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铜制兵符。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虎形,有左右两半。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是关于符节制度的重要实物。阳陵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秦杜虎符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的,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有一小孔,虎作走动形,尾端卷曲。秦国的国君先是称王,这说明新郭虎符是在秦初制作;秦国只有惠文君一人称君,所以,杜虎符是在惠文君在位时制作的;秦始皇开始称皇帝,故阳陵虎符是秦始皇以后制作的。
阳陵虎符_阳陵虎符 -虎符
[附录]战国虎符趣闻
“符”是一种古代信物,传说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是我国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因其状呈虎形,故称"虎符",也称"兵符"。
阳陵虎符
据专家考证,虎符均由左右两半组成,各自的铭文完全相同,其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领军队的将领。调动军队时,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将符相合,方能调兵。战国时,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虎符的作用。目前发现的虎符都是秦国的,共三件:秦新郭虎符、秦杜虎符、秦阳陵虎符。秦杜虎符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的,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有一小孔,虎作走动形,尾端卷曲。锗金铭文九行、四十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铭文最后一句,其意思是:如果军情紧急。不必等会符,可以举烽火报讯,立即行动。新郭虎符,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阳陵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三个虎符的铭文大致相同,有一点不同令人注意。新郭虎符,铭文称"右在王",秦杜虎符称"右在君。,而秦阳陵虎符则称"右在皇帝",这说明这三个虎符出于秦的三个不同年代。秦国的国君先是称王,这说明新郭虎符是在秦初制作;秦国只有惠文君一人称君,所以,杜虎符是在惠文君在位时制作的;秦始皇开始称皇帝,故阳陵虎符是秦始皇以后制作的。
阳陵虎符_阳陵虎符 -趣闻
有一件虎符的发现还很有趣。它是原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重庆偶然发现的。抗战期间,郭沫若在重庆,空闲之时,他喜欢逛逛地摊。有一天,他在地摊上发现了一件造型古朴的铜老虎,认为它可能是件文物,便随手拿起来观看,不想这铜老虎突然分成两半,对文物素有研究的郭老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兵符,随即买了下来。拿回去之后仔细考证,果然是一件古代虎符。谁也没有想到,一件极其罕见、极其珍贵的文物,就这样戏剧性地被发现了。
阳陵虎符_阳陵虎符 -《虎符》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曾被许多剧种以不同的方式演绎过,自从郭沫若的话剧《虎符》出台后,其它的版本也就少见演出了。 郭沫若的五幕话剧《虎符》取材于《史记・ 魏公子列传》,写于1942年,1943年首演。该剧描写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魏安厘王二十年(纪元前二五七年),秦国侵赵,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之姐)亲自突围到魏国求援。魏王的异母弟信陵君认为赵魏 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因此,他固请 魏王发兵救赵。暴戾狭隘自私的魏王执意不肯,反劝赵降秦。信陵君亲率三千门下客,前往救援。侯瀛建议窃取魏王虎符,凭符调用老将晋鄙统率的十万魏兵。如姬夫人素来佩服信陵君“宽厚爱人”的品质和“合纵抗秦”的政治主张,也感念他替她报了杀父之仇,因此冒死盗符。信陵君佩符至晋鄙军中,晋鄙疑, 朱亥杀之,信陵君统兵八万解赵之围。魏王杀信陵君全家,信陵君之母魏太妃代如姬受过自杀。如姬逃出宫后,本可以逃至邯郸请信陵君保护,但为了不损害信陵君的声名,在父亲墓前自杀。