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散,中成药名。为祛暑剂,具有清暑利湿之功效。用于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六一散与甘露消毒丹所治之暑湿、湿温均为暑湿或湿热内蕴所致,但六一散仅清热利湿之滑石及甘草两味药组成,而甘露消毒丸中更有芳香化湿、清热澡湿解毒之品,增强了其芳香化浊、清热利湿、解毒之力,因此,后者所治之暑湿、湿温较前者病情较重,湿热之象更为明显。滑石气清能解肌,质重能清降,寒能胜热,滑能通窍,淡能利水,加甘草者,和其中以缓滑石之寒滑,庶滑石之功,得以彻表彻里,使邪去而正不伤,故能治如上诸证耳。
六一散_六一散 -基本资料
六一散
通用名称:六一散
汉语拼音:Liuyi San
剂型:散剂
成份:滑石、甘草。
性状:本品为浅黄白色的粉末;具甘草甜味,手捻有润滑感。
作用类别:本品为中薯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主治: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
用法用量:调服或包煎服,一次6~9克,一日1~2次;外用,扑撒患处。
归经:足太阳手太阴药也。
加减:中寒者,加硫黄少许。
禁忌:若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孕妇忌服。
六一散_六一散 -简介
六一散
六一散被誉为“凡人之仙药”,是祛暑良方。因其价格便宜,效果显着,也是夏季家庭必备的药品之一。本期栏目中,武林药店执业药师施红儿为大家详细讲解六一散的功效及服用方法。
六一散制法简单,由滑石六份加甘草一份组成,两种药药量之比为六比一,故名六一散。“中暑”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也有“中湿”的成分。而六一散主
治的病症就是暑湿症,因为滑石有清热、利湿,改善口渴的功用,甘草有养阴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
什么情况下需要服用六一散呢?中暑后必然有体温升高、发热的症状,或出现中医所说的“上火”症状,即热象;而且由于人体津液损失,往往会伴有口渴喜饮的脱水症状;以及小便量少、热痛、颜色发黄甚至尿闭等症状;如若暑湿伤及肠胃,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的症状。
当出现以上症状中的三种就可考虑服用六一散。判断关键在于是否兼有小便赤黄短涩之症,如若小便清而长(无色而量多易排出)则不宜用。一般以凉开水调服效果最好。
此外,六一散中添加一些其他中药,疗效也很显着。比如,心烦不安者,可加上朱砂少许调服,名为“益元散”;若兼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可加青黛少许,名为“碧玉散”;如兼有轻微的外感(发热、头痛等)的症状,可用鲜薄荷叶煎汤或捣汁少许同服,名为“鸡苏散”。这些方剂,都是夏季治疗暑病的良方。民间还有一种用法是以六一散给小儿浴后涂撒,既可防止痱毒,又可预防湿疹。
六一散_六一散 -应用鉴别
六一散
功能类同药物鉴别与莲花峰茶的鉴别:两药均为祛暑剂,均有清热解暑利湿之功。从二者的药物组成看,莲花峰茶较六一散疏风散寒、健脾开胃、解暑化湿、理气和中之力更强,故侧重于治疗夏月伤暑感寒夹湿所致之暑湿感冒,脾胃失和者;而六一散中以甘寒之滑石为主药,既能利水渗湿,又能清热解暑,故侧重于治疗暑湿或湿温。
与甘露消毒丸的鉴别:两药均为祛暑利湿剂,均有清热解暑利湿之力。从二者的药物组成看,六一散仅滑石粉、甘草两味药,清暑利湿,使内蕴之暑湿从下而除;而甘露消毒丸以藿香、石菖蒲、豆蔻芳香化湿为主药,连翘、黄芩、木通、滑石、茵陈上清热下渗湿,以分消其势共为辅药,川贝、射干清热解毒为佐,薄荷辛凉清透,表散湿热之邪,清暑利湿之力优于六一散,还可用于治疗黄疸。
主治类同药物鉴别暑湿、湿温。与甘露消毒丸的鉴别:两药均用于治疗暑湿、湿温。六一散与甘露消毒丹所治之暑湿、湿温均为暑湿或湿热内蕴所致,但六一散仅清热利湿之滑石及甘草两味药组成,而甘露消毒丸中更有芳香化湿、清热澡湿解毒之品,增强了其芳香化浊、清热利湿、解毒之力,因此,后者所治之暑湿、湿温较前者病情较重,湿热之象更为明显。
六一散_六一散 -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该药不仅具有利尿作用,还有抗菌及保护黏膜的作用。滑石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且对脑膜炎双球菌有轻度抑制作用;滑石的主要成分硅酸镁有吸附和收敛作用,能保护肠道,止泻而不引起鼓肠;滑石粉细腻光滑,可在黏膜、皮肤处形成膜,起到保护皮肤及黏膜的作用,另外滑石撒布创面能形成被膜,有保护创面,吸收分泌物,促进结痂的作用。
该药也可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结石、复发性尿路结石、新生儿腹泻、百日咳痉挛、小儿胃热流涎、肾囊风、药物致皮肤过敏、黄疸型肝炎、精液异常、糜烂性胃炎等多种疾患,还可用于解斑蝥、农药中毒。外用可治疗皮肤湿疹。
六一散_六一散 -配伍意义
本方为暑热挟湿之证而设。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和“湿淫于内,……以淡泄之”的治疗原则,以清暑利湿立法。方中滑石,味甘淡性寒,质重而滑,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淡能渗水湿,质重下降,滑能利窍,以通水道,《本草通玄》卷4称其能“利窍除热,清三焦,凉六腑,化暑气”;卷8谓其能“清火化痰,利湿消暑,通经活血,止泻痢呕吐,消水肿火毒”;“是为祛暑散热利水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本草经疏》卷3),既能清三焦,解暑热,又能渗湿邪,利小便,故方中以之为君药。甘草,甘缓性平,李呆称其“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录自《中药大辞典》),既可清热泻火和中,又可缓滑石之寒滑重坠太过,为佐使药。二药配伍,清热解暑,利水通淋,使内蕴之湿从下而泄,则热可退,渴可解,淋可通,利可止,正合“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明医杂着》卷3)之意。
本方的配伍特点在于,应用六份质重寒滑的滑石,与一份甘缓和中的甘草相配,清热利水,甘寒生津,使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正。
六一散_六一散 -注意事项
1.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外用时用毕洗手,切勿接触眼睛,皮肤破溃处禁用。
4.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服药三天后症状无缓解,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在服用其他药物,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六一散_六一散 -药物相互作用
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六一散_六一散 -化裁
若暑热较重,可酌加淡竹叶、西瓜翠衣之类以祛暑;伤津而口渴舌红者,可加麦冬、沙参、石斛等养阴生津止渴;心火较旺而舌红心烦者,可加竹叶、灯心、黄连等泻火除烦;气津两伤可加西洋参、五味子等益气养阴,小便涩痛或有砂石诸淋者,可选加白茅根、小蓟、车前草及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等利尿通淋。
六一散_六一散 -方论
六一散
费伯雄:六一散,施之于体壮热盛,浓厚太过之人则可,若体虚气弱者,则寒伤脾而滑伤肾,反致饮食减少,津亏作渴。(《医方论》)
刘完素:“此药是寒凉解散郁热,若病甚不解,多服此药无害,但有益而无损。俗恶性寒,兼易得之贱物,而不明造化之理,故不取本草神验之言,而多不用焉。若以随证验之,此热证之仙药也,不可阙之。伤寒当汗而不可下,当下而不可汗者,且如误服此药,则汗自不出,而里热亦不获效,亦有里热便得宣通而愈者。或半在里、半在表,可和解而不可发汗、吐、下者,若服此药多愈;若不愈,亦获小效,是解散怫郁;邪热甚者,小加凉膈散和解尤佳。或自当汗解者,更可加苍术末三钱,同葱、豉煎汤调服甚良。”
“此药泛常多用,虽为效至大,俗以病异药同,将为妄行,反招侮慢。今以若加黄丹,令桃红色,是以名之红玉散;若加青黛,令轻粉碧色,名碧玉散;若加薄荷末一分同研,名鸡苏散,主疗并同,但以回避愚俗之妄侮慢耳。”(《黄帝素问宣明论》卷10)
李时珍: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盖甘淡之味,先入于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热散则三焦子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刘河间之用益元散,通治表里上下诸病,盖是此意,但未发出尔。(《本草纲目?石部第9卷》)
吴昆:中暑,身热烦渴,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身热口渴,阳明证也。小便不利,膀胱证也。暑为热邪,阳受之则入六腑,故见证若此。滑石性寒而淡,寒则能清六腑,淡则能利膀胱。入甘草者,恐石性太寒,损坏中气,用以和中耳。经曰:“治温以清,凉而行之”,故用冷水调服。是方也,简易而效捷,暑途用之,诚为至便。但于老弱阴虚之人,不堪与也。此虚实之辨,明者详之。否则蹈虚虚之戒,恶乎不慎。(《医方考?卷1》)
汪昂:此足太阳、手太阴药也。滑石气轻能解肌,质重能清降,寒能泻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住泻,止烦渴而行小便也。加甘草者,和其中气,又以缓滑石之寒滑也。加辰砂者,以镇心神,而泻。
丁之邪热。其数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也。(《医方集解》)
柯琴:元气虚而不知者死,邪气盛而无制者亦死。今热伤元气,无气以动,斯时用参、芪以补气,则邪愈甚;用芩、连以清热,则气更伤。唯善攻热者,不使败人元气;善补虚者,不使助人邪气,必得气味纯粹之品以主之。滑石禀土中冲和之气,行西方清肃之令,秉秋金坚重之形,寒能胜热,甘不伤脾,含天乙之精而具流走之性,异于石膏之凝滞,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荡涤六腑之邪热从小便而泄。炙甘草禀草中冲和之性,调和内外,止渴生津,用以为佐,保元气而泻虚火,则五脏自和矣。然心为五脏之主,暑热扰中,神明不安,必得朱砂以镇之,则神气可以遽复;凉水以滋之,则邪热可以急除,此清心之阳热可通行也。至于热痢初起,里急后重者宜之,以滑可去着也。……益气而不助邪,逐邪而不伤气,不负益气之名,宜与白虎、生脉三方鼎足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张秉成:治伤暑感冒,表里俱热,烦燥口渴,小便不通,一切泻痢淋浊等证属于热者。此解肌行水,而为却暑之剂也。滑石气清能解肌,质重能清降,寒能胜热,滑能通窍,淡能利水,加甘草者,和其中以缓滑石之寒滑,庶滑石之功,得以彻表彻里,使邪去而正不伤,故能治如上诸证耳。本方加辰砂少许,名益元散,以镇心神而泻丙丁之邪热。盖暑为君火之气,物从其类也。河间曰:此方能统治上下表里三焦湿热,然必暑而挟湿者,用之为宜。若津液亏而无湿者,又当以生脉散之类参用之。本方加薄荷少许,名鸡苏散,治前证兼肺部风热者。本方加青黛少许,名碧玉散,治前证而兼有肝火者。本方加红曲五钱,名清六散,治暑伤营而为赤痢者。本方加干姜五钱,名温六丸,治暑湿伤于气分而成白痢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总贵于临病制宜耳。(《成方便读?卷3》)
张锡纯:六一散,为河间治暑之圣药,最宜于南方暑证。因南方暑多挟湿,滑石能清热兼能利湿,又少加甘草以和中补气(暑能伤气),是以用之最宜。若北方暑证,不必兼湿,甚或有兼燥,再当变通其方,滑石、生石膏各半,与甘草配制,方为适宜。(《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
六一散_六一散 -疑难阐释
六一散
1.关于方源与方名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10、《伤寒直格》卷下和《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下均载有本方,《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为刘完素所撰,成书于1172年;而后两书为其弟子所编,成书于1186年。因此,本方始见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其方源应以该书为是。本方名称众多,见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有益元散,见于有益元散、天水散、太白散,见于《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有益元散、天水散、六一散。
称为六一散,既可说明滑石和甘草的用量比例,又可区别于加辰砂之益元散,故为后世所常用。《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3谓:“六一者,方用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因数而名之也。”又谓:“不曰一六,而曰六一,干下坤上,阴阳交而泰之道也。一名天水散,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阴阳之义也。又名益元散,益元者,除中积热以益一元之气也。亦名神白散,神白者,因其色白而神之也。”这里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即由五行生成数学说中的地六配天一而来。任也认为,本方“益气而不助邪,逐邪而不伤气,确不负益元之名”。
2.关于本方的适应证 由于本方药少力薄,单独使用,应以轻证为宜。正如程国彭指出,暑病“有伤暑、中暑、闭暑之不同。伤暑者,感之轻者也。其症烦热口渴,益元散主之。中暑者,感之重者也。其症汗大泄,昏闷不醒,或烦心喘喝,妄言也。昏闷之际,以消暑丸灌之,立醒。既醒,则验其暑气之轻重而清之,轻者益元散,重者白虎汤”(《医学心悟》卷3)。河间将本方广泛用于内科、妇科、脏腑、经络、耳目九窍等七十余证,遍及表里、虚实、气血、内外。对此,汪昂认为:“盖取其能通除上下三焦湿热也”(《医方集解?清暑之剂》),可谓一语中的。后世温病学家多将本方融人各自的方治当中,广泛用于暑温、湿温、伏暑诸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