华秋沙鸭来说,水里要比陆地安全得多。

中华秋沙鸭在溪流中交配。交配前雄鸭围绕雌鸭游动嬉戏,当雌鸭靠近时雄鸭猛扑到雌鸭背上进行交尾。4月初到4月中旬产卵,通常1天产1枚,产最后1枚时常间隔1天。年产1窝,每窝产卵10枚左右。卵为长椭圆形,浅灰蓝色,遍布不规则的锈斑,钝端尤为明显。雌鸭在产完最后1枚卵后开始孵卵,孵卵期内每日坐巢时间很长,除中午出巢约1小时外,其余时间都在孵卵,孵卵期为28-35天。

雏鸟出巢时,由亲鸟带领跳出洞口,进入水中,成家族群活动。

该鸟人工繁殖较困难,应严禁捕捉,以保护野生繁殖种群。孵化期间,雌鸭的活动比较有规律。它每天外出觅食2~3次,每次外出觅食的时间大约1个小时左右。晴天并且气温较高时,成鸭外出觅食的次数多,觅食时间也要稍微长一些。阴天或气温较低时,寻食的次数减少,觅食时间也稍短一些。

桂花树的外形特征简介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简介,中华秋沙鸭-外形特征

中华秋沙鸭_中华秋沙鸭 -种群现状


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在中国广有越冬记录,但分布点零散,且多为小群或零星个体,很少在同一地见到10只以上的个体记录。1989-1990年冬季水鸟调查共记录28只,其中江苏盐城6只、高宝湖17只、洞庭湖4只、丹东1只;1990-1991年共记录20只,其中兰州4只、江苏滩涂12只、洞庭湖4只,可见在越冬地数量十分稀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个别地点虽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越冬群体,但缺少持续性观察结果。

21世纪初在赣东北的弋阳、婺源相继发现中华秋沙鸭的较大越冬群,总数量至少超过100只,且数量和分布地点相对保持稳定。两地记录到的最大数量分别超过该种全球总量的1%。

2004年3月,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鸭绿江上发现8只中华秋沙鸭。黑龙江省共有170只左右.其种群数量保持较稳定。

中华秋沙鸭_中华秋沙鸭 -保护区

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


中华秋沙鸭1999年冬季。在信江清湖段发现了这一珍禽,一次发现多达数百只。经省有关专家论证。基本确定清湖段为中华秋沙鸭的越冬地之一,也是迄今在我国南方发现的秋沙鸭最大种群越冬地。2000年8月,弋阳县政府已成立了“弋阳县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使之成为弋江县城景区又一个难得的生态旅游观光点。

碧水中华保护区

黑龙江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境内,地处我国东北东部山地小兴安岭山脉的东南段――永翠河流域的中段,距带岭镇9公里。保护区地理坐标为E128°47'1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50103/163612.html

更多阅读

桂花树的外形特征简介 密封罐 密封罐-简介,密封罐-外形

密封罐具有耐热玻璃保鲜盒完全无气泡无冷纹,透明性高,能耐温度急变的能力比乐扣杯的格拉斯耐热玻璃都要好,但是价格却便宜很多。密封罐的外形:密封罐包括罐体和罐盖,罐盖与罐体的接合面上设有圆周凹槽,圆周凹槽上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的上口设

桂花树的外形特征简介 鸫科 鸫科-鸫科简介,鸫科-外形特征

鸫科多是中小型鸣禽,体型和生活方式有一定差异,有些在地面栖息,善于奔跑,也有些善于飞行及树栖,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钩,善于鸣叫。鸫_鸫科 -鸫科简介蓝翅八色鸫鸫科多是中小型鸣禽,体型和生活方式有一定差异,有些在地面栖息,善于奔跑,

桂花树的外形特征简介 棕熊 棕熊-简介,棕熊-外形特征

棕熊(学名:Ursusarctos),亦称灰熊。头大而圆,体形健硕,肩背隆起。主要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平时单独行动。食性较杂,植物包括各种根茎、块茎、草料、谷物及果实等,喜吃蜜,动物包括蚂蚁、蚁卵、昆虫、

声明:《桂花树的外形特征简介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简介,中华秋沙鸭-外形特征》为网友暖色花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