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环一词,又作“丫鬟”。这个词用作人称代词,是指婢女,但在古代最初也是指女子的发式。这种发式是把发辫梳成圆环状,左右各一,像树丫型,因年轻婢女多梳此种发式,故谓之“丫环”。
丫鬟_丫鬟 -词义
丫鬟闻有一物触船,项起视之,有似一人。遂令梢子急救之,乃一丫环女子也。”《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一个十三岁的丫环,名唤迎儿。”《儒林外史》第三回:“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环都有。”萧红《马伯乐》:“小丫环也是个没有娘的孩子。”宋洪迈《夷坚三志己・徐五秀才》:“一青衣丫鬟,音韵楚楚。”
(2).犹言劳驾。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四:“过几天,我还有宗事,要丫环你。”
丫环,也叫做使女,或者叫做婢女,也有叫做丫头的,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最低阶层。丫环多是指比较年轻的婢女,年纪较大的丫环称老丫环,也有叫“老妈子”的,《红楼梦》里称老丫环为“嬷嬷”。她们大都是由于家庭生活困苦而被卖到主人家里的,也有的由于祖辈就是主人家的奴才,因而一生下来就注定是主人家里的使唤丫头。
来历
古人女子及笄后即留发不剪了,要梳起左右对称的双髻,这双髻类似于树枝的丫叉翘于头顶,所以古人把这种发式叫做:“髻丫”,而一些地区的方言则又称为:“丫头”。关于“髻丫”一词,古代文字记载很多,如宋代陆游《浣纱女》一诗中即有“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在出土文物中也有“丫头”发式的考古发现,最典型的是扬州北郊扬庙乡一座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陶俑,这个陶俑是一个做舞蹈动作的女子,估计年龄在十二三岁,她的头上就有“丫”字形的两个发髻。
在发式变化中,“丫环”是在“丫头”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和变化。清人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卷七中载有程宗洛的《扬州竹枝词》,其中云:“巧髻新盘两鬓分,衣装百蝶薄棉温。”就是指这种发饰。扬州邗江曾发现一座南朝时梁代的墓葬,这墓穴里有许多画像砖,砖上塑有各种女性供养人共二十个,其中有大像四个,小像十六个。大像的发式都是梳着高髻,看上去像是贵妇人,而小像则全部梳着双鬟,这些小像显然都是侍奉贵妇人的“丫环”了。
发展历史
丫鬟过去的中国属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很重,除士、农、工、商(良民)以外,皆为贱民,婢女亦在贱民之列,只能被迫出卖劳力,做各种杂务工作。一般来说,男孩子买来做小厮,女孩子买来做丫环,在一个地主或官僚的大户家里,会有很多小厮和丫环。古代不少文学作品中都描写了许多丫环悲惨的生活经历。
正如其词源,婢女一词源于奴隶,而其最初来源也正是奴隶。一些在战争中的俘虏成为阶下囚以后,便在敌国的统治下为奴为婢。也就是说,成为婢女是一种刑罚,适用于罪犯,也同是婢女的最初来源之一。亦有由周边国家将婢女进贡给中原政权作为贡献品。
除此之外,人口贩卖亦是最普遍、最常见的婢女来源,有被生活潦倒的丈夫被贩卖,有被土匪诱拐而被贩卖(多为儿童),更甚者有专门培养年幼男女,一段时间后即卖人作婢仆。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上官僚和地主对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生活相当困苦,面对时有发生的天灾人祸,卖儿卖女现象就十分普遍。一旦自己的儿女卖给别人,就没一点人权和人身自由,不仅终身为奴,甚至世世代代沦为奴仆,生活是相当悲惨的。
清初北京就有“人市”,“顺承门内大街骡马市、牛市、羊市又有人市,旗下妇女欲售者从焉”。买卖人口是清政府法律所许可的,康熙二十二年规定:“旗下官兵,须用奴仆,除直隶各省大小文武官员及驻防将军、副都统,不准买所属之民外,其余仍照旧买人”,所以,文武官员竞相“买良民为奴,甚至多买馈送亲友”。
明末清初文人西周生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六回中说有个叫沈善乐的裁缝,给别人做衣服做坏了,没办法只有将一个十一岁的女儿喜姐卖了偿还别人银子,沈家“足足要银七两”,谁知“领了几家,出到四两的便是上等的足数”,由于后来女善人晁夫人“看得中意,先出四两,添到五两”,已经是买个好价钱,看样子当时花四两银子就可以买到一个普通的丫环。一个十一岁的女孩子正是被父母呵护的如花岁月,却要以四两银子被卖给人家做丫环,其当时丫环的悲惨人生可见一斑。
也有将罪犯及其家属没入为奴。这样的奴婢也占相当数量,凡是犯了重罪的罪犯,往往家产充公,家属发给“披甲人”为奴。《大清律》规定:“谋反及大逆之家属,男年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给付功臣之家。”
较特别的是一些人会知恩图报而自愿为婢。多数是在大灾难以后,受恩的人觉得欠人太多,无以为报,自愿为婢。受亦有家奴与家婢结婚出生的儿女,代代相传继承为家中奴婢。但一般婢女是不允许随意婚配的。
随着明末清初各地奴婢由不同的奴婢团体发起对奴婢制度不满而进行抗争的“奴变”,及有识之士对奴婢制度的揭露和批评而使奴婢制度逐渐削弱,虽然末能完全推翻,但至康熙年间,对于奴婢的不公平对待在多个地方已得到改善,到雍正年间,更有些被免为奴婢的人开始起姓及自立户籍。但奴婢制度的废除和奴婢的自由真正地完全得到解放,是在土地革命以后。
丫鬟_丫鬟 -解释
丫鬟丫鬟是什么?在某些电视剧和小说里,我们看到的丫鬟,或许会是那些在主子身边表现的天真、无邪、善良、聪慧的小姑娘。然而,在残酷的历史现实之中,丫鬟真能享有快乐和幸福吗?答案当然不是这样。在旧社会里,丫鬟从来就没有被当作人来对待过,她们是奴,是仆,是能够被标价,用来交易的商品,是能被主子随意玩弄,可以在权贵之间送来送去的物。显而易见,丫鬟并不代表少女的快乐与幸福,她们生命有如草芥,毫无人生价值,毫无做人尊严。可以说,丫鬟这个名称所包含的,恰是被束缚、被蹂躏、被践踏、被摧残;丫鬟这个名称所代表的,正是遭受深重苦难的封建社会悲惨阶层。如果有人能够写一部《丫鬟史》,那想必会是最能控诉封建专制社会的血泪史。
丫鬟_丫鬟 -等级
主要看丫环服侍的主子的地位来定,地位较高的主子贴身丫环叫大丫环,没有固定主子或专供使役的年纪较小的叫小丫环。有些小妾其实也是丫环。一些高级丫环可以担任管事的职务。《红楼梦》中怡红院的丫头可分三六九等,多数是在外面侍候,不要说到宝玉身边侍候,甚至连宝玉的房间都进不去。
丫鬟_丫鬟 -名字
多不称全名,而常常是由主子给起个昵称。《红楼梦》中宝玉这个富贵闲人,给丫鬟起的名字也是风流华彩,声色浓腻,无怪乎贾政要气得跳脚。像麝月、袭人、晴雯、檀云、茜雪、秋纹、碧痕、蕙香、……他的《四时即事》里面的《夏夜即事》就连缀丫鬟名而成: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另外,旧时多以“梅香”为婢女的名字,因以为婢女的代称。(宋)华岳《呈古洲老人》诗:“朱帘更倩梅香挂,要放银蟾入座来。”(元)王修甫《八声甘州》套曲:“正心焦,梅香低报,报道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