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身,英文可译为celibacy,来自拉丁文的形容词caelebs,广义为达到适婚年龄但尚未结婚的人,狭义指不打算恋爱结婚成家的人。 独身是适合结婚年龄但尚未结婚的人。它是一种社会现象。选择独身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双向作用的结果。
独身_独身 -简介
读音:dúshēn
(1) 【unmarried;single】∶适合结婚年龄但尚未结婚的人.
他是独身
(2) 【celibacy】∶指不打算结婚成家的人.
独身_独身 -选择理由
独身选择理由可能有如下原因:
1、极端自私的人。一切都从自身考虑,涉及自身的一切都会斤斤计较,不愿意考虑别人的感受,更不会愿意去关心别人的冷暖甘苦。即使在接触自己喜欢的异性的时候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自私心态,到头来没有办法,也就选择自己慢慢过活。
2、极端风流的人。这些人风流成性,不管是否有自己爱的人,也绝对不会放过从眼前走过的美色,不追到手誓不罢休。他们在不断的寻觅美色的异性,认为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翻江覆雨才是绚丽,他们还没有走入这个情网,又进到另一个情深深之中去了。要是这样的人结了婚,不是妻离子散那就会使太阳从此西出东落了。所以他们选择独身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3、受到感情伤害的人。由于在初恋的时候受到过侮辱性的伤害或者是自认为是这样的伤害,导致不愿意和异性交往,所以更不愿意走进婚姻殿堂。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型的人,有效的治疗会使这种人减少。
4、极端事业性的人。天生的睿智,但是不懂人情世故,更不会懂得合异性的交往,认为只有事业才使他们的生命,家庭是一种拖累,是一种浪费。
5、疾病型。不选择独身也不行,否则对方人受不了了,那不是逼着对方走向错误吗?那样的事情一本是没有人会做的。
6、恐惧型。由于对婚姻的本质知之甚少,每当涉及婚姻问题时,就会自觉不自觉的逃避这个问题,
独身因所谓的信仰而独身的会有,但除了这个原因,其他的只是由于很多的客观原因所致,并非所说得那样豪言壮语。
独身_独身 -独身族分类
独身
信奉“独身”的人中,心理学家归纳为:
一是自身恋爱条件较差(指长相、职业、收入、家庭状况等外在条件),多次恋爱失败,以至对婚恋问题感到绝望.
二是自身条件不差,但择偶标准过高,或有特别的要求,婚恋问题一直不能解决,由此而采取独身态度。
三是在爱情上有过深痛巨创,如因被初恋爱人欺骗、热恋时被恋人抛弃等等,而对异性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四是有的年轻人“为了保存一个独立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天地”而选择“不婚”。他(她)们大都有良好学历、体面的工作与不错的收入,同时又是独生子女。例如,人们最熟悉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是非常典型的这一类.
五是曾经组建过家庭,后因感情破裂而离婚,从而对异性产生泛化性偏见。六是受家庭或影视、文艺作品影响,对爱情历来采取冷漠态度。由此可见,多数男女的独身行为并非他们的初衷。调查材料表明,在独身者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心理学家认为女性对感情的要求比男性更深刻,更固执。
独身_独身 -林语堂眼中的独身印象
独身
林语堂在<独身者是文化上的怪物>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当我们接受这么一个简单而自然的生物学的观点时,两种冲突是不可免的:第一,个人与家庭的冲突,第二,乏味的智能哲学和比较温暖的本能哲学之间一种更深刻的冲突。因为个人主义和智能的崇拜会使一个人忽略了家庭生活之美;而以个人主义和智能的崇拜而言,前者不象后者那么有害。一个相信个人主义,实行个人主义的人,还可以做智者,可是一个相信冷静的头脑而排斥温暖的心的人,却不免变成傻瓜。以家庭的集合主义为社会单位而言,我们还可以找到代替物,可是一个人如果失掉匹偶和父性与母性的本能,便找不到可以代替的东西。
我们开头必须有一个假定:承认人类在世上不能单独生活而得到快乐,他必须和周遭一个比他自己更大的集团发生联系。一个人的自我不是限于他的身体的大小,因为有一个更大的自我会跟他的智能活动和社交活动而发展。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家,无论在什么政体之下,一个人所注意到的现实生活不会跟他的国家或时代共同扩张,而只限于他所认识的人和他的活动范围,这个较小的范围就是我们所谓“更大的自我”。他就在这个社会单位中生活着、活动着、生存着。这么一个社会单位也许是一间教区,一间学校,一间监狱,一间商店,一个秘密团体,或一个慈善机关。这些东西也许会代替家庭做一个社会单位,有时甚至完全取家庭的地位而代之。宗教或一个伟大的政治运动也许会吸收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可是在这一切集团中,家庭依然是世界上唯一自然的单位,唯一在生物学上有真实性的、令人满足的、有意义的单位。这个单位是自然的,因为每一个人出世时已经是在家庭里了,而且,他终身是和家庭发生关系的;它在生物学上是有真实性的,因为血统的关系使人类看得见这么一个更大的自我。一个人如果不能使这种自然的集团生活圆满,在其他的集团中便也不能有圆满的生活。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除了这种集团生活的重要之外,人类只有在和一个合适的异性过着和谐的生活时,才能尽量表现自己,成全自己,达到性格上最高的发展。
女人的生物学的意识比男人更深刻,所以她是知道这一点的。中国的一切少女在下意识里都在梦想着那件结婚时所穿的红衣和那顶花轿,一切西洋少女也在梦想着那条结婚时罩在头上的薄纱,和举行婚礼时的钟声。大自然赋给女人的母性本能是太强烈了,人造的文化是不能轻易加以破坏的。我相信大自然在创造女人时,是使做母亲的功能比做伴侣的功能更为重要的,大自然赋给她一些比较适合于做母亲的智能特质和道德特质,使这些特质在母性的本能中获得真正的意义和统一――现实的感觉,判断力,对琐碎细事的容忍,对弱小无力的东西的爱怜,照顾他人的欲望,深厚的爱和强烈的恨,个人的偏见和情感上的偏见,以及一种对周遭事物的个人见解。所以,当一种哲学脱离了大自然的观念,忽略了这种代表女人的主要特质和生存中心意义的母性本能,而想使女人快活的时候,这种哲学是走上迷路了。一切女人,无论是未受教育者,或受过健全教育者,其母性的本能是永远不会受压制的,这种本能在儿童时代就表现出来,由青春到成熟的时期更是越来越强烈的;在另一方面,男人对于父性的本能,大抵总要到三十岁以后,或到他有一个五岁大的儿子或女儿时,才意识到。我想二十五岁的男人是不会想到他做父亲这么一回事的。他只是爱上一个女人,偶然生了一个孩子,把这些事情忘得干净,而同时他的妻子的思虑却完全给这个孩子占据了去;后来到三十多岁的时候,他有一天突然感到他有一个儿子或女儿可以带到市场去给朋友们看,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开始觉得自己是个父亲了,二十岁至二十五岁的男人想到他们做父亲这件事时,很少不觉得可笑的,除了这可笑的感觉之外,他们是不大去想这种事情的;在另一方面,生产或怀孕在女人的生活上也许是最严重的事情,结果将改变她的整个生命,改变她的性格和习惯。当一个女人怀了孕的时候,世界在她看来是变了样子了。从此以后,她对于自己的人生使命或生存意义是绝对没有疑问的了。人生需要她。于是她实行她的功能了。我看见过一个娇生惯养的中国富家独生女,在她的孩子生病的时候,为了看护孩子,弄得废寝忘餐,其英勇的样子真是罕见。在大自然的计划中,这一类的父性本能是不需要的,而且是不存在的,因为男人和雄鸭或雄鹅一样,除了供给了雄性的遗传因子之外,对他的后嗣是不大关心的。所以,当这种生存的中心动力没有表现出来,不能发生作用时,女人在心理上受苦最深。只看美国文化让那么多优秀的女人不结婚(不是女人自己有什么缺点),美国文化对女人的爱护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相信美国婚姻上的不协调,大抵是由于女人的母性本能和男人的父性本能不能融合所致。所谓美国青年的“情感不成熟”(emotionalimmaturity),除了这个生物学上的事实外,真找不到其他的解释;因为那些男人都是在一种养尊处优的社会制度中生长起来,缺乏那种女人更强烈的母性本能所产生的负责任的思想。如果大自然在女人生理上预备做母亲时,不赋给她们充分稳健持重的性格,那可就糟糕了;所以大自然把这种性格赋给女人了。穷人的子弟受了困苦的环境所锻炼,产生了负责任的思想,这么一来,在一个崇拜青年、纵容青年的国度里,只留下那些娇生惯养的富家子弟,在一种理想的环境之下,变成情感上和社会上毫无能力的人。归根结底说来,我们只关心一个问题:“怎样才可以度着快乐的生活呢?”一个人如果在外表生活的肤浅造诣之外,其性格的较深的泉源没有接触到,没有找到一个正常的出路,那么,他或她的生活是不能得到快乐的。独身生活大都被视为“个人事业”的理想;这种理想不但有个人主义的色彩,而且也有一种愚蠢的唯智主义的色彩;以后者这种色彩而言,独身生活是应该排斥的。对于那些决意做独身者的男女,那些自愿做无用的唯智主义者的独身男女,我始终认为他们太专注于他们自己的外表事业,相信他们能够拿一样相当的东西去替代家庭生活,而获得人生的快乐,或能够发现一种智能上、美术上或专门职业上的趣味,而获得深刻的满足。
我否认这一点。这么一个抱个人主义的人,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企图在“事业”和个人造诣上面以及反对虐待动物方面找到一个代替物,以实现丰富而满足的生活,在我看来,始终有点愚蠢,有点滑稽。老处女因为看见老虎的背后有鞭痕,便要控告马戏班的经理虐待动物: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心理上的征候。她们的抗议似乎是发源于一种误用了的母性本能,把这种本能用错了地方,以别类的动物为对象,好象猛虎真把人家几下鞭击当做一回事似的。这些女人是在糊里糊涂地暗中摸索着,想在世界上找到一个地位,竭力要找出一些使自己和别人都觉得动听的理由。
一个人在政治上、文学上或艺术上完成了伟业,其报酬只不过是智能上几声轻微的欢笑而已,可是一个人看见自己的孩子长成起来,其报酬是极真实的,不是言语所可以表达的。有几个作家和艺术家在年老的时候,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又有几个把这些成就当做消遣的产物以外的东西。当做生计之工具以外的东西?据说斯宾塞在逝世的前几天,把他所作的十八卷《综合哲学》(“TheSyntheticPhilosophy”)置在膝上,感觉到这些著作的冰冷的重量,在这时候,他的心中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觉得如果他有一个孙儿,岂不更好。聪明的伊里亚(Elia即CharlesLamb之笔名)不愿把他的全部小品文去换取他的一个“梦中孩子”(dreamchildren)吗?人类有了白糖代替物,牛油代替物,和棉花代替物,已经够糟糕了,现在还得要有孩子代替物,真是倒霉!我相信洛克斐勒(JohnD.Rockefeller)使世界上那么多的人类获得幸福,心里一定感觉到一种道德上和美感上的满足。同时,我也相信这么一种道德上或美感上的满足是极其轻微,极其薄弱的;很容易因击错了一记高尔夫球而消失了去,而使他得到真正的、永久的满足的倒是小洛克斐勒。
由另一方面看起来,快乐大抵是找到一个人的终身事业的问题,是找到一个人所喜爱的工作的问题。我怀疑从事一种专门职业的男女,是否有百分之九十确已找到了他们心爱的工作。对于“我爱我的工作”这句夸耀的话,我想我们一定不可完全相信。一个人永远不说“我爱我的家庭”,因为这是视为当然的事情。一般的商人上他们的办公处去的时候,其心情是和生孩子的中国女人颇为相同的:大家都这样做,我还能做什么别的事情呢?“我爱我的工作”,大家都这样说,在管升降机的工人,电话女接线生,和牙医生那方面讲起来,这句话是骗人的;在编辑,地产经纪人,和股票掮客那方面讲起来,这句话是言过其实的。我想除了从事发现工作的南北极的探险家,或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之外,一个人如能喜欢自己的工作,觉得是性情所近的工作,那已是最大的奢望了,可是纵使我们承认“爱”之一词在这里也可以应用的话,一个人爱他的工作,还是不能跟母亲爱其子女相比拟的。许多人对于自己的真正职业发生怀疑,常常在改换职业,可是一个母亲对自己的终身事业是毫无疑虑的,她的终身事业就是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成功的政治家脱离了政治生活,成功的编辑放弃了杂志工作,成功的飞行家放弃了飞行生活,成功的拳斗家放弃了拳斗生活,成功的男女伶人摆脱了舞台生活,可是成功或不成功的母亲可有放弃过母性的生活的!那是闻所未闻的事情。母亲有一种人家需要她的感觉;她已经找到了一个人生的地位,深信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代表她的地位,其信念是比希特勒必须拯救德国人的信念更深刻的。一个男人或女人知道他或她在世界上有确定的地位,是会感到满足的;除了这种满足之外,还有什么东西能够使他或她得到更深更大的快乐呢?世间有运气找到所爱的工作,从事所爱的工作的人,还不到百分之五,可是觉得养育子女是最深刻最有兴趣的人生动力的父母,却有百分之百:这岂不是入情入理的话吗?所以一个女人如果做母亲而不做建筑师,其找到真快乐的机会是更稳而且更大的,因为大自然是永远不会弄错的:这岂不是一句真话吗?结婚是女人的最好的职业:这岂不是一句真话吗?
我对于家庭,越讲越起劲,读这本书的女人一定早已料到这一着,开始有点气愤愤了,因为她们知道家庭的十字架终究是要女人去负担的了。这正是我的原意和理论。谁对女人比较怀着善意,尚有待事实的证明,因为我们所关心的仅是女人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用社会的成就去衡量的,而是用个人生存的深度去衡量的。甚至由合适或胜任愉快的观点上说起来,我也相信对于工作真正能够胜任愉快的银行行长,是比对于做母亲的职务胜任愉快的女人更少的。我们有不合格的股长,不合格的商务经理,不合格的银行家,和不合格的主席,可是我们难得有不合格的母亲。所以女人是适合于做母亲的任务的,她们是有这种需要的,她们是知道这个事实的。我知道今日的美国女大学生已经放弃了女权主义的理想,而朝着合理的方向走去,我知道她们多数具有健全的人生观念,敢公然声称她们要结婚。我心目中的理想女人是爱数学也爱化妆品的,是比女权主义者更有女人的性格的。让她们用她们的化妆品吧,如果她们还有馀力(孔子一定会这样说),让她们也弄弄数学吧。
我们要晓得我们所讲的是一般男女的一般理想。世界有杰出而能干的男人,也有杰出而能干的女人,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世界真正进步的原因。我要求一般的女人把结婚当做理想的职业,要求她们去生孩子,或者也去洗碟子,同时,我也要求一般的男人把艺术忘掉,只要去做剪头发,擦皮鞋,捉窃贼,修补铁锅,或堂倌的工作,挣到家人所需要的面包好了。世间既然须有人生产孩子,养育孩子,在出麻疹时候看护他们,把他们造成良好而有智慧的公民,男人在生孩子方面既然是无能为力,对抱孩子及替孩子洗澡的工作又是那么笨手笨脚的,那么,我自然是希望女人去担任这种工作了。一般地比较起来,我不知道哪一样的工作是更高尚的――养孩子呢?做理发师呢?做擦皮鞋匠呢?抑是做百货公司的看门者呢?如果女人们的丈夫须在百货商店替陌生人开门,我真不知道她们对于洗碟子的工作还有什么可以埋怨的。过去是男人站在柜台后,现在女人争先恐后地跑去代替男人在柜台后的地位,而男人的工作倒是去开门了;如果女人们以为这是更高尚的工作,那么,社会是欢迎她们去做这种工作的。以生活的方法而言,没有什么工作是高尚的,也没有什么工作是卑鄙的。有些女人在公共场所保管男人的帽子,我不敢说这种工作一定比缝补丈夫的袜子更罗曼蒂的。保管帽子的女人和在家补袜子的女人,其间的异点是后者有一个男人可以同甘苦,而前者没有。当然,我们希望那个穿袜子的男人配享受那女人的劳力的结晶,可是如果我们定下一条原则,说他的袜子不值得她的缝补,那可就太过悲观了。男人并不是全部那么没有价值的。家庭生活包括着养育孩子这种重要而神圣的工作;而一般人觉得家庭生活太卑下了,不值得占据女人的时间,这种观念不能说是一种健全的社会态度;这种观念只有在女人,家庭,和母性不受充分敬重的文化中,才有存在的可能。这倒是值得注意的要点。
独身_独身 -中国独身现象
独身,虽非中国社会普遍问题,但现却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存在。80年代初,这一问题首先以:"大龄青年婚姻"的独特方式,提到了社会的议事日程上。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82年,中国28-49岁独身人口共有11269362人,占同一年龄总人口的4.36%,其中男性为10555559人,占同一年龄男性总人口的7.28%;女性为713830人,占同一年龄女性总人口的0.58%。与欧美国家和日本相比,这个比例并不算高,而男性人数竟是女性人数的15倍,却大出一般人的意料。
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次人口调查显示,中国独身人口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男性人数远多于女性人数;第二,年龄越大,男女人数相差越多,性别比也因此越高。另外,从地区分布看,独身男性主要集中在农村,独身女性主要集体在城市,从文化构成看,存在男低女高的文化差。
其实在当代中国,独身还是种不被人们心理所普遍接受的现象,大家见到独身者不可避免会投以异样的眼神,认为他们是"二等公民",并被冠以不正常的帽子,这说明中国几千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还根深蒂固。既然如此,为何又会在当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并且还呈上升趋势?其思想观念基础是当代性革命、女权运动下新性观和新婚恋观。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实矛盾。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是中上文化层独身女性的集中地;农村,尤其偏僻、穷困的农村,是低文化独身男性的集中地。由于现实落差,迫使很多青年被动地踏上独身之路。
不过,还有一种现实状况,就是现在男性与女性的比严重失调有关。
基督教独身析独身
在中世纪基督教中曾盛行独身制,并渐演变为禁欲主义,导致很多悲剧,《牛虻》中的主教和《巴黎圣母院》中的大主教就是很好的例子。但事实上,这种禁欲主义是对圣经独身观一种歪曲理解所致,这是对人性的一种否定与扼杀。圣经上主耶稣论到婚姻关系,曾强调起初创造时,是造男造女,所以夫妻联合为一体,是神的美意,也是人生的常态。照圣经观点,基督教独身是基于神旨意与人的自愿,丝毫没有强迫之意。
正如主耶稣说的:"唯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
保罗是基督教独身第一人,他对众人的教导是:"我愿意众人像我一样;只是各人领受神的恩赐,一个是这样,一个是那样";
"倘若自己禁止不住,就可以嫁娶。与其欲火攻心,倒不如嫁娶为妙"。
可见,在基督教的观念中,结婚是正当的轨道,独身是特殊的情形。没有人有权柄反对人结婚,也没有人有权柄教训人不可结婚或轻看结婚的人。凡没有独身恩赐的信徒,均要按着正轨进行婚事,订婚、结婚、夫妻同居、生育子女,这些都是没有人可加以批评非难的。现在很多人认为基督徒不能结婚是对其一大误解。
独身_独身 -男人与打光棍
男人独身,有时候也叫打光棍。
“光棍”儿化之后指没有结婚没有后代的人。妻子丢失之后的男人一般不会称作“光棍”,有儿有女的人也不会被称为“光棍儿”。
中国历来重视子孙的繁衍,有用枝繁叶茂来比喻子孙众多之说。父母为树干,儿女为枝叶。
故“光棍”,没有枝叶(子孙)的意思。又因为没有老婆所以就没有枝叶(子孙)。这样,“光棍”指没有老婆的人。“光棍”是没有皮的棍子,不是没有树皮的“树干”,因为“光棍”是有父母的。父母是树干,儿子不能是树干,只能是树上长的树枝。
独身_独身 -内容
独身主义(3) 【single】∶只身一人
独身在外
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清・ 方苞《狱中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