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曲 《渔光曲》 《渔光曲》-基本信息,《渔光曲》-演职员表

《渔光曲》是中国电影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首映于1934年6月14日。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以该片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该片同名主题曲也成为传唱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

渔光曲_《渔光曲》 -基本信息

渔民徐福和妻子有一对孪生子女小猴、小猫。一场暴风雨夺去了徐福的生命,徐妻只得撇下刚生下的儿女,只身到了船王何家做了奶妈。
十年后,何家少爷子英和小猫、小猴都长大,由于三人从小在一起长大的,所以相互非常要好。又过了八年,小猫、小猴继承父业,租了何家的渔船,以捕鱼为生。何家少爷子英出国留学,主攻渔业,临行时三人聚在一起,子英表示将来回国后要出力改良中国的渔业。在此之后,渔民的生活很不平静,盗匪横行,徐家生活依旧十分贫困,而且家里遭劫,徐妈双目失明。何家又同外国人一起办了一个渔业公司,小猫、小猴捕鱼更加困难,他们只得带着母亲到上海去找舅舅。但舅舅也只以在街头卖唱为生,小猫、小猴只好和舅舅一起卖唱。巧的是,在上海他们遇到了回国的子英,如今子英进了父亲的公司。好心的子英给了小猫、小猴一百块钱,没想到这些钱反倒让他们被诬陷是抢劫而得的,因而被捕入狱。他们出狱后,家里发生了火灾,徐妈和舅舅葬身火海。小猫、小猴无家可归。何子英希望小猫、小猴到何家去,但父亲也因渔业公司的破产自杀了。目睹这一切的子英放弃了他那改良的计划,跟着小猫、小猴一起到海上捕鱼。不幸的是,小猴因捕鱼受重伤致死,《渔光曲》的歌唱声响起。


渔光曲

渔光曲_《渔光曲》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导演Director:
蔡楚生ChushengCai
编剧Writer:
蔡楚生ChushengCai

演员表

王人美RenmeiWang
韩兰根LangenHan
罗朋PengLuo
袁丛美CongmeiYuan
汤天绣TianxiuTang
尚冠武Kwah-WuShang
摄影Cinematography
周克KeZhou

渔光曲_《渔光曲》 -影片特色


剧照

影片以现实的题材、动人的情节、通俗的手法和精炼的技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上海连映84天,创当时影片卖座最高纪录。影片的主题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之一。《渔光曲》显示了蔡楚生导演艺术技巧的成熟和他艺术风格的进一步形成。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结合上,画面造型的美感追求上以及对待意境界的营造上,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创新。影片表现手法质朴,却又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开头和结尾尤为动人,前后对应地配以清新真挚的主题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影片通过贫苦渔民的悲惨遭遇,以凄婉的笔调描写了当时居民的苦难生活,显示了导演艺术技巧的成熟,特别是贯串全剧的主题歌《渔光曲》,凄婉动人,成为流行全国的歌曲。1935年,本片在由100余部各国影片参加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上被授予“荣誉奖”(在获奖名单中位列第九),从而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的故事片。

渔光曲_《渔光曲》 -创作历程

《渔光曲》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这种真实的人生,得益于编导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蔡楚生从小生长的海边,对渔民的生活比较熟悉,从小就对渔民的悲惨遭遇寄于同情。他1933年加入左翼组织“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并被选为执委会委员。他的力作《都会的早晨》,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并以阶级观点观察生活,分析社会、分析人生。
真正的社会问题片出现于1931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关注中国电影之后。随即崛起的左翼电影潮在创作上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把电影从狭小的家庭伦理、生活琐事的圈子里拉回来,将目光投向中国社会,力求反映出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狂流》、《春蚕》、《渔光曲》等影片首次在银幕上展示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悲苦人生。
在国民党加紧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中,坚定地站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前列,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要继续实践“最低限度要做到反映下层社会痛苦”的诺言,于是编导了《渔光曲》,“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为了表现出影片的真实人生,蔡楚生亲率摄制组去浙东象山县一个渔村石浦体验生活、拍摄外景。当时的石浦,环境十分恶劣,海盗时常出没,生活条件极差,天热、水土不服,许多演职员病倒了。但蔡楚生知难而进,带病坚持拍摄,为了影片的真实,一直拍完全部拍摄计划。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蔡楚生艺术创作取得成功的保证。
《渔光曲》拍摄周期长达18个月。1934年6月14日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时值盛暑,观众如潮,连映84天,创造了当时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1935年2月,《渔光曲》参加了苏联电影工作者俱乐部为纪念苏联电影国有化15周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并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它不仅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影坛人士的赞赏。日本电影评论家岩崎昶认为《渔光曲》“是一部社会意识非常浓厚的新倾向的影片”。

渔光曲_《渔光曲》 -影片赏析

影片聚焦海边的渔民生活,分两条线同时交叉叙述,一条讲述贫苦渔民一家的悲惨命运,另一条讲述一个富家船王的家道中落,交叉点是船王的儿子子英。
作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影片难能可贵的是,并没有把富人妖魔化处理,而是在富人家庭中设置了子英这样一个有良知,有血性的进步青年形象,这个诉求可能与导演的左翼身份有关。这样的处理反而使影片具有非常震撼的真实,并给以观众对社会的美好愿望。当子英少爷带着要振兴中国渔业的理想出国留学,我们并没有把这当做是口号,而是渔民真实的穷困处境引发的真切愿望。
影片有几处情节处理非常棒。
1.影片开头双胞胎出生时,镜头对准的是墙上的孩子的影子。这个开头,出生的喜,和结尾出死亡的悲,遥相呼应。
2.影片在姐弟俩到上海后,应工不上时只能到垃圾场捡垃圾,却被众多流浪儿以他们太干净为名赶走,无奈之下他俩只能以抹污泥扮脏。这时的一组镜头简直堪称神笔,墙外是他俩互相抹污泥,墙内确实富家船王和姨太抹化妆品逗笑,贫富处境立显,这是纸笔很难达到的效果的。
3.影片结尾,哥哥临死时的处理。哥哥想听妹妹唱《渔光曲》,在妹妹的歌声中,哥哥咽下最后一口气,妹妹这时候伤心欲绝,可她并没有停止唱歌,而是流着眼泪继续唱完,歌声凄凉哀怨。
4.片中滑稽戏的出现。二三十年代,上海街头大量的滑稽戏艺人涌现,这些人都是底层无力谋生的艺人,这一景观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大热的周立波就坦言他受到上海老滑稽戏的影响。

渔光曲_《渔光曲》 -社会影响


《渔光曲》――剧照

《渔光曲》的问世,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大都是“神怪武侠”这样脱离现实的商业片。1931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关注中国电影,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左翼电影运动”,试图摆脱中国电影肤浅庸俗和哗众取宠的现状,《渔光曲》则首次在银幕上展示了那个年代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人生。
《渔光曲》因采取外景实拍,并采用国产设备录音,使得拍摄周期达18个月之久,这在当时电影界实属罕见,其精良程度在当时看来绝对算得上“大片”。1934年,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该片,将其誉为“冲破中国电影圈向世界迈进、中西人士同声赞美的世界巨片”。《渔光曲》上映时,上海正逢60年未遇的酷暑,人们照样端坐在没有空调的金城大戏院观看,该片连映了84天,创下票房奇迹。《渔光曲》是中国电影三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以该片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该片同名主题曲也成为传唱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主题歌《渔光曲》十几万张唱片一抢而空。
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从而使本片编导蔡楚生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电影艺术家。
《渔光曲》不仅在上海引起轰动,也受到欧美人士关注。法国作家联合会副会长德瓦勒氏重金购取了全欧放映权。1935年2月20日,苏联电影工作者俱乐部在莫斯科举行“国际电影展览会”,21个国家的影片参加电影节。《渔光曲》因“大胆地描写现实,高尚的情调”获得了由主席苏密德斯基颁发的“荣誉奖”,导演蔡楚生本人未能到场,但这份殊荣使他成为第一位享誉世界的中国导演。

渔光曲_《渔光曲》 -影片评价

影片以现实的题材、动人的情节、通俗的手法和精炼的技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上海连映84天,创当时影片卖座最高纪录。影片的主题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之一。《渔光曲》显示了蔡楚生导演艺术技巧的成熟和他艺术风格的进一步形成。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结合上,画面造型的美感追求上以及对待意境界的营造上,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创新。影片表现手法质朴,却又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开头和结尾尤为动人,前后对应地配以清新真挚的主题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渔光曲_《渔光曲》 -电影插曲

简介

安娥词,任光曲。作于1934年,是同年上映的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任光为作此曲,特赴渔民区观察渔民生活与劳动。质朴真实的歌词的委婉惆怅的旋律鲜明地描绘了30年代渔村破产的凄凉景象。音乐中饱含了渔民的血泪,感情真挚,展示了旧中国渔民苦难生活的悲惨遭遇,抒发了劳动人民心中不可遏制的怨恨情绪。
歌曲是单一形象的三段结构,各段音调虽有变化,但由于统一的节奏型,相同的引子和间奏,使音乐成为一个整体。它然采用了宫词式,但调性色彩并不明朗,似乎是在旷远之中表露出一丝哀愁和压抑。它还通过贯穿全曲的舒缓和节奏,刻画出渔船在海上颠簸起伏的形象。这些都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歌词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潮水升,浪花涌,鱼船儿飘飘各西东。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东方现出微明,星儿藏入天空。早晨鱼船儿返回程,迎面吹过来送潮风。天已明,力已尽,眼望着渔村路万重。腰已酸,手也肿,捕得了鱼儿腹内空。鱼儿捕得不满筐,又是东方太阳红。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还靠它过一冬。

渔光曲_《渔光曲》 -制作花絮


《渔光曲》

《渔光曲》在导演处理与镜头运用上,明显地突破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影戏观念,格调凄婉压抑,节奏缓慢抒情。尤其是多次出现的主题歌《渔光曲》的词曲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更为有趣的是,上海《新闻报》刊登了一幅特大广告,“渔光曲”三个字占据了两个版面,每个字尺寸足有一部电话机那般大。这是一位家境富裕的青年观众,在观看影片后甚感自豪,觉得国产片可与外国一流影片媲美,便说服父亲自费刊登广告,要让《渔光曲》家喻户晓。《影片在上海创连映84天的新纪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
《渔光曲》还没拍完,王人美就和金焰举行了一个朴素且有趣的婚礼。可以说,那段时间,是王人美一生中幸福指数最高的。不过,最后还得提上一笔,据李多钰主编的《中国电影百年》一书所提供的资料显示:“《渔光曲》并不是第一部在国外得奖的中国影片,在它之前,一部叫《农人之春》的科教片曾获比利时一国际影展的特别奖,《渔光曲》只能算第一部获得国外奖项的情节长片。”
《渔光曲》影片故事情节动人,画面编排精练,格调凄婉压抑,节奏缓慢抒情,通观全片完全脱离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整体风格迥异于以往的中国电影,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先河,在这部电影之后陆续诞生了一系列关注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电影。

渔光曲_《渔光曲》 -轰动效应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公映后,连映3个月,造成轰动效应。主题歌《渔光曲》十几万张唱片一抢而空。
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从而使本片编导蔡楚生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电影艺术家。
1934年9月16日出版的《联华画报》报导:“因为这部片子有了这惊人的收获,于是引起欧美人士之极大注意。最近,已为法国文学家法国作家协会联合会副会长德化勒氏以重金购去全欧放映权。不久的将来,在欧洲的名城大埠可以看见《渔光曲》的灿烂夺目的广告灯牌。
数十年前拍摄的这部黑白故事片,居然令中外电影观众如此陶醉,并至今魅力不减,时间证明,《渔光曲》确实是我国电影史上一部颇有建树的影片。
《渔光曲》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这种真实的人生,得益于编导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蔡楚生从小生长的海边,对渔民的生活比较熟悉,从小就对渔民的悲惨遭遇寄于同情。他1933年加入左翼组织“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并被选为执委会委员。他的力作《都会的早晨》,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并以阶级观点观察生活,分析社会、分析人生。
他在国民党加紧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中,坚定地站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前列,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要继续实践“最低限度要做到反映下层社会痛苦”的诺言,于是编导了《渔光曲》,“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为了表现出影片的真实人生,蔡楚生亲率摄制组去浙东象山县一个渔村石浦体验生活、拍摄外景。当时的石浦,环境十分恶劣,海盗时常出没,生活条件极差,天热、水土不服,许多演职员病倒了。但蔡楚生知难而进,带病坚持拍摄,为了影片的真实,一直拍完全部拍摄计划。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蔡楚生艺术创作取得成功的保证。

渔光曲_《渔光曲》 -相关评价


渔光曲Song of the Fisherman

如柯灵先生所说的那样:“郑正秋逝世表示结束了电影史的一章,而蔡楚生的崛起象征另一章的开头。”蔡楚生不仅是郑正秋的潮州老乡,在他初入影坛的时候,也曾受到郑正秋的大力提携。因此,蔡楚生的电影创作也受到了郑正秋“教化电影”和“影戏”传统的深重影响。在《渔光曲》这部影片中,便可以明显地感受出这种师承关系。
影片之所以在当时广受欢迎,首要的便在于影片的立意与创作者的态度。“为民生请命、为时代立言”是任何一位有良知的艺术家所无法逃遁的责任,更是成就佳作与杰作的必要先决条件。童年时,蔡楚生曾有过在海边生活的经历,他对渔民的日常生活十分熟悉,也对渔民所遭受的苦难寄予着深厚同情。在这种真实饱满的热情鼓舞下,蔡楚生创作了《渔光曲》的剧本并投入拍摄,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底层苦难人生。
在《渔光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青年一代的成长印记、贯穿起乡野凋敝、城镇凄楚的社会实景。这一过程当中,从来不乏冰冷的现实撞击,苦难接踵而至,更令人心痛得还在于人生的炼狱当中强作欢颜、去找寻那一直在不断泯灭的活路光亮的情形。“苦情”的渲染与悲愤的郁积从银幕上弥散到银幕外,创作者的那份拳拳赤子之心也得以显露,对“为富不仁”的痛斥与谴责、对社会良知的珍守与呼喊,无不在强化着观众的心灵痛楚的同时,发人深省。
曾有论者论及这部影片时称:“这是失父一代无可逃避的迷茫与痛苦,也是新生电影解构家庭、挑战传统、呼唤变革的心声泪影。”小猫与小猴是传统农业文明滋养下的青年,但是现实的铁壁无情地将他们的梦想撞得粉碎,由农民向城市无产者的身份转换,也无力帮助他们阻挡猝不及防的现实挤压;何子英显然是编导所钟情的对象,但他尽管满腔报国热忱、一肚人道心肠,却也面对这个世界茫然无措,说到头来还是因为没有勇气与自己的家庭与出身断然决离;而另一个相对丰富的形象是何仁斋,他的冷酷自然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但在这一人物身上,也至少体现出地主阶层面对新兴商业社会的幼稚狭隘和无所适从的心态。新的时代精神与批判立场的渗入,正是蔡楚生相对于郑正秋有所超越之所在。
除却立意和叙事策略,《渔光曲》另一得以凸现的特征即在于其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一如影片前半段对于渔海风光的展示,朝霞灿烂、波光粼粼,尤其是合着《渔光曲》的旋律所插入的想象画面: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充满着传统山水画似的意境美;而影片信手拈来的“比兴”手法,更是深得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旨趣,如徐妈半夜爬起修补衣裳时,蜡烛由长至短的叠印效果,便直接参照“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典;而何仁斋与情妇打情骂俏的窗口之下,便是穷人为捡拾破烂而起的争执,贫富差异夹杂着道德讽喻,也可以看作类似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代版本。然而,坚守民族风格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影片中“总经理室”、“经理室”中如出一辙的点烟细节,镜头从图纸直接叠化为海上轮船的做法,以及何仁斋自杀前镜子中的“裂象”等,都可以看出蔡楚生对于现代电影语言的熟稔于心。
另外,从某种程度而言,《渔光曲》作为配音片,可以看作默片向有声时代转变的特殊时期的产物,既保持了中国默片视觉表现上的高水准,也体现出一些对于声音手段的有益探索。影片的同名插曲,由俄罗斯的一首古老丧歌改编而来,经安娥作词、任光作曲修饰,竟体现出突出的民族风味。歌曲在影片中前后出现三次,情境皆有不同,但那种悲苦的情绪却逐次加深、直抵心间。

渔光曲 《渔光曲》 《渔光曲》-基本信息,《渔光曲》-演职员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60103/166674.html

更多阅读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储光羲《江南曲》其三 江南曲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译文] 落花像是明白我的心意,追随我们的小舟飘飘荡荡。[出典] 储光羲 《江南曲》其三注:1、 《江南曲》储光羲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2、注释:江南曲: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和

声明:《渔光曲 《渔光曲》 《渔光曲》-基本信息,《渔光曲》-演职员表》为网友迗塡帥侽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