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五蕴 五蕴-版本零,五蕴-版本一

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Skand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我们读佛经时,经常遇到“五蕴”一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_五蕴 -版本零


五蕴皆空

十八界十二处,于心境开合,各有不同。若详言心而略言境者,五蕴是也。观于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蕴。蕴者旧译作阴,又作众。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皆云数多积集,显有为法之自性也。有为法之作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由数多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概而言之,谓阴或蕴。

一、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之有形物质,谓之色蕴。色者,质碍之义,变坏之义,变碍之义。质碍者,有形质之互起障碍是也。变坏者,转变破坏也。变碍者,变坏质碍也。此由五根五境等之极微所成物之总名。又色者示现之义,诸色法中,独取五境中之色尘,名色者,以有质碍义与示现义之两义,色之义转为胜故也。色蕴者,谓眼耳鼻舌诸根和合积聚也。

一、五根谓眼、耳、鼻、舌、身根。

二、五境谓色、声、香、味、触境。

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五蕴 五蕴-版本零,五蕴-版本一

一、色境谓显色、形色二种,或总说有二十种。


五蕴

一、显色谓青、黄、赤、白等四种。

二、形色谓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三、总说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暗(或空)、等二十种。

二、声境谓可意、不可意之二。此二复各差别有四,共为八种。

一、有执受无执受言手等所发音声,风林河等所发音声,前者谓有执受,后者谓无执受。

二、有情名非有情名言有情名者谓语表业,余声则是非有情名。

三、香境香谓好香、恶香、平等香等三种。

四、味境味谓甘、酸、碱、辛、苦、淡等六种。

五、触境触谓四大种地、水、火、风及滑、涩、重、轻、冷、饥、渴等十一种。

三、无表色无表谓无形表,谓乱心、无心、随流、净、不净等。乱心者,谓此余心。无心者,谓入无想及灭尽定等,言显示不乱。有心相似相续,说名随流。善与不善,名净不净。

二、受蕴对境领纳事物,为心之作用。谓三领纳随触,即乐及苦、不苦不乐。此复分别,成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

三、想蕴对境想像事物,为心之作用。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也。又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此复分别,成六想身,应如受说。

四、行蕴对其他之境,关贪嗔等之善恶,为一切心之作用。即除色受想识,余一切行,名为行蕴。行者身口意之造作曰行;又内心涉境,说名为行;又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亦曰行。造作有为法之因缘而迁流于三世,谓之行蕴。

五、识蕴对境了别、识知事物,为心之本体。谓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识蕴。盖识者心之异名,为了别之义,对心境而了别曰识。心王有种种差别,集于一所,则曰识蕴。

┌一、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五

│┌一、显色四谓青、黄、赤、白等

││二、形色八谓长、短、方、圆、

││高、下、正、不正等

│┌一、色┤三、总说二十谓青、黄、赤、白、

│││长、短、方、圆、高

│││、下、正、不正、云

│││、烟、尘、雾、影、

┌一、色┤│└光、明、暗(或空)等

││二、五境┤┌一、可意四┐

│││二、声┤├有执受─无执受─有情名┐

│││└二、不可意四┘┌─────────┘

│││└非有情名之八

│││三、香有三谓好、恶、平等、等

│││四、味有六谓甘、酸、碱、辛、苦、淡等

五蕴┤│└五、触有十一谓地、水、风、火、滑、涩、重、

││轻、冷、饥、渴等

│└三、无表色乱心、无心、随流、净、不净等

│┌三受……乐、苦、不苦不乐之三领纳

│二、受┤

│└六受身…六根触所生受之六随触

│三、想……六想身……意识与六尘相应之六想

│四、行……一切心之善恶作用除余四蕴外一切行

└五、识……意、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七种

五蕴_五蕴 -版本一

法界次第云:‘名色开之为五阴。’所以开为五阴者,以惑者迷名遍重故。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阴以阴复为义,能复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大乘广五蕴论名五蕴,蕴者集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翻译名义云:‘积聚有为,盖复真性也。’五蕴者,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一、色蕴有形质碍之法名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名色蕴者,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也。但如论所云: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

一、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二、云何四大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

一、云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兹略不释。

二、云何色谓眼之境,显色、形色及表色等。

三、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

四、云何香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

五、云何味谓舌之境,甘、酸、碱、辛、苦、淡等。

六、云何触一分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

七、云何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

二、受蕴领纳所缘名受。受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俱境既有违顺非违顺之别,故六受亦各有苦乐不苦不乐之异也。名受蕴者,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也。但如论云:云何受蕴?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受谓色之领纳也。

三、想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想。想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名想蕴者,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如论云: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

四、行蕴迁流造作名行。行有六种,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名行蕴者,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但如论云: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

一、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嗔、慢、无明、见、疑,忿、恨、复、恼、嫉、悭、诳、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60103/16618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心经》全文解释 心经全文及解释

原文地址:《心经》全文解释作者:梦中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

《心经》全文翻译,详解 心经全文及翻译

摩诃波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

心经全文和回向文 心经全文诵读及回向文

心经全文和回向文 2012-9-26 14:06阅读(8)转载自六月雪。冷!赞转载(11)分享(2)评论复制地址举报更多上一篇|下一篇:发愿文 回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经全文 楞严咒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

声明:《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五蕴 五蕴-版本零,五蕴-版本一》为网友我强大无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