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评论 高岩松 高岩松-艺术作品,高岩松-艺术评论

Gaoyansong 高岩松(高二岩松)1972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伊春市。1991年定居北京,1992年,组建“大头鞋”乐队,担任主唱。1994年,在圆明园画家村居住,是当时画家村中为数不多的几个音乐人之一。2007年从事当代艺术品创作,主要作品形式:装置、绘画、影像、图片等。

高岩松_高岩松 -艺术作品


高岩松

艺术家高岩松利用废弃的纸盒、品牌包装箱搭建起他的“庙”。在物质生活正全面取代精神生活的今天,信仰正紧随我们的传统审美一起被物化。印满各种品牌LOGO的商品包装上充满了虚伪不实的词句。这不仅仅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是不是我们的判断力也紧随这些夸张的描述而变的麻木。


高岩松

包装盒是人们的日常垃圾,确又是如此精美的垃圾。垃圾又反复地变成垃

圾,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包装。庙宇作为一种传统的视觉审美符号被人们识别并不仅限于中国这片土地。它作为一种人类更高精神依托的殿堂,今天的意义已经不仅限于信仰。


上善如水 艺术文件仓库个展
上海个展 庙
烟 庙系列

高岩松_高岩松 -艺术评论


碑系列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作者:江铭

装置艺术起源于西方社会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集合艺术,其出发点是为了突破50年代中后期西方占据主流并开始势微的抽象艺术的极端神秘性。让艺术重新走出象牙塔而回归大众。其启蒙存在着三条途径,一、杜尚“现成品”的概念与反美学的主张;二、达达的反叛精神;三、波普艺术的手法与文化的启示。但是,装置艺术的核心是观念,它是观念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所传达出来的观念却并不是艺术家单向度的灌输或者已经确定下来的主观意义,这种表达的观念是作品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与大众的思想接触中所获取的互动性的可研讨的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件成功的装置性作品首先即能够在现场引起观众普遍的思想冲动,即在某种层面触动了我们今日生活的某个层面的问题,从而才能够引起当下人们的思考与争议。高岩松的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某种难以言说的触动,我们在这些作品中即感受到今日中国社会正在“垃圾化”的现实图景。

高岩松的这些装置作品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垃圾――一种我们工业生产以及日常消费生活中离不开的外包装。这些包装材料基本是以纸本为原料制造而来,再经过消费环节,最后被废弃。这些材料随处可见,香烟盒、月饼盒、药盒以及避孕套盒,无所不包,触目可及。高岩松将这些材料收集来,进行再创造,他运用民间工艺的手法,将这些标注着各自特殊商品信息的材料分割、拼接、沾合,加工成为中国传统的庙宇、碑林、高塔、亭台楼阁等。这些材料廉价,而造型却十分精巧的“装置”,在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兴起,并且成为当代艺术主流的“装置艺术”大军中能够脱颖而出,引起普遍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岩松所创作的这组作品与以往那些追求视觉压迫感的“后工业”装置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本质即在于中国人今日生活与西方社会人们的生活存在着不同的状况。中国的社会以及问题具有特殊性。

艺术作品评论 高岩松 高岩松-艺术作品,高岩松-艺术评论

在艺术史上,装置是对传统艺术分类的挑战,是传统雕塑在材料、空间关系上的跨越。每个时期的艺术分类都是特定的社会和历史状态的产物。如今,装置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展览上主流的表达形式有其内在与外在深刻的历史原因。美国艺术批评家安东尼・强森(Anthony Janson)对后现代主义时期装置艺术如此引人注目是这样解释的,“按照解构主义艺术家的观点,世界就是‘文本’(text),装置艺术可以被看做是这种观念的完美宣示,但装置的意象,就连创作它的艺术家也无法完全把握,因此,‘读者’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装置艺术家创造一个另外的世界,它是一个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识。观众不得不自己寻找走出这微缩的宇宙的途径。装置所创造的新奇的环境,引发观众的记忆,产生以记忆形式出现的经验,观众借助于自己的理解,又进一步强化这种经验。其结果是,‘文本’的写作,得到了观众的帮助。就装置本身而言,它们仅仅是容器而已,它们能容纳任何‘作者’和‘读者’希望放入的内容。因此,装置艺术可以作为最顺手的媒介,用来表达社会的、政治的或者个人的内容。”。另一位评论家麦克(Michael Kimmelman)则指出,装置艺术在当代兴起,与它的文献记录功能有关。它在这方面的潜能,远远超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另外,西方装置艺术的兴起,根源是对“极少主义”美术的反动。“极少主义”虚无的直接和简单,拒绝阐释的极端神秘特性,反映了后工业社会对速度、效率、机械的崇拜。而装置艺术的兴起与全球化的浪潮密切相关,地球村的概念、信息时代的来临,冷战的结束,使得意识形态的对立被商业的合作、经济利益的双赢所取代。折中、模糊成为国际协作的主调。而装置艺术所营造的神秘的模糊的观念使得解读变得多元又多意。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多重价值与立场。

中国装置艺术的兴起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此后,中国装置艺术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演变不断向多元方向推进。由早期的模仿转入本土的创作与自律。其观念与思想介入到中国本土问题的各个层面。这段历史中当然不乏杰出的作品与艺术家。但是也有一种值得反思的现象,就是中国当代装置艺术的泛滥从2000年之后,伴随着世界经济泡沫的泛起,也向着“高大全、假大空”的趋势演变,一些体形巨大夸张雷人的作品不断出现在一些画廊、美术馆的所谓“学术”展览上,但是其作品的内涵以及所引起观者的思考却并不像艺术家所标榜的那么深刻复杂。很多的作品只是将前人的思想视觉化,其对当下问题的批判也没有多大的力量。作者本身对自己所要表达的问题也缺少研究,对自己所使用的材料更缺少体验。其实,那些劳民伤财的“巨作”所阐述的东西完全可以用一个模型或者方案表达清楚。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热钱的突然撤走,这类作品也开始退潮。而一些内涵丰富,制作费用低廉的手工装置作品开始出现,并走入公众的视线,引起特别的关注。特别是一些艺术家利用废弃的垃圾材料重新制作的装置,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垃圾艺术”。我之所以这样命名,在于艺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贫穷艺术”,1967年,艺术批评家切兰特用“贫穷艺术”(Arte Povera)一词概括当时意大利年轻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用最朴素的材料――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等作为表现材料,进行拼贴、剪切进行创作。2009年北京798艺术区的常青画廊推出了意大利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皮斯特莱托的个人展览,在一个瓦楞纸板组成的“迷宫”中展示这位意大利“贫穷艺术”代表人物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代表作品。从中我们能够欣赏到意大利“贫穷艺术”的风貌。

我归纳的“新垃圾艺术”与“贫穷艺术”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在于材料的物质属性上,而在于这两种艺术所使用材料的工具属性。“贫穷艺术”所使用的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等等材料可能是全新的,我们看到很多“贫穷艺术”作品正是这样使用的,当然也有的材料是废弃的垃圾,而“新垃圾艺术”顾名思义,其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必然是生产垃圾或者生活垃圾,是已经被使用过的剩余物质。这是两者在材料属性上的不同。“新垃圾艺术”在装置艺术的创作中并不陌生,譬如2001年德国艺术家舒尔特(H.A.Schult )创作的装置作品“垃圾人”就曾在中国的金山岭长城上展出过。而中国女艺术家尹秀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就一直利用垃圾进行创作,那些用过的纺织布料已经成为她的语言符号。但是,早期的这些“垃圾”作品,在制作上由于过份强调观念的表达,其作品的制作相对粗糙。而像高岩松这样的新一代艺术家,他所选择的材料更加的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象征意义,材料本身即透射出我们这个日益工业化、商业化、广告化的社会特征。正像他其中一幅作品《红双喜》商标上的广告词所显示的:新起点、新感觉、新效果。近几年出现的,像高岩松这样利用垃圾创作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的确可以用“新起点、新感觉、新效果”来概括与归纳。对于我提出的这个“新垃圾艺术”现象,我们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观察。但是我相信这将是未来中国装置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潮流与现象。

由于装置艺术观念化的本质特征,我们有必要再阐述一下高岩松作品的象征性意义与价值。高岩松作品在视觉造型上模仿了中国古代庙宇碑林建筑的典型形象,而其材料的现代工业化,商业消费化特征,使得两者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心理反差,这种反差正是中国人从封建体系向现代生活方式过渡的复杂心态的反照。中国不是一个宗教的国家,但是传统的社会在中国人的思想结构、精神结构上仍然塑造了统一的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系统,即以维护皇权统治为目的,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伦理体系(文革的毛时代虽然变化,但是仍然被封建的皇权思想所异化)。而近三十年的变化则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混乱价值或者多元价值社会,按理说这样一个社会是无法维持多久的,但是商业的法则,即利益法则却一直在支撑这个庞大的中国运行,对于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来讲衰退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正是中国政府要强力推动经济上行的原因。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看到高岩松的作品引起了我们对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变迁的深刻思考。今日的中国,正在全面资本主义化的早期阶段,疯狂与野蛮成为它重要的标志,同时,集权的体制使得一切又似乎变得复杂而不可思议。资本主义化的重要特征是封建特征的消失,而封建因素的消除意味着非理性权威的消失,而在中国,非理性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却在加强,因为领导的一句话,整个政策的走向都会发生改变,令人匪夷所思。

高岩松的空中楼阁

作者:黄燎原

高岩松用他收集到的包装箱,貌似不顾横竖撇捺地做成层层叠叠的亭台楼阁,那种曲折和迂回,其实带足了中国古文化的意蕴,又浩浩汤汤地贯通现在笔法,将历史的瞬间铺陈出一条朴素而委婉的泱泱大河。

运用新材料进行创作,是今天美术世界的一个潮流,用包装箱创作艺术作品,早在劳生柏和安迪?沃霍的波普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但高岩松的包装箱装置显然和那“二老”有着明显的不同。高岩松没有在他所使用的材料――包装箱上再添加任何的一笔一划一山一石,他只是将这些材料,妙手回春地做成宫殿和庙宇。宫殿和庙宇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集中营,他们庄严神圣勾心斗角,既胸怀坦荡又藏污纳垢,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明的包袱。包装箱是现在生活的产物,它们本身所夹带着的广告信息和设计成分,自然地反应出时代的气息。高岩松的创作理念就是:让材料自己说话。让材料说话,因为材料已经是我们生活中浸淫最深最透的信息语录了。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些沾满各种广告标签、LOGO和恶俗广告语的“庄严建筑”时,我们不能不为艺术家的举重若轻而鼓掌。高岩松借鉴了后现代“挪用”和“戏仿”的艺术形式,也发展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论,他将崇高草拟化、将道德边缘化、将荒诞人性化。最日常的材料,最不靠谱却又最有效的广告语,最神圣的题材,最隐秘的场所,构成了一场最颠复的视觉和心理游戏。高岩松的包装箱装置,不仅仅呈现了材料的属性,而且还改变了材料的性格,改变了材料低级轻薄的品质和身份,他让包装箱“无意间”承载了更多的使命和革命性。我甚至认为,也许没有比用包装箱来形容当前我们这个急剧变动迅速发展的国家,更恰当的“当代材料”了。包装箱是用来包装物品的,包装箱离开它所要包装的物品,它就自然地变成了一堆垃圾,而高岩松真能变废为宝,这中间的良苦用心和用心良苦,令人叹服。

高岩松的另一个系列作品,是艺术家将他亲手制作的包装箱装置,置于真实的自然环境里,再通过摄影的手段,展现一个似是而非的景观。表面看上去,它们似乎是他装置作品的衍生产品,其实却完全不然,这个系列作品带有某种更加强烈的现实感和批判精神。那些貌似硬朗拙朴的建筑,在夕阳中月光下,虚荣地呈现出镜花水月道貌岸然的气质。所有的事物所呈现出来的样貌和品质、精神和气质,都可能与其真正的本质大相径庭。而其实我们所认定的事物的本质,也许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转化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随时处于变动中。这也是我们时代的现实。

高岩松不是那种站在我们时代的天空上俯瞰大地和众生的艺术家,他只是用自己勤劳的大手,搭建心中那个理想的矛盾的或许也是艺术的空中楼阁。


高岩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70103/168892.html

更多阅读

《艺术作品的本源》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革命 海德格尔选集

内容提要: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关系历来是国内外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认为,海德格尔的前期思想属于现象学,而在思想转向后则完全否定和抛弃了现象学。本文通过对胡塞尔、海德格尔前期和后期的相关思想的梳理试图指

转载 :《森林之神与仙女们》艺术作品欣赏

原文地址::《森林之神与仙女们》艺术作品欣赏作者:美体油画摄影《森林之神与仙女们》布格罗 1876年布油彩 260×180cm 斯特林和弗朗辛·克拉克艺术学院藏这是一幅充满形式美感的作品。画家描绘了美丽的仙女们与森林之神在跳舞、嬉戏,塑

转载 艺术作品的结构分析 数字艺术动漫作品分析

原文地址:艺术作品的结构分析作者:月无言摘要:对艺术作品的结构的探讨,历来为美学和艺术理论所关注,且众说纷纭。其中,内容与形式的二分结构说影响最大,包含一定的理论价值,但现代美学和艺术学的探讨突破了二元论的结构观,认为艺术作品的结构

网上农大作业答案西方艺术赏析 西方艺术作品赏析

西方艺术赏析第1套您已经通过该套作业,请参看正确答案1. 艺术欣赏的本质是:( )  A.艺术作品的空虚空白和不确定    B.对艺术作品的空虚空白和不确定的填补    C.感官接触艺术作品    D.理性接触艺术作品

声明:《艺术作品评论 高岩松 高岩松-艺术作品,高岩松-艺术评论》为网友寒江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