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演变的简介 磨喝乐 磨喝乐-简介,磨喝乐-演变

1.亦作"磨合罗"。2.梵语mahoraga的音译。原为佛教八部众神之一的摩?T罗神。唐宋时借其名制作为一种土木偶人,于七夕供养。唐时也叫"化生"。谓供养以祝祷生育男孩,故成为送姻亲家的礼物。后成为儿童玩具。3.比喻喜爱的人物。

磨喝乐_磨喝乐 -简介


宋代磨喝乐

源于佛教的“磨喝乐”,在传入中国后演化为天真童子的形象,成为“七夕”节的祭物。到了北宋时期,这种祭物演变为民间流行的玩偶,题材涉及宗教毕业、传说及社会各个层面,展现出当时的世俗风情。

对联的演变的简介 磨喝乐 磨喝乐-简介,磨喝乐-演变

“磨喝乐”形象是玩偶的起源。“磨喝乐”是梵文音译,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佛教天龙八部之一,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一番汉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土泥偶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磨喝乐_磨喝乐 -演变

磨喝乐,宋、元时期,由于习俗所出现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它用土、木等雕塑成小人形,加衣饰,七夕节供养,后来成为儿童玩具。这种民间工艺美术品,可能是从唐代的“化生”演变而来。

化生,其本义指万物由阴阳二气交感而产生、变化的过程。《易"咸》:“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敦颐《太极图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古人据此有七夕弄化生的风俗,其目的是盼生男孩。唐诗有“芙蓉殿上中元日,水拍银盘弄化生”的句子,元代僧人圆至注引《唐岁时记事》:“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可见唐代的化生是用蜡做成的。当然,唐代的化生后来的演变也可能使用了其他材料,我这里实物资料匮乏,不敢妄言,敬请知者赐教。

唐代

中国是节日文化丰富的国家,有文化内涵的节日丰富多彩,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就是其中之一。“七夕”也称“乞巧”,相传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此“乞巧”活动有向织女乞取智巧之意。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相传已久,《诗经・小雅・大东》从天文星卜上对天河中牵牛、织女两星就有较为写实的描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70103/168593.html

更多阅读

如何区分对联的上下联 对联上下联与横批

如何区分对联的上下联——简介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有称为:楹联、对子、对偶、门对、春贴、春联、桃符等等等等。在古代对联撰写张贴均有严格要求,而如今变的随意性很强,无法分辨对联的上下联,下面介绍几个识别上下联的方法如何区分

过了保质期的牛奶能喝吗 牛奶临近保质期能喝吗

过了保质期的牛奶能喝吗??近日,有媒体报道,蒙牛驻浙江省义乌市的经理,擅自将蒙牛纯牛奶的生产日期篡改至出厂日期的6个月之后。这批遭篡改的数量多达3000箱,浙江省工商局已于8月20日进行了通报。面对此次关于牛奶保质期的事件,大家

转载 中国历史人物对联的研究 博客里转载的真实历史

原文地址:中国历史人物对联的研究作者:尚律师的博客第一部分:研究篇  中国历史人物对联的研究  一、关于对联  1、作为国粹的对联  对联,和律诗、京剧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之所以说其是国粹,系因为它仅仅为中国文化

京胡、二胡、板胡、高胡、中胡的简介及异同 高胡和二胡

京胡、二胡、板胡、高胡、中胡的简介及异同1、二胡:二胡是胡琴类中流行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它的音色柔美,富于表现力。可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在民族管弦乐中,二胡处于重要地位。高胡:高胡是拉弦乐器中的高音乐器。它比

对联的起源和种类--讲师紫雪 对联有哪些种类

讲师---紫雪(990943006) 19:59:51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上节课我因有事由拂尘老师给大家说了浅析【联律通则】。我今天就从对联的起源说起。有的朋友的联对的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既然来到这里就再听一次吧。只当复习了。这节课主要是给大

声明:《对联的演变的简介 磨喝乐 磨喝乐-简介,磨喝乐-演变》为网友霸气开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