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位于绍兴稽山门外,距城3公里。郁郁葱葱的会稽山旁依赫黄色的殿宇,屋群高低错落,各抱地势,气势宏伟。大禹陵本身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典风格建筑群,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两千七百多平方米,被列为中国文物保护单位。
大禹陵_大禹陵 -概况
大禹陵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城东南会稽山麓,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葬地。周围群山环抱,奇峰林立,若耶清流潺潺东去,使大禹陵更显凝重、壮观。
禹陵面临禹池,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大殿为重檐歇山造,巍然耸立,殿背龙吻鸱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
禹祠位于禹陵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
大禹陵为中国东南久负盛名的胜迹之一,进口牌坊镌刻“大禹陵”。
大禹陵_大禹陵 -景观集萃
大禹陵大禹陵座东朝西,自然环境优美。入口处的大禹陵牌坊前,有一横卧的青铜柱子,名龙杠。龙杠两侧各有一柱,名拴马桩。凡进入陵区拜谒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须在此下马、下轿,步行入内,以示对大禹的尊崇。龙杠上有“宿禹之域,礼禹之区”的铭文。
牌坊:高12米、宽14米的大禹陵牌坊,系用石头建造,高大古朴。牌坊顶为双凤朝阳,庄重典雅,雕刻精美。柱端为古越人崇拜的神鸟――鸠。1995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为其题写的坊额“大禹陵”,更为禹陵增辉。
神道:穿过牌坊后,进入神道。神道两旁安放着由整块石头雕塑的熊、野猪、三足鳖、九尾狐、应龙。相传这些神兽都是帮助过大禹治水的神奇动物或大禹自己所
变。
禹庙:是大禹陵区的主要建筑之一,
始创于禹的儿子启,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祭祀、供奉民族英雄大禹的庙宇。整个庙宇顺山势而逐步升高,高低错落有致,雄伟壮观。密集的斗拱,梁上的绘画,质朴而巧夺天工。从大禹陵进入禹庙区,依次为照壁、午门(包括宰牲房、斋宿房)、拜厅(包括碑房)、窆石亭、大殿。照壁上有一兽,人称为“”。据说此兽贪婪无比,最终葬身大海。意在告诫官吏和百姓要以大禹为楷模,公而忘私而不可滋生物欲之念。
岣嵝碑亭:照壁前为岣嵝碑亭,亭中有一碑,人称“岣嵝碑”。因最早立于湖南衡山岣嵝峰而得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冬,绍兴知府张明道据湖南岳麓书院拓本摹勒;亭为清咸丰年间所建。碑文凡77字,有明代大学者杨慎(升庵)的释文。
午门:岣嵝碑亭前是午门。午门有三门,中门常闭,据说只有举行祭禹典礼和皇帝祭禹时才能打开,而且只有皇帝才有资格跨越中门,其他人等只能从两旁的边门出入。
大禹陵碑亭:从神道经禹陵广场,跨过禹贡大桥,站在甬道前古朴简洁的棂星门下,即可望见大禹陵碑亭。甬道是一条古柏夹峙、拾级而上的石板路,庄严幽深。高大肃穆的大禹陵碑,“大禹陵”三字系明嘉靖十九年(1540)绍兴知府南大吉楷书并勒石,豪放而雄浑,有顶天立地之气概。漆以朱红,耀眼夺目。碑前的两棵百年盘槐,夏天碧绿葱茏,冬则虬枝如铁。
禹王山:碑后是禹王山,相传大禹即葬于此。
禹碑:碑廊陈列着部分祭禹碑,主要有秦始皇祭禹陵所留《会稽刻石》等。
禹井:在禹祠的左侧有一井,名曰“禹井”,相传为禹所凿。有亭名“禹井亭”,其楹联系孙其峰先生补书,联云:“德泽被万方,轨范昭百代”,意为中华大地的人民都得到了大禹的恩惠,他为民忘私,不屈不挠的种种美好品德是人们的楷模,光照后世。
拜厅:穿过午门,走过一段石板路,登上百步禁阶即到拜厅。百步禁阶前有一鼎,铭曰:缵禹之绪。意为继承大禹的事业。
拜厅,也称祭厅,是祭祀的地方。拜厅和大殿之间有清乾隆十六年三月八日乾隆皇帝在此祭禹后留下的诗碑,又称“御书碑”。
大殿:是整个禹庙建筑群的最高建筑物,曾于1929年倒塌,现存大殿为1932年动工重建,1933年竣工。殿内大禹塑像高6米,头戴冕旒,手执玉圭,身披朱雀双龙华衮,雍容大度,令人望而起敬。殿内还陈列了鼓、磬等祭禹礼器。大殿的层脊,有康熙皇帝所题“地平天成”四字。
窆石亭:因有窆石而名。窆石传为大禹下葬时的工具。窆石相传是大禹下葬时,从其生地北川(古石泉)县飞来的。其上,有自东汉以来的许多文人学者留下的题刻。
在窆石亭侧,有禹穴、石纽碑,均为清光绪年间,据大禹出生之地今四川省北川县之禹穴、石纽拓片勒石而成。
禹祠:是夏王朝第六代君王少康封其庶子无余赴此守护大禹陵时创建,是定居在禹陵的姒姓宗族祭祀、供奉大禹的宗祠。目前,这里的姒姓已传至145代共数百人,主要居住在禹陵前的禹陵村。现存禹祠为1983年重建,为两进。第一进内陈列着《大禹治水》、《稽功封赏》砖雕;第二进内有大禹塑像,还陈列着大禹在绍兴的遗迹照片和《姒氏世谱》及记载历代祭禹情况的《祀禹录》等。
廊下壁间嵌有清代毛奇龄《禹穴辩》和昝尉林所书“禹穴”碑。在绍兴有“禹穴”2处,一在宛委山,传为禹得黄帝书处;一即于此,乃禹葬处,即今大禹陵碑后侧。
咸若亭:为宋隆兴二年(1164)所建的一石结构亭,六角、攒尖、三层、镂空雕饰,极具地方特色。“咸若”一词源于《尚书?皋陶谟》中皋陶与大禹讨论如何实行德政、治理国家时大禹的一句话:“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意为万物若能顺其自身的规律,就能得到它的好处。亭子上面有“好生遗化”四个字。建此亭,不仅是颂扬大禹的教化之德,更表达了人民对君主的美好期望。碑廊:陈列着部分祭禹碑,主要有秦始皇祭禹陵所留《会稽刻石》等。
菲饮泉亭:在菲饮泉旁,有一眼泉水四季不涸,清凉甘洌,人们饮水思源,禹功大德盛,便用大圣人孔子的评价“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的话名此泉为“菲饮”以纪念、缅怀大禹。此亭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之亭为1933年重建。
大禹陵_大禹陵 -传说
大禹陵大禹作为中国第一王朝的创建者,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王”。相传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水洋洋而不息,大禹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与百姓历尽艰辛,终于治平了洪水之患。后来,据《史书》记载,大禹“忧民救水到大越(今绍兴),大会计(会议讲座的意思),爵有德,封有功。”会议的地点茅山因此改称“会稽山”(“稽”与“计”是通假字)。禹做了皇帝以后,“巡守大越”在此病故,葬于会稽山下。禹陵古称禹穴,为大禹之葬地,它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
大禹陵_大禹陵 -文化传承
大禹陵在绍兴市区东南山清水秀的会稽山麓,距城区6公里,是一处合陵、祠、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高低错落,各抱形势,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建筑美。司马迁《史记.夏本记》载:“禹会诸候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千百年来人们崇敬其治水精神,缅怀其功德,祭祀经久不断。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代表和海外来宾1000多人举行隆重的公祭大禹典礼,发扬光大大禹精神。时隔20余日,江泽民主席来此谒陵,回京后专门为新建成不久的大禹陵牌坊题“大禹陵”三字。大禹陵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禹陵_大禹陵 -大禹与绍兴
大禹陵大禹与绍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第一,大禹重要活动地在绍兴。从史书上记载来看,大禹有五件大事都发生在绍兴。一是禹禅会稽。绍兴前人惯称会稽。会稽之名出自大禹,其首义不是会计,而是会祭。《史记.封禅书》记载,“禹封泰山,禅会稽。”这是会稽山得以成名且列为中华九山之首的重要历史事件。这是大禹的一项天才的政治发明,其目的在于通过召集诸侯共同祭祀会稽山,从而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这种政治结盟的形式,在后世叫做“宗庙会同”,实为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会盟”之先河。二是禹疏了溪。大禹改堵为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在绍兴有许多大禹治水的传说,而最有名的当推“禹疏了溪”。了溪,后称剡溪,为今天曹娥江的上游。相传为禹治水毕功后所弃馒头所变,当地百姓呼作“石馒头”。三是禹会会稽。大禹在会稽山会诸侯,祭诸神,明君位,示一体,创建中国第一王朝。四是禹娶会稽。大禹与涂山氏的结合,应是在禹“禅会稽”之时之地。五是禹葬会稽。大禹死后葬在会稽。
第二,绍兴有众多的大禹遗迹。绍兴的“大禹陵”,早在1996年就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5年,江泽民主席来此谒陵,回京后专门为新建成不久的大禹陵牌坊题“大禹陵”三字。大禹陵景区内许多历史遗迹、人文景致,如大禹陵庙、禹祠、窆石以及碑方题刻,不仅是历史见证,更具有重大的文物价值。此外,绍兴还有不少地名与大禹有关,比如夏履桥,相传大禹治水经过这里,他的一只履被洪水冲走,老百姓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他失履的地方造了一座桥,名曰“夏履桥”;又比如,当前绍兴市湖塘镇的刑塘,相传为大禹斩杀防风氏处。
第三,大禹姒姓后裔主要在绍兴。现在大禹陵的守陵村――禹陵村有200多人姓姒的村民,而全国姒姓后裔不过几千人。
2015年4月20日,公祭大禹陵典礼在绍兴大禹陵广场隆重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大禹陵首祭20周年,本次祭禹典礼由中国文联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典礼采用古代最高礼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