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历史沿革,

凉州区隶属于甘肃省武威市,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平均海拔1632米。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 截止2014年凉州区辖19镇18乡,全区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有449个行政村,聚居着汉族、回族、藏族、满族等25个民族,总人口102.25万(2012年)。 凉州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2010年已发现各类矿点100多处30多种, 矿产资源品种主要有煤、陶土、石英砂、萤石等。 2011年凉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37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50.67%。

凉州_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历史沿革

先秦


凉州

先秦时期,凉州区磨嘴子、天祝县东坪的马家窑文化,凉州区皇娘娘台、海藏寺的齐家文化,民勤县沙井子、古浪县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证明从那时起武威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周为雍州,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

汉朝

西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匈奴击败月氏,占领河西。匈奴休屠王筑盖臧(即姑臧)城。

据武威籍清代著名史学家张澍的《凉州府志备考》载:“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改雍州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凉州从此得名。

汉武帝时期(前121年),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右击匈奴,使整个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公元前106年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武威郡辖10县,以姑臧(凉州区)为治所。

三国

三国时,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文帝曹丕重置凉州,辖武威等七郡,州治武威郡姑臧县,武威郡辖9县。西晋时,马隆任武威郡太守时辖7县。东晋十六国时,河西进入了“五凉割据”时期,武威郡辖9县,其中姑臧县曾是“五凉”中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的都城。

隋朝
凉州

隋朝时先设凉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武威郡,郡治为姑臧。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领河西,建大凉国,定都姑臧,建元安乐。唐武德二年(619年)被李渊所灭。唐初仍沿用隋朝建置,贞观元年(627年)唐分全国为10道,凉州属陇右道。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凉州为武威郡。公元764年,武威被吐蕃占据。

宋元

五代宋元时期,为西凉府。其中,西夏占据武威时期,武威为西夏辅郡。明置凉州卫。清初袭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撤凉州卫、镇番卫、永昌卫,分别设武威县、镇番县,永昌县;撤古浪守御千户所,置古浪县;撤庄浪卫,置平番县,并设庄浪厅。同时,置凉州府,辖武威、永昌、镇番(今民勤)、古浪、平番(今永登)五县及庄浪厅,府治武威县。

民国

民国时期,先废府、州,设道。武威、永昌、镇番、古浪、平番、张掖、东乐、山丹、抚彝9县属甘凉道。后又废道设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全省陆续设立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第六行政督察区成立,辖武威、民乐、民勤、永昌、山丹、张掖、临泽、古浪8县,治所武威。

新中国以后

1949年5月2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命令,撤销张掖专区,张掖、民乐、山丹三县划归武威专区。武威专区辖武威、景泰、张掖、民乐、山丹、永昌、古浪、民勤、永登9县及天祝自治区。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1985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2001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名为凉州区。

凉州_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行政区划


凉州

截止至2014年初,凉州区辖7个街道、19个镇、18个乡,区人民政府驻东大街。

街道:东大街街道、西大街街道、东关街街道、西关街街道、火车站街街道、地质新村街街道、荣华街街道

镇:黄羊镇、武南镇、清源镇、永昌镇、双城镇、丰乐镇、高坝镇、金羊镇、和平镇、羊下坝镇、中坝镇、永丰镇、古城镇、张义镇、发放镇、西营镇、四坝镇、洪祥镇、谢河镇

乡:五和乡、韩佐乡、松树乡、大柳乡、长城乡、金沙乡、柏树乡、金塔乡、下双乡、九墩乡、怀安乡、金山乡、清水乡、吴家井乡、新华乡、康宁乡、东河乡、河东乡。

凉州_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凉州

凉州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全区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

地形

凉州区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海拔1440~3263米,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的走廊过渡带。西南部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的前山地带,为走廊带的毛藏古凸起和莲花山凸起,山势降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主要山峰冬青顶、莲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米;东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东段,为走廊带的凹陷,呈西北―东南向延伸,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细土平原,海拔1500~2000米;东部是腾格里沙漠,海拔1500米以下。

气候

凉州区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年蒸发量2020毫米,主要风向为西北风,静风率26%,年平均温度7.7℃,无霜期150天左右,日照时数2873.4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39.05千卡/平方厘米,日照百分比为67%;太阳辐射量为138.45千卡/平方厘米,属太阳辐射量高值区,昼夜温差平均7.9℃。气温以7月最高,为29℃,1月最低,为零下14.9℃。多年平均降水量160毫米,年蒸发量2020毫米。

凉州_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沙漠公园

2010年凉州区国土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

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8.629亩,人均耕地1.88亩。区内土地包括:农用地20.63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35%,其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4.16%、1.54% 、2.81% 、13.46% 和0.38%;建设用地为3.415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未利用地为24.687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65%。

水资源


水流

凉州区水资源分布于石羊河中上游地区,流经区内的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是全区的主要地表水源,多年来平均地表径流量为6.80亿立方米/年(1993年~2003年)。区内地下水取水量为5.25亿立方米/年,其中90%为河渠入渗量、基岩裂隙水入渗量,1993年来,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为2.816亿立方米。全区地表水、地下水总的可利用量多年平均为9.616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凉州区2010年发现各类矿点100多处30多种, 矿产资源品种主要有煤、陶土、石英砂、萤石、硅石、花岗石、地热水等。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5种,石英石、石膏、芒硝、花岗岩等非金属资源在西北占据优势。凉州区煤炭资源初步探明储藏量约8400万吨,其中设计可开采储量约为1700万吨,年开采量为30万吨左右,开采回采率为82%,实际回采率为70%,煤炭主要有无烟煤和有烟煤。

森林资源

2009年凉州区森林面积已达69.32万亩(天然林6.37万亩,人工林62.95万亩),按林种分:农防林29.86万亩,水保林8.16万亩,防风固沙林18.1万亩,经济林13.2万亩。森林复盖率达9.1%。全区活立木蓄积达198万立方米。

凉州_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人口名族

人口

2012年凉州区总人口102.25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78万人, 非农业人口23万人。

民族

凉州区有少数民族25个,人数较多的有汉族、回族、侗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截止2012年,有 汉族、 回族、 满族、 蒙古族、 壮族、 苗族、 瑶族、 土家族、 朝鲜族、 藏族、 彝族、 裕固族、 维吾尔族、 侗族、 锡伯族、 布依族、 土族、 俄罗斯族、 达斡尔族等民族居住。

凉州_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交通

公路

截止2011年,全区有公路总里程2143公里。312国道横贯全区三,在境内区段为177公里 。主要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定武高速公路、金武高速公路、

西武高速公路(拟建)

、临武高速公路(拟建)。

铁路


火车站

武威有武威站和武威南站两个火车站。武威火车站位于武南镇,也是武威铁路分局的所在地;武威南站已建成为兰新复线国际列车编组站和干武电气化终点站。兰新、干武铁路和连霍高速G30线贯穿全境,是兰新线与包兰、包中线的交汇点。将逐步建成通往西宁、新疆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通往宁夏和秦皇岛的干武铁路二线。

主要铁路:兰新铁路、干武铁路、兰张高铁,拟建铁路:武威南至乌鲁木齐载重铁路、武威南煤炭集疏运基地至新疆准东煤田铁路专用线。

航空

兰州中川机场距武威230公里,金昌机场距凉州60公里。凉州城郊有军用机场。

凉州_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经济发展

概况


凉州风景

2011年凉州区实现生产总值176.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2010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6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5.41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8.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17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2.9%

。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6.26亿元,增长24.76%;第二产业产业完成投资61.97亿元,增长73.72%,其中工业完成投资52.29亿元,增长48.1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3.67亿元,增长59.97%。

2011年凉州区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11.37亿元。完成一般预算收入3.76亿元。一般预算支出31.5亿元,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62.41%。

第一产业

2011年凉州区完成农业增加值39.6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5.3%。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67.27万吨,同比2010年增长2.7%;肉类总产量达7.92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126万吨、同比2010年增长5.83%。凉州区完成播种面积168.96万亩,建成优质瓜菜基地33.93万亩,新增特色林果业面积5.04万亩,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34.1%提高到2011年的35.2%。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历史沿革,

2011年凉州区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2.85亿元,较2010年增加1.7亿元,占到农业增加值的32.47%;人均牧业纯收入达1582元,较2010年增加2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全区大牲畜存栏37.64万头,其中,除了生猪年末存栏较2010年下降1.7%外,牛和羊年末存栏较2010年分别增长5.9%和1.6%,达35.66万头和89.3万只;牛、羊、猪出栏分别达12.02万头、44.01万只、82.6万头。

2011年凉州区农作物有小麦、大麦、谷子、玉米、高梁、洋芋、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葡萄、胡麻、油菜等,还有西瓜、白兰瓜、苹果、蔬菜、大麻、纤维亚麻、葵花籽、烟叶、发菜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多,品质优,久负盛名,远销省内外,部分产品还销往东南亚和独联体,尤其是无壳瓜子为世界所仅有。

第二产业

2011年凉州区完成工业增加值54.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2010年增长2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0.66亿元,凉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4.43亿元,比2010年增长96.86%。亏损企业亏损额3077.9万元,较2010年下降59.84%,盈利企业盈利额28438.5万元,较2010年增长94.5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5360.6万元,比2010年增长264.6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8.52%,比2010年提高16.74个百分点。凉州区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9.29亿元,增长14.5%;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9.92亿元,增长23%;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0.33亿元,增长9.2%;其它企业完成增加值4.18亿元,增长2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7.23亿元,增长26.6%;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3.43亿元,增长20.5%。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凉州区共实施各类项目252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9亿元,较2010年增长57.53%(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26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4.03亿元,增长83.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99亿元,增长17.1%;农村非农户完成投资3.25亿元,增长9.96%。

贸易

2011年凉州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09亿元,较2010年增长17.38%。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38.36亿元,增长16.14%;乡村实现零售额13.73亿元,增长21%。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80.13亿元,同比增长30.97%。其中,批发业实现销售额36.89亿元,增长29.12%;零售业实现销售额43.24亿元,增长32.59%。住宿餐饮兴旺活跃,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6.78亿元。其中,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49亿元,增长15.01%;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5.3亿元,增长30.23%。

2011年凉州区实现外贸进出口额达1180万美元,增长11.1%。

旅游

2011年凉州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86.9万人次,较2010年增长25.1%。全区共投入旅游业建筑资金9200万元。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6亿元,较2010年增长43%。

金融

2011年凉州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54.82亿元,比年初增加45.0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4.24亿元,比年初增加29.2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6.33亿元,比年初增加30.3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40.21亿元,比年初增加3.7亿元;中长期贷款95.69亿元,比年初增加26.83亿元。

凉州_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社会

科技事业

2011年凉州区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5项,组织实施星火科技项目22项,鉴定各类科技成果22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项。

教育事业

2011年凉州区共有中小学校430所,比2010年减少18所,在校学生161717人,比2010年减少7373人。其中:职业中学8所,在校学生6488人,比2010年减少900人;普通中学76所,比2010年增加2所;小学345所,比2010年减少20所,特殊学校1所。其中,高中在校学生27794人,比2010年减少20人。有初级中学76所,比2010年增加2所,在校学生47134人,比年减少5212人;小学345所,比2010年减少20所,在校学生80186人,比2010年减少了1230人;幼儿园共222所,比2010年增加23所,在园幼儿30469人,比2010年增加739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100%,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99.4%,巩固率99.86%,毕业率99.33%。

卫生事业

2011年凉州区有医疗卫生单位790个,其中,县级县以上医院7家,乡镇卫生院47个,妇幼保健院2个。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共有床位数0.44万张。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233人,其中临床执业(助理)医师1989人;每千人有医师1.96人,每千人有床位4.37张。

文化体育

2011年凉州区共有乡镇文化站38个,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达16万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广播电视无线复盖率为98%,数字电视信号复盖率为95%,数字有线电视入户率为36%。

2011年凉州区群众体育锻炼人数达30多万人,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8次,参与人数达1.8万人次。

环境保护

2011年凉州区有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察机构1个,环境监测和监察人员分别有12人和22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6个,工业污染企业废水达标率达到76.22%。城市空气质量全年平均达到二级标准。

社会保障

2011年,凉州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1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3%。全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44%;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4252人。2011年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652套、82600平方米,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5205户、14331人、945.9万元;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8153户,其中,中央扩大农村危旧房改造4630户(含节能示范户300户),省级农村危旧房改造3523户。全区敬老院总数达到18所,集中供养对象768人。全区共保障各类城市低保对象12171户31021人,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2512户57146人,全年共发放各类城乡低保资金16237.7万元。

凉州_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旅游

百塔寺


白塔寺

又名白塔寺,藏语称戛珠巴第寺,意即东部幻化寺。与金塔寺、莲花寺、海藏寺同称“藏传佛教凉州四部寺”。据史料记载,百塔寺东西长420米,南北440米,面积18万多平方米,四周有围墙,筑有八座峰墩,内有上百座佛塔,因此得名“百塔寺”。

雷台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威市北关中路雷台公园内,因出土了文物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著名。

鸠摩罗什寺

罗什寺,位于武威市北大街,是为了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翻译经典功绩而建造的,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鸠摩罗什命名的寺院。主要景点有鸠摩罗什舌舍利塔、大雄宝殿、图书馆等。

天梯山石窟
凉州

又称大佛寺,位于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沙漠公园

沙漠公园位于武威市区东南19公里处,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比邻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一座修建在沙漠中,以大漠风光为特征的综合性公园。原称“狼墩子滩”。

海藏公园

海藏公园位于城西北2.5公里处,总面积600多亩,北邻海藏寺,南至尹夫人台,海藏河贯穿园内,自南缓缓北流,蜿蜒而下。公园建筑座落在海藏河西侧,因与古刹海藏寺于一体而得名。寺前牌楼旁侧昔有柳树一株,相传每晨有青烟缭绕,名曰“海藏烟柳”,为凉州八景之一。

文庙

文庙位于武威城东南隅,院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庄严雄伟,古柏参天,槐荫蔽日,素有“陇右学宫之冠”之美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国家AAAA级景区。

黄羊河生态观光旅游景区

黄羊河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景区是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根据它的地理特点及功能作用,划分为七个功能区。即:中心服务区、现代农业展示区、葡萄长廊观光区、黄羊河工业园区、餐饮娱乐区、明、汉长城遗址沙漠旅游区、时令果蔬采摘区。

中心服务区黄羊河文化广场位于场部中心,占地面积22亩,总投资340万元。广场以黄羊河文化为主题、为主线,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内设标志性主题雕塑、浮雕、广场、音乐喷泉、展览馆、健身器械、景观灯、花草植物等。

凉州植物园

凉州植物园原名为东关花园,位于武威市城区东关街复兴路,占地面积61.39公顷,植被复盖率达到75%,有苹果、梨、核桃等各种树木2万余株,主要景点有摩天轮主题公园、人工湖、游乐场、垂钓中心、牡丹园、莲花池、杏园、梨园、核桃园及广场演艺活动。占地面积17.49万平方米,包括摩天轮、过山车、飞行塔、海盗船、星空秋千、旋转木马、疯狂迪斯科、植物迷宫、汉唐文化街、4D影院、动漫体验馆、时尚餐厅等娱乐项目。摩天轮主体高度128米,排列世界第九,中国第五,西部之最。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位于武威阳光产业示范园区、凉古公路20公里处,是1994年11月,经原林业部批准,在林业部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设立的集生态观光、动物观赏、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特色景区。

南城门

南城门,又名昭武门。始建于隋代,后历经战乱,几经毁坏。明王朝为了巩固加强凉州这一战略要地,采取外筑边墙、内修城池的措施,从明洪武十年(1377)至万历十五年(1617),历时240年,对凉州城进行增修加固,新修了西城门,修建了东、南、北三大城门楼,创修吊桥四座,挖了深6米的城壕,在城墙四周修建了箭楼、逻铺三十六座;后来又用城砖包砌了全部城墙。

夜上城楼,可清晰听到如细雨在瓦上淋沥的声音,故有“夜雨打瓦”之称,为凉州一景。

古钟楼

大云寺位于城东北隅。原为前凉国王张氏的宫殿。前凉王张天锡升平年间,舍宫置寺建塔,本名宏藏寺。

古钟楼上悬有大云铜钟。钟呈黄色,通高226米,口径115米,厚12厘米,重约5吨。钟体上饰有图案3层18格。分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分又分6格。最上层饰飞天,头戴花冠,耳饰明月,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彩带缠身,手托果盘,作翩翩飞翔状,线条丰满流畅;中层饰天王力士,威武有力,手持武器各异,头戴塔耳帽,身穿盔甲,骑坐夜叉,旁立两个小鬼,赤身短裤,神态各异,生动传神;最下层饰龙,五彩云纹,现已磨损不全。

凉州_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文化民俗

每年春节,在凉州大地上,传统的社火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庆的锣鼓,为城镇和乡村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流行于凉州的民间社火,阵容庞大,形式独特,装扮艳丽,表演精彩,引人入胜,风格鲜明,明显地保留了古典凉州民俗的遗风。
凉州社火凉州的元宵灯会,此夜,凉州人都要出门游灯。如果遇到龙灯,则观灯者必从龙下钻过,说这样一来就沾了“ 龙光 ”。又据说龙是多子多孙的吉祥物,且“灯”又从“火”从“丁”,钻了龙灯,就可以人丁兴旺,日子红火。
凉州元宵灯会四坝“滚鼓子”滚鼓子是流传在凉州北乡一带尤其是四坝乡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每年正月闹社火时,乡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走乡串户进行表演,有时还要进行鼓子表演,叫做“会鼓子”。“会鼓子”的场面十分宏大壮观,每队鼓子都有一个领队指挥,几十队、甚至上百队鼓子汇在一起,由数十面大鼓配合掌握节奏,外加锣镲烘托气氛。
滚鼓子凉州贤孝凉州贤孝 起源于凉州东北乡,从事凉州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 盲人 ,特别是以先天盲者占多数。为了谋生,一些盲孩子便自幼从师学艺,学成之后走街串村四处卖唱,当地人称之为“瞎弦”。凉州贤孝的内容,主要以述颂古今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为“贤孝”。
凉州贤孝艺人张天茂

凉州_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地方文化

五凉文化

儒学兴盛


凉州八景鸠摩罗什寺

晋之前,凉州及河西一带的各民族,主要过着“有城廓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室,以肉酪为粮”的游牧生活,形成颇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这些民族都是马背上的民族,强悍骠勇,自恃强大,一方面看不起汉人的柔弱和惰气,一方面又羡慕汉文化的先进和精致,他们虽然可以称霸一方,称王建国,但靠的主要是武力。马上可以打天下,却不能治天下,更何况中原已经有二三千年的文明史,文物典章辉煌灿烂,要想长久统治,就必须借助于汉人的文化成果。这是他们汉化的主要原因。他们提倡儒学,其意图同汉人是一样的,都是将其当作治国之术。

贤能礼遇

五凉文化的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治者重视人才,礼优士人。五凉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对一些硕学大儒,不论是本地的官宦世家,还是流寓河西的着姓大族,都能“礼而用之”,使其或居庙堂,参政议事,或授以职,从教习文,让他们为五凉政权的巩固与兴盛出谋划策,同时也保存了中原文化。

城市崛起

早在先秦乌孙驻牧河西时,凉州就有原始聚落赤乌镇。匈奴逐走乌孙、月氏后,在赤乌镇的基础上修筑了姑臧城。城的规模,据《水经注》引王隐《晋书》:“凉州有龙形,故曰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也。”汉置武威郡后,又修建了楼台、学堂、城阙及阅兵台等。对武威城大规模的营建是从前凉开始的。前凉中期,一座规模宏大并具王都气象的新城崛起于凉州大地。

农耕文明

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而历史上的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联系尤为密切。我国发达的农业文化在许多方面是受了游牧民族文化的优秀成份的影响,而游牧文化也自然受到汉族农业文化的影响。中国农耕文明起源于仰韶文化时期。

佛教盛地


凉州八景天梯山石窟

汉武帝经营西域之后,陆路交通十分畅通,商业贸易兴旺发达,使者往来非常频繁,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西域的安息 康居、龟兹、于阗等地,佛教已广泛流行,而这些国家与汉朝和后来的五凉政权关系又非同寻常。佛教从西汉时期经凉州传人内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全盛。五凉时凉州佛教传播非常普遍,一时成为北中国佛教盛地。因此,五凉文化中融入了浓浓的佛教色彩。佛教的传人与佛经的译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五凉时期统治者大都崇信佛教,译经讲经活动非常活跃。“凉州自张轨以来,世信佛教”。张轨的孙子张天锡还亲自参加佛经的翻译。后凉时期,鸠摩罗什在凉州寓居近二十年,弟子众多,使佛教传播达到高峰。

民族融合

凉州的历史,是一部多民族融合的历史。五凉时期,东晋政权虽然存在,但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民族不断起兵反晋并拥兵割据,先后建立了一成(汉)、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等国家,史称“十六国”,前后延续140多年。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是辩证的,统一之利,人们易知易晓,分裂之弊也易知易晓。但分裂之利可以造就一个民族的进取性、斗争性和团结拼搏。这一时期,不管是哪个民族掌握政权,多民族鼎立的局面无法改变,而这些民族每时每刻都在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手段进行着殊死的斗争,这种斗争推动着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使民族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

乐舞流广

盛名卓着的凉州乐舞不仅是西北乐舞的代表,也是中原王朝乐舞中的精华。“西凉乐”是隋唐燕乐中最早的一部大曲,具有久远不衰的艺术魅力,而这些乐舞的形成就在五凉时期。凉州乐舞是在凉州多民族乐舞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汉族乐舞和西域(包括印度)乐舞中的精华,经过加工、改造、提炼而形成的。凉州最早的乐舞,出现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王景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打击乐器彩陶鼓、舞蹈纹彩陶盆、吹奏乐陶埙等证明了这一点。前凉张骏墓中就葬有乐器,《太平御览》记载:“后凉咸宁二年,有盗发张骏墓,盗得白玉尊、紫玉箫。”

饮食文化


凉州风景

酒文化

凉州,由于其所据地理位置的特殊,民族复杂,历史文化传统各异,在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文化中,也包含着传统深厚的酒文化。 凉州先民素有饮酒之风气,并且由此而带动了凉州的酿酒业。凉州的酒文化历史,可以上溯到战国末年的乌孙、月氏、匈奴驻牧时期。这些少数民族普遍饮酒,并掌握了小曲制酒的技术。《汉书・西域传》载,西汉武帝时期,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时引进葡萄品种、种植技术和酿酒技术至凉州,并经丝绸之路而入中原。富于智慧的凉州先民,在传自大宛的酿酒技术的基础上,改进工艺,推陈出新,终于酿造出了令人销魂的凉州美酒。

茶文化

茶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极为普遍的饮料,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须臾不离的关系。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色、香、味、形,既能解渴疗疾,又可赏心悦目,于是又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尤其在文化人的眼里、口中,一杯清茶,可见到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可品味短暂人生的辛酸欢愉,并为之歌颂吟唱,泼墨运毫,从而产生了许多茶之艺文,如诗词、曲赋、书画、楹联、金石篆刻、工艺美术等。因此,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历代艺术家的参与密不可分。

食文化

“凉州不凉米粮川。”作为河西走廊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凉州的食文化很有特色。凉州地形复杂,平原、山地、森林、湖泊、戈壁、沙漠兼而有之,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为食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大而言之,凉州人以面食为主,而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多民族混杂,在饮食上相互影响,因此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游牧民族的一些饮食习惯,形成了独特的食文化。 凉州人的饮食,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一是讲究经济实惠,大众化;二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三是兼容并蓄,南北品味融为一体。

凉州_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特产美食

酿皮子


凉州美食

酿皮子是用优质面粉精制而成的食品,色泽晶莹黄亮,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细长条或麻将块状,根据需要再加上酱油香醋汁、蒜泥、辣椒油、芥茉、精盐及胡萝卜丝等调味品即成。享用柔韧可口,酸辣凉爽。

凉州油糕是甜食,食者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制作方法是用开水和面(烫面),有的还掺入少许洋芋面,包上白糖,芝麻、红绿丝、攻瑰烊成的糖汁,搁在手心里拍成一两一个的圆形小饼,入油锅一炸,外层炸得酥脆。

米汤油馓子

米汤油馓子是凉州特色小吃之一。米汤用凉州特产黄米和少许扁豆调入砂锅用旺火熬成,再将少许面粉或玉米淀粉打成糊状兑入,加入适量碘盐;食前炝清油、葱花、花椒粉即成。特点是味咸色黄,入口绵细香甜。

醪糟

醪糟大约是最原始的酿酒方法。糯米蒸熟,加进曲子,不几天会生出白毛:透出阵阵酒香。烧醪糟用红泥小火炉,风葫芦吹得火苗直窜,坐上紫铜炒勺,舀一勺发好的米胚,加水,烧得开几个滚,加白糖,“甩”进鸡蛋穗,眨眼间,只见满锅都是淡黄的桂花。

凉州_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现任领导

姓名职务(2014年在任)李世英区委书记洪元涛区长王永平副区长张志殿副区长王 晖副区长沈忠道副区长丁国珍副区长王 俊副区长聂正东副区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60103/167025.html

更多阅读

九寨沟——甘肃陇南市——翻过了金山!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

早上10点离开九寨沟口贵宾楼酒店。至九寨沟县城,41公里,拼车打的,20元/位。沟口到县城的马路都很平整,路好,20多分钟就到了。不愧为旅游大县!11点多在县汽车站吃了份馄饨,12点20的车前往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文县到九寨沟县城71公里,17元,修

5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 甘肃省酒泉市

瓜州县瓜州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总面积23150平方千米。总人口9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渊泉镇,邮编:736100。代码:620922。区号:0937。拼音:GuazhouXian。地势

1-1四川省达州市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

达州 巴山魂群雕达州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是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达川地区更名建立。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工业重镇,有“川东明珠”之誉。还有着大面积园林,被评为“四川省园林城市”。总面

6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 重工业基地 洛阳重工业基地

富拉尔基区富拉尔基区是齐齐哈尔市下辖七区之一。区中心位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西南37公里,嫩江齐齐哈尔段下游西岸。地处东经123°45′,北纬47°15′。东与昂昂溪区毗邻,西与龙江县接壤,南临泰来县,北连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主城区东西长4

声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 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历史沿革,》为网友紫玫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