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生平简介 黄兴 黄兴-人物生平,黄兴-后世影响

黄兴 [Huang Hsing](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着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陆军总长。袁世凯称帝时,任讨袁总司令。

黄兴_黄兴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黄兴

1874年10月25日,黄兴在长沙市郊的一个地主家庭诞生。父亲黄筱村是晚清秀才。黄兴幼年时思想受湖南的明末大儒王夫之的影响很深。1898年,受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荐,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开始同情维新运动、认同变法主张。1902年于两湖书院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抵达日本后不久,即和杨笃生等创办了《游学译编》,并组织"湖南编辑社",介绍西方的文化科学。黄兴1893年入长沙城南书院,22岁时考中秀才,1898年调长沙湘水校经堂,复选调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次年春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黄兴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与孙中山、宋教仁等人有很大的不同。孙中山是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迪,最终逐渐从改良走上革命道路;宋教仁于1903年由漳江书院进入新式的武昌文普通学堂后,逐渐走向革命道路的。而黄兴走的是一条秀才造反的曲折道路,同很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样,他的思想也经历从改良到革命的过程。黄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名门望族,宗族中世代都有出仕为官者。到了清朝,黄兴的远祖传下遗训:永不出仕清朝。但大多数成员仍是饱学鸿儒。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黄兴早年曾系统地接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到1896年,黄兴在城南书院求学期间更是顺利通过县、府、院试,考中秀才。但黄兴本人对功名并不热心,当时,黄兴去应考秀才前,他的亲友要置酒预贺,黄兴当即表示,读书是要求真学问的,而应试仅仅是因为母命不可违。这一时期的黄兴,虽然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也对科举制度不满,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他喜好军事,课馀曾请日本军官讲授军事课程,每天清晨必练习骑马、射击,为日后领导武装起义准备了条件。

投笔从戎


黄兴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为抗议沙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与同学二百馀人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回国,在长沙邀集陈天华、宋教仁等二十馀人集会,成立革命团体华兴会,被公推为会长。随后联络会党,仪定于次年秋乘慈禧过70岁生日时在长沙起义。事泄,黄兴逃亡日本。光绪三十一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筹组革命组织同盟会,任同盟会庶务(相当于协理),成为会中仅次于孙的领袖,随后即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上。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被选为庶务(相当于协理),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此后,他以主要精力从事武装起义,亲自掌握留日陆军学生的入会工作,并从中选拔一些坚定分子组成一个严密的团体"丈夫团",为进行武装斗争准备力量。1907~1908年间,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与云南河口之役。

光绪三十三年至河内,先后参与或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都遭失败。1909年(宣统元年)秋,受孙中山委托,在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在广州新军中发动起义。次年春,起义再次失败。十月,与孙中山等在南洋槟榔屿(在今马来西亚)集会,决定集中全党人力财力,在广州再举行起义。

1909年秋,受孙中山委派,到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召集"庇能会议",议决倾全党人力物力,在广州再举。1911年初在香港成立领导起义的总机关统筹部,黄兴任部长。于4月27日(三月二十九)发动黄花岗起义,他率敢死队百馀人猛攻两广总督衙门,许多革命党人英勇牺牲,黄兴右手受伤,断去两指。起义失败后,他在香港养伤,支持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赶到武汉,被任命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率民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二十馀日。11月27日汉阳失陷后,转赴上海。南京光复后,独立各省代表会议先举他为大元帅,后改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他均未赴任。

1911年春在香港成立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任部长。4月27日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亲自率敢死队百馀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发现总督张鸣歧已逃跑,出衙门后同清军遭遇,展开激战,多人牺牲,黄持双枪左右射击,毙清军多人后,右手负伤,断两指,化装逃至香港治伤,支持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此役又告失败。事后收碱殉难者遗体,有72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兴事迹

武昌起义爆发,黄兴赶到武汉,作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率民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二十馀日。黄兴由上海到汉口,湖北军政府在武昌阅马场为黄兴举行隆重的登坛拜将仪式。就任战时总司令,亲赴前线指挥保卫汉阳、反攻汉口的战斗。在阳夏之役中,与清军激战相持一月,备极艰辛,攻绩卓着,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时间。汉阳失陷后,黄兴辞职赴沪,策划北伐,筹组中央临时政府。在武昌起义中黄兴督战武汉,为保卫革命胜利作了重大贡献。

兵败外逃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临时政府北迁,黄任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编南方各军。后因没有经费,军队哗变,乃取消留守府,退居上海。6月30日,参加同盟会上海支部夏季常会,发表政见,说民国成立已半年,而一切未能就绪,"其原因在于政党未能成立",强调要贯彻三民主义,特别是民生主义。8月,同盟会等组织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12月,接受袁世凯委任之汉川铁路督办职务,不久又辞。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黄兴以南方各省内部不统一,军队力薄,对讨袁缺乏信心,主张法律解决。7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14日,黄兴由上海至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黄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二次革命"迅速失败,孙中山、黄兴与国民党许多骨干分子再次流亡日本。孙中山总结失败教训,对黄兴有所责难。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印,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命令。黄兴同孙组党意见不合,拒绝加入。同年夏,离日旅居美国。

中年病逝

1915年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恢复帝制时,他在旅美华侨中宣传反袁,并为护国军筹措军饷。他曾为云南讨袁护国军筹措军饷,袁世凯死后回国。

于1916年7月回到上海,同孙中山恢复了往日的亲密关系。

由于长期为革命事业而奔波,积劳成疾,1916年10月10日,黄兴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最终因食道与胃静脉屈张破裂出血(肝门静脉高压所致;根据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肿大所推测,为肝硬化常见之并发症)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次年4月15日国葬黄兴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

黄兴与中山


孙中山

孙中山与黄兴为建立中华民国的两位最高元勋,常常以"孙黄"并称。清末的重要革命团体和革命活动,多为两人所谋划组织。1905年,孙中山所建立的兴中会与黄兴所建立的华兴会等团体,在日本东京合并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同盟会成立会上,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孙中山被推为总理。

1906年,在讨论中华民国国旗时,孙中山主张青天白日旗。黄兴主张用井字旗,认为青天白日旗旗的形式不美,并认为与日本太阳旗相近,有日本并华之嫌。双方争执不下,孙中山坚持己见,黄兴力争不得,甚至大怒,誓言要脱离同盟会籍。章太炎、刘揆一则从中调解,暂时搁置议案。这是辛亥革命以前孙、黄最大的一次分歧。1927年,率领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的蒋中正,在南京组织国民政府时,依孙中山生前遗愿,把国旗更改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这是后话。

1907年,光复会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义失败为由,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黄兴推辞。最终光复会退出中国同盟会。

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起草《孙文罪状》,再次对孙中山发难,要求改选同盟会总理。黄兴极力进行抵制。黄兴在给孙中山的信中,表达了"陶等虽悍,弟当以身力拒之"的态度。


黄兴铜像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几次"倒孙"风波中,黄兴素以"成事不必在我"的信念,坚定地拒绝名利的诱惑,其大公无私和忍让顾全的态度,赢得了多数民国元老乃至于后世人的敬重。

往后,孙黄在1914年时,针对讨袁的方式时再次有分歧,孙中山认为应该武装反抗,而黄兴认为应该寻求司法,走和平路线。孙中山把这次失败原因归结于党员不听话,特别是黄兴不听话,要另组秘密的中华革命党,以服从他为第一要旨。最后黄兴并未加入孙中山当年7月所成立的中华革命党,而离开日本前往美国。在旧金山时他接到一些拥护者的来信,希望他另行组党。黄兴回曰:"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黄兴回到中国,并且在江苏响应孙中山,发动起义。

1916年10月31日,黄兴积劳成疾而逝世。孙中山闻讯后悲痛欲绝,第二天即发函海内外哀告黄兴逝世的消息。过去讣告多由死者亲属发布,而黄兴逝世的讣告则由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

黄兴_黄兴 -后世影响

华兴会

黄兴所领导的华兴会存在的时间虽不长,但其影响却十分深远。华兴会是中国内地建立的第一个地域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她推动了内地其他革命团体的建立,为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同盟会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复亡,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

黄兴生平简介 黄兴 黄兴-人物生平,黄兴-后世影响

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起义失败,战役牺牲的烈士营葬于黄花岗。此次起义因此又称黄花岗起义,历史上,这次起义意义重大,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辛亥革命


长沙星沙公园黄兴立马雕塑

辛亥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黄兴_黄兴 -家庭成员

与妻子:廖淡如

长子:黄一欧,国同盟会会员

次子:黄一中,曾任国民政府铁道部参事、内务部统计司司长

五子:黄一寰,后改名黄乃,为遗腹子,日本问题专家,拼音盲文体系创建人,被誉为"中国盲文之父"

长女:黄振华,立法委员

次女:黄文华,生于日本,马来西亚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丈夫:黄文山

三女:黄德华,丈夫薛君度,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政治系教授,以辛亥革命研究见长

与妻子:徐宗汉

三子:黄一美,其妻:张瑛,张继之长女

四子:黄一球,其妻:程博德,程潜之女

黄兴_黄兴 -个人作品

黄兴诗作


黄兴

1907年,同挽刘道一,黄兴《挽道一弟作》诗云:“英雄无命哭刘郎,惨澹中原侠骨香。我未吞胡恢汉业,君先悬首看吴荒。啾啾赤子天何意,猎猎黄旗日有光。眼底人才思国士,万方多难立苍茫。”据文献记载,刘道一天资聪慧,风流倜傥,精通日语、英语。作为湖南同乡,黄兴对他格外器重,期以“将来外交绝好人物”。待噩耗传至日本,黄兴与其胞兄刘揆一相抱痛哭,乃挥毫泼墨,诗以志哀。此篇直与孙中山的同题挽诗争辉,堪为近代革命诗史上的双璧 。

“破碎神州几劫灰,群雄角逐不胜哀。何当一假云中守,拟绝天骄牧马来。”太息家国不幸,呼唤救国雄才。这首绝句作于1909年初夏,三年后书于绢幅,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方声洞的遗孀王颖。“云中守”指西汉云中郡(今内蒙托克托东北)守、抗击匈奴的名将魏尚。末句犹言“驱除鞑虏”。

《回湘感怀》:“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风歌好不如归。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入夜鱼龙都寂寂,故山猿鹤正依依。苍茫独立无端感,时有清风振我衣。”1912年4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6月辞职,10月25日从上海乘舰返回湖南,适逢三十九岁(虚岁)生日,大江夜航,感而有赋。其时辛亥革命已经完成,虽是袁氏当权,但共和体制毕竟已经建立,黄兴遂有功成身退、归隐家山之志。抵长沙后,受到家乡数万人欢迎。学生集体高歌:“晾秋时节黄花黄,大好英雄返故乡。一手缔造共和国,洞庭衡岳生荣光。”

二次革命失败,孙、黄再度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而黄兴因意见不合,离开日本转往美国,途中作《太平洋舟中诗》:“口吞三峡水,足蹈万方云。茫茫天地阔,何处着吾身?”人生的苍凉感和对国运的忧患感跃然纸上。其前两句系袭用《清稗类钞》所录前清一位落魄者的题壁诗,大抵是借他人卮酒,浇自家块垒。原诗为:“不信乾坤大,超然世莫群。口吞三峡水,脚踏万方云。”

其他作品

文学造诣

后人评价他的诗词:“苍凉不让陆渭南,雄健不让辛稼轩”;评价他的书法说:“笔力雄健遒劲,气魄宏大。”

着作有《黄克强先生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迹》等。

黄兴_黄兴 -墓与故居

黄兴墓


黄兴墓

黄兴墓位于岳麓山云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墓坐西向东,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步入墓地。麓山寺后,有石级直达。墓坐西向东,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步入墓地。墓矗立塔形碑柱,为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岩石琢成,高约10米,气势雄伟,正面嵌铜制墓碑,上镌"黄公克强之墓",墓表四周以石基柱围护栏杆,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铺以花岗岩,整个墓表占地1186.24平方米,是岳麓山最大陵墓之一。苍松翠柏,掩映其间。墓的右下方,有黄兴墓庐,已加修葺,大厅陈列黄兴生平事迹,供游人瞻仰。院落依山临池。院内有歇山琉璃顶楼房一栋,陈列黄兴生平事迹图片。墓庐附近,池塘亭榭,曲桥回廊,幽雅恬静,形成"园中园"建筑小群体。

黄兴故居


黄兴故居

黄兴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高塘乡杨坨村(今黄兴镇)凉塘。故居建于1864年,占地2.05亩,原为两进两横,左右披厦厢房32间的四合大院,现尚存12间。修葺后的故居,陈列有黄兴故居简介,黄兴生平事迹介绍以及故居示意图等。并恢复陈列了黄兴和父亲黄筱村先生及母亲罗夫人生前居室的原貌和什物摆设。1981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对外开放。黄兴故居为一所泥砖青瓦平房的民居建筑。建于清同治初年,1874年10月25日,黄兴出生于此。1981年维修。占地面积约4300平方米。有房屋共12间,包括上堂屋左右正房和下堂屋左右正房及厢房、横屋过堂。砖木结构,坐西朝东。正门有廖承志题书"黄兴故居"门额。门额上端彩绘文房四宝、梅兰竹菊吉祥图案,两端有楹联一副:"蒙庆受福,长乐永康"。上下堂屋之间辟有天井,正厅前有六扇方格木门为屏,后有退屋,双坡屋顶,前栋屋脊正中塑福禄寿三星像。故居前临水塘,后接田垅,左右为邻居,院内多植橘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60103/167636.html

更多阅读

邓稼先人物生平简介 谢添 谢添-人物简介,谢添-人物生平

谢添(1914年6月18日-2003年12月13),中国著名演员、导演。原名谢洪坤,曾名谢俊。原籍广东番禺,生于天津。中国影协第三至五届理事,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早年就读于天津英文商务专修中学。1933年在天津开始业余话剧演出,曾参加鹦鹉剧社,演

李白人物生平简介 康震 康震-人物简介,康震-评李白

康震(1970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讲座包括《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品读苏轼》等精彩内容深入人心。康震_康震 -人物简介康震,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2

邓稼先人物生平简介 刘据 刘据-人物简介,刘据-人物生平

刘据(公元前128年―91年),汉武帝刘彻和皇后卫子夫之长子,后立为太子,又称“卫太子”。刘据的性格不同于他的父亲,他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刘据起兵反抗后兵败逃亡,而后因拒绝被

声明:《黄兴生平简介 黄兴 黄兴-人物生平,黄兴-后世影响》为网友絡婲妩埥氹垍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